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之争”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府院之争中的“府”指的是总统府,“院”指的是国务院,而府院之争指的是总统与总理之间的争执。北洋时的府院之争共两次,一次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一次是冯国璋与段祺瑞,两次的争执,段祺瑞都在其中。
北洋政府有一种奇怪的制度构成,没有绝对的主导核心,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后来经常被世人戏谑的府院之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后,孙中山以大总统的职位作为交换,使得北洋首领袁世凯促成了清帝的逊位。
然而对于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革命党人非常不放心,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总统之权,孙中山等革命派在最后关头弄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临时约法的相关规定,大总统一下子变成了礼仪性的元首,总理成为了新的首脑,拥有内阁成员的提名权,大总统提出的所有法案与命令,都要得到总理的签署才能生效施行。
另外,总理以至于还可以直接干涉各部的部长下达命令,一旦认为将要发生的事情有碍国政,可直接中止。
如此,总理就成为了大总统之下的第一人,甚至可以说没有总理的配合,大总统都无法单独主持大事,这倒是与如今的印度、新加坡、德国等相似,总统只是礼仪性的,总理才是真正的当家管事的人。
很显然,孙中山的这个决定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因人设法,然而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最终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
中国施行了数千年帝制度,民国的宪法本就是以美国宪法作为蓝本的,总统就是原始框架的最高决策者,议会等虽然对其有所限制约束,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立。
临时约法这一套,把欧洲当时普遍实行的那种模式塞了进去,总理相当于另一个总统,但他又没有法律层面上的同等地位,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二虎相争不能容,引起对立撕扯。
当时国会中的议员,其实也并不是地方上的民众选出来的,甚至与地方民众没什么交集,地方上的权柄也都掌握在军阀的手里,一旦他们夺了大权,就能推举一个木偶作为大总统,实权依旧在总理派系之人的手中,总统府与国务院发生了争执,那么整体的运作就会崩解。
袁世凯在世时,能完全掌握住总理与国务院,当时的府院意见都保持一致,然而袁世凯一死,所有的问题就立刻显示了出来,最终也就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与实力强悍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之间意见不和,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的府院之争。黎元洪做大总统的时候,段祺瑞成为总理,而段祺瑞实力雄厚且为人专横,与黎元洪之间的矛盾愈发深刻尖锐,也难以调和。
而且另一方面,段祺瑞作为皖系军阀,向来都以袁世凯嫡系继承人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才是北洋之首,非常看不起黎元洪。
他的心腹徐树铮,在让黎元洪签署法案的时候,黎元洪想要看一下内容,徐树铮竟然用手按住文件道:“段总理已经看过,您只要签个字就行了。”
徐树铮与内务总长发生龃龉,段祺瑞直接将后者解除职务,而由于更替内阁成员的命令要大总统盖印才能生效,黎元洪趁机反击,他迟迟不肯盖印,使得段祺瑞又进行反击,最终元老徐世昌亲自出面,让内务总长与徐树铮一起辞职,双方各让一步。
一战时,段祺瑞觉得北洋军是按照德意志的形式建立,因此反对加入协约国阵营,甚至战争初期,他认为德军战无不胜,觉得德国最终一定能取胜。
直到1917年德国败局已定,段祺瑞才突然转身变成了主战派,非常尴尬的派人参战。
事实上,当时的段祺瑞派人参战,还是想要让自己的皖系军阀获取好处。
段祺瑞主张派人参加一战,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盟友贷款,用贷款来强化自己的皖系军阀实力,从而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所谓的参战军,其实根本没有涉足到欧洲战场,只不过是有大量的民工前去欧洲前线做苦力。
对于段祺瑞的想法,黎元洪自然是不想看到的。
原本在战争初期,黎元洪就主张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宣战,可到了1917年,黎元洪却又变成了和平主义者,拒绝对德宣战。
总统府与国务院就是唱反调,完全都不顾自己原本心里是怎么想的,国会里的人,也被撕裂成了总统派与总理派。
段祺瑞原本就是武将出身,对于这种旷日持久的口水仗非常不耐烦,直接出动了军队包围了国会,甚至殴打恐吓议员,想让对德宣战的提案强行通过,他还带着阁员去请大总统盖印,结果黎元洪不断拖延,就是不肯。
段祺瑞愤怒之下提出辞职搬去天津,想要借此对黎元洪施压,而黎元洪搬出了北洋元老冯国璋出面调停,段祺瑞收回了成命。
至于国会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让步,虽然还是没有正式通过对德宣战的提案,却通过了与德国断交的提案。
段祺瑞不肯罢休,为了继续施压,他召来了各地的督军,想要用军阀的力量威胁议员,而大多数的国会议员无奈之下,直接辞职走人,使得内阁也因此缺人,宣战提案还是被搁置。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段祺瑞与日本内阁签订的秘密借款内容被抖露了出来,段祺瑞竟然私自将大量铁路、森林等权益交给了日本,以此换取日本大笔贷款。
黎元洪拿住机会,直接下令解除段祺瑞的职务。可这个时候又出了问题,因为大总统并没有权力直接解除总理的职务。
然而,段祺瑞以此为契机,前去天津组建军务总参谋处,想要另行成立临时政府。
但这个时候,再生变数,张勋突然又出现,很多前朝遗老与其他人都希望张勋去调停,而他表示如若要自己出面,黎元洪就必须解散国会。
而张勋想的是却是另一件事情,等到黎元洪就范之时,张勋就能够趁势废了北洋而扶持溥仪重新登基,著名的张勋复辟,就是因此酿成。
张勋复辟后,受到了皖系军阀的猛烈进攻,没多久这场闹剧就被段祺瑞给结果了,而凭借此功劳,段祺瑞获得了府院之争的最终胜利,黎元洪被迫辞职,由冯国璋继任,国会通过了对德国的宣战提案,正式加入了一战。
冯国璋是直系军阀的首领,与段祺瑞本就不合,加上府院之争的影响,两人成为“搭档”之后再次引发府院之争。参加一战之后,段祺瑞借助获取的大量贷款,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想要借此消灭其他,而直系军阀出身的冯国璋主张以和平方式结束纷争。
与此同时,冯国璋也是想保留各地的军阀,借此牵制强悍的皖系军阀势力。
护法战争爆发后,段祺瑞以国府的名义派兵作战,直系军阀的人马拒绝,冯国璋借助这个机会逼段祺瑞离去,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府院之争。
段祺瑞辞职后,策划北方十省督军联合,攻伐参加护法战争的西南地区的军阀,冯国璋觉得自己在北方站不住了,就想趁着亲自率军进攻的机会,返回当时直系的总部南京,可结果冯国璋在路上被安徽督军倪嗣冲拦住,无奈折返。
最终,无计可施的冯国璋只能低头,将段祺瑞给请了回来继续出任总理,段祺瑞也借自己强悍的武力击溃了护法军,并召开了新一届的国会。
之后,段祺瑞与冯国璋都双双退出,一个不做总统,一个不做总理,让徐世昌出任大总统,持续了很多年的北洋府院之争就此终结。
其实,北洋时代的北洋军阀,之所以能够掌握全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手里有强悍的武力,任何有自我主张的大总统,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由各派军阀之间主导的总理之间的争执之中,而更甚者,一旦总统变成了实际上的军阀首领,那么府院之争就会变成真正的战争。
第一次的府院之争,黎元洪之所以造成了混乱,就是因为黎元洪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力量,所以府院之争也就嘴上吵吵嚷嚷,并没有造成真正的战火。
“府院之争”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这是民国北洋政府期间最大的一次政治事件,起因就是民国政府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府指的是民国总统黎元洪为首政治集团与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之争,期间发生张勋复辟的闹剧,而最终以段祺瑞集团获胜而告终。
府院之争发生的时间是在1916年到1917年,在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依附日本军阀,实际掌握北洋政府军政大权,而黎元洪则没有死丝毫的权利。段祺瑞希望与黎元洪当傀儡元首。橡皮图章,而黎元洪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必然会分庭抗礼。二人在对待第一次世界的是否参战的是事情上彻底爆发。
府院之争的最先起因是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此人桀骜不驯,除了段祺瑞谁也瞧不上,谁的话也不听,而段祺瑞又把徐树铮引为心腹,徐树铮对黎元洪极其的不尊重,公开对黎元洪言讲,你就是盖章而已,诸事就不要管了,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徐树铮的职务,而段祺瑞有非要徐树铮,这是二人的第一个粱子。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冲突彻底公开了。
段祺瑞黎元洪主和,主和的目的自然是不想让段祺瑞染指兵权,控制总统府,段祺瑞主战,则是位为了继续控制北洋政府,加强皖系的集团的实力。段祺瑞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暗示和鼓动麾下手下的个督军召到北京,组成所谓的“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争取舆论支持,但强硬黎元洪拒不签字,段祺瑞居然让人将对德宣战书的文件送往总统府要求黎元洪签字和盖印。迫于压力黎元洪不得不在文件上盖章签字。而跋扈的段祺瑞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地步,就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实际是不过是做个样子,难免有人反对,段祺瑞居然派人殴打反对的议员、从而引发议员强烈不满触动了众怒。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段祺瑞私自向日本政府借款用以参加一战被媒体揭露。在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有利时机,以总统名义下令罢免段祺瑞国务总理以及一切职务。段祺瑞随即离开北京前往自己的老巢天津,段祺瑞在天津公开宣称,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自己是还是国务总理。黎元洪的总统府,段祺瑞的国务院,双方互不承认相互争斗。史称“府院之争”。没有兵权黎元洪情急之处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犹如昔日“董卓进京”张勋立即驱赶黎元洪,从新拥立宣统复辟。段祺瑞借机出兵镇压,自称“再造共和”黎元洪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总统改由直系军阀冯国璋担任。北洋政府参加一战而结束。而段祺瑞恢复总理职务。而段祺瑞复职之后,第一件是就是废除这部《临时约法》,但是,就此引发在广州的孙中山不服,他要“保护约法”,并以此为旗号。要求推翻北洋北洋政府,这就是后来的“护法运动。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无论如何完美和完善,都只是理念和法律的上的完美。最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政治人物是否愿意去尊重和遵守他,是否愿意依宪法行事。也就是看政治上的博弈与权力的制衡的结果。刚刚建立的民国传统封建体系被抛弃,而西方现代宪政体系既不健全也不完善,更谈不上去遵守。那时候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的死后,进入强人政治武人当家,也就是军阀割据,在北洋军阀中已经各自林立,各有心腹事。无论是黎元洪还是段祺瑞都的从各自利益来考量府院之争,而非国家宪政争执。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也是北洋宪政史的闹剧。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的,我们在北洋时代没有出现象华盛顿那样精英,在晚清没有出现明治维新实在是我们的封建意识的过于浓厚,这也是北洋时代悲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府院之争”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府院之争”指的是北洋军阀主政中华民国时期总统和国务总理两大系统之间展开的权利斗争,一共进行了两次,分别是总统黎元洪对阵国务总理段祺瑞、总统冯国璋对阵国务总理段祺瑞。“府院之争”最大的恶果就是党争不断,各派系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于枉顾国家利益,在矛盾彻底激化后使用武力决定胜负,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共和体制名存实亡。
“府院之争”的源头还要追溯到辛亥革命的时候。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经过多方努力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通过《临时约法》规定政治体制为总统制,也就是总统掌握实权;但是后来南北和谈,革命党将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为了限制袁世凯,就提前修改了《临时约法》将政治体制改为内阁制,由总理掌握实权。这种政治体制的变更表面上看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但是深层次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人对于共和体制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茫然,进而引发的思想混乱。
清朝末年,清政府面对列强的侵略连战连败,只能任人欺凌,中国的大批有识之士远赴海外希望找到救亡图存的方法,而仿照西方制度建立新国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因为这批中国人去的国家不一样,自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去英国的人认为英国是世界头号列强,因此君主立宪制好;去法国的人觉得法国强大,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因此法国式的内阁制好;去美国的人觉得美国和中国一样幅员辽阔,而且美国发展最迅速,因此美国式的总统制好。这种争论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互分派系,谁都不能说服对方,最后遇到利益之争靠武力解决问题,理论之争变成了流血和战争,军阀混战时代来临。
第一次“府院之争”发生于1916年至1917年,袁世凯死后按照《约法》由黎元洪继任总统,而段祺瑞在北洋军的支持下成为国务总理。黎元洪有中国南方的地方势力支持,段祺瑞有北洋各路军头支持,双方因为理念、利益争来吵去,没个消停,而一战的爆发彻底引爆了双方的矛盾。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对德国宣战,同时美国为了拉拢中国对德宣战,答应替中国出军费,身为总统的黎元洪就同意了;但是日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鼓动段祺瑞参战,还答应借出巨款帮助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势力扩充实力,这就坏事了。美国担心日本利用中国参加一战的机会扩大在华利益,因此美国又鼓动黎元洪反对参战,而黎元洪也怕段祺瑞势力继续壮大,因此否决了段祺瑞的参战提议,双方彻底撕破脸。
段祺瑞恼恨黎元洪的反复,因此直接将北洋各省督军招到北京,意图用武力胁迫黎元洪赞同参战,但是段祺瑞的手下傅良佐粗暴蛮横的行为起了反效果,反而激起了国会议员和黎元洪的一致反抗,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前往天津,并称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元洪的命令,扬言要和各省督军另组临时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分裂。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冲突给了另一位野心家张勋机会,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借口率兵进京,趁机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复辟,解散国会,总统黎元洪被赶下台。但是张勋实际上只是段祺瑞利用的棋子,黎元洪被赶下台后,段祺瑞就组织军队将张勋赶走了,段祺瑞既对付了政敌黎元洪,又获得了再造共和的美名,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段祺瑞手中武力强大上的。
第二次“府院之争”发生于1917年8月至1918年9月,“张勋复辟”事件被解决后,黎元洪名声尽毁,由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接任总统职务,段祺瑞继续任国务总理,但是权力之争还一直存在,同为北洋军阀嫡系也要斗一斗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对待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冯国璋的直系军阀势力集中在长江流域,一旦发生战争必定首当其冲,而且西南军阀通电支持冯国璋担任总统,因此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好保护直系的利益;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势力集中在北方,一直试图向南方发展,因此主张“武力统一”。
1917年8月,段祺瑞绕过总统冯国璋,直接任命亲信傅良佐为湖南督军,率军直接进攻拉开了南北战争的序幕。1917年11月,冯国璋麾下的直系督军联名通电主张停战议和,段祺瑞想以辞职威胁冯国璋,但是冯国璋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将段祺瑞免职,让别人代理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又再次使出了老手段,于12月6日策动北方十位督军联名电请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面对强势的督军团冯国璋只能让步,段祺瑞出任参战督办,段芝贵为陆军总长。但是皖系势力并不满足,意图用皖系控制的临时参议会彻底取代国会,并进行大总统选举,将冯国璋赶下台,实现皖系独裁。冯国璋看出危险,想要离开北京前往直系大本营南京,可惜被皖系军队拦截没跑出去,再加上奉系军阀和段祺瑞联手逼宫,冯国璋低头请段祺瑞再次出任国务总理。在这轮交锋中,因为段祺瑞手中军队多,冯国璋不得不妥协,但是直系势力也很强大,为了照顾双方颜面,于1918年选举了不属于两大派系的徐世昌为新任大总统,皖系掌握实权。
两次“府院之争”段祺瑞都依靠手中强大的军队获得了胜利,但也开了最坏的头,就是谁力量大,谁就有理,彻底打破《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上的规定,破坏了民主共和体制,中华民国进入军阀混战时代。而且两次“府院之争”的胜利,也助长了皖系唯我独尊的嚣张气焰,独断专行得罪了各方势力,于1920年7月的直皖战争中被直系、奉系联手击败,段祺瑞下野,皖系军阀彻底没落,可以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