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北省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会在天津?
河北有个很尴尬的地方,就是双一流大学,说河北没有吧也不对,说它有吧还是不对,因为河北唯一的双一流学府“河北工业大学”并不在河北境内,而是在天津。
造成这种“异地办学”的原因,主要还是当年天津曾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河北首府,那时候也不能说天津不是河北的地盘,结果就这样,河工大就留在了天津,跟着天津一起出去了。
河南与河北,都是人口非常多,但都非常匮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难兄难弟,放眼如今的河北似乎真的没有好点的高校,可按理来说不应该如此。
发展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时候,河北堪称占尽优势的地方。
在明清时期,河北的前身也就是直隶,乃是京畿重地,那时候河北当然更加有获取优势资源的先天条件,清朝末期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在天津与保定两地来回穿梭办公。
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成为了兴办近代工业与教育的重地,众多新式学堂在这里建设,比方说像是北洋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北洋大学堂等等。
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
这座大学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进行工业化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并且开创了国内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在1929年的时候,正式改名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
说起河工大为何在天津,那就要说起天津跟河北之间的关系了,历史上河北地区的首府总是变来变去的,清顺治十八年,河北前身直隶的巡抚驻地在大名府。
雍正八年,直隶总督驻于保定府,因此省城迁往保定,一直到晚清时期。
但保定作为直隶首府的日子里,天津并没有闲着,尤其是在晚清的时候,晚清时直隶总督兼任着北洋大臣,负责对外通商,为了方便办公,就会长期停在京师的门户天津。
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的期间,这种不成文的规矩逐渐确定下来,那时候的直隶总督夏天在天津、冬天去保定,换言之,天津成为河北实际上的半个首府。
清朝没了之后,直隶与后来更名了的河北,其省府确立在了天津,而非保定。
1928年直隶改名河北,省府天津,四个月后迁往北平,两年后又迁回天津,但到了1935年天津成了直辖,这时候河北省城迁到了保定,天津担任其省城的时间相当长。
至于河工大,其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在清朝没了的那年,改名直隶高等工业学校,1929年成为河北的省立工学院,在1950年的时候正式改名为河北工学院。
就在次年,河北工学院与北洋大学合并,成为天津大学。
直到1958年的时候,国家重新恢复建设河北工学院,并且在次年将其迁往邯郸,让河北工学院成为真正的河北院校,可那时候邯郸没选好地方,迁校计划有所耽搁。
在1960年的学校搬迁计划当中,河北工学院只是将学院附属的中技部等迁去了邯郸,而本科并没有进行迁移,随后,进入了一个风云变幻的特殊时期。
作为一个理工类院校,经过再三考虑,国家还是将其留在了天津。
原本在邯郸选好的校址,让给了河北工程大学,而河北工学院在1962年与天津工学院、天津建筑工程学院还有天津化工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工学院,1969年划归河北主导。
直到1971年的时候,天津工学院更名河北工学院,并且在1992年于廊坊设立分院,最终河北工学院再次更名,成为了如今的河北工业大学,成为了一所双一流大学。
尽管名字是河北,也的确归河北管辖,但河工大却依旧位于天津。
造成这种奇葩现象,是因为当年天津与河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加上后来种种机缘巧合的事故,最终才导致河北工业大学没能顺利搬迁,成为了飞地高校。
为什么河北省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会在天津?
如今由于生源问题、办学规模受限、地理位置限制、政府政策等原因使异地办学现象在中小学、高中、大学层面都已较为常见。河北工业大学是最早的异地办学高校中唯一的双一流高校:尽管名为河北工业大学,然而校址却是在天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东风使河北工业大学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藩篱”:不仅获得了天津市的大力支持,还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对口合作。
造成这种“异地办学”的原因主要还是当年天津曾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河北省府。如今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南、山东、山西、内蒙部分地区在清代属于直接隶属京师的直隶省。从康熙八年(1669年)起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巡抚改为直隶总督。从此保定就成为了直隶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然而鸦片战争以后保定作为直隶省中心城市的地位开始动摇。
1860年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1870年11月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后将所有洋务海防事宜归属于直隶总督管辖,设在天津的原三口通商大臣衙署改为直隶行馆。从此直隶总督在每年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冬令封河之后再返回省城保定办公。如果在天津期间遇到紧急要件也不必拘泥于封河回省的定制。这样朝廷就明确了直隶总督由保定、天津轮住制度。
直隶省(后来的河北省)就此形成了保定、天津两大行政中心并立的格局。随着海防洋务工作在晚清时期变得日益重要也使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作为直隶省城的保定。清末时期天津已成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驻地,也成为了李鸿章、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民国时期直隶省会仍设于天津。1928年7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以后省会仍设天津,同年10月河北省会由天津迁往北平(今北京)。
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同年11月河北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后天津又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会由天津迁至保定后天津又改为直辖市。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于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1945年国民政府在日本投降后仍以天津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会由天津再度迁回保定。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从此天津作为直辖市的行政地位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对天津历史的这番回顾可以看出天津在历史上曾是隶属于河北的省辖市且一度成为过河北省会。1930年天津首次成为中央政府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天津作为直辖市的行政设置,但在1958年又一度将天津重新改为河北省辖市。
天津如今的直辖市地位是在1967年以后才正式确立起来的,而河北工业大学恰恰是在当初天津隶属于河北时立校的。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这座大学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进行工业化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而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校办工厂。1904年9月北洋工艺学堂更名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12年9月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校。
1913年3月直隶高等工业学校改名为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8年9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后校名再度更改为"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学院后定名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46年10月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改名为河北省立工学院。1950年9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将河北省立工学院更名为“河北工学院”。1951年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两校合并。
1951年8月1日合并后的新校正式成立。当时为新校拟定的校名为“天津大学”。1958年国家重新恢复建设河北工学院,次年河北省委决定将河北工学院迁往邯郸,然而邯郸新校址的基建工程未能如期完成。1960年河北工学院附属的中技部等迁去了邯郸,而本科并没随之进行迁移。国家经过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将学校留在天津。原本在邯郸选好的校址就让给了河北工程大学。
1962年河北工学院与天津工学院、天津建筑工程学院还有天津化工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工学院。1969年天津工学院划归河北主导。1971年天津工学院更名为河北工学院。1994年6月2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将河北工学院设为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5年河北工学院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尽管校名中有“河北”二字,也的确是归河北省管辖,但河工大却依旧位于天津。
这种异地办学现象还是由于当年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密切关系造成的。河工大最初立校时天津还是河北省辖市。当然那时的河工大还不叫河工大。历史上天津与河北行政关系的变动造成这所学校的名字和行政隶属关系几经变化。1969年后这所位于天津市的学校在行政上划归河北管辖。在此之后学校先后使用过天津工学院、河北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三个名称。
这就造成了如今河北省一个奇特的现象:河工大作为河北省唯一的211院校却位于天津市境内。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1997年重庆直辖以前是属于四川管辖的。那时的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确是在四川境内,后来重庆直辖以后学校仍保留了原来的名称。大家在报考这些院校时千万不要从校名去推测这些学校的地址。
为什么河北省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会在天津?
河北省就是一个尴尬的省,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在中国存在感都没有
为什么河北省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会在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应该是尴尬的211大学了!
作为河北省内唯一的211工程大学,之所以在天津,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上个世纪,1958年2月,河北、天津行政合并,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到了1966年5月,冀、津利益矛盾重重,重新分家,保定又一次成为河北省会。(1968年2月省会定在了石家庄)
百年名校河北工业大学,正是在1958年时候,根据河北省委恢复重建河北工学院(现在的河北工业大学)的要求,时年61岁的潘承孝院长带领19名正副教授、讲师和30名青年教师在天津开始重建。
等到66年天津、河北分家,河北省会重回保定,经过商谈,达成协议,河北把自己的两所高校: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迁回河北。其中河北大学迁往保定(省会),河北工业大学由于是工科院校,实力强劲,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苏关系紧张),决定迁往邯郸涉县深山中办学。
河北大学比较听话,搬迁很顺利,河北工业大学,各方面原因吧,很辛苦地搬了很久,(十来年)还没有完全搬完,反而是损失惨重。至78年邓公复出,德高望重的潘承孝校长就致信邓公,告知搬迁种种弊端。邓公亲自批示:高校等单位不宜搬迁! 自此,河工大继续待在了天津。而且一直到现在!
到了211评选时期,河北省力推的是河北大学,但无奈河北大学有点阿斗,加上关键时刻掉链子,但到时不声不响的河工大,凭借工科雄厚实力,在三峡建设 中频频露脸,乃至最后顺理成章地拿下了河北省唯一的211名额。
目前来说,河北工业大学确实是有些尴尬,因为隶属于河北,需要河北给予经费支出,但却又地处天津。而且其每年本科生招生中,河北省计划招生人数都在四千人以上,占招生总数70%左右;而天津尽管是除了河北以外的第二大生源地,但每年400人左右,实在和河北没法比。
但河北和天津各有委屈,河工大毕业生大多去了北京、天津工作,回河北的很少,等于花自己的钱,把自家孩子放别人那里养,养大了给别人干活去了;天津呢,尽管给了河工大种种好处,待它和亲生的一般:纳入天津市学科建设体系(河工大),但别人家孩子毕竟是别人家的啊!地方政府支持高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本地考生适当倾斜,在河工大这里,很难实现得了。
至于很多人说的河北放弃河工大,肯定是不现实的。其它不说,211大学河工大每年4000来人的河北省招生指标,对于优质高校极其匮乏的河北考生而言,意义太重大了!那些说什么发展别的大学取而代之的,都是啥也不懂的,要那么好取而代之,早取代了,用等到现在?
但这种尴尬局面,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河工大的发展。
个人倒是觉得,河北为了京津的发展,付出了太多,京津是否……
据说高规格的雄安大学也在筹划建设中了。
为什么河北省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会在天津?
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听河北的同学说,河北省的高校实在是有点少,而且质量都不高。这一点我倒是有所感受,因为沿海的几个省份中基本上都有一些比较强的大学,而河北确实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强势的大学,连211工程的学校也只有一个而已。
这个学校就是河北省最好的学校河北工业大学,之所以说这个学校比较特别,还有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就是因为它居然不在河北省内,而是在天津市。这点让人不得不感觉到非常的诧异,但这也是和河北历年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河北所在的地盘并不叫河北,而叫做直隶,直隶也就是说首都所在的地方。记得我那个河北同学曾经就说,河北之所以让人觉得经济不行,就是因为河北省并没有太重量级的城市。但是天津和北京这两个超级城市确实在河北地盘上的,如果把这两个城市算上的话,那么河北的GDP就是相当恐怖的存在。
在很长一段时间,天津事实上也是河北的省会,记得袁世凯时代,天津和保定都算是河北的省会,而袁世凯办公的时候,事实上是在从天津和保定之间互相切换。而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北洋工艺学堂,事实上就是那个时候在天津成立的。这个倒是很正常,因为北洋系所办的一些学校基本上都在天津,例如最有名的北洋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事实上河北一些有悠久历史的学校都不在省会石家庄,河北大学在保定,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因为保定和天津早期都是河北省的省会,而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事实上是非常晚的。
上世纪60年代,天津经过种种努力,终于升格成为与上海北京并驾齐驱的直辖市,而省会最终迁往石家庄。还与河北有关的很多东西,包括行政机构,教育机构等等,陆陆续续也迁出了天津,迁往其他城市。从地图上看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是比较偏的,因为石家庄位于整个河北的西南面,几乎都快要出省了。这一点和江苏省会南京倒是比较相似,因为南京再往西去也是出了江苏省,以至于很多人都戏称南京是安徽的省会。我的同学曾经说过,他们很多人都认可北京,天津是河北的省会,而不怎么认可石家庄,甚至秦皇岛都比石家庄更有资格一些。
话说回来,当时天津升格为直辖市之后,河北的一些学校自然就从天津迁出来,包括河北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这两所河北省最好的大学。其中河北大学从天津迁往保定,而河北工业大学本来是打算迁往邯郸下面的一个县,这一点让人感觉到无比的诧异。因为大学一般都是大城市里面,何况河北工业大学这种河北省最好的学校,怎么可能往一个小地方搬迁了。这个很正常,因为在上世纪那个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所以当时很多重要的机构都迁到山沟里面去,就是为了备战的需要。最有名的就是中国科技大学也迁出了北京,最终落在了安徽的合肥。
只不过大学这种东西一般要在大城市才有优势,到了小地方去之后,事实上有着诸多的不利之处。所以河北大学的搬迁还好,河北工业大学的搬迁一直不是很顺利,当时就成了两地办学,除了河北那边之外,在天津的校区一直保留着。而后来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之后,河北工业大学又完全搬回了天津,并且一直落地生根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