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国公是什么官?
《知否》里的齐国公,《红楼梦》当中的宁国公与荣国公,历代“国公”的头衔可不少,很多名人都做过国公,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曾经做过唐国公。
古代的国公可不是什么官位,而是一种爵位,也就是没有实际工作内容,但是有地位、有钱拿还有各种特殊待遇的身份,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封爵。
从习惯性称爵,到正式一等爵从先秦时代,周天子定下的爵位制度中就有了公爵的爵位,比方说三监之一的宋国,还有中原一带的许国,其君主就是公爵,也就是这个时候,国公的称呼出现了。
但这也仅仅是一种称呼而已,因为当时的真正爵位名称是公爵,而不是什么国公,秦朝最高爵位乃是侯爵,汉朝以王爵为最高封赐,但汉朝后期还是有公爵的爵位的。
东汉晚期,曹操就曾受封为魏公,之后成为了魏王,但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身上的爵位仍旧是公爵而非国公,但是在称呼的时候,可以尊称为国公。
在北周之前,“国公”的称呼适用于所有公爵,包括郡公、县公等等,只是个泛称,而到了北周时期,国公成了正式封爵,地位与郡王同等,都是从一品,主要赐予有功的外臣。
公爵爵位,加以封国为号古时候做过国公的名人可不少,像是隋文帝杨坚,曾做过北周的随国公,而唐高宗李渊刚开始承袭的是家族的陇西郡公爵位,之后又晋封为了唐国公。
历来,公爵都是爵位之中除了王爵之外最高等级的,外臣不能轻易封王,因此册封为公爵就算是顶级荣耀了,而功臣那么多自然要加以区分,所以称国公,并且在前方加上不同国号。
就好像当年周天子册封天下诸侯一样,国公的封国国号有许多,像是什么赵国公、燕国公、齐国公、越国公、韩国公等等,当然,这只是称呼,并没有实际的封地。
以前施行分封制的朝代不多,而分封制之下主要赐予王爵给宗室成员,国公虽然地位高,但终究都是外臣,所以他们的封爵只是荣誉而已,并没有实际封地,国公跟国王是不同的。
古时候的封爵主要分成两大体系,一方面是专门封赐给自家人的,也就是宗室子孙,而另一种是册封给那些有功之臣的,宗室就是各种王爷最高,而外臣主要就是国公。
从北周国公之爵诞生,大量的功臣都得到过这样的爵位,这算是一种褒奖与优待,有俸禄也有地位,还是很荣耀的事情,一般作为附属头衔,但就国公本身,仅是爵位,没有实权。
古代的国公是什么官?
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 ,为封爵的第三等, 公爵的第一等。该封爵亦传至越南。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居于郡公、县公之上。封爵亦传至越南。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时的公国有四:宋国、虢国、州国、虞国。周朝的公爵只封给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国鲁国只是侯爵国(鲁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称“公”,但仅限其本人,而不世袭。)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封地来说其实周朝是延续夏商的三等爵位,不过将第一级在封给宋国、虢国等时予以了特殊的“宾礼”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侯国。所以在本质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视为一级。
秦、汉朝的二十等爵制内无公爵,只有汉末有魏公曹操。以后魏晋置五等爵,有郡公、县公,隋唐宋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唐朝有胡国公秦叔宝、郧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蒋国公屈突通等; 宋朝有莱国公寇准、晋国公丁谓、许国公吕蒙正、申国公吕夷简、魏国公王旦、楚国公范仲淹等。唐宋时期国公较多,尤其宋朝许多的文臣都被封为国公。
明初一循元代旧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公、侯、伯封号分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以功为差。
明朝规定公爵俸禄五千旦至两千五百旦,郡王俸禄六千旦。朱元璋册封的十几个国公为一等公爵,朱棣册封及明英宗追封的六个国公为二等公爵,衍圣公是圣人之后亦是二等公爵,居于文官之首。国公位高爵显,地位已经不次于公主和郡王,内阁大学士也要退后半步。明朝所有的国公: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信国公汤和、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郢国公冯国用、越国公胡大海、黔国公沐英、凉国公蓝玉、蕲国公康茂才、郧国公廖永安、庆国公廖永忠、颍国公傅友德、韩国公李善长、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姚广孝、淇国公邱福、定国公徐增寿、融国公柳升。能世袭到明末的也就魏国公徐辉祖及后人,定国公徐增寿及后人,成国公朱能及后人等。
清朝公爵分一至三等, 超品 ,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忠勇一等公。韦小宝虽是杜撰,其一等鹿鼎公的爵位也是汉人最高封爵。衍圣公地位与明代保持不变,位列文官之首,加太子太傅。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 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古代的国公是什么官?
历史上有两公非常出名。就是周公和召公。这"二公"的名气大,功劳也大。所以,封作鲁周公,燕召公。有封邑,又世袭,只要有一个男丁,就是傻到家,不喜欢女人的呆瓜也是公侯世家,荣华富贵世袭罔替。除非有个改革家硬要横插一杠,要革命,除非这封建制度灭亡,否则,始终如一,开头是″公",结束正是"公″。
朝堂上有"三公",三公坐而论道,只开口就行,不必动手,仍然享受富贵,这不少见的,历朝都有。
那这"公",究尽有多大呢?其实不大,单有"公",国公,郡公,县公,乡公。说白了是种荣誉称号。没封地食邑,等于"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国公,一般是名头,但是是依附于有功劳且有封地的爵号。如果没有官职,没有封地,就是坐吃山空的没落户了,连一般的土豪富户也不如。
周代因功而分五等功,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春秋时的齐桓公,鲁庄公,秦穆公,晋文公之类,就是此类,就不单是封地,而是诸侯国了。诸侯乱政,周天子的麻烦就多了。出现了春秋五霸,不听朝廷招呼。周天子很起火,当然就不给"国公"而荣誉他们了。自周而秦汉迄于隋唐,国公就多了,往往与开国功臣桂钩,也就成尊号了。但凡与"国″沾边的,一般有功于"社稷江山",与"忠臣"两码事。
总之,国公,郡公,县公,乡公,都不是公而忘私的人。是皇帝笼络臣下的称呼,有此荣誉之称,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古代的国公是什么官?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看看我下面例举的你全明白了。
☞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该封爵亦传至越南。
☞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居于郡公、县公之上。封爵亦传至越南。
☞北周以前,有封国的公爵(包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禅代前权臣所封的公爵等)都可称“国公”,但此时“国公”并不是一种爵位。
☞例如: 东汉魏公曹操 东晋康乐县公谢灵运 北周到明朝 按唐制: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
☞自隋唐至元明,基本不变。有许多名臣都被授予国公的爵位,如:
隋朝:唐国公——宇文述
唐朝:胡国公——秦叔宝
宋朝:楚国公——范仲淹
元朝:齐国公——张弘范
明朝:鄂国公——常遇春
☞清朝公爵分一至三等,超品,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忠勇一等公。
古代的国公是什么官?
谢邀。古代分为官位和爵位,国公是爵位,指的是公爵,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看,公爵仅次于王爵。公爵既有封国号,又有食邑,一般可以世袭。
古代的国公是什么官?
“国公”并非官职,而是封爵名称。
国公之设置,始于隋朝。隋之国公,为九等爵之第三等,位在郡王之下,郡公之上,从一品。
《隋书·百官志》:隋封爵凡九等,“郡王,国公,开国郡、县公,为从一品”。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
唐复置,食邑三千户,从一品。
唐、五代至明,皆因袭之。但唐末及五代时,受“国公”之封者甚滥。
宋置,位郡王下,郡公上,从一品。金亦置,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从一品。
元代,国公为正二品。
明代等国公者,均冠以字号,称某国公,如徐达封为“魏国公”。
清宗室封爵中,有镇国公、辅国公及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四等,亦统称“国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