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晋无公族”,爱折腾的晋国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玩没的?
所谓的公族,原本说的是先秦时代,各诸侯国君主身边的近亲旁支,他们也是王室后裔,与国君同根同源,但因为作为宗室分支,通常情况下并不能继承王位,跟后来的“宗室”是差不多的意思。
在晋国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公族叛乱的事情,引起了晋国的很多麻烦。
晋文侯继位之后,倚重赵氏等卿族,将宗室中的诸子给遣散到各国去为质子,以削弱公族。
为了防止自家人叛乱,晋国将自家的公族给遣散削得七零八落,结果造成了诸多的卿族实力不断崛起,成为晋国的新的威胁,最终发生了著名的赵魏韩三家分晋事件。
晋国曾是先秦周王朝时期最鼎盛的诸侯国之一,曾率先称雄北方,其先祖唐叔虞乃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的亲弟弟,因此地位也非常显赫。
只不过,在晋国前期的两百多年里,经常发生各种公族反叛的事情,晋国也被折腾得不行。
从晋文侯时期开始,晋国才真正走向强盛,但是晋文侯年轻的时候,晋国还是乱糟糟的,叔侄之间争夺王位,晋国内乱不休,更是发生了著名的“曲沃代翼”。
好不容易等到晋文侯登基,他觉得之前的叛乱,就是因为公族的实力实在太强大了,有必要进行削弱,以保证晋国大宗力量的绝对优势。
这么想其实也没错,刚好当时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晋文侯倒向周平王,凭借扶持东周建立的功劳,晋国得到了大量封地,实力急速上升。
不过后来尴尬的是,一心想着削弱公族的晋文侯,竟然将曲沃封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公子成师。
本来也是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但晋文侯怎么都想不到,后来公子成师的后人竟然以曲沃作为基地不断壮大,与晋国大宗之间对抗不断。
公子成师的孙儿晋献公最终继位,以小宗取代大宗之后,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的实力也走向了鼎盛时代。
可是,晋献公也想的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王位是怎么来的,所以对于公族力量过于庞大也就更加忌惮,他可不同于晋文侯,晋献公对于公族的铲除,真正落实了。
晋献公听从大夫一件,设计铲除掉了当时公族之中实力最强的桓、庄两家,不过可惜的是因为他宠爱骊姬,又引发了著名的骊姬之乱,晋国再次陷入了长久的闹腾当中。
晋献公的宠姬骊姬构陷之下,晋献公与几个儿子之间的关系一落千丈,太子申生自尽,而重耳等人被迫流落在外多年。
经过了长期的清洗,晋国的公族力量,在这个时候就已经非常薄弱了。
当年晋献公时期,就曾前往祖庙中发誓,晋国“无蓄群公子”,后来的历任晋国国君都奉行着一个传统,就是没有成为国君的公子们,全都要被赶走到其他诸侯国去生活。
多年以后,重耳回到了晋国登基,也就是晋文公,他没有可以倚仗的公族,因此只能去倚重那些卿族大夫,像是赵成子、魏武子等人,都是辅佐晋文公的功臣。
其实,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国,几乎都是公族主掌朝堂事务,不管是楚国、宋国还是鲁国,几乎都是如此,唯独晋国,将公族打击得几乎不成气候。
当然,晋国并非完全没有公族,像是祁氏、韩氏等也算是公族,他们的先祖都是晋国的王室旁支,但经过几百年岁月,他们几乎与卿族无异,跟公族差得多。
公族被击垮的同时,晋国也不能完全国君一个人玩儿,所以那些卿族就受到了重视,这个时候晋国大量的卿族纷纷崛起,成为了晋国新的显贵群体。
晋献公晚年的继承人斗争之中,赵氏与魏氏都支持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因此获得先机。
晋文公称雄中原以后,赵成子深受器重,地位权柄都无与伦比。
晋灵公时代,赵成子的后人赵盾几乎掌握了晋国全部的君权,当时晋国三军六卿全都是赵盾的心腹,晋成公时期,赵盾更是公然册封,让赵氏成为了所谓的“公族大夫”。
如果事情继续发展下去,赵氏很有可能直接取代晋国,但赵盾却突然去世,而晋成公逐渐长大以后,自然是不肯放过赵氏一族的。
赵氏的后人才能有限,虽然实力强悍,但到了晋景公时期,终究被击垮。
眼看着赵氏就要被灭族,但当年受恩于赵氏的韩厥为赵氏求情,而晋景公心慈手软,不愿看着赵氏终结,因此留下了赵朔的儿子赵武。
而赵氏感念韩氏,在背后默默支持韩厥,并且休养生息,赵氏不断恢复,韩氏也迅速兴盛。
最终,赵武恢复了祖先赵盾时期的辉煌,而赵魏韩三家的联盟也彻底形成,当时晋国的六个卿族之中,除了智氏、范氏与中行氏,就是赵魏韩三大家。
后来的事情就愈发清晰了,因为六大家族的兴起,晋国王室衰落,而六大家族之间,也为了争夺大权不断攻伐倾轧,相较于赵魏韩,其他三家显然并不团结,率先失败。
晋定公时期,中行家与范家先被赵氏所灭,而赵魏韩三家联手除掉了实力最强的智氏,将智氏的土地人口全部瓜分,这就是著名的晋阳之战。
此后的赵魏韩三家,不停吞食晋国公室的土地人口,而晋国国君丝毫没有办法反抗。
晋哀公薨后,晋幽公登基,这个时候的晋国公室,只剩下了绛、曲沃两块土地,没多久后晋国彻底被赵魏韩三家瓜分,并且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承认。
可以说,晋国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自己的玩儿崩了的,约束公族是没错,但放任卿族壮大,无异于换汤不换药,甚至结果更糟,晋国削了自家的公族,结果被外人给彻底取代。
为什么说“晋无公族”,爱折腾的晋国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玩没的?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是周代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比起同时期上演的“田氏代齐”,更值得让人深思。晋国自西周初“桐叶封弟”叔虞建唐,迁都改晋,到西周末年晋文侯时期借王室内乱契机开始壮大,晋国花了两百多年时间用来脱胎换骨。但随之而来的公族内讧也使晋国深陷危机,一步步将这个春秋第一大国引向万劫不复。
晋国真正起步当从晋文侯开始。晋文侯是晋穆侯之子姬仇,年轻时就经历了一场内乱,叔叔晋殇叔在哥哥晋穆侯死后捷足先登抢了侄子的君位,导致姬仇流亡国外四年。姬仇注定要复仇,四年后,他借助国外力量袭杀殇叔,夺回君位。
这是晋国史上的第一次内乱,虽然影响不大,但为后世更为激烈的那场内乱“曲沃代翼”埋下了伏笔。
晋文侯即位后,考虑到晋殇叔的篡位很大程度上缘于晋穆侯对兵权的不合理分配,便开始约束公室的军政大权,晋国后期所谓“晋无公族”的祸根应该这里已经有了预兆。
此时到了西周末年,王室发生动乱,周幽王宠幸褒姒,废长立幼,申侯为了外孙宜臼的王位继承权引犬戎袭杀幽王,并在秦国、郑国、卫国等护送下,携助周室东迁,宜臼即位为周平王。
而忠于西周的虢石父携同周室残余势力扶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再建王室,史称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相持二十余年。晋文侯看准形势,果断倒向周平王,袭杀周携王,结束二王纷争。晋国因功获赐大量土地,并被授予代王征伐特权,为后世晋国在汾水流域的大肆扩张获得了合法地位,也为日后晋国的崛起打下基础,但同时也催生了“曲沃”这个祸根。
晋国壮大后,晋文侯将曲沃封给了弟弟姬成师,史称曲沃桓叔。晋文侯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一举动为自己后代带来了灭顶之灾。姬成师这一支以曲沃为根据地,渐渐发展壮大,与晋国大宗分庭抗礼,最终通过三代成功取代大宗,史称“曲沃代翼”。这是晋国公族的第二次内讧。
曲沃桓叔的孙子晋献公即位后,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疆域达到顶峰。考虑到自己家族的正统地位来历不当,担心再次上演公族内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采用晋大夫士蔿的主张,设计铲除了公族中势力最大的两大家族——桓、庄之族。
但晋室的家族内乱并没有因此消止。不久后,晋献公因宠幸骊姬而引发“骊姬之乱”。晋献公与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父子关系崩坏,因为骊姬的诬陷致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流亡国外,晋室大乱。这是晋国史上的第三次内讧。
晋国公族经过三次大规模清洗,公族力量日渐薄弱,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后,不得不重用追随身边的异姓士子,比如赵衰(赵成子)、魏犨(魏武子),这些人因辅佐晋文公称霸有功,家族地位上升,直接影响到后来赵氏、魏氏的起家。
晋国最终形成六卿当政的局面还是晋文公种下的祸根。晋文公称霸中原后,为了更好地执行“尊王攘夷”的号召,晋文公对军制进行了改革。设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由六卿出将入相,轮流执掌兵权。
到了晋平公时期,晋国已从晋文公时期六卿世家的十一个大家族通过激烈的权斗兼并,形成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六家当政的局面。在晋国霸主陨落后,六卿日渐猖獗,君权旁落,到春秋晚期,晋国王权被彻底架空,六卿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废立君主的地步。
六大家族势力膨胀后,争权夺利势在必行,经过一番争逐,中行氏、范氏被智氏消灭。随后赵氏联合韩氏、魏氏一起铲除了智氏,晋国最终归为赵、魏、韩三家。战国初期,赵魏韩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被正式册封为诸侯,晋国灭亡。
当初晋献公大肆血洗公族削弱公室势力的时候,或许不曾想到,自己祖先通过三代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辛苦取而代之的晋国江山会被一群异族瓜分取代。
文/堰风
为什么说“晋无公族”,爱折腾的晋国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玩没的?
所谓公族就是指诸侯或君王的同族。之所以说“晋无公族”应该是因为在晋献公的时候,把所有的宗室公子全杀掉了,这在《史记·晋世家》中有记载:
“……八年,士蔿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九年,晋群公子既亡奔虢……”
或许是因为晋献公出身于曲沃小宗的缘故,虽然是公族上位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也会担心日后自己宗族的基业会被其他公族夺走。
于是,在献公即位第八年,当士蔿劝谏献公说:“原来晋国的一大群公子人数很多,不杀死他们,祸乱将会兴起”时,献公就派人把宗族诸位公子全都杀死了。
虽然是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后代延续被同宗攫取的风险,但是也顺带导致了没有自己的公族可用,只能凭借外姓力量辅助自己治理国家的情形,导致了后来的卿大夫专政。自然而然地,也就增加了后代延续被他卿大夫家族断掉的几率。这或许也就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起源吧。。。
三家分晋(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说“晋无公族”,爱折腾的晋国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玩没的?
所谓公族,就是国君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孩子。
上图我只做到了晋献公。
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于前716年,继父曲沃庄伯之位,称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列位诸侯。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结束了晋国67年的内乱,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的小宗灭大宗的叛逆大事,这就是“曲沃代翼”。
前677年,晋武公薨,其子诡诸即位,是为晋献公。
献公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子孙,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
原文:士蔿说公曰:“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九年,晋群公子既亡奔虢,虢以其故再伐晋,弗克。十年,晋欲伐虢,士蔿曰:“且待其乱。”
士蔿:祁姓,士氏,名蒍,多有谋略,故后代以士为氏,其后人有士缺、士毂、士会、士燮、士匄、士鞅、士吉至士吉开始衰落。士姓、范姓、随姓、彘姓、刘姓(部分)共同始祖。
晋献公尊士蔿之计将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子孙,还有献公的兄弟等公族尽灭,暂时稳固了公族对自有势力的危害。
但是献公采纳的这一计策,表面看“兄弟不再阋于墙”了,但是也没法“而共御其侮”了。于是便有了狐氏、赵氏、魏氏、先氏、荀氏、栾氏、郤氏、胥氏、士氏、等外族势力的逐渐强大。
最后演变成了赵氏、魏氏、韩氏、荀氏(演变为中行、智)、士氏(演变为范氏)的尾大不掉。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上图:掩耳盗铃就是发生在赵氏灭范氏期间的故事自此晋国从有公族变成无公族,再然后变成自己也被分。呜呼哀哉!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