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掐死亲生女儿呢?
有个关于武则天的著名故事,也是杀女嫁祸王皇后,最终取而代之。
故事的大概就是武则天生下一女,王皇后有次去看望小公主,武则天暗中将孩子掐死,说是王皇后所害,高宗因此动怒,最终将王皇后给废位,武则天成了新的皇后。
因为此事出自《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而并非野路子,所以许多人都深信不疑,但武则天杀女嫁祸这种事情,乃是宫廷秘闻,而且其本身存在诸多疑点,未必可信。
事件的记载出处,就存在问题实际上,武则天杀女的事情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则天本纪》之中:
武后……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武则天当年将王皇后与萧淑妃害死之后,将她们做成了骨醉,并且还掐死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是个极其残忍阴狠的女子。
然而这段故事之前有三个字叫做“史臣曰”,换言之根本就不是正史,乃是史臣自己的观点还有猜想,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证明。
《旧唐书》乃是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编纂的史料,并非是唐朝时期的正式史料。
在整个唐朝的各种史料中,完全没有所谓武则天害了自己的女儿去构陷王皇后的记载。
当年后晋的史臣尚且在书中加上个前提,说这件事是他自己的看法,并没有证据,而到了宋朝修订《新唐书》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时候,这件事却被坐实。
在宋朝的史料之中,对于武则天杀女的记载描述极其详细,就好像是司马光等人当时在现场看到了一样,可他们生活的年代与武则天差了几百年,实在让人非常怀疑。
武则天夺位,完全没必要害亲女按照唐代的记载,武则天与高宗有两个女儿,在太平公主之前就有个小公主,但那个孩子小时候夭折了,不过并没有留下任何早夭的原因。
王皇后在与萧淑妃的斗争中落於下风,因此出了个昏招,把武则天给弄进了宫里。
可武则天生下了皇子李弘,其在高宗心中的地位无可动摇,而王皇后与萧淑妃却已落败。
高宗原本就不喜欢王皇后,武则天入宫生子后更是如此,而萧淑妃也连带着被武则天给对付得惨兮兮,小公主夭折以前,武则天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她完全没必要以女儿作为代价。
说简单点,王皇后对于武则天早就没有了实际的威胁,武则天根本不用牺牲亲女儿。
更何况,要是当时高宗认为小公主就是王皇后给害死的,必然会以此大作文章,作为他坚持废后的一个重要理由,可高宗从来都没有。
如果高宗发现了小公主的死是武则天做的,他也绝不会册立这样的女子为皇后。
高宗想要废后的计划由来已久,而且理由与王皇后害小公主的故事,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与相关关联影响,那自然很难相信武则天杀女害皇后的故事是真的。
中宗初次继位不久,就被武则天给废了,睿宗登基,改元文明,也就是在这一年,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纠合了大量人马起兵,打着支持李唐的旗号发动反叛。
在徐敬业起兵的时候,让大才子骆宾王写了一篇很著名的《讨武氏檄文》。
骆宾王在文章之中,那把武则天骂得叫一个狠,连武家的祖宗都没放过。
但是在骆宾王的文章之中,丝毫没有提起所谓武则天害亲生女儿无诬陷王皇后的事情,如果故事是真的,骆宾王等人绝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把柄,定然会拿住不放攻击武则天。
大致上来说的话,关于武则天杀女这件事,真正从传言变成“事实”还是在宋朝时期,在司马光等人的笔下,尽管这些人拿不出任何证据,更不可能见过。
无论是编纂《新唐书》的欧阳修等人,还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他们距离唐王朝正式宣告结束,都已经有快两百年的时间。
这种描述的出现,更可能是因为宋代的士大夫,为了强调以史为鉴,反对后宫外戚干政。
整体来说,武则天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去诬陷王皇后这件事,不管是从证据方面,还是从动机方面来说,都是不成立的,最可能的只不过是一种传闻,被人为刻定为所谓的事实。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掐死亲生女儿呢?
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即高宗李治的第三女,出生后才一个月.王皇后来看过这位小公主之后,武则天就把女儿“扼而杀之”。懦弱的高宗大怒,于是把王皇后贬为庶人。
时隔一千多年了,再来作精确判断是痴人说梦!现在允许我作以下猜测:
1.死于二氧化碳中毒。
我们看,我国古代宫庭取暖的方式多为房内置一大铜炉,里面垒好木炭,点火前门窗紧闭,大家知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环境能引起人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引起反射性呼吸骤停而引发突发死亡”。
这里,小公主出生于永幑五年正月,死时才一个多月。就是说从出生到死亡,都置身于寒冷的气候下。况且武媚生产不久,御寒能力弱,在室内以上述方式生火取暖,从而导致小公主二氧化碳中毒死亡。
当时婴儿死亡率高,群众普遍缺乏养护知识。
2.死于武媚(即后来的武则天)之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武媚有强大的使命感,二次宫后,要板倒门阀、除却关陇集团,达到参政议论大权独揽的目的,就必须上位,很明显王皇后的存在使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所以就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以达到嫁祸皇后的目的。
不要惊讶,后来的武则天为实现政治抱负,毒杀自己亲生儿子的事都能做得出,何况扼杀出生才一个月,母女还没建立任何感情的婴儿呢。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掐死亲生女儿呢?
武则天是被人们议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她实际参与大唐朝政前后达半个世纪。但是她遭受的争议也最多,比如说她掐死亲生女儿,然后嫁祸于王皇后这件事。
我觉得这极有可能是一个黑武则天的事件。
关于这件事,《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情节大体一致。说是武则天生下了可爱如玉的女儿,李治非常喜欢。王皇后知道后,便前来看望这个小公主,不禁一阵喜气,抱了抱这个小女孩。她很是夸奖赞叹一番,便走了。那时候的武则天想着干掉王皇后,却又苦于无策。于是,她出了狠招,自己把女儿掐死,然后嫁祸于人。
按照史书的说法,李治回到太极宫后发现女儿死了,便气急败坏。问怎么回事?武则天如此这般地说了情况。李治大怒,武则天哭哭啼啼。王皇后的苦日子来了——被废了。
按照司马光们的说法,武则天心眼真是坏到了极点。她既狠毒地掐死了女儿,又顺理成章地嫁祸于人,是一个不可饶恕的毒妇。
但是,这些记载很不符合逻辑和情理。
进入李治后宫这件事本身,就是武则天对王皇后的胜出。李武之间的爱火纯真而浓烈,绝对再不可能有王皇后什么事。
武则天的前两个孩子是她在后宫中的立足之本。她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自己亲生骨肉下手。王皇后和武则天之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当王皇后沦为弱者的时候,武则天已没必要出此阴招。(至于这个孩子怎么死的,估且不分折了)
这件事被唐代以后的史学家写得细腻生动,其实不过是历史排斥女性的心理所致。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掐死亲生女儿呢?
安定思公主究竟是怎么死的,谁也说不清楚。换句话说,这就是一桩公案,唯一知道真相的怕只有武则天。
安定思公主是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一个女儿,她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冲击后位的时候。当时的武则天实际上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李治虽然宠爱武则天,却自始至终没有让武则天做皇后的意思。即便在武则天的口中,王皇后有诸多错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王皇后没有儿子。但王皇后毕竟出自世家大族,一直端庄持重,虽然不是李治喜欢的类型,但却是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而且王皇后是李世民为李治钦点的皇后,得到了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朝臣的拥护。
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生下了安定思公主,而且,很快,安定思公主就死了,死得很突然,也死得莫名其妙,但同时,死得很是时候。至于安定思公主的死因,一般有三种说法:
其一:按照《唐会要》的记载,安定思公主是暴卒,然后武则天嫁祸给了王皇后。我们知道,古代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婴儿存活率并不高,即便是后宫的妃子,能动的资源已经很丰富了,但皇帝还是会有不少刚出生的孩子死掉了。就拿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来说,在她成为唐玄宗的妃子后,最开始生下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两年之内就夭折了,所以生下李瑁之后,唐玄宗做主就把李瑁放在了大哥李成器的家中,让李成器来抚养。所以安定思公主自然夭折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一个孩子如果状态不好,生病或者什么的,李治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过问。但从结果来看,至少在李治那里,安定思公主在死亡之前是好好的,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会有养不活的可能。
其二:王皇后所杀,这是李治所坚信的。因为王皇后曾来看望过小公主,而在她走后,小公主就突然死了。期间并没有别人来看过小公主,所以王皇后最有可能动手。为什么李治就认定是王皇后所杀呢,原因就在于武则天进宫后,帮助王皇后斗倒了萧淑妃后就开始针对王皇后。李治是知道的,他知道这两个人是不相容的。所以在小公主死后,李治才迅速认定是王皇后所为。但我们知道,王皇后是最不可能做这件事的,在非常时期,王皇后尽量躲着武则天,如果不是他的皇后身份要求她必须要来看一下安定思公主,她是最不愿意去看的。王皇后出生世家大族,即便得不到李治的爱,但最起码的心机还是有的,她杀了安定思公主对她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她迅速失去皇后之位。而且王皇后的性格也是不屑于做这种事的。
其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武则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也是后人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当时王皇后去看小公主,并没有侍女在看着,武则天借口出去了一会,而王皇后并不想多待,几乎是在武则天离开的下一秒就也走了。武则天目送王皇后离开,迅速返回掐死了小公主,然后又迅速离开,等着李治下朝后,假装和李治同时来看望小公主,然后就发现公主已经死了,武则天号啕大哭,而李治问侍女们这是怎么回事,她们都说王皇后刚才来过。于是李治就认定是皇后杀了小公主。
这种说法是从动机来看的,小公主的死,最大的受益者只有武则天,因为,正是小公主的死,让李治终于有了废后的心思,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如果没有小公主的死,武则天做皇后得等到猴年马月。而且,我们也都知道武则天是狠辣果断的一个人,未必做不出弑女的事情来。但这样的事情,如果后世人可以这样分析,为何当时没有人有过怀疑?要知道,武则天做皇后虽然有了李治的支持,但外廷是不同意的,两人也是费了很多心思才终于实现了废王立武。这期间却没有谁对小公主的死提出质疑,包括以后在武则天生前,都没有人提出质疑,这又不能不让人怀疑,小公主是否真是武则天所杀?
写到这里,四姑娘突然想到《甄嬛传》中甄嬛扳倒皇后宜修时的手段,当时甄嬛怀的孩子已经确定是保不住的,于是她想利用这个孩子来扳倒皇后,而皇后则尽量避着甄嬛,就怕遭了算计。但在皇帝的要求下,皇后不得不去为甄嬛的孩子祈福,甄嬛适时喝下落子汤,然后就在她的设计下,皇后“推了”甄嬛,孩子保不住了。即便皇后有一万张嘴,也无法让雍正帝相信她是遭了甄嬛的陷害。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掐死亲生女儿呢?
武则天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应该是真的,虽没有直接证据,但从此事的前后发展可以略窥大概,放在当时的形势下,武则天非常有必要这么做,才能打开关陇集团的缺口,进而摧枯拉朽,达成政治目的。武则天先嫁太宗,侍疾时与时当太子的李治眉目传情,暗生情愫,李世民死后被发落到感业寺出家,二人仍藕断丝连,登基当皇帝的第二年,李治到感业寺进香,看见武则天,旧情复燃,心潮澎湃“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这里涉及到对唐高宗李治的评价定位,世论一直以为李治懦弱无能,而从武则天再进宫一事,未必没有李治的操作在内,据载当时后宫关陇贵族的代表王皇后和南朝萧氏的代言人萧淑妃争宠,二位女人斗得鸡飞狗跳,王皇后渐落下风,急需引进外援,发现李治与其后母武则天有此前情,王皇后便自作聪明,向李治请求召武氏进宫,以期与她合力扳倒萧淑妃,李治自然满口答应,在时宫前武则天已有身孕,进宫后生下第一个儿子李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有王皇后的地位,武则天的心计,二人联手,萧淑妃自然招架不住,又不识时务,不改变专横跋扈、骄傲嚣张的个性,变本加厉,一味使性,惹得唐高宗生厌,不久失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王皇后扳倒萧淑妃后,才惊觉前门拒虎后门迎狼,新进的武则天并非如她所想的百依百顺,二人开始互相防备。进宫三年后654年,武则天为李治生下第二位儿女,即女儿安定思公主,公主满月后,王皇后前来探视,逗着小孩子玩,走后不久,公主就死了,武则天便向李治哭诉皇后有意闷死公主,李治勃然大怒,有了废后的打算。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认为是武则天嫁祸王皇后,而旧唐书却没有作出如此猜测,从之后的废后风波,连根拔起关陇集团,连续打击王皇后的舅父中书令柳奭,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来看,安定思公主的死,正是系列计划的引子。王皇后身居中宫,六宫之主,又是李世民钦点的媳妇,虽有争宠却无失德大过,很难下手,必须从大方面比如善妒毒辣无德等下手,动摇她的根本,后续才能展开,以武则天的性情为人,自己杀死女儿栽赃嫁祸完全无压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而王皇后,则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一个女婴,王皇后虽然没有生下儿子,但有养子李忠,已立为太子。如论争储需要,则要杀死李弘才有意义,公主再受宠也永远无法当太子,没有必要杀死。如果是一时不慎,小孩子闷死在被子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平民家庭有可能出现,放在皇宫里是不可想像的,那是当一大批宫女奴仆如无物。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掐死亲生女儿呢?
唐高宗永徽六年,29岁的武则天奉诏离开感业寺,二次进宫被高宗封为昭仪。武则天进宫后发现后宫的王皇后与萧淑妃明争暗斗。
王皇后非常嫉妒萧淑妃生下皇子,怕“母以子贵”,失去自己的皇后地位。于是支持高宗招武则天回宫,目的是想利用武则天去夺萧淑妃的宠,自己坐收渔利。武则天何等聪明,猜中了王皇后的意图,于是将计就计极力巴结王皇后,流露出万般感激之情,王皇后被她的虚情假意所迷惑,竟把她看作知己,不断地在高宗面前夸奖武则天,贬低萧淑妃。
高宗怯懦无能,宰相经常帮他出主意,武则天则使出全身解数,把李治紧紧抓住,稳住王皇后做他的垫脚石。就这样没多久,王皇后的目的达到了,萧淑妃失宠了。但是,武则天并不以此为满足。她千方百计笼络后宫的人,收买太监做耳目,暗查失宠后的萧淑妃的不满言行。于是,天遂人愿,萧淑妃被高宗打入了冷宫,贬为庶人。
武则天下一个对手就是王皇后了。这王皇后可是高宗的结发妻子,为人厚道,举止文雅,又有外廷忠臣的拥护,扳倒她是不容易的。况且要废立皇后可不是小事,得跟大臣们商量。因此,此前高宗想封武则天为宸妃时,大臣们据理反对,高宗就没敢轻举妄动。他不想为这么一件小事引起朝臣的不满。武则天非常清楚,这次要废掉皇后一定要争取朝臣们的赞同。为此,她绞尽脑汁向皇后之位逼近。
首先,她想从太尉长孙无忌那里打开缺口,长孙无忌不仅是宰相大臣,还是高宗的亲娘舅,如果过了他这一关,其余的大臣便不在话下。一天,武则天陪高宗带厚礼亲自到太尉府,当场给长孙无忌的三个正在读书的儿子封官,还命人送来厚礼,然后婉转地提出废后一事。但是长孙无忌迟迟不表态,高宗和武则天只好悻悻而归。
接着,武则天又暗中指示把一个写有高宗名字和生辰八字的小木偶埋在王皇后卧榻下面的砖缝里,然后派人到高宗那里报告说王皇后诅咒皇上,跟她母亲魏国夫人用“厌胜”之术诅咒皇上早死。
高宗见密告之人是王皇后的近侍,岂能生疑?等待挖出木偶之后,见木偶的七窍和心口都插着铁针,高宗气疯了,不问青红皂白,当即下令不许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再进宫。高宗全然没有想到这是栽赃,终于下决心要废后。
然后,在宣布废皇后,并立武则天的朝堂上,武则天坐在高宗身后的竹帘内,随时替高宗出谋划策。当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的诸遂良说了一大通理由后,武则天竟在帘内大声说,“怎么还不快扑杀此獠?”幸亏长孙无忌及时求情,高宗才没治褚遂良的罪,朝会不欢而散。就废立皇后之事,朝臣们分成了三派:反对派、赞成派和中立派。其实“中立派”虽是中立,实质上等于赞同。反对派虽然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但还是少数。
武则天看得非常清楚,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要争得后宫的独霸地位,非把王皇后彻底打败不可,于是武则天深思熟虑之后使出一记“狠招”——上演了一出杀爱女的“苦肉计”。
武则天进宫后的第二年,生下了儿子李弘。又过了一年,也就是永徽五年,武则天再次生下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长得眉清目秀,白白胖胖,十分可爱,刚过百日便会咧着小嘴笑,伸手要人抱。高宗把她看成掌上明珠,每天下朝都要到太极宫里去看她几眼。
一天,王皇后因事到太极宫找高宗,偶然间见到这个小女孩,不由得抱起来逗弄了一阵。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回来听说此事,便心生一计,狠下心来将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掐死了。不多一会儿,高宗进来发觉爱女已死,气急败坏地大叫:“谁杀死了我的女儿?谁杀死了我的女儿?”他当然不会怀疑武则天会下此毒手,再一查知道王皇后刚才来过,于是“谋害小公主,以泄私愤”的罪名便落到了王皇后头上。
形势急转直下,怯弱的高宗终于不顾一些老臣的反对,把褚遂良贬到外省做都督,紧接着王皇后被废。永徽六年,册封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想当皇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唐高宗还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道诏书,其中特别援引汉宣帝见太子不高兴,令选自己后宫美女王政君以娱太子的故事,用汉元帝与王政君的关系来比拟唐高宗与武则天,减轻“父子同科”带来的讽刺,真是煞费苦心。
武则天对亲生女儿下得了这般狠手,似乎超出常理,难以置信。分析前因后果就会清楚:这位才智超群的女性饱尝了近十年才人的冷落之苦,她不甘心屈居皇后淑妃之下,决心以非常手段夺得皇后的位置。
武则天出身贫寒,又曾侍奉过先帝,名声不好。而且,当时无论后宫还是外庭都没有拥护她的人。单枪匹马的武则天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拿亲生女儿的生命做赌注。她的冒险成功了。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固然是武则天的天性使然,但也是她成就大业的无奈之举。
校书郎工作室,叁月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