宋光宗皇后李凤娘那么坏,宋孝宗为什么不废了自己的儿媳?

欺凌丈夫、染指朝政、顶撞公婆、言行恶毒,怎么看都不是个好儿媳,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实在是让宋孝宗难以忍受,宋孝宗也是想要将其给废黜的,但却没有成功。

李凤娘入宫,是因为宋高宗选中了她,没想到这个毒妇成为太子妃与皇后之后,本性暴露,她的公公宋孝宗想要将其废位,但却受到了前朝臣子的反对,并没有成功。

李凤娘是将门之女,其父亲李道是庆远军节度使,传说她出生的时候,天空中飞来了很多黑色的凤凰落在她家的房子上,所以为其取名李凤娘。

之后,李道前往鄂州的时候,当地有个有名的道士叫皇甫坦,为其看相,皇甫坦看到了李凤娘之后,说其将来必当生下天子,要母仪天下。

这个传闻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宋高宗知道后当真了,他将李凤娘指给了皇孙赵惇。

宋高宗没有孩子,所以过继了宋孝宗为嗣,而宋孝宗膝下儿子中,三儿子赵惇最出色也最为得宠,长子去世后,赵惇被孝宗册立为了储君,也就是将来的皇帝。

宋高宗提前让位给了孝宗,而孝宗也学着养父高宗一样,在公元1189年让位,赵惇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宋光宗,他的太子妃李凤娘也就成了皇后。

整体来说,宋孝宗是南宋最出色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之下,南宋进入了最鼎盛时期,也就是被称作“乾淳之治”的时代,光宗比起父亲,要差得远。

赵惇刚即位的时候,倒也还算出色,但没多久却突然生病,不能够掌管朝政。

而赵惇生病的原因很离谱,那就是皇后吓的,因为赵惇夸一位宫女的手好看,李凤娘居然将那宫女双手砍下送给赵惇,直接把赵惇给吓病了。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赵惇在做太子的时候,宋高宗曾送给他一名黄姓女子,赵惇非常喜欢她,所以登基后,册封其为贵妃。

李凤娘对于黄贵妃极其嫉妒,趁着赵惇离宫祭祀,她将黄贵妃给害死。

赵惇回宫之后,深受打击,却对于悍妇李凤娘无可奈何,因为他天生性情就比较荏弱,被李凤娘给管得死死的,都不敢质问李凤娘。

有气不能舒缓,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宋光宗直接被气得一病不起无法处理朝政,也因此朝堂上的大权逐渐落入了李凤娘的手里,南宋也开始急转直下。

其实李凤娘入门之后没多久,安排这桩婚事的宋高宗就后悔了,因为李凤娘实在是个毒妇。

宋孝宗是高宗的养子,但是孝宗夫妻俩对高宗非常孝顺,而李凤娘不仅不孝顺,还处处顶撞公婆,各种言语嘲讽,还拿高宗没有后嗣,孝宗是养子的事情说笑。

不光如此,李凤娘经常在孝宗与光宗之间挑拨是非,弄得父子俩逐渐离心。

有个这样的儿媳妇,谁也是不能忍受的,当时的孝宗就想要将李凤娘给废掉。

但是,孝宗将这件事提出来之后,却受到了前朝大臣的反对,毕竟李凤娘成为皇后并没有多长时间,如果随便废后实在是不妥当的事情,孝宗决定废后并没有成功。

说实在的,孝宗也是无可奈何,宋朝时期女子强悍并不少见,古代四大妻管严有三个都是宋朝时期的,整个宋朝一共出了九个垂帘听政的太后。

李凤娘掌握朝政之后,大肆封赏娘家人,在朝堂上安插了大量的自家亲信。

当时的孝宗已经成为了太上皇,而光宗病重不理朝政,前朝就算还有人听从孝宗的意见,但是李凤娘的人也不少,如果强行废后,肯定要惹出大乱子。

为了前朝的安稳与江山社稷,孝宗被劝住了,最终也没有强行废掉李凤娘。

孝宗临终想要见儿子儿媳,没想到李凤娘拒绝,还阻止光宗前去,直到孝宗入殓也没能如愿见到儿子,也由此引发前朝公愤,光宗也提前禅让,可见李凤娘的彪悍。

宋光宗皇后李凤娘那么坏,宋孝宗为什么不废了自己的儿媳?

李凤娘有多坏,她就是古代典型的家有恶妻,作为节度使的女儿,李凤娘还算是名门之后,就和贾南风一样,地位高贵可思想觉悟却跟不上,自从嫁给了宋光宗之后,就不断挑拨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祖孙三人的关系,造成了很多家庭矛盾。

那既然如此,宋孝宗为什么不废了李凤娘呢?原因有三:

一、李凤娘是宋高宗赵构指定配婚给当时还是恭王的赵惇的,作为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之一,宋孝宗不愿改变父亲的指令;

在宋孝宗二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前二十五年基本上都是在太上皇赵构的指示下做事,说他被压制也不为过,可宋孝宗却没有一丝不满,反而对赵构尊敬有加。

这主要还是孝宗为人宽厚,懂得感恩图报,毕竟这皇位也是赵构让出来,才能再次回到宋太祖一脉的,所以对于“父亲”赵构所定下来的方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像主动北伐收复失地之类的,宋孝宗基本都不会去更改,而李凤娘的问题就是属于这原则之外的事,这是皇帝家事。

二、宋孝宗的话语权已经减弱。宋孝宗在赵构死后,只做了三年的皇帝就禅位给了儿子宋光宗,自己深居后宫,很少管理政事了,像废立皇后这么大的事情,宋孝宗也必须得到群臣的同意。

可惜在征求了老师兼当朝宰相史浩的意见后,史浩坚决反对废立李凤娘,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位皇帝学生在位时和自己的政见不和,史浩是主和派,而宋孝宗是主战派,这使得史浩对宋孝宗有所不满。

尤其是隆兴北伐,虽然最后宋金议和,宋朝在外交上占到了便宜,可损失也不少,大将虞允文积劳而死,使得宋孝宗在朝廷上没有擎天之柱,宋孝宗的锐气日减,自宋高宗死后就没有处理过政事,全部交由太子赵惇,也就是后来的宋光宗打理。在失去了群臣之后,宋孝宗虽然对李凤娘意见很大,但也做不了什么实际的作为。

三、宋光宗和宋孝宗之间的芥蒂,使得李凤娘能在两人之间保住自己的地位。或许是因为宋光宗储君之位坐了太久了,使得他逐渐对父亲宋孝宗有了意见,所以到他继位,翻身做主人后,宋光宗就开始对宋孝宗疑惧了,而宋孝宗又是个虎父,一直采取严厉的手段来教育宋光宗,父子之间是子不敢说,父不愿谈,间隙日生,从来没有坐下来好好聊。

李凤娘则看准了这一点,于是不断挑拨宋光宗对待宋孝宗的态度,要宋光宗不去看父亲,逢年过节也不去拜见,甚至到最后宋孝宗去世了,宋光宗也不愿去看父亲一眼,只是派了儿子赵扩去祭拜爷爷。李凤娘就这样把宋光宗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只要宋光宗自己没有废立之心,那谁都奈何她不得。

当然李凤娘最后的下场也不是很好,宋光宗好不容易等到宋孝宗去世,以为头上的大山可以搬走了,结果自己因为不孝已经失尽了人心,结果群臣越过宋光宗,直接上告太皇太后吴氏,要求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并举行登基大典。

一向讨厌李凤娘的吴氏自然同意,赵扩就正式登基,成了宋宁宗了。一直称病不出的宋光宗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做了太上皇,而李凤娘在赵扩继位后,其阴谋野心也付之流水,只能和宋光宗一起孤独地在深宫之中六年之久,青元六年,李凤娘就病死了,而六个月后,宋光宗也因病去世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宋光宗皇后李凤娘那么坏,宋孝宗为什么不废了自己的儿媳?

说起李凤娘,常会让人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李凤娘在她老公宋光宗当政时期任性蛮横,妒意十足,曾经因为光宗说一个侍女手白而砍了侍女的双手,又曾故意暗讽宋孝宗(光宗之父)不是高宗(孝宗之父)亲生的、与谢皇后不是原配,搞得光宗精神压抑、父子不和、君臣反目,似乎谁都管不了她。可当光宗被强制内禅后,李凤娘立刻偃旗息鼓,毫无还手之力,最后吃斋念佛,郁郁而终。

这么一个蛮横无理、仗势欺人、外强中干的恶妇人,为何宋孝宗没有废掉她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宋孝宗有一个略显迂腐的老师——史浩。史浩此人在宋金战争中属于守和派,曾经提出割地以求和的主张,特别是在金完颜亮南侵之时,吴璘自四川出兵,一举收复陕西多地,但史浩说动孝宗诏令吴璘放弃陕西重镇德顺军,吴璘只得奉诏退回,导致南宋错失土地与战机。这个史浩在宋孝宗有意废掉李凤娘的时候,认为立后不久便废后过于草率,坚决反对,而孝宗又比较尊重老师,致使废后一事不了了之。

二是宋孝宗本人自尊心很强,极其要面子,为了面子甚至可以主动禅位不当皇帝。这事发生于1189年,当时金世宗完颜雍病死,其孙完颜璟继位。由于宋金1164年“隆兴和议”有一条: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即宋的在位皇帝要称金的在位皇帝为叔叔,所以宋孝宗要称小他41岁的完颜璟为叔,宋孝宗是无论如何拉不下这面子的,为此主动退位给了宋光宗。如此的要面子,碰到家丑,宋孝宗显然也不太愿意外扬,这个李凤娘又是当年宋高宗直接指定嫁给光宗的,宋孝宗作为孝子更拉不下这个面子,就这样使得李凤娘到孝宗病死都没有被废。

宋光宗皇后李凤娘那么坏,宋孝宗为什么不废了自己的儿媳?

宋光宗对李凤娘这位原配妻子又爱又怕。皇帝君临天下,拥有无上的权威,却在家里怕老婆,李凤娘说的话,光宗只能唯命是从。但毕竟是皇帝,受制于老婆,难免心有不甘,便想改变这种状况。皇后深居内宫,无法与外界联系,只能倚仗宦官。光宗想釜底抽薪,将李凤娘的亲信宦官全部杀死,但他性格懦弱,犹豫未发。光宗的计划被宦官们知道后,便在宋光宗和李凤娘之间搬弄是非。因此,每当光宗说出憎嫌宦官的话,李凤娘便加以包庇。对妻子的惧怕,加上对父亲的猜疑,光宗身心备受折磨,心理压力很大,得了一种怔忡病。

宋孝宗听说儿子生病后,还是爱子心切,便召御医入问,配了药方,打算等光宗来问安时,将药给儿子试服。宦官却在此时趁机兴风作浪,挑动李凤娘说:“太上官家合药,欲待皇上前去问安,即令服饮。倘有不测,岂不贻宗社之忧么?”意思是说宋孝宗别有用心。

在这之前,宋光宗想立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李凤娘之子赵扩为太子,但宋孝宗却不同意。孝宗更喜欢赵恺(光宗兄长)的儿子赵抦,当时,光宗取代兄长赵恺成为太子,如今孝宗却想立兄长之子为太子,这无疑让光宗感到极大的疑惧。所以,他不再定期去重华宫问安,这更让李凤娘信了宦官之言,认为宋孝宗合药是想借机毒害丈夫。

过了几天,孝宗召光宗家宴,李凤娘不让光宗知道,独自去了重华宫,当面向孝宗提出立儿子赵扩为储。孝宗沉吟不答。李凤娘按捺不住,竟然责问公公说:“古人有言,立嫡以长,我是六礼所聘,赵扩又是我亲生的,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因为宋孝宗不是宋高宗的亲生儿子,李凤娘这句话惹得孝宗大怒,当即拂袖而去。

李凤娘回去后,不但向光宗哭诉,还添油加醋地说了孝宗合药一事,认为孝宗对光宗有废立之意。宋光宗信以为真,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去重华宫给父亲请安。

光宗不给孝宗请安,孝道有亏,群臣纷纷进谏,宋光宗却不肯听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过宫”事件。

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二月,群臣伏阙泣谏,光宗当场推辞不过,才勉强答应。谁知道过了几天,光宗仍然没有要去重华宫的意思。群臣再一次奏请,光宗才去了重华宫一次。

在长至节和次年元旦,光宗先后两次到重华宫给孝宗问安。之后就再也没有踏进重华宫半步。朝野上下对光宗此举,议论纷纷,太学生们也加入了群臣劝谏的行列,上百人联名上书,要求光宗过宫。但光宗依然故我,根本不予理睬。

到了孝宗生日的时候,群臣联名上奏,请光宗去重华宫贺寿。给事中谢深甫说:“父子至亲,天理昭然,太上皇钟爱陛下,亦犹陛下钟爱嘉王。太上皇春秋已高,千秋万岁后,陛下何以见天下?”宋光宗有些被打动,于是答应过宫。正要出发的时候,李凤娘突然从屏风后出来,拉住光宗的手,娇滴滴地说:“天气这么冷,官家还是先回去饮一杯酒!”光宗本来就不想去重华宫,于是打算跟李凤娘回去后宫。中书舍人陈傅良急得不顾君臣礼节,跑上来拉住光宗的衣裾,抗声道:“陛下不可再返!”李凤娘力挽光宗。陈傅良也不肯放手,一直跟随道屏风后。李凤娘大怒,呵斥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们这些秀才要砍了驴头吗?”陈傅良只好放手,大哭而出。

李凤娘又派宦官问陈傅良为什么哭泣,陈傅良说:“子谏父不听,则号泣随之,此语曾载入礼经。臣犹子,君犹父,力谏不从,怎得不泣?”宦官入报李凤娘,李凤娘大怒,竟然传下旨,永不再见太上皇。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宋孝宗生病,一连三个月,宋光宗没有一次过宫探视父亲,不仅如此,还天天与李凤娘游宴。皇帝如此行径,完全丧失了人心。群臣因宋光宗不听从劝谏,纷纷上疏,自求罢黜,居家待罪,由此竟然出现了“举朝求去,如出一口”的现象,宋光宗则统统置之不理。

孝宗临死前,想见儿子光宗一面,顾视左右,却又说不出口,无奈地流下泪。消息传入朝中,宰相留正、兵部尚书罗点、中书舍人陈傅良、起居舍人彭龟年等纷纷进谏,劝光宗过宫去尽最后的孝道。留正甚至拉住光宗的衣裾哭谏,但光宗不听,最后只同意由嘉王赵扩前去探视。六月,宋孝宗在无限的遗憾和落寞中崩逝于重华宫。

宋光宗还不相信父亲是真的已死,怀疑是个圈套,于是,称病不出,不但不去重华宫,连丧事也不肯出面主持。宰相留正与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宗室子弟)无可奈何,只好请已经八十多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皇后)出面主持丧礼。

由于宋光宗称病不出,朝中骚动。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宰相留正建议立嘉王为太子。留正同意,于是拟奏上报皇帝。过了六天,宋光宗才传出批示:“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留正得到批示后,心中不安,担心由此惹来大祸,便故意在上朝时摔了一跤,随即称病离朝。

留正一走,朝政更加混乱。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北宋大臣韩琦曾孙、太皇太后吴氏妹之子)密谋后,认为宋光宗已经失去人心,不宜再居皇位,便请太皇太后吴氏下诏,说宋光宗愿意自动退位为太上皇,由嘉王赵扩即皇帝位。

赵扩即位的一幕,颇具戏剧性。当太皇太后吴氏命赵扩穿上黄袍登基时,赵扩却坚决推辞不就。自古以来,新皇帝即位,装腔作势推辞者不在少数。但赵扩却显然是极少见的真心不想做皇帝的人,他力辞不成,竟然吓得逃跑,一边绕着殿柱大兜圈子,一边大声喊道:“儿臣做不得,做不得!”最后,还是吴太后下令大臣挟持住赵扩,强行逼迫他穿上黄袍,这才顺利登位,是为宋宁宗。

等到儿子赵扩正式当了皇帝,宋光宗才知道消息,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说:“事先怎么不让我知道?”宋光宗在皇位仅有五年时间,且昏庸不堪,碌碌无为。他被迫退位后,李凤娘也随着丈夫的失势而被权力所遗弃。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有算卦之人指李凤娘会有灾厄,于是李凤娘穿上道袍,虔心事圣,只是她难逃此劫。当年六月,李凤娘病死,终年五十六岁。两个月后,当了六年太上皇的宋光宗也病死,终年五十四岁。

放眼两宋王朝的后妃,能够影响朝政者并不少见,但像李凤娘这样,以一个女人之身搅得三代皇帝不安的皇后,在两宋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纵观李凤娘的一生,并无特别过人之处,仅凭一个江湖术士之言,便被纳为王妃,继而当上皇后。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凤娘碰到的三代皇帝,无一最后不逊位成为了太上皇,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诡异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