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亲王比贝勒地位高多少?

对古代王朝亲王这个爵位,一般都不会陌生,这是古代仅次于皇帝的宗室高级爵位,是爵位制度当中的第一等,而贝勒,是清朝时期的一种特色爵位称呼,其他朝代并没有。

在清朝时期,亲王属于最高等级的宗室爵位,而贝勒在不同时期的品阶也并不完全相同,通常来说贝勒属于第五等爵位,这是与亲王爵位之间的巨大差距。

清代的爵位分成宗室爵、异姓功臣爵与蒙古爵,宗室爵位正式称作“宗室爵罗世爵”,共有十二个等级,正常情况下,只授予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成员,最高等是亲王,最低是奉恩将军。

十二等级的宗室爵位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与奉恩将军。

在清代的宗室爵位当中,亲王、郡王、贝勒跟贝子都属于高级爵位,当朝皇帝的儿子如果封爵的话,再低也是从贝子开始,除了极少数例外,而之后就是寻常爵位了。

清朝的亲王与郡王都属于王爵,而清朝还有个说法,就是“铁帽子王”,其实铁帽子王的称呼主要是因为其特别的传承规矩,寻常王爵都是降等承爵,但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

明朝的宗室诸王,全都是世袭罔替,亲王的继承人还是亲王,郡王的继承人还是郡王,但清朝不一样,亲王的爵位传一代就降低成郡王,郡王的下一代成为贝勒,以此类推。

铁帽子王是清朝亲王里的另类,他们的爵位传承可以不需要降低等级,世袭罔替,因此这也是巨大的荣耀,整个清朝,能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只有十二脉,是很荣耀的事情。

清朝亲王的爵位,也是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之后才出现的,原本女真满洲内部并没有这个爵位,在女真时代,贝勒的意思是“部族首领”、“酋长”的意思,也并非专属封号。

后金时期,各种制度开始完善,当时在最高首领之下出现了不同的封号,其中以贝勒为第一等仅次于汗王,而且出现了和硕贝勒与贝勒的区分,和硕贝勒比较类似于“王爵”。

皇太极改号为清朝之后,正式设立九等爵位,第一等为和硕亲王,第二为多罗郡王,第三为多罗贝勒,第四为固山贝子,这时不再有和硕贝勒的说法,亲王已出现。

康雍乾时期,清代的爵位制度已十分完善,当时高于贝勒的除了和硕亲王与多罗郡王,还有两种人要注意,那就是亲王的继承人,即亲王世子,还有郡王的继承人,即郡王世子。

如此一来,地位比贝勒要高的人就一共有四种,也就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世子,而贝勒在宗室之中,成为了实际上的第五个阶。

整体来说,王世子并不算是正式的封爵,名义上地位比贝勒要高的人,在清代宗室封爵当中也就是亲王与郡王这两个高级王爵,除此之外,地位都没有贝勒高。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地位高多少?

高四个档次,和硕(ᡥᠣᡧᠣᡳ ᠴᡳᠨ ᠸᠠᠩ,hošo i cin wang,四方之一)亲王和多罗(ᡩᠣᡵᠣᡳ ᠪᡝᡳ᠌ᠯᡝ,doroi beile,一角)。贝勒中间隔着亲王世子,郡王和郡王长子。

清朝亲王爵位对比贝勒的政治和等级待遇是碾压的,被封为和硕亲王只会是皇帝的儿子或兄弟,是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内扎萨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在外扎萨克蒙古中为第二等爵位,仅次于“汗”。

清朝宗室亲王爵位正式建立是在公元1636年4月,皇太极称帝建清,改元崇德,仿照明制,首封亲王,冠以和硕,功封:

和硕礼亲王ᡥᠣᡧᠣᡳ ᡩᠣᡵᠣᠩᡤᠣ ᠴᡳᠨ ᠸᠠᠩ,Hošoi doronggo cin wang 代善。

和硕郑亲王 ᡥᠣᡧᠣᡳ ᡠᠵᡝᠨ ᠴᡳᠨ ᠸᠠᠩ,Hošoi ujen cin wang 济尔哈朗。

和硕睿亲王ᡥᠣᡧᠣᡳ ᠮᡝᡵᡤᡝᠨ ᠴᡳᠨ ᠸᠠᠩ,Hošoi mergen 莫尔根 cin wang多尔衮。

和硕豫亲王 ᡥᠣᡧᠣᡳ ᡝᡵᡴᡝ ᠴᡳᠨ ᠸᠠᠩ,Hošoi erke cin wang 多铎。

和硕肃亲王ᡥᠣᡧᠣᡳ ᡶᠠᡶᡠᠩᡤᠠ ᠴᡳᠨ ᠸᠠᠩ),Hošoi fafungga cin wang 豪格。

和硕成亲王岳託(获罪降爵,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及同时追封了萨哈廉为和硕颖亲王(其子勒克德浑为多罗顺承郡王)。

再加上顺治时期授封的承泽亲王塞硕(其子博果铎承袭,并改号为庄亲王)。

这便是乾隆四十三年,钦定的定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功封)。

崇德元年实封六位亲王,另外还有众郡王,贝勒,诸蒙古亲王和归降的藩王(孔,耿,尚)。

再加上后来的怡,恭,醇,庆四位恩封铁帽子王,共十家世袭罔替和硕亲王,两家多罗郡王,其他的宗室王爵位或一世或两世递将为郡王。

建清之前的贝勒这一爵位和诸蒙古贝勒爵位与题目不符,这里就不讲了,主要来看一看宗室亲王和贝勒的区别。

穿的好

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

贝勒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六。前舍林,缀东珠二。后金花,缀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用四爪两团龙补及蟒缎、妆缎。

挣的多

和硕亲王岁俸银1万两,岁米五千石,另外旗份儿,庄田极多。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旗份基本很少(各别的多一些),庄田不多。

房子大

亲王府面积在两万到六万平方米,最前沿有东、西阿斯门,门外有"辖喝木"、上马石、拴马桩,对面有照壁。阿斯门内为狮子院,当中为宫门,左右石狮子对称。亲王府基高十尺,宫门五间,中间三扇门开放(即三明两暗)。正殿银安殿七间,单檐歇山顶,基高四尺五寸,前墀周围护以石栏。左右两翼配楼各九间。后殿有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寝殿七间,基高三尺五寸,亦叫神殿,东间是王爷结婚洞房,西间是满族风俗祭祀场所。后楼七间,也叫遗念殿,是供奉祖先遗物处。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宫门和殿寝顶部均覆绿色琉璃瓦,凡正殿顶房脊上均安螭吻、仙人。

门柱漆红色,梁栋用五彩云龙纹和各式花草加以装饰,但禁止用龙首。门钉纵九行,横七行,共六十三颗。正殿中设有座位,基高一尺五寸,宽十一尺,长九尺,上面有彩绘的五彩云龙。座位后有三个屏风,上面绘有金云龙,只见五爪,没有龙首。凡是两侧楼庑,均用筒瓦,其它房屋如库房、厨房、马厩等都用板瓦,门窗皆用黑漆。

贝勒府第基高六尺,正门三间,启门一。堂屋五重,硬山过垄脊顶,各广五间,均用筒瓦(不用琉璃瓦),压脊为狮子与海马。门柱红青油饰,梁栋贴金,彩画花草(不能用和玺彩绘),门钉纵七横七,贝勒府面积2000--4000平米左右。

媳妇多

亲王的妻妾称为福晋,乾隆朝定亲王嫡福晋(正妃)一人,侧福晋(侧妃)四人(赐婚者另算),庶福晋(媵妾)不计。

贝勒的妻称为夫人,夫人一名,侧室两名,媵室不计。

孩子高贵

亲王嫡福晋(正妻)的儿子适者封世子袭郡王(铁帽子王袭亲王,世袭罔替),其余的袭入八分公,女儿封和硕格格(郡主)。侧福晋生的儿子袭二等镇国将军,女儿袭郡君。庶福晋生的儿子袭三等辅国将军,女儿嫁入外藩的袭乡君(没嫁的不授封,称宗女)。

贝勒夫人(正妻)生的儿子,适者袭贝子爵,余子封二等镇国将军,女儿封郡君,妾室生的儿子封一等辅国将军,女儿封乡君。媵妾生的儿子直接封为最低的奉恩将军(武四品),女儿为无封,称宗女。

典礼隆重

亲王及世子授封,金册金宝,授封使为以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读讲学士担任正副使。

贝勒有册无宝,册还是纸质的,授封使以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读讲学士,侍读侍讲,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担任正副使。

崇德元年定,亲王生辰及元旦日该旗都统以下佐领以上官员,齐集王府称贺,行二跪六叩头礼,亲王是一旗庆贺。

贝勒生辰及元旦,本府属员齐集称贺行一跪三叩头礼,若该属官员无事不至府行庆贺者治罪,贝勒是一府庆贺。

朝会等级

朝会时,亲王,世子,郡王,长子,为一班。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入八分)为一班(不随旗),立位在丹陛之上,分东西左右两翼站立。

拜位(磕头的地方),亲王单独一班在最前面,世子,郡王一班其次,长子,贝勒,贝子一班,最后是入八分镇辅两公一班。

庆贺及赴朝仪仗,康熙六年定,诸王公仪仗至紫禁城前止,前往禁城内的妇女名数,亲王妃世子妃四名,郡王妃三名,贝勒夫人二名,贝子夫人公夫人一名。

顺治九年定,亲王乘轿骑马,可以到至午门外下,郡王至午门前两旁楼角下,贝勒只能(含以下)在阙门外下马牌处下。

顺治九年定,王公等进入午门,亲王随防的侍卫随从六员,贝勒四员(多次更改,康熙二十二按照顺治九年定制执行)。

相遇礼节

贝勒遇亲王车仗,贝勒必须回避,让道旁行。贝勒经过亲王府时,鞠躬趋马而过,随从人员则全部下马。

葬礼规格高

亲王薨(去世),皇帝辍朝三日并乘舆亲往举哀(特恩)。皇帝正坐,祭酒三爵。另赐大量的牛羊牲祭,酒,楮帛等祭品(过程和物品太复杂,简述一下),赐谥号,赐给茔费银万两,立碑银三千两,又翰林院撰文勒石,王子以下府属的男,妇皆除服,众皆薙发(剪发),置守茔人十户,亲王之棺彩以朱髤绘龙(五爪龙),祭祀极其隆重。

贝勒薨(去世),皇帝辍朝一日,由世子,郡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都統尚书,子以下本旗佐领以上,和硕公主,世子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前往会丧敛奠。赐谥号,赐碑,给茔塚费银二千两,立碑银千两,守茔人六戸,贝勒之棺彩以朱髤绘蟒(四爪蟒),祭祀比亲王规格大减。

园寝规模大

亲王的园寝周百丈,飨堂五间,大门三开,绘五采,饰以金,覆以绿琉璃,守茔人十户。

贝勒园寝七十丈,飨堂三间,大门一开,只涂朱漆,不饰彩绘,灰瓦覆顶,守茔人六户。

卤薄仪仗

亲王仪卫,(原名仪仗。以下并同。)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骨朵四。红罗绣五龙曲柄盖一。红罗绣四季花伞二,红罗销金瑞草伞二,红罗绣四季花扇二,青罗绣孔雀扇二。旗枪十,大纛二,条纛二。豹尾枪四,仪刀四。马六。遇大典礼,则陈於府第,出使用以导从。常日在京,用曲柄盖一。红罗伞扇各二。吾仗、立瓜、卧瓜、骨朵全。马四。前引十人,后从六人。因事入景运门,带从官三人。(原定有红罗绣花曲柄伞一,豹尾枪二,大刀二。兹改为五龙曲柄盖一,豹尾枪四,仪刀四。馀同。崇德初年,定亲王销金红伞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吾仗四。

贝勒的排场就小多了,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骨朵二。红罗销金瑞草伞一,红罗绣四季花扇二。旗枪六,条纛一。马四。常日用伞一,吾仗、立瓜、卧瓜、骨朵全。前引六人,后从六人。

另外亲王还有很多高于贝勒的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您的关注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地位高多少?

贝勒这个爵位称呼早在女真人建立金国时就已经有了,与岳飞交战的金兀术在金国的爵位就是贝勒。

清朝还称后金时期就延续了金国的贝勒爵位,其实最初的时候清朝是没有亲王爵位的,爵位中最高级别就是和硕贝勒,而贝勒也是满洲旧制中首领贵族皆可称贝勒,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才定下和硕贝勒之称,当时努尔哈赤册封自己的子侄分统八旗并称和硕贝勒,因此和硕贝勒地位远高于其他贝勒。

在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时,皇太极效仿明朝的爵位等级制度建立了清朝特有的爵位等级制度,也就是取消了和硕贝勒,改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等爵位。

清朝爵位共分为十二等,按照地位等级来说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

这些爵位中一般皇室近亲也就是皇帝的子侄、兄弟们的封爵都是会获封奉恩镇国公以上的爵位,所以亲王和贝勒都属于是皇帝直系近亲的封爵。

从上面的等级划分也能看出亲王比贝勒高出了两级,但实际上亲王比贝勒高出了四级,这就是因为在亲王和郡王的爵位中还附属有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的两个附属爵位,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所获得的身份地位象征和福利待遇方面也是要比贝勒高,只不过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这两个爵位都是依附于亲王和郡王之下。

下面就从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方面来比较一下亲王比贝勒究竟高出多少。

经济收入方面对比

和硕亲王是清朝所有爵位中经济收入最高的爵位,亲王每年俸银是1万两白银,1万斛禄米,即使是附属在亲王之下的亲王世子每年都有俸银6000两,禄米6000斛。

郡王每年的俸银是5000两,禄米5000斛,而附属在郡王爵位之下的郡王长子每年有俸银3000两,禄米3000斛。

这回就到了贝勒这,而贝勒每年俸银是2500两,禄米是2500斛,因此从这就可以看出贝勒在经济收入方面只是亲王的四分之一,这还不算附属在亲王爵位之下的亲王世子,单就经济收入方面而言,两个爵位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住的府邸对比

亲王的住宅府邸与贝勒也完全不同,先从建筑面积说起,亲王府邸建筑面积大概是在2万平米到6万平米,而贝勒的府邸大概是2000到4000平米左右,所以就单看居住房子的面积来说贝勒就比亲王小了不少。

再说说房屋外形建造规格,清朝承袭的是明朝礼制,因此对爵位高低不同等级的住宅外观建筑也是有明确要求的。

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帝居住的地方紫禁城或者像承德避暑山庄这类的行宫,屋顶都必须用明黄色的琉璃瓦,而亲王和郡王这个级别则可以使用青绿色的琉璃瓦,在这两个爵位之下也就是包括贝勒在内的其他爵位,只能使用灰色的筒瓦。

屋顶瓦片不同,连房屋数量都不同,皇帝是九五至尊,那么任何人居住的房屋数量都不能超越九五之数,因此亲王府的房屋数量是正殿七间,后殿五间的七五之数,仅次于皇帝的九五之意。

而贝勒府则要比亲王府少一些,贝勒府的房屋数量是正殿五间,后殿五间的五五之数,比亲王府要少了一些。

连大门上的门钉数量也有讲究,皇帝居住的皇宫中门钉数量都是九九八十一颗,亲王府的门钉数量则是仅次于皇宫中的门钉,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颗门钉,而郡王爵位到奉恩辅国公包括贝勒府上门钉数量都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颗门钉。

所以说亲王府不管是从外观建筑还是从房屋数量甚至到大门的门钉都要比贝勒高级一些。当然,这里多说一句,不管是亲王的府邸还是贝勒的府邸,按照清朝的规矩都是属于皇帝,这些府邸全部统一由内务府管理和维护。

清朝的爵位是降级承袭,每一辈继承爵位都会降一级承袭,除了获得世袭罔替待遇的铁帽子王之外,其余的爵位都是降级承袭,因此比如亲王的子孙后代承袭爵位时降级承袭失去了王爵,那么王府要重新交还内务府,由内务府在重新分配给其他新晋封的亲王,而降级承袭爵位的人也会由内务府按照对应爵位重新分配府邸。

旌旗仪仗护卫人数对比

在出行仪仗护卫方面亲王也比贝勒多不少,亲王的仪仗队中持吾仗、卧瓜、骨朵、立瓜的各四人,持红罗绣五龙曲柄盖一人,持红罗绣四季花伞、红罗销金瑞草伞、红罗绣四季花扇以及青罗绣孔雀扇各两人,持棋枪十人,持大纛和持条纛各两人,持豹尾枪、仪刀各四人,还有六匹马,外加前引十人,后从六人,可见亲王出门的话这仪仗人马可是不少。

贝勒出行的旌旗仪仗随从人员则比亲王少了很多,贝勒的仪仗队中持吾仗、卧瓜、骨朵、立瓜的各两人,持红罗销金瑞草伞一人,持红罗绣四季花扇两人, 持条纛一人,持棋枪六人,四匹马,外加前引六人,后从六人。这么一看贝勒的仪仗排场是不是比亲王规格低太多了。

妻妾人数对比

在清朝女子随丈夫地位而走,因此丈夫身份等级不同,她们的称呼也不同。清朝只有亲王和亲王世子以及郡王和郡王世子的嫡妻可称嫡福晋,侧室称为侧福晋;而贝勒爵位以下的嫡妻皆称夫人,侧室称为侧夫人。

而在清朝除了嫡妻可获得封号之外,皇帝特许册封皇亲贵戚若干妾侍封号,但这个册封人数也是有爵位高低限制的。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和雍正时期亲王可以上报册封两名侧福晋,亲王世子和郡王可以上报一名侧福晋。到了乾隆时期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亲王可以上报册封四名侧福晋,亲王世子和郡王可以上报册封三名侧福晋,郡王长子可以上报册封两名侧福晋,贝勒可以上报册封两名侧夫人。

儿女方面的对比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因此父亲爵位的高低也决定了孩子将来身份地位的高低。

按照清朝承袭爵位制度,亲王的嫡妻所生之子被亲王选中继承爵位的话,除了世袭罔替的亲王之外,一般都是袭封郡王,嫡妻所生其余儿子则可以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侧室所生儿子袭封二等镇国将军,妾侍所生儿子袭封三等辅国将军。

亲王的嫡妻所生女儿封和硕格格,侧室所生之女封多罗格格,妾侍所生之女只有嫁给外藩才会获封格格,否则称宗室女。

而贝勒的嫡妻所生之子被贝勒选中继承爵位的话,一般都是袭封固山贝子爵位,嫡妻所生其余儿子封二等镇国将军,侧室所生儿子封一等辅国将军,妾侍所生儿子封奉恩将军。

贝勒嫡妻所生女儿封多罗格格,侧室所生女儿封格格,妾侍所生女儿没有封号,只称宗室女。从这里也能看出贝勒的子女与亲王子女身份地位差距有多大。

不过在清朝亲王或贝勒除了继承爵位的儿子除外,其余的儿子们要想承袭这些爵位,是要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受封对应这些爵位,也叫考封,除非获得皇帝恩封。

考封分别考查皇室宗亲的翻译也就是满汉文水平、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这三类。想获得对应的爵位就必须三项考试全优通过才能获封,如果两优一平,就降一等承袭爵位;如果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就降二等承袭爵位;如果是一优一平一劣,这就降三等承袭爵位;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着要封爵了,直接停封了,变成闲散宗室了。

典礼方面的对比

亲王和亲王世子受封时,都是皇帝赐金册金宝,授封使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礼部侍郎这些一二品大员为正使,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些四品官为副使。

而贝勒受封时是有册无宝,册是纸质册,派来授封的使臣级别也比亲王低很多,授封使臣以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这些四品官为正使,礼部郎中、员外郎这些五品官为副使。就看册封排场上贝勒就比亲王低了不少。

亲王过寿时更是隆重,亲王寿日当天,他所在的八旗中该旗都统以下佐领以上的大小官员全都要来到王府对亲王行两跪六叩之礼,这也是区别于皇帝的三跪九叩之礼。可以说亲王过寿辰,是他整个所在一旗的人都来给他庆贺。

贝勒过寿则比亲王排场少多了,贝勒过寿只是本府的属员在府中为其贺寿,贝勒过寿只是他的贝勒府属员为他庆贺,可以说只有一府之人贺寿。

而且当贝勒和亲王在街上相遇时,贝勒必须回避,主动给亲王让路,贝勒出行时如果经过亲王府前,贝勒必须弯腰驱马快速离去,贝勒的随从必须下马步行。这也是没办法,谁让爵位高低注定了人的身份地位高低呢。

朝服穿戴的对比

先说顶戴,亲王和贝勒的冠顶都是三层,最顶上镶嵌着红宝石,但是中间镶嵌的东珠数量就不同了,亲王冠顶中间镶嵌八颗东珠,而贝勒冠顶中间镶嵌着六颗东珠。

朝服上也大不相同,亲王的朝服是绣着四团五爪龙补服,这一样一比贝勒和亲王穿着的朝服上就有很大区别,贝勒的朝服是两团四爪龙补服,因此在穿戴上就能直接区分出亲王与贝勒的地位身份高低。

身后事方面的对比

最后再说一说身后事,从生到死就能看出亲王比贝勒的地位待遇高出多少。

亲王去世时按照规矩,皇帝可以辍朝三日,皇帝还可以亲自前去祭奠,贝勒去世时,皇帝可以辍朝一日,只派内务府官员去祭奠即可;亲王去世时内务府需要赏赐给亲王家属建茔费用一万两,立碑银三千两,贝勒去世时内务府需要赏赐贝勒家属建茔费用两千两,立碑银一千两;用的棺材也不同,亲王的棺材绘五爪龙,贝勒的棺材只能绘四爪蟒。

按照清朝的规矩亲王的园寝占地范围通常达百丈,而贝勒的园寝占地面积都是七十丈左右;而亲王园寝的飨堂五间,贝勒园寝的飨堂只有三间,亲王的依旧是绿色琉璃屋顶,贝勒还是灰瓦屋顶;守护亲王园寝的人有十户,守护贝勒园寝的人有六户。

写在最后

所以看完这些应该就明白亲王爵位的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比贝勒高得不是一点半点,毕竟这两个的爵位等级实际上差着四级。

这也说明了在封建时代人真的是分为三六九等,等级划分非常严格,连王公贵族之间都有着森严的等级和身份地位。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地位高多少?

“贝勒”一词来自金代女真语中的“勃极烈”,意思是“长官”,理论上上至君主,下至普通酋长贵族都是“勃极烈”,像金代初期,皇帝称“都勃极烈”,储君称“谙班勃极烈”,以下依次为“国论勃极烈”(意思是“宰相勃极烈”)、“阿买勃极烈”(意思是“第一勃极烈”)、“昊勃极烈”(“第二勃极烈”)、“乙室勃极烈”(“第三勃极烈”)等,这些都是相当于王公的高级勃极烈,而基层的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也分别叫做“猛安勃极烈”、“谋克勃极烈”和“蒲辇勃极烈”。

随着金的汉化加深,到金熙宗时代废除了将各级君长统称“勃极烈”的习俗,改为各种汉化官爵称呼,但留在东北、汉化较浅的女真部落仍沿袭“勃极烈”(贝勒)的称呼。

金亡后内地女真逐渐被同化,东北女真退回到部落联盟状态,大小部落的酋长延续旧俗,继续称“贝勒”。努尔哈赤称汗之后,“贝勒”就成为其部下同宗理事高官的统称,像弟弟舒尔哈齐、儿子褚英、代善、皇太极,侄子济尔哈朗等都被称作“贝勒”,按照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关系亲疏,又分为“大贝勒”和“小贝勒”,这个时候并无亲王、郡王之类详细等级划分,凡宗室掌权者都是“贝勒”,最多分个“大小”,排个“一二三四”(如褚英和代善先后被称作“大贝勒”,皇太极被称作“四贝勒”等)而已。

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正式设立宗室爵位十四等,其中和硕亲王为第一等,多罗贝勒为第五等,如果剔除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这两个继承人等级,则贝勒和亲王间,只隔了一层郡王,即相差两等,如果算上世子、长子则相差四等。

除了宗室爵位,蒙古爵位中也有亲王和贝勒。蒙古亲王在蒙古爵位中名义上列第一等,实际上是第二等(部分外藩蒙古部落设有汗位),贝勒名义上列第三等(实际上是第四等),除汗位外,蒙古爵位分10等,其中前六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和宗室爵位相等,所以蒙古爵位中贝勒和亲王同样是相差两级。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地位高多少?

比起其他朝代来,清朝的爵位系统可谓是相当复杂!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宗室爵位系统、第二类是功臣爵位系统、第三类是外藩爵位系统,各自对应的受封者不同、相应的等级也不同,而且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不发生横向联系。

宗室爵位系统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对爱新觉罗家族进行了“二次划分”,将自己的祖父——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定位了宗室,系黄色腰带、也称“黄带子”。同时,皇太极又将自己的曾祖父——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的其他后裔定位了觉罗,系红色腰带、也称“红带子”。除了“黄带子”和“红带子”之外,其他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则全部不再被视为皇族!换句话说,清朝并不是所谓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都是皇族,只有昌安兄弟六人、也就是清兴祖福满的直系后裔才算是皇族,像福满兄弟、叔伯的后代,都没有被划入皇族之列!

清朝的宗室爵位系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只授予宗室“黄带子”,连爱新觉罗家族的觉罗“红带子”都没有资格获得!整个清朝二百余年里,获得过宗室爵位(以追封为主)的觉罗,只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叔叔塔察篇古等少数几人。就连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祜尔哈齐(塔察篇古长子),也没能承袭他父亲被追封的贝勒爵位。根据史料记载,祜尔哈齐的曾孙瓦尔玛在顺治七年曾因功受封三等男。请注意,塔受封的是男爵、并不是宗室爵位!

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两种,入八分者可享受“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种高规格礼遇,而不入八分者是没有这种礼遇的。同时,入八分者在封爵时还能分到多少不等的八旗牛录作为旗份,不入八分者则没有!或者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入八分者其实就是八旗的大小旗主,而不入八分者不是。

入八分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入八分镇国公和入八分辅国公六级。不入八分爵位有: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六级。不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爵位不分等,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每级分为三等,对应的经济待遇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俸禄方面。奉恩将军为宗室爵位的最低级、不分等,往下则是没有爵位的宗室,被称作“闲散”宗室。乾隆年间规定:闲散宗室赏穿戴四品武职顶带袍服。

功臣爵位系统

清朝功臣爵位系统的主要授予对象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觉罗“红带子”和异姓功臣,可以是旗下的功臣、也可以是不在旗的汉臣,但外藩蒙古、回部之类不在此列。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九级,轻车都尉及以上爵位,每级又分三等。这其中,云骑尉是爵位的基础计量单位,骑都尉以上者可以兼授云骑尉,获得三个云骑尉封赏可以晋爵一级。恩骑尉则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在承袭次数满了之后可以以恩骑尉世袭罔替。

外藩爵位系统

清朝的外藩爵位属于“统战”性质,主要授予边疆少数民族统领,如外藩蒙古、回部等等。其架构基本类似于宗室爵位,但增加了汗、塔布囊(台吉)等一些带着民族特色的层级。除此之外,外藩爵位系统的镇国公、辅国公没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别,包括亲王、郡王等等,都不享受宗室爵位的入八分待遇,也没有牛录可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在八旗之列!至于爵位的含金量,也要远低于宗室爵位。又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外藩的爵位其实就是“地头蛇”,离开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如果在朝中没有职位、什么也不是!

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的那位詹王爷,就是典型的外藩蒙古亲王或郡王,在他的女儿被害、姑爷同治帝驾崩之后,连区区常太监都敢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宗室“黄带子”就不同了,就算是闲散宗室,那也是皇家的同宗亲戚、是主子!比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那位“金大烟袋”,连和珅都得老老实实磕头下跪!这虽然只是戏说,但却不是胡编乱造,发达的奴才遭到落魄的本主奚落的事情,在清朝历史上屡见不鲜……

外藩爵位系统我们就不去多说什么了,这里主要讲一讲宗室爵位系统中的亲王和贝勒。在清朝的宗室爵位系统中,和硕亲王是第一等级,地位仅次于皇太子。但是,因为清朝只有两位明立的皇太子,即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和清仁宗嘉庆帝,所以皇太子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多罗贝勒是清朝宗室爵位系统中的第三等级,高于固山贝子、低于多罗郡王。和硕亲王比多罗贝勒高两个等级,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政治礼遇、俸禄和分得的旗份多寡方面,与实际权力无关。清朝的对宗室的管理虽然没有明朝那么变态,但宗室同样没有必然的权力。如果皇帝不给实际差使,即便是亲王,也不过就是“富贵土财主”罢了……可如果皇帝给了实际差使,那就不同了,像雍正年间的怡贤亲王胤祥,那基本上就是“常务副皇帝”一般的存在了!反过来讲,如果贝勒受到皇帝重用,其实际权力要远高于一些没有实权的亲王。比如康熙年间的大将军王,他的实际爵位仅仅是贝子而已,但实际权力却远不是一般亲王可比的!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地位高多少?

高很多。

自1636年皇太极仿中原制度之后,亲王已经是满清贵族体系的顶级配置。

之前,努尔哈赤遵照女真传统,设置贝勒作为第一级封爵。贝勒的本意就是天生贵族,而努尔哈赤的贝勒也就是第一级别的权贵,比如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为代表的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则是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

皇太极称帝,增设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两个级别的宗室封爵,亲王就成为第一等封爵,郡王第二,贝勒第三,贝子第四,奉恩镇国公第五,奉恩辅国公第六。

以下是不享有太监、朱轮等待遇的普通宗室,依次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将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这两个单独级别算封爵等级是不合适的。譬如贝勒立功,皇帝可奖励晋封郡王亲王,却不会封为郡王长子和亲王世子。

其实,亲王与贝勒最大的差异不是那点级别与年金。能否带兵,拥有牛录才是衡量满清贵族身份的核心点。

可以说,满清亲王名下必定有牛录,掌握若干佐领,控制旗丁,进而得到这些牛录所属旗丁的孝敬与效忠。而贝勒则可能是空头,每年就只2500两和2500斛粮食的固定待遇。比如,某个奉恩辅国公有一个牛录,日子比空头贝勒滋润多了,政治地位也更加显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