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北宋嘉祐八年,没有亲子的宋仁宗驾崩,其养子赵宗实改名赵曙继皇帝位,即宋英宗,赵宗实乃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之孙。
很多人觉得疑惑,为何仁宗没有过继赵元佐的子孙,毕竟赵元佐是仁宗的亲伯父,而商王赵元份只是仁宗父亲宋真宗的异母兄弟,并且赵元佐居长,赵元份排行靠后。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是宋真宗之子,其登基后多年膝下一直没有孩子,人们以为仁宗无法生养,因此在仁宗25岁时就抱养了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入宫。
赵允让是商王赵元份的儿子,他是宋仁宗的堂兄弟,比起仁宗,赵允让膝下子嗣繁盛,光是儿子就有一大堆,因此就选了一个送进了宫里,这就是赵宗实。
后来,随着仁宗亲生儿子赵昕的出生,作为备胎的赵宗实又被送回了亲生父母身边,年幼离开父母的赵宗实又被抛弃,不得不说,仁宗这方面做得相当不地道。
然而尴尬的是,赵昕并没有长大,很早就夭折了,而之后的仁宗子嗣,多是女儿,即便是儿子也都没能留住,嘉祐三年,在包拯、韩琦等人劝谏之下,赵宗实再次被提议过继。
仁宗依旧不肯放弃,他还是想着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可直到他重病缠身命不久矣,仍旧没能等到亲儿子,于是,赵宗实还是成为了他的选择。
嘉祐七年,赵宗实被证实册立为皇子并改名赵曙,他成为仁宗礼法上唯一的儿子,不过仁宗并没有册立他为太子,次年仁宗驾崩之后,赵曙以唯一皇子的身份继位,成为宋英宗。
赵宗实被过继,其实有很多让人疑惑的问题,首先赵宗实本身就不是其生父赵允让的长子,赵允让有二十二个儿子,赵宗实只不过排行第十三。
不仅如此,赵宗实祖父赵元份,不过是仁宗父亲宋真宗的异母弟弟,而真宗有个同母的哥哥赵元佐,乃是太宗长子,如果按照长幼礼法,理应过继赵元佐子孙而非赵元份子孙。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
第一,赵元佐曾是废太子,身份特别赵元佐是太宗长子,与宋真宗乃是同母兄弟,更曾被册立为储君,然而太宗当初构陷秦王赵廷美之后,赵元佐为叔叔求情,结果触怒太宗,赵廷美死后,赵元佐变得不正常。
最终,赵廷美被太宗废黜为庶民,安置在南宫,虽然真宗继位后恢复了他的身份,但他终究是当初被太宗所废之人,这方面是很特殊的,若他的子孙重入大统,容易动摇江山。
第二,赵元佐的子孙年纪太大赵元佐膝下共有三个儿子,十五个孙子,说起来也的确是子孙昌茂,而他的亲弟弟宋真宗膝下六个儿子最后只有仁宗长大成人,结果仁宗还断了香火。
尽管是亲兄弟,但赵元佐与宋真宗的子孙之间年龄差非常大,赵元佐的孙辈,比较小的也与宋仁宗的年纪大致相当,宋仁宗要是挑选养子,实在是不合适。
第三,赵宗实本家,与皇室大宗有渊源其实仁宗出生前,宋真宗就曾为了子嗣继承问题而想过过继孩子,而当年被选中的,就是赵宗实的父亲赵允让,只不过仁宗出生后,赵允让又被送了回去。
有这么重关系,仁宗立嗣的时候,自然也首先想到了赵元份,至于长幼次序,这只是个不成文的惯例而已,并没硬要求说一定要选择年长者,因此仁宗选中了赵宗实为嗣子。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剧《知否知否》热播,虽然该电视剧没有具体说是哪个朝代,但通过汴京、老皇帝非常仁厚却没有自己的子嗣等细节,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都清楚讲的是北宋仁宗年间的故事。于是,原来不太被提起的仁宗传位事件,也开始被热烈讨论了。很多人感到奇怪:仁宗为什么传位给后来的英宗赵宗实,却不愿意传给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后人?
就这个大家现在比较关心的问题,笔者好好讲讲里面的缘由。
赵元佐何许人也?
来头很大。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嫡长子,和后来的宋真宗赵恒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他年纪大一些,是长兄。他本来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爷,毕竟是嫡长子。
赵元佐天资聪颖,而且擅长骑射,曾跟随父亲太宗皇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因为能力出众,曾担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卫王,在中书省办公。后来迁居东宫,被立为储君,改赐名字“赵元佐”,加任检校太尉,进封为楚王。如果一切正常的话,那么太宗皇帝赵光义去世以后,赵元佐将以嫡长子太子的身份,接掌大宋,成为大宋第三代帝王。
但历史没有如果,问题出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太宗皇帝赵光义忌惮自己的亲弟弟秦王赵廷美,因为他自己就是依靠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大统,他很担心这个弟弟秦王赵廷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夺取自己的江山。所以,他诬陷赵廷美和宰相卢多逊要密谋造反篡位,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赶出汴梁,贬到涪陵。赵元佐和这个小叔叔关系极好,他更是清楚知道这个小叔叔是被父亲冤枉陷害的,一心为小叔叔说公道话,希望父亲可以网开一面,放过小叔叔。可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了,赵光义毫不动摇。就这样,没过两年,忧心如焚的赵廷美病死他乡,死时才38岁。赵元佐知道以后,悔恨不已,暗自伤心。
这件事情成了一个转折点,赵元佐因为小叔叔的亡故开始变得疯疯癫癫,一会用刀刺杀身边人,一会更是要放火烧毁自己的宫殿。大宋的江山怎么可以传给这么一个有点神经质加疯疯癫癫的人?赵光义思考再三,忍无可忍,最终废了赵元佐的太子身份,贬为废人,迁居南宫,另立赵元佐的亲弟弟赵恒为新太子。
赵光义临终前,神智有点不清。这个时候,皇后李氏和宦官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希望能在此关键时候,拥立赵元佐为新的皇帝,借以谋取最大利益。
按照宋朝的规矩,太宗病重,宰相有权入宫问病,太宗病逝前,在宫中入值的宰相刚好是平时糊糊涂涂,总是当和事佬的吕端。也正因为吕端这种性格,李皇后和王继恩才没有特别关注他。谁知道,在此关键时刻,吕端一扫平日的糊涂,他发现皇帝病重可太子赵恒不在身边,皇帝身边只有李后和王继恩,觉得大事不好。
好一个吕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不慌不忙,先是亲笔写信,让人送出宫,急召太子赵恒进宫。随后,他施展巧计,把大太监王继恩反锁在宫中,并派专人看守,不让他出宫。然后调动禁军,看守住所有进出宫门的道路,许进不许出,,严防走漏消息。最后,他以昭文殿大学士、内阁宰相的身份,面见李皇后,表明立场,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只认太子,不认任何其他君王,彻底断了皇后的小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李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斗不过这个看似温和,实际外圆内方的宰相大人,只能选择屈服,拥立太子赵恒登基,成为宋真宗。因为这件事情,后人有诗赞吕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真宗皇帝登基以后,对这个差点夺了自己江山的亲大哥赵元佐还不错,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对潜在竞争对手采取物理消灭的办法。首先,真宗任命赵元佐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其楚王爵位(被宋太宗剥夺的)。赵元佐不上班,真宗不仅不计较,还给他加了两个封号——检校太师和右卫上将军。赵元佐过生日,宋真宗也没忘记,专门御赐了宝带。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任赵元佐为太傅(注意是“实任”);祭祀汾阴,又升哥哥为太尉兼中书令。这还没完,后来又加了一堆官爵: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天策上将军、兴元牧等等。而且,真宗还特别允许赵元佐上朝的时候身佩宝剑,以及上书不称名等特殊待遇。但大家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赵元佐虽然地位崇高,赏赐丰盛,但实际权力真宗并没有给多少。换句话说,真宗皇帝对这个大哥还是多少有点忌惮。
到了真宗的儿子仁宗皇帝继位以后,对赵元佐会是什么态度呢?
仁宗皇帝对这个差点夺走父亲江山的大伯,当然还是忌讳。因此,他和父亲真宗一样,对赵元佐尽管地位给得越来越高,并不停增加赵元佐的钱财食邑,但实权还是从来没给过,直到赵元佐去世。
由此可见,真宗和仁宗父子两代,对这个差点夺走他们皇位的赵元佐始终非常忌惮,始终充满了防范之心,那么不把皇位传给赵元佐的子孙,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脱脱:《宋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谢邀回答。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按理说应该让赵元佐的子孙接班,因为赵元佐毕竟是赵光义的长子,从长尊有序的道义来讲是这样,实际可能有些隐情不为外人所知。
宋朝江山是赵匡胤得来的,本来应该由他的子孙继位当皇帝,由于种种原因,却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的子孙们传承了帝位。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和四子赵德芳。长子和三子死得早,没有子嗣;次子在太平兴国四年自杀,被宋太宗封为魏王。四子赵德芳死于太平兴国六年,时年23岁。由于宋太宗赵光义抢班夺权,制造斧声烛影迷案,导致赵匡胤的儿子们均不得善终。赵光义称帝后,江山便由其子孙传承下来。
赵光义死后,他的第三个儿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宋真宗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时一直没有子嗣。无奈之下收养了赵光义的重孙赵宗实。宋仁宗当时正当盛年,自己没有亲生子,自然不甘心。经过努力,后来果然生了儿子,这样便把赵宗实送了回去。可惜宋仁宗所生的儿子们先后夭折。宋仁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好再把赵宗实接回来。
赵宗实这时已经年纪稍长,对这样的安排不愿意接受。正在此时,赵宗实的父亲去世,便以为父守孝为借口拒绝了进宫的安排。赵宗实感到自己像是一件礼物,需要了接进宫,不需要了就送回来。万一以后宋仁宗又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不是更难堪吗?尽管如此,最后还是众大臣们的工作下,回到宫里接受了现实。宋仁宗去世后,赵宗实接了班,是为宋英宗。
赵宗实的爷爷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四子赵元份,赵元份的十三子赵允让是赵宗实的亲生父亲。赵宗实后来改名为赵曙。因为身体健康状态欠佳,在位仅五年便去世了,享年只有36岁。
宋仁宗为什么不愿意将皇传给赵元佐的后代呢?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也很像赵光义,深得赵光义喜爱。虽然未正式确定为皇位继承人,但已入驻东宫,趋势已明。
赵光义用阴谋处理掉赵匡胤的次子和四子后,为防止弟弟廷美谋反夺位,制造了所谓的“赵廷美谋反”冤案,赵廷美被免去官职,流放房州,不久忧悸成而死。赵光义害死侄子,诬陷兄弟,这一切血腥的行为被赵元佐看在眼里,实在气不过。他曾仗义执言为赵廷美申辨。赵廷美死后,赵元佐便“疯了”,上演了用刀刺伤侍者、纵火焚宫等节目。赵光义见赵元佐如此不争气,便将赵元佐废为庶人,看管起来。后来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富贵一生,无疾而终。他的疯是装的,因为他不愿意介入到皇族皇权的争夺之中,所以他的三个儿子及孙辈们也淡出皇族的争斗圈。
说来也巧,赵光义用阴谋手段获得江山社稷并想传递给自己的子孙,老天也不眷佑。赵光义一系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一网打尽,王孙贵族受尽屈辱和摧残。唯一漏网的赵构因被金军追杀,吓得阳痿而断子绝孙,最后只好将皇位传给赵匡胤一系,皇权转了一圈终于回到了正宗一族。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宋仁宗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仁德皇帝,历史评价很高,宋史称他“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仁宗也有不幸,他的三个亲生儿子皆早夭,最后以赵宗实为嗣君。
赵宗实的前世今生
赵宗实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祖父为太宗第四子、真宗赵恒之弟商王赵元份,父亲为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
由于无子,赵宗实于景佑二年,1035年被仁宗养育宫中。1037年,仁宗长子出生即逝去。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第二位皇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后来赵昕及仁宗第三子先后于1040年,1043年早亡。
嘉佑七年,1062年,赵宗实被正式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嘉佑八年,1063年,仁宗崩逝后,即皇帝位为宋英宗,大宋第五位皇帝。
那赵元佐又是谁呢?
赵元佐,字惟吉,初名赵德崇,是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宋真宗赵恒同母兄。按照立长立嫡的规矩,太宗之后,皇位应该是赵元佐,却为何是真宗即位呢?原来这跟太宗得位有关,不管是烛影斧声,还是金匮之盟,太宗自己得位不正,担心其四弟秦王赵廷美有样学样,遂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赵廷美与卢多逊密谋造反为名,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迁居涪陵。
赵元佐深知四叔廷美其实是被太宗迫害,出面向太宗申辩,无果。后赵廷美于雍熙元年,984年忧悸成疾病逝,赵廷美死后,赵元佐因病发狂,杀伤内侍,纵火焚宫,被废为庶人。
加上太宗第二子、昭成太子赵元僖早亡。至道元年,995年,赵恒被立为太子,这才有机会继承皇位。
但九五之尊都不是这么容易得来的。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太宗病重,内宦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与太宗明德皇后一起谋废太子赵恒,立赵元佐,企图发动政变。
最后是宰相吕端一力挫败政变,扶立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也才有后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佳话。
这次未遂政变,赵元佐虽然因为被废,并无参与,但任然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作为旗帜号召作乱,毕竟太宗长子的身份很多时候在臣民看来就是天命所归,比之真宗即位更名正言顺。虽然后来真宗即位后,顾念赵元佐一母同胞,恢复了他的爵位官职,但心中忌惮肯定挥之不去。
赵宗实父子与真宗、仁宗一脉的特殊关系
其实赵宗实生父赵允让也曾经有机会当上皇帝,真宗六子,前五个都早亡,咸平六年,1003年,当真宗次子周王赵祐逝后,真宗将赵允让抚育宫中,备为皇子,直到后来仁宗出世,才被送回商王府,与帝位擦肩而过。
真宗与仁宗父子,都是曾经无子,将赵允让、赵宗实父子养育宫中,结果真宗最后得了仁宗,将赵允让出宫送回藩邸,而仁宗就没有这般幸运,绝嗣,只得以赵宗实为嗣君。这两对父子也算是因缘际会。
通过前文可以看出,为什么宋仁宗传位赵宗实而没有选赵元佐一系是因为:
一. 忌惮赵元佐的太宗长子身份,如果以元佐后辈入继,人家会认为理所当然,不会感恩戴德。
二. 赵元佐曾经被作为旗帜拿来行废立之事,差点导致真宗没能登上帝位,仁宗作为真宗儿子,自然不愿将帝位再交回赵元佐一系,如果帝位重回赵元佐一系,赵恒一系不仅可能失去正统之名,甚至落个谋朝篡位之罪也未可知。
三. 仁宗觉得赵允让因为自己没能继承帝位,多少有些亏欠,让赵允让之子赵宗实入继大统也算是补偿。
英宗即位后,为了尊本生父赵允让为皇考,还是尊仁宗为皇考,朝臣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大多数官员认为,既然英宗是继承仁宗的皇位,当然应该尊仁宗为皇考,而尊生父赵允让为皇伯,由于赵允让被封为濮安懿王,所以这次朝堂、礼法之争被称为“濮议之争”。英宗当然是希望尊生父为皇考,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与朝臣斗智斗勇,耗费一年多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英宗笃孝的品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以赵宗实为嗣君,最后却成了皇伯,这应该也是仁宗没有预料到的。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不选赵元佐子孙原因是他们年龄不适合做宋仁宗儿子
赵元佐和宋真宗都是元德皇后李氏所生,赵元佐有三个儿子,允升、允言、允成,他们是和宋仁宗同一辈份的堂兄弟。赵允升曾经被宋太宗李皇后收养在宫中,一直到赵元佐有病,他才回到赵元佐身边。他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宗礼、宗旦、最知名。
宗旦七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仁宗伴读,和宋仁宗关系最亲密。赵允升和宋仁宗同辈份,他的儿子却和仁宗同岁,由此可知道允升儿子都和仁宗岁数差不多。宗旦应该叫宋仁宗小叔叔,赵元佐孙子辈年龄和侄子辈的仁宗相近,选择皇位继承人肯定是从后辈中年龄小的,可以给仁宗当儿子的人中挑选。赵元佐这一系自然就没了皇位继承权机会。赵元佐生儿子早,宋真宗的儿子除了宋仁宗都早逝,仁宗生的晚,元佐孙子辈年龄大不适合给仁宗当儿子,这是宋仁宗不选赵元佐子孙的原因。
选赵宗实是因为两家关系密切更亲近赵宗实是赵元份一系子孙,赵元份有三个儿子允宁、允怀、允让。允让在宋真宗儿子死后,曾被养在宫中做为预备皇子。他和宋仁宗从小一块长大,两个人一起读书学习游戏玩耍。宋仁宗小时候就很爱和允让在一起,两个人算是发小。
宋仁宗曹皇后的姐姐有个女儿叫高滔滔,进宫朝见仁宗的时候刚好赵宗实也在,两人年龄一样大,宋仁宗和曹皇后就商量着把高滔滔许配给赵宗实。等到赵宗实成年以后两个人就成婚了。这样一来宋仁宗就成了赵宗实姨夫,两家关系更近了。年龄上合适加上这层亲戚关系,赵允让又是仁宗从小的玩伴,这样一来赵宗实自然是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之一。
赵宗实被立为太子过程宋真宗杨太妃,见仁宗一直没有儿子,就劝他选几个宗室子弟养在宫中,作为预备皇子。仁宗选中了四岁的赵宗实,由杨太妃抚养(《续资治通鉴长编 2811页 宋仁宗嘉佑三年》)
宝元二年(1039年),豫王赵昕出生,八岁的赵宗实回到赵允让家里。不久仁宗儿子夭亡。仁宗一直希望能有个亲生儿子,加上他还年轻就没有提立太子的事情
嘉祐元年(1056年)仁宗突然患病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大臣们很担心皇位继承人问题。參知政事王尧臣弟弟王純臣是宗实王府官员,经常跟哥哥提起宗实很贤明,王尧臣又向文彦博推荐宗实文。彥博也考虑宗实和仁宗关系很近,之前又做过预备太子,就准备草拟立宗实为太子的诏书。后来仁宗病好了就没有实现。
嘉佑六年(1061年)司马光又以唐文宗以后皇帝都由宦官所立,导致宦官专权之祸的历史教训为例子,建议仁宗早立太子。韩琦又以汉成帝立弟弟之子,定陶王为太子的历史来规劝仁宗。仁宗认为之前在宫中养育过的宗子,一个不太聪明,宗实还不错,就立他吧。于是赵宗实被封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拥有了准皇储地位。
嘉佑八年(1063年)赵宗实正式成为皇子。
以上就是仁宗为何立赵宗实为太子的原因和经过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宋仁宗一生有多子,可惜无一长大。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在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当皇子。古代传位都是父死子继,因此,宋仁宗是从一百多侄子中选择一人。
那么,为何宋仁宗会选择赵宗实,而非其他宗室子弟呢?
首先,赵宗实的父亲是赵元俨,此人是宋真宗八弟,俗称八王爷。
《宋史》中云: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
赵元俨长得相貌堂堂,威势十足,大有王者气度。天下人都很怕他,就连辽国西夏都听闻他的名声。
确实,赵元俨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地位极高,在诸侯王中最为显赫。当然,原因与长相没有半点关系,是赵元俨深得宋真宗信任。
早在宋真宗还是王子时,就与八弟赵元俨关系亲密。宋真宗能够称帝,赵元俨功劳不小。因此,宋真宗继位后对赵元俨十分亲厚。
其次,赵宗实的父亲就曾经是预备役皇子。
《续资治通鉴长编》云:允让,元份第二子也。上之幼也,真宗择宗室子年相若聪悟可亲者与游,召允让入禁中,旦暮请读共学,凡动作燕嬉,无一不中节,及上出阁,始用云韶乐导送允让归外邸云。
又引《本传》云:养荆王子禁中,既长,命还邸。
换言之,赵允让就是预备役皇子。在宋仁宗年幼时,宋真宗就将赵允让养在宫中,名为伴读,实际上是做替补。万一宋仁宗暴毙,赵允让就会被立为皇子。当然,赵允让只能以宋真宗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其三、赵元俨、赵允让、赵宗实一家势力强大。
赵元佐虽然是宋太宗长子,可是因为秦王赵廷美的事情,已经被宋太宗公开废为庶人,在宋真宗时期才恢复其爵位。但是,宋真宗对这位大哥颇为忌惮,与八弟亲近的同时,对大哥相对冷淡,致使赵元佐爵位始终不高,直到宋仁宗初年才被封为江陵牧。并且,宋仁宗继位第五年,赵元佐就去世了。
宋仁宗真正考虑继承人是在他在位二十来年左右。三十来岁还没皇子,确实让人头疼。
那时诸侯王中唯一建在的就是八王赵元俨。赵元俨从宋真宗时期就担任大宗正(皇族族长)。选择继承人时,皇族也好,百官也好,几乎一致同意从赵元俨孙辈中选择。
赵元俨有十三个儿子,赵允让与宋仁宗关系极好,又接替赵元俨担任大宗正。因此,宋仁宗最终选择赵允让的儿子做继承人。
当然,赵宗实本人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他被养入宫中,既要把宋仁宗、曹皇后当成父母孝敬,又不能表现的过于喜悦。毕竟他不是宋仁宗亲子。一旦宋仁宗的妃子生下皇子,他就会被扫地出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