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多湘军因没有路费回家,被迫留居新疆,是真的吗?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其最著名的功绩就是出征西北,从沙俄手中收回了新疆,但很多人只看到左宗棠的丰功伟绩,却不知道当年收复新疆的真正艰难之处。

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虽然成功出征,但却借了很多的银两,而新疆收回来了,但因为经费实在不足,大量远征的湘军子弟没钱回家,只能无奈留在了当地,从此扎根。

晚清江山风雨飘摇,英法等国从海上而来,对清朝虎视眈眈,而北方路上的沙俄更加凶险,对清朝偌大的土地鲸吞蚕食,西北、东北与东部沿海都危在旦夕。

朝廷之中,对于海防还是塞防争执不下,李鸿章等觉得实力有限不能兼顾,主张放弃新疆。

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在他一番力争之后,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公元1875年,63岁高龄的左宗棠率军出征西北,但朝廷缺钱,竟然没军饷给左宗棠。

没钱当然不行,无奈之下,除了东拼西凑的三百万两之外,左宗棠通过胡雪岩等人的关系从西洋银行那里借到了1950万两白银的军饷,几乎都用于粮饷与路费。

左宗棠率领的大军共有八万,其中六万是来自湖广的子弟,尤其以湖南为主。

因为军饷实在有限,左宗棠必须要在一年半内收复新疆,不然就没钱了,好在最终战斗成功结束,但新疆收复的同时,左宗棠的大军也彻底被掏空,变得一贫如洗。

那时候,左宗棠麾下大将谭拔萃母亲去世,他因为战事吃紧没能回家,可战争结束后,作为提督的他,居然因为凑不齐路费,终究还是被迫留在了新疆。

提督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大量的寻常士兵了,那日子过得真是一言难尽。

新疆建省后,其主要经费与开支都主要来自各省的支援,称作是“协饷”,可那时候列强入侵各地都过得艰难,送去新疆的协饷,也很难支撑开销,更别说大量将士的花费。

为了节省开支,清朝最终要求左宗棠的大军大规模就地裁撤,而清廷给出的理由也很让人觉得寒心,就说西征大军多是民勇而非常备军,国家不承认他们。

即便再有不满,朝廷这么说了,也没办法,越来越多的西征湘军被裁撤掉。

数以万计被裁撤的西征军士兵,除了少数拿着极其微薄的补贴踏上归家之路,大多数士兵因为钱不够,只好留在天山大漠,随波逐流,从此扎根当地过起了日子,成为了当地人。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多湘军因没有路费回家,被迫留居新疆,是真的吗?

清代杨昌浚有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后,先锋大将刘锦棠就为军饷发愁了,当时,经过长期战乱的新疆可是非常贫困的,清朝军队收复新疆的军费很多都是通过胡雪岩从银行借的贷款,平定“阿古柏叛乱”后,新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裁军”问题;新疆路途遥远,“民困军贫”,清政府发给平叛官兵的“遣散费”,少的可怜,以至于清军将领谭拔萃都没有回乡的“川资”,于是一小部分官兵就结伴而行返回内地,但是大多数遣散官兵就留在新疆了,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在天山南北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多湘军因没有路费回家,被迫留居新疆,是真的吗?

问题: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多湘军因没有路费回家而留着新疆吗?

我是斜阳几度,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左公抬棺出征名垂千古!

湘军收复新疆永载史册!

左公收复新疆后,湘军中很多人在新疆扎根不假,但其原因不是因为没有军费回不去,而是自愿留在新疆,留在伊犁。为国守边,世代守护着这片土地!

近代新疆能留在中国版图,没有被列强瓜分。左宗棠功不可没!湖南人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左宗棠,没有湖南人,就没有现在的大美新疆!早就成为某某斯坦从华夏大地脱离出去。

新疆作为中亚的战略要地,对于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这里是中国》其中对于新疆有这样一段表述:“一条天山横亘中央。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分立两侧,昆仑山、阿尔泰山南北夹峙。从高山、沙漠、草原,到河流、湖泊、绿洲,地貌之丰富、物产之多,全国无出其右。”

1875年5月3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名垂青史的西征就此拉开大幕。

左宗棠在甘肃省肃州市建立西征行营。任用刘锦棠、金顺等为主将,率领麾下兵力约六七万人,分三路入新疆。左宗棠利用新疆的地理特点,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阿古柏得知清军到来的消息后,急忙布置防御,令人分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古牧地等地,阻止清军,阿古柏本人在托克逊督战。

清军进驻古牧城后,用开花大炮轰塌坚固的城墙。经过数天激战清军占领古牧,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左宗棠从缴获的敌方信函中得知乌鲁木齐守备空虚,决定除留两营兵力守古牧外,主力迅速向乌鲁木齐挺进。守卫乌鲁木齐的马人得、白彦虎未料到清军行动如此迅速,又见清军士气正盛,不敢应战,一炮未发便弃城向达坂方向逃跑。清军顺利收复了乌鲁木齐、迪化州城及其附近地区。

接着,清军由乌鲁木齐南下,攻陷吐鲁番。在清军进攻下,阿古柏的军队一败再败,库尔勒、库车、拜城等地相继被收复,绝望的阿古柏服毒自杀。至此,除伊犁外,新疆其它地区回归祖国怀抱。(伊犁后来在谈判中也被收回。)

后来杨昌濬写下一首诗来形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如今哈密城内仍可见苍劲的柳树,这些柳树就是当年左宗棠栽种,又称:左公柳。

自从唐代安史之乱,西域都护府的沦陷。一千年过去了,在左宗棠的率领下,汉家的军旗终于再次插上这块让人魂牵梦绕的土地!鉴于新疆地广人稀的特点,西征湘军很多人就在新疆安家,屯田戎边。世代守护这片土地。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在此后70年,又一位湖南籍的开国上将率领10万大军沿着左宗棠的西征道路进入新疆,他们延续传统,化剑为犁。10万大军边生产边戎边,谱写了汉家儿郎的新篇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多湘军因没有路费回家,被迫留居新疆,是真的吗?

许多退役的湘军并非是因为没有路费而不得已留在新疆的,实际上实他们自愿留守在新疆的。

当年的一场海防和塞防,不知牵动了多少帝王将相的心,可最终还是塞防略胜一筹,最后决定出收复新疆,而塞防的坚决支持者左宗棠更是抬棺出征,这一股有死无生的气魄着实令人惊叹。

然而尽管朝廷最后终于决定支持左宗棠,但是却不得不面临着军费不足的大问题,当时据朝廷统计每年划拨白银800万两,但是实际上却只有五百万两不到,可以说每年的军费都不够发饷的,而且当时还有海防派的人拖后腿。

在多方的阻挠下,左宗棠最终得到朝廷的批准,得已在外国商行里面借贷,最后在历经四年的收复新疆的战争,军费开支高达5000万两,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外国商行中借出的。

因此,在战争后并非是军队没有或者发不出军饷,而是很多人都是自愿留在了当地,留在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多湘军因没有路费回家,被迫留居新疆,是真的吗?

勿忘热血多沸腾:两次收复新疆胜,皆是湘楚大地人。清朝抬棺号左公,今日上将名王震。寸土必争生死阵,辣椒驱敌扬精神。中华民族史上问,两代将帅爱国深。展我神州伟威风,吐咱华夏决心承。名将名帅逝去从,非凡成就书成文。古今后辈几多闻,勿忘卫国将士们。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多湘军因没有路费回家,被迫留居新疆,是真的吗?

钱到用时方恨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钱成为了关键因素,差点因为钱而误了大事。

新疆作为唐疆汉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晚清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使得新疆曾短暂落入外敌之手。1865年,新疆喀什葛尔的割据政权,有自知之名无法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向中亚的浩罕汗国求援。而这却是引狼入室,浩罕汗国的军事首领阿古柏随即入侵新疆。阿古柏几乎占领了新疆的天山南北,自立为汗。

(阿古柏)

阿古柏在南疆无恶不作,实施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据《新疆图志》记载,维吾尔幼女自8岁以上都被玷污,维吾尔家长死后,家产都被掠夺。阿古柏在北疆,大肆屠杀回汉居民,各族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在,无不欲除之而后快。

而此时左宗棠在甘肃整顿陕甘军务,就在他准备西征收复新疆时,大清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认为,此时的日本在东南沿海借琉球漂民事件,对东南沿海虎视眈眈。而东南沿海是富庶之地,从东晋南渡后,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税赋的主要来源。李鸿章认为,必须将银两花在筹措海防,建立海军之上。而新疆当时被认为只是不毛之地,而且阿古柏得到了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的支持,李鸿章认为即使短暂收复,也无法固守。因此他建议将西征军的军饷停放,全力投入东南海防,放弃广袤的新疆。

左宗棠j据理力争,他认为新疆一旦失守,蒙古则难保,蒙古若失守,则危急京师,整个北方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左宗棠还指出新疆不是千里旷地,而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时的朝廷大臣并没有去过新疆,而只凭想象就脑补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新疆。结果证明,实干派的左宗棠是对的,伟人在与柳亚子游历颐和园时曾说过,慈禧就算建立了海军,也是要送给帝国主义,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走,今天人民还可以享受,总比让他们挥霍了好。伟人看得透彻,即使是金箍棒给他们用,也成为一堆破铜烂铁,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工具,小米加步枪也能赶跑日本侵略者。

根据土木堡事变的教训,得到很多人力挺。清廷最后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西征事务。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西征的军费预计每年要支出800万两,而实际到账的只有500万两。后来许多沿海省份又以海防比塞防重要,以各种借口拖延供给西征军的军饷。最后左宗棠陷入每年只能完整发一个月军饷的境地。

左宗棠在催收无果后,提出向洋商借款的提议。左宗棠通过胡雪岩,陆续向外国洋行借到1950万两白银。眼看东南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再次出现,左宗棠抬棺出征也让时人动容,于是清廷下令沈葆桢负责筹款。而沈葆桢本来就反对西征,便再次提出西征花费是无底洞。而左宗棠认为,投资新疆是可以得到超额收益,最终说服了清廷,要不然又造成沙俄贱卖阿拉斯加的惨剧。

据统计,从1876年到1880年,收复新疆共耗费5千万辆白银,年均花费1250万两,占清廷年财政总收入的15.6%。而正是左宗棠的眼光,新疆的价值远比所花费的要高。新疆的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了我国的六分之一,很难想象失去新疆的后果。

西征军总兵力8万人,其中6万人来自湖南和湖北。而湖南籍的将士成为收复新疆和治理新疆的中流砥柱。1884年11月17日,新疆建省,湖南人刘锦棠成为新疆首任巡抚,湖南邵阳人魏光焘担任新疆布政使。直到清朝灭亡,新疆8位巡抚中,3位是湖南籍;18名知府中,10名是湖南籍;直隶州的12名知州,8名是湖南籍;各县的知县总共66人,42个是湖南人。而根据民国时期,湖南衡阳人谢彬游历新疆的游记说法,左宗棠收复新疆到民国初期,新疆军政界的要员,十之八九是湖南人。

新疆局势稳定后,在1881年开始进行两次裁军。刘锦棠统领的兵马中,第一次裁撤4100人,第二次裁撤2100人,而新疆各地驻军也在裁军。裁军的人种,有的拿着清廷发给的补贴金,结伴荣归故里。但是,绝大多数的湘军还是选择在新疆扎根。宣统年间曾在新疆进行过人口普查,有9万人是来自新疆以外的地区,而乌鲁木齐成为汉族的聚居地,居住在乌鲁木齐以及周边的达4万9千人。

被裁汰的部分湘军,在新疆北部塔城市生活。塔城市二工乡修建有左公祠,还有湘军群墓。1880年,左宗棠为留居新疆的两湖子弟,在乌鲁木齐修建了两湖会馆。而被裁汰的湘军,在两湖会馆的旁边也修建了湘人庙和左宗棠祠,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庙与祠堂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半幅联语:手握八万子弟,渡关杀贼如麻;身雄百万貔貅,出塞清贫如洗。显示了当时湘军报国立功,不在乎个人荣辱富贵的家国情怀,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称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