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是否出现过“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
所谓两宫同尊,指的是皇帝的母亲并非先帝皇后的情况下,因为儿子成为皇帝,也被尊为了皇太后,与先帝正宫皇后,同时作为皇太后的情况,这在清朝出现过三次。
通常皇帝的生母若不是中宫,则被称作是圣母皇太后,而礼法上的母亲,也就是父亲的正宫则为母后皇太后,两宫同尊,在清朝的顺治帝、康熙帝与同治帝时期出现过。
第一次,顺治帝时期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之后的首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儿子,但他的生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著名的大玉儿并非皇太极的皇后,而是庄妃。
皇太极的正宫哲哲,同样出身蒙古,而且还是布木布泰的亲姑姑。
哲哲为皇太极生了好几个女儿,并没有儿子,但他作为皇太极的皇后,是所有皇嗣在礼法上的母亲,无论是谁登基,都要尊奉她为母后皇太后。
福临登基之后,因为其年幼,所有由多尔衮摄政,而其生母庄妃布木布泰,被尊奉为圣母皇太后,皇太极的皇后哲哲,则成为了母后皇太后,两宫同尊。
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即孝庄太后,而哲哲则是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与孝端文皇后原本就是姑侄俩,感情关系非同一般,孝端文皇后没有亲儿子,对福临也非常疼爱,因此两宫的关系还是非常亲厚和睦的。
第二次,康熙帝时期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福临,原本迎娶的是科尔沁贵族之女,也是其母亲孝庄太后的娘家侄女作为皇后,但没多久就被废黜,称作是世祖废后。
可在废后之后,又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的科尔沁贵女入宫,也就是孝惠章皇后。
众所周知,顺治帝偏爱董鄂皇贵妃,甚至将其追封为孝献皇后,但孝惠章皇后的地位始终都没办法动摇,她才是名正言顺的顺治帝正宫。
顺治帝驾崩后,佟佳贵妃所生的三皇子玄烨成为继承人,也就是康熙帝,母凭子贵,佟佳氏当然也就成为了圣母皇太后,而顺治帝中宫孝惠章皇后成为母后皇太后。
只可惜,佟佳氏是个福薄的,当了三个月皇太后,就离开了人世。
换言之,康熙帝时期的两宫同尊并没持续太久,玄烨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崩逝太早,而成为皇太后的孝惠章皇后与老祖宗孝庄太皇太后,这两人才是两宫同尊了许久。
第三次,同治帝时期咸丰帝奕詝是清朝最后一位掌握着实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膝下有所出的皇帝,他原本有两位皇子,结果夭折了一个,剩下的独苗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
奕詝的发妻萨克达氏早逝,皇后钮祜禄氏没有生养,载淳的生母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奕詝的皇后钮祜禄氏,就是后来著名的慈安太后,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在咸丰帝驾崩之后,载淳年幼继位,两人分别成为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
虽然说是两宫同尊,而且慈禧太后看起来更加强势,但实际上在清朝时期,慈禧太后的地位始终都不如慈安太后,后者掌握着御赏印玺,而慈禧手里的同道堂,只是代载淳保管而已。
两宫垂帘听政,尽管慈安太后不怎么说话,可慈禧太后并不能违逆她的意思。
自始至终,慈安太后在礼法上都压制着慈禧太后,就算后来光绪帝登基也是如此,慈禧太后就算心中有再多的不满,也没有其他办法,所谓两宫同尊,只是名义上而已。
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是否出现过“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
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曾先后出现了十一位皇太后,甚至还出现了两位太皇太后。清朝十二位皇帝在位时期仅有太祖、太宗、仁宗三朝时期没有皇太后,其余九朝都有一位或者两位皇太后。一朝同时出现两位皇太后这种现象在清朝共出现过四次,分别是清世祖顺治皇帝时期、清圣祖康熙皇帝时期,清穆宗同治皇帝时期和清德宗光绪皇帝时期。虽然共有四朝出现过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但是实际上清朝两宫并尊的只有三对、六位太后,分别是:孝端太后和孝庄太后并尊、孝惠太后和孝康太后并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并尊。这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曾先后出现在同治、光绪两朝。
两宫皇太后的历史:一般一朝同时出现两位皇太后的情况肯定具备几种条件,首先作为中宫的皇后无子,其次嫔妃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并且继位,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会出现两位皇太后的情况。中国历史上所谓的两宫皇太后即为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一定是前朝皇帝的正宫皇后,是嫡妻,圣母皇太后一般而言只是前朝皇帝的嫔妃,因为儿子做了皇帝彩母凭子贵做了皇太后。古代嫡庶有别,即便是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出现,母后皇太后的地位也是明显高于圣母皇太后的。历史上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始于明朝,在明朝之前,太后只能有一位,嫔妃的儿子哪怕是做了皇帝也只能得到一个太妃的封号,比如北宋哲宗皇帝为庶出皇子,登基之后其母亲只能被封为太妃。
三对两宫皇太后的先后出现:清朝共出现了三次两宫太后并尊的情况。分别发生在清初的顺治朝、康熙朝、清末的同治、光绪朝。顺治帝即位后尊嫡母博尔济吉特氏为母后皇太后,即孝端文皇后;尊其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这对两宫皇太后的关系很特别,孝端太后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姑侄二人当年先后嫁给了皇太极。
由于孝庄太后名气太大,所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康熙时期宫中是有皇太后存在的,实际上,康熙即位时宫中不仅有孝庄太皇太后,同时还有康熙的嫡母孝惠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和生母孝康太后佟佳氏。所以康熙朝也是出现过两宫太后并尊的情况的,但是随着康熙二年孝康太后的病逝,康熙朝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被打破,康熙朝的两宫太后并存的局面很短暂,只持续了一年多而已。从康熙二年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再未出现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这种状况持续了198年,直到咸丰帝驾崩,懿贵妃之子载淳继位,清朝才再次出现了两宫皇太后并尊局面,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是中国最后一对两宫皇太后,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对共同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两宫太后在同光时期共同听政长达二十年之久,她们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握有实权的两宫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的权力:清朝曾有祖制,后宫不得预闻国政,所以通常来说,清朝的皇太后基本上不掌握权力,即便是像孝庄太后那样德高望重的女性,对于皇权的干预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两宫太后虽然有着地位高低之分,但是通常也会相安无事。即使发生争执,碍于嫡庶之别,圣母皇太后一般是无法与母后皇太后相争的,在清朝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同治年间,作为嫡母的慈安太后对于同治皇帝的大婚以及重大朝政事务的裁决方面都有着最终的决定权,慈禧太后虽然热衷于权力,但是实际上只负责一些具体朝政事务的施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慈安太后虽然对于权力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曾是正宫皇后,又是同治皇帝嫡母,所以其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即便是年长慈安的慈禧也要叫一声“姐姐”。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是否出现过“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
清朝一共出现过两次两宫太后并尊,一次是康熙时代的仁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与慈和皇太后佟佳氏,嫡母和生母并尊;一次是同治光绪时代,母后皇太后钮钴禄氏、圣母皇太后叶赫纳拉氏。
1,康熙时代的两宫并尊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帝福临驾崩,其母昭圣太后布木布泰越次选择老三玄烨继位,就是圣祖康熙帝。
康熙元年(1662)十月,康熙帝尊嫡母博尔济吉特皇后为仁宪皇太后,尊生母妃子佟佳氏为慈和皇太后,大青国首次两宫太后并尊。
两宫并尊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五个月,康熙二年(1663)二月,慈和皇太后驾崩,就只有一个皇太后了。
2,同光时代的两宫并尊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驾崩,独子载淳继位,是为穆宗同治帝,当时比较仓促,只是尊称嫡母钮钴禄皇后为母后皇太后,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以作区别。
九月初一,给两宫太后上徽号,母后皇太后为慈安,圣母皇太后为慈禧。
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到光绪七年(1881)三月,慈安皇太后驾崩,两宫并存二十年。
3,一山二虎怎么处因为康熙生母死的早,两宫并没有机会产生什么矛盾,所以也没有产生权力上的纠纷,再说,她俩头顶还有一个昭圣太后布木布泰,也轮不到她俩做儿媳妇的掌权。
清朝第二例两宫太后并尊的慈安、慈禧,并不是像影视剧演的那样,慈安屈居慈禧之下,其实,慈安慈禧在历史上,嫡母的地位、权力、待遇都在生母之上,像明宪宗那样不孝不听爹话让生母在嫡母面前耀武扬威的并不多。
慈禧在生前身后都没有越过慈安,当然,谥号比她长。
4,被误解的哲哲和孝庄并尊很多人都被电视剧误导,认为大清国第一例两宫太后并尊是在顺治朝,并不是的,顺治帝继位后,由叔叔多尔衮摄政,根本没有尊太后。
皇太极的皇后哲哲被称为国主福晋,顺治帝福临继位后,依旧是国主福晋,或被称为中宫太后,并没有正式被尊为太后。而顺治帝的生母西宫侧福晋庄妃布木布泰,依旧还是庄妃,更不是什么圣母皇太后。
蒙古外藩进献礼物,还是给中宫国主大福晋哲哲、西宫大福晋贵妃娜木钟二人,根本没有西宫侧福晋庄妃布木布泰什么事。
【满文老档顺治朝】顺治六年正月二十日厄鲁特阿巴赖诺颜马五百零五匹,阿巴赖诺颜之大福晋向固伦额真福晋献马二十匹,阿巴赖诺颜之小福晋向西宫大福晋献马十匹,阿巴赖诺颜之子查旺台吉向博穆博果尔阿哥献马十匹,……档案中的固伦额真福晋就是哲哲,西宫大福晋就是娜木钟,蒙古给哲哲和娜木钟母子进贡,没人给庄妃进贡。
包括棒子国朝鲜进贡都没庄妃的事,顺治六年(1649)四月,中宫太后、国主大福晋哲哲驾崩,次年追封孝端文皇后。
庄妃还是庄妃,并没有再进一步,直到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薨,顺治帝亲政,才在次年二月尊生母为昭圣皇太后。
这件事被棒子记入史料:
효종 2년 2월 29일 (병자) 원본118책/탈초본6책1651년 順治(淸/世祖) 8년 又啓曰, 禮曹啓辭, 以皇帝生母封皇太后事, 頒赦賜物, 故謝恩禮物, 及進賀禮物, 參考前例, 今當磨鍊擧行, 而旣云封太后, 則今後皇太后前禮物, 依明朝慈聖皇太后前例, 與今時中殿物目數, 一體磨鍊擧行, 似爲宜當, 而事係新創, 令廟堂定奪, 何如? 傳曰, 允事, 命下矣。旣稱皇太后, 則當有禮物, 而物目之數, 依封進中殿例, 磨鍊擧行, 似當, 以此分付該曹, 何如? 答曰, 依啓。通过这则史料可以看出,庄妃在顺治初期没有得到朝鲜进献的礼物,一直到顺治八年尊封太后,朝鲜方面才参考明朝慈圣皇太后(神宗生母)的例子给她进献礼物。
所以,顺治六年,哲哲就驾崩了,顺治八年布木布泰才尊为太后,两人根本没有两宫并尊过,乾隆朝修订顺治实录,才改为顺治继位就尊生母为皇太后,但是满文老档却没改,朝鲜史料他更改不着。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是否出现过“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
记得前些年一些清宫电视剧里,大臣们一口一个参见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云云!清朝官方从来就没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这样的正式称呼,大臣更加不可能当面如此称呼皇太后!所谓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只是一种俗称,特指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当然,前提是这位皇帝是庶出!嫡出的皇帝生母就是嫡母,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嫡出的皇帝生母已故,但父亲的继后还活着。那么,这位继后依然算作是母后皇太后。清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继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并不是清宣宗的生母,但却是清仁宗(嘉庆帝)的继后。因此,清宣宗即位之后,她依然被尊为了皇太后。但是,这位皇太后并不是清宣宗的生母,自然不能算作圣母皇太后,那就只能是母后皇太后了。
虽然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这样的俗称事实存在,但是清朝官方并没有这样的正式称呼。清朝对皇太后的正式称呼分为两种,生前称徽号,死后称谥号。以著名的慈禧皇太后为例,她生前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这就是慈禧皇太后这一称呼的由来。但是,死后称呼就变了,正牌皇后(含原为侧室的皇太后)去世后的谥号必须系帝谥,因此只能与皇帝丈夫保持一致,称皇后而不再称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死后的全谥系帝谥之后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因此又被称为孝钦显皇后,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等等同理。请注意,这时候不再是皇太后了,而是皇后!清朝有定制,无论皇帝的生母是正室还是侧室,也无论是否死于皇帝即位之前还是之后、当没当过皇太后,都会被追谥为皇后。但是,无论怎么说,清朝官方都没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这样的正式称呼,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仅仅是俗称而已。
清朝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次数并不多,这样的情况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顺治年间,孝端、孝庄两宫并存,孝端文皇后因为在世时制度尚未健全,并没有上徽号,孝庄文皇后的徽号是昭圣皇太后。第二次是康熙年间,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慈和皇太后(孝康章皇后)两宫并存。第三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慈安皇太后(孝贞显皇后)和慈禧皇太后(孝钦显皇后)。至于“一山不容二虎”这样的情况还真没有出现过!
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是姑侄,关系非常融洽,而且孝端文皇后顺治六年便去世了,彼时摄政王多尔衮还在世、掌握着实权,这对姑侄彼时最大的对手是多尔衮,还没有工夫自己内斗!孝惠章皇后和孝康章皇后并存时,上面有孝庄文皇后这位太皇太后婆婆压着。更何况,清圣祖(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在康熙二年年初便去世了,即便二人想斗也没时间了!
唯一共存时间较长且存在利益冲突的便是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了。二人之间有合作、也有争斗,著名的“祺祥政变”便是二人联手的结果,一举拿下了辅政八大臣。可见,这二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争斗无可避免!著名的“安德海事件”便是二人争斗最为公开的一次表现。虽然表面上安德海是被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所杀,但是这背后却是慈安皇太后、恭忠亲王联手与慈禧皇太后的政治博弈!但是,用“一山不容二虎”来形容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的关系,又未免有些夸大了。
慈安皇太后是清文宗(咸丰帝)的继后,是妻!虽然慈禧皇太后在清文宗去世之后和慈安皇太后一起被尊为皇太后,但是她曾经的身份只是懿贵妃,是妾!在中国古代,妻和妾的区别是“天壤之别”,这就注定了慈禧皇太后即便权势熏天,其在台面上的地位也永远不可能超越慈安皇太后!因此,清文宗去世后,虽然两宫并尊为皇太后,但是慈安皇太后的地位是要排在慈禧皇太后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慈禧皇太后年长慈安皇太后两岁,却一直对其以姐姐相称的原因所在。宗法制度关系封建制度的根基,即便慈禧皇太后这样的实权人物,也不敢轻易违背!有一个未经考证的例子,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一起祭祖,下面人为了拍慈禧皇太后的马屁,摆放了两个跪垫,意思很明确,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并重。可是,慈安皇太后一到,便跪到了位于次席的跪垫上,理由是首席是已故清文宗原配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的,自己这位继后也不敢僭越!矛头直指慈禧皇太后:“别看你现在权势熏天,但你始终只是小妾!请你摆正自己的位置。”于是,慈禧皇太后只得跪在旁边的地砖上完成了整个仪式。虽然慈禧皇太后憋了一肚子气,却挑不出毛病!这就是宗法制度,慈禧皇太后权势再大,也得认!当然,这个故事未经考证,真假无从确定,但却讲出了一个事实。
因此,虽然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一直存在争斗。但是,慈禧皇太后表面上却从来不敢僭越,一直以慈安皇太后为尊。即便是慈安皇太后去世之后,慈禧皇太后也只敢在自己菩陀峪定东陵的细节上作文章,企图压过慈安皇太后普祥峪定东陵一头。但是,在陵寝的形制上,慈禧皇太后依然不敢僭越!所以,二人虽然有合作、也有争斗,但是表面上依然还是维持“友好”状态的,并没有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
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是否出现过“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
清朝一共出现过三次两宫太后共存的现象,出现过一次“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分别是顺治朝的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康熙朝的孝惠章皇后和孝康章皇后;统治光绪朝的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和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1、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后,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尊皇太极中宫皇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母后皇太后,无徽号,在紫禁城里过了6年尊贵的生活,于顺治六年四月十七日崩,享年五十一岁,与皇太极合葬清昭陵。顺治帝尊其生母孝庄文皇后为圣母皇太后,后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一生辅导顺治、康熙两朝,奠定了清朝的稳固统治,是位有为的政治家。于康熙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
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是姑侄俩,她们都是蒙古科尔沁部的王女,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两位皇太后没有大矛盾,相安无事。
2、康熙帝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也跟他的父皇一样,年少登基。当时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来自科尔沁部,康熙帝继位时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徽号仁宪皇太后,因康熙帝生母去世的早,所以孝惠章皇后抚育康熙帝,二人年纪相差不大,所以母子相处也是融洽,康熙帝也很孝顺太后,于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崩,年七十七岁,令建陵墓,葬在顺治帝孝陵之东。康熙帝的生母是顺治帝的侧妃佟氏,在康熙帝登基后,尊生母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但孝康章皇后身体不好,在康熙二年二月十一日因病崩,年二十四岁,与顺治帝合葬孝陵。
康熙朝很多人不知道两宫太后并行是因为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早逝,在儿子为帝的两年后就崩逝了,所以虽然两宫并行,所以两位并无什么冲突,康熙帝与孝惠章皇后的关系更亲密。
3、清朝最后的两宫太后并尊就是大家熟悉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历经同治光绪两朝,尤其以慈禧太后名气更甚。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重,立唯一的皇子载淳为皇储,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留下八大顾命大臣。随后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大幕。
慈安太后并不想很多影视剧中所写的那么无能,相反慈安太后是一位很有政见的女子。慈安太后出身满清大族钮祜禄氏,咸丰二年二月通过选秀入宫册为贞嫔,十月份就立为皇后,可见其升迁之快。在咸丰帝驾崩后,以中宫皇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她的权力在慈禧之上,一手扶持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为皇后,并且同治帝与慈安的关系好于慈禧。慈安太后在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暴崩于钟粹宫,死因不明,年四十五。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慈禧秘密毒害慈安太后,但真相不可考。
慈禧太后大家都很熟悉,因生育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得以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慈禧对权力欲望很大,又因咸丰年间帮咸丰帝批阅奏折而积累了经验,在朝局面前得心应手,是晚清时期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尤其在自己儿子死后,选择了与自己血缘最亲的载湉为皇帝,更是在慈安太后崩逝后,一手掌握朝局。在此前还决定了下任皇帝。可以说是亲手选择了清朝的最后两位皇帝。崩于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左右,年七十四岁。
慈禧与慈安太后作为清末垂帘听政的统治者,矛盾是少不了的,尤其在同治帝的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慈安权力和地位高于慈禧,而慈禧不愿意有人压在自己头上,两宫太后的关系也很微妙。
(图片按照顺序为每位皇后的朝服像)
清代出现过几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共存?是否出现过“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
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曾先后出现了十一位皇太后,甚至还出现了两位太皇太后。清朝十二位皇帝在位时期仅有太祖、太宗、仁宗三朝时期没有皇太后,其余九朝都有一位或者两位皇太后。一朝同时出现两位皇太后这种现象在清朝共出现过四次,分别是清世祖顺治皇帝时期、清圣祖康熙皇帝时期,清穆宗同治皇帝时期和清德宗光绪皇帝时期。虽然共有四朝出现过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但是实际上清朝两宫并尊的只有三对、六位太后,分别是:孝端太后和孝庄太后并尊、孝惠太后和孝康太后并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并尊。这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曾先后出现在同治、光绪两朝。
两宫皇太后的历史:一般一朝同时出现两位皇太后的情况肯定具备几种条件,首先作为中宫的皇后无子,其次嫔妃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并且继位,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会出现两位皇太后的情况。中国历史上所谓的两宫皇太后即为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一定是前朝皇帝的正宫皇后,是嫡妻,圣母皇太后一般而言只是前朝皇帝的嫔妃,因为儿子做了皇帝彩母凭子贵做了皇太后。古代嫡庶有别,即便是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出现,母后皇太后的地位也是明显高于圣母皇太后的。历史上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始于明朝,在明朝之前,太后只能有一位,嫔妃的儿子哪怕是做了皇帝也只能得到一个太妃的封号,比如北宋哲宗皇帝为庶出皇子,登基之后其母亲只能被封为太妃。
两宫皇太后的权力:清朝曾有祖制,后宫不得预闻国政,所以通常来说,清朝的皇太后基本上不掌握权力,即便是像孝庄太后那样德高望重的女性,对于皇权的干预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两宫太后虽然有着地位高低之分,但是通常也会相安无事。即使发生争执,碍于嫡庶之别,圣母皇太后一般是无法与母后皇太后相争的,在清朝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同治年间,作为嫡母的慈安太后对于同治皇帝的大婚以及重大朝政事务的裁决方面都有着最终的决定权,慈禧太后虽然热衷于权力,但是实际上只负责一些具体朝政事务的施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慈安太后虽然对于权力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曾是正宫皇后,又是同治皇帝嫡母,所以其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即便是年长慈安的慈禧也要叫一声“姐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