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就好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传统名句,其实很多话都被截取了关键部分,往往人们熟知的部分,其实意思与原来大相径庭。

言必行,行必果。

这句话绝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自己说出来的话,那就一定要兑现,言行合一,能够说到做到才是最重要的。

后世之人,都将这句话当做是君子典范,如果身边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言出必行、信字当先的话,那么一定要称颂这样的人是有信用的君子。

不过实际上,这六个字仅仅是半句话而已,孔子在《论语》当中的原话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句话后半段,难不成是孔子教导大家不要守信用吗?

其实这要从这句话的诞生背景说起。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这个故事虽然很长,但用大白话总结描述一下就是,孔子说,如果让我做的事情不符合道义的话,那我宁肯失信,不然跟小人也并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认为世间的人,能够做到不臆断、不武断、不固执己见还有不永远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

其实,孔子所说的话,并不说让人不守信用,他反对的并非是“信”,而是“必”,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种事情其实非常武断,不符合孔子的理念。

世事无常,经常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打个比方来说,答应了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可后来发现这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人,而他要求你做的事情也不是好事,这个时候你还要坚持兑现承诺,那就是在助纣为虐。

再比方说“善意的谎言”,如果出于好心而说了谎话,那也并不是小人的作风,也能够算得上是君子的风范。

孔子的意思非常清楚,世人固然是应该遵守信用,说到的事情都要做到,但这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符合道义,如果违背了这个准则,那就不能“必”。

就好像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无论孔子还是孟子,圣人并不是那么恪守陈旧教条的老古板,他们也知道变通,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因时制宜,只有道义,才是人们应该恪守的真理。

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主张言出必行,不讲浮夸不实之言。

在言与行二者之中,孔子更重视行。 《礼记•缁衣》中记孔子说:“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游言,即浮夸、虚浮、华而不实的言论,也就是不真、不实、不信之言。在上位的人要带头不说“游言”,可说而不可做的话不说,可做而不可说的事不做,民众就会言行一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孔子还说:“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为政者少说话而以行动成就自己的信用,民众就不会夸大自己的好处而掩饰自己的毛病。《论语》中还记载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不轻易许诺,是因为他们以行动不能兑现许诺为耻。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勉励人们重视实际行动,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我国有提倡言出必行的优良传统,说到做到,不尚空谈。话说出口,一般就不能再收回,行动才是硬道理,负责才是真本事。孔子欣赏子路“无宿诺”,即称赞子路答应做的事情从来不拖延。

曾子说:“不能行而言之,诬也。”认为不能只说不做。子贡在请教关于“君子”的标准时,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甚至强调先做后说。子贡说:“驷不及舌”,意思与《邓析子》中所说“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一致。后人把这些话总结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不宿诺”成为中国人的行为标准,历代以来沉淀出许多近义的成语,如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言行一致受人尊敬,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信口雌黄则遭人鄙视。

言出必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其言要“善”。《尚书•无逸》中说:“其惟不言,言乃雍。”这是说不轻易说话,只要一说出来就很恰当和善。《尚书•周官》中说:“慎乃出令,令出惟行”,这是以慎言为言出必行的前提,是说执政者应该谨慎发布命令,命令发出就必须彻底实行,所以《逸周书•官人》强调“言不过行,行不过道”。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就如《易传》所记载的孔子之言:“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所以,出言之要,在于可从。其言可从,就可施之于用,国家治道就在于此。

孔子同样强调为政者慎言,他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对于为政治国而言,一言一行都不可不慎!这就像《老子》中所说“轻诺必寡信”,《墨子》中所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中也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治国者应该“敬其宝”。

言出必行,其言要善,而善则体现在合乎“义”。言出必行,不倡游言,这是“信”的要求。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信”,一般情况下,话说出口一定要做到,然而,这个“信”是“大信”,绝不是愚信墨守。孔子强调“慎言”,强调“于其言,无所苟”,与他格外注重的“义”的原则相一致。讲话慎重,不随便马虎,然而,一旦出言有错、言语失当,这时也不可拘泥,不可不知变通。在孔子看来,人如果失言或者说错了话,就要勇于改过,不能苟且。所以,子贡问怎么做才是合格的士人,孔子显然并不赞成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过于偏执,其行为就流于“硁硁然小人哉”之类了。孔子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的表述更明确:“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子、孟子的说法在内在精神上与孔子思想完全一致。

言行体现着品性,一个人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意味着他怎样立身处世。怎样做才能通达无碍?孔子提出了六字方针:言忠信,行笃敬。

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是孔子回答学生子贡的“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提问说的,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那些说话讲信用,做事有结果,谨小慎微,却少机变的人,也可算次一等的读书人了。孔子主张:“君子不器”,以为人当知通达权变,孟子也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儒家最崇尚道义,做任何事只要合义即可,不一定要死守教条一成不变。因此孔子就把不知变通的“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称为小人,当然此处的小人是与大人相对而言,指地位低贱的读书人。这句话间接强调了为人做事当知通权达变,切莫一成不变。

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此节有点凌乱。韩愈甚至把第二节‘’孝悌‘’提到第一节。按:《论语集解》引赵佑《温故录》,以为‘’此以乡举里选之法言‘’,近是。这是选举官员的考虑顺序。德行为先,所以首提要‘’行己有耻‘’。无耻之徒,能力再高,也需因材利用而已。有才然后能应对。此首选。其次为乡里有声誉者,再次为有信勇果之人。

言必信,行必果,尚是小人,这是孔孟的认识,后世不解,常以为怪。《孟子•离娄》就说的很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之所在。‘’与此相对的,则是‘’小人‘’。

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先解释一下,春秋所指的小人,是指小人物,平头百姓,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小人,反之君子是指大人物,达官贵族,权贵之势。

论语子路: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孟子离娄上: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意思是讲,说到就一定做到,那是小人物才会去干的事,大人物,说话做事,应该灵活应变,说到不一定非得做到,只要符合人们心中的道义即可。

好比说,你答应借钱给朋友,事后发现这位朋友借钱,是去做坏事,请问你也要言必行,行必果,仍然把钱借给他吗?一个人如果只有直向思维,与机器何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