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朱祁钰:朕都要过奈何桥了,掌个锤子的权。

于谦:这个皇上都要挂了,我阻止太上皇复位,大明的皇位谁来坐?

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趁着朱祁钰病重,被幽禁南宫多年的朱祁镇在众人拥护之下重新进入皇宫,于奉天殿复位,一路上几乎没有任何阻拦,史称“夺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瓦剌南侵明王朝,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之下,贸然御驾亲征,临行前让其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代为打理朝堂事务。

原本想着再现祖宗们的雄风,结果却不是这块料,朱祁镇亲自带兵,不但将明朝建立以来的三大营精锐折损得干干净净,自己也被瓦剌抓走,史称“土木堡之变”。

关键时刻,为了防止瓦剌以朱祁镇作为威胁,明朝诸臣在孙太后的默许之下,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新君,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明朝改元景泰。

虽然名义上是个太上皇,但朱祁镇已经失去了实际作用,瓦剌琢磨了许久,觉得留着朱祁镇毫无用处,因此干脆将其放了回去。

可此时的朱祁钰已坐稳皇位,他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之内,禁止任何人探视,而这样的光景前后持续了八年之久,直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英宗夺回皇位基本没费什么力气,主要是因为当时朱祁钰已油尽灯枯,而且没有继承人,朱祁镇得到了大量实权人物的支持,能够重新登基轻而易举。

关键一:朱祁钰病重,且无子嗣

英宗夺位的时候,朱祁钰已经病了很久,已到了临了之际,这个时候的朱祁钰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皇帝处置朝政的能力,更没有力量再去管自己的哥哥。

更关键的是,朱祁钰膝下根本就没有能够继承他位置的皇子,此前,他有过一个孩子叫做朱见济,甚至于朱祁钰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废黜了太子朱见深与阻拦他的汪皇后。

只不过天不见怜,朱见济年幼夭折,而朱祁钰再也没有其他的子嗣降生人世,他是彻底的绝嗣之人,香火断绝的情况下,朱祁钰对哥哥朱祁镇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朱见深是明英宗的长子,也是曾经的太子,他当初被朱祁钰所废的时候,引发前朝诸臣的强烈不满,朱祁钰的汪皇后多番阻拦,反而被朱祁钰所废黜。

明朝大臣非常重视礼法与正统,他们认为朱祁钰占着哥哥的皇位本来就非常不像话了,居然还要废黜侄儿的太子之位,实在是不可原谅。

到了朱祁钰垂危的时候,他仍旧没有孩子,即便是有,襁褓婴儿抑或是年幼稚子,都无法对抗太上皇朱祁镇,只能沦为待宰羔羊。

关键二,实权人物,大多拥护英宗

从做皇帝这件事上来说,明英宗毫无疑问就是个昏君,但明朝时期的大臣们,对于礼法秩序的看重,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当初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情势危急没有别的办法,英宗回来之后他理应交还皇位,可他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废黜原太子,幽禁朱祁镇。

从礼法上来说,朱祁钰的登基并不符合规矩,而他后面做出的事情,更让许多大臣们对其相当反感,即便这些人也认为朱祁镇是个废柴皇帝。

在立储的问题上,朱祁钰将朝廷中的诸多大臣都得罪了个干净,而许多在朱祁钰跟前失意的重臣们,也就开始想着如何废黜朱祁钰,重新迎回朱祁镇了。

作为后来夺门之变关键人物之一的石亨,原本就是个唯利是图之人,他与深受朱祁钰重用的于谦向来都不对付,选择拥立朱祁镇,是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做出的决定。

包括石亨在内,像是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这些人都身居要职,掌握着当时京城之内的各方面的枢纽之位,有他们的支持,朱祁镇夺位自然事半功倍。

关键三,于谦的处境,其实很尴尬

说起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就不得不提之后被英宗所斩的于谦,对于自己将来的下场,于谦其实是非常清楚的,但他却并没有对于这件事做出积极反应。

也并不是于谦不想做出反应,而是他实在不能,他在朱祁钰手下掌握着兵部事务的同时,实际上还经常干涉其他五部事务,算是个权势极大的重臣。

可于谦虽然掌握着兵权,但手里的兵马并不是他能够随意调动的,况且在没有诏谕的情况下私自调兵入宫,更容易弄巧成拙,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并且要弄清楚,于谦所掌握着的兵马,都是明朝边防地区的大军,而那时候京城与京畿地方的主要军队,都掌握在石亨还有曹吉祥的手中。

石曹二人掌握着京城的兵马,而徐有贞与杨善控制着负责监察朝野的都察院,朝廷里最重要的三大力量之中,拥护英宗的人马掌握着两股。

对于谦来说,他没有能力去阻止这场宫变,即便是有他也不能去做,朱祁钰眼看着就要宾天离世,英宗复位是稳定明朝江山最好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时机恰到好处。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在王振的鼓动和怂恿之下,不顾众人的劝阻而执意御驾亲征,从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朱祁镇于土木堡之变中被也先俘虏的消息传回明朝,朝野瞬间一片动荡。

也先俘虏了朱祁镇之后,想从明朝敲一笔朱祁镇的赎金,发一笔横财。

当此之时,朝堂上也出现了两种声音。

第一种是答应也先的要求,毕竟朱祁镇是皇帝,皇帝落到了别人手上,该给钱的时候还是要给。

第二种是不顾也先的要求,或者说是不顾朱祁镇的生死,先将朝堂中枢南迁至南京以保住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一种的声音显然弱于第二种,至少当时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支持第二种。

皇帝没了,可以再立一个。

尤其是一个既不听话,更不听劝的皇帝,没了也就没了。

对于当时的那帮士大夫而言,皇帝的生死显然远不及他们自身的权力和利益重要。

只要中枢迁到了南京,那么他们就不必再担惊受怕,从而继续安枕无忧地享受他们的权力和利益。

正当第二种声音逐渐占据了上风,并且隐隐有了达成一致共识的倾向的时候,出现了第三种声音。

这第三种声音来自于谁?于谦。

于谦其实也不同意花大价钱把朱祁镇赎回来,因为朱祁镇不值得。

朱祁镇被俘之后,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于谦也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极力拥护监国朱祁玉为帝。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于谦还成功说服了孙太后。

获得了孙太后的支持之后,于谦也成功地将朱祁玉扶上了帝位。

朱祁玉虽然当了皇帝,可是对于到底是选择抵抗也先,还是选择南迁,朝堂上仍然还是争吵不休。

于谦却既不支持第一种声音,也不支持第二种声音,而是发出了第三种声音。

花大价钱赎回朱祁镇?不值得。

将朝堂中枢迁至南京?也不行。

于谦的想法是既不花大价钱赎回朱祁镇,也不选择南迁,而是选择死守京师!

朱祁玉的才能远在朱祁镇之上,他知道于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于是,朱祁玉选择了支持于谦的想法。

当然,朱祁玉当时选择支持于谦,其实也未必没有报答于谦拥立他当皇帝的意思。

总之,于谦在朱祁玉的支持之下,第一种和第二种声音都被否决,转而执行了他的想法和计划。

为了守住京师,于谦亲自制定了战略战术,最后果然让再一次袭来的也先无功而返。

也先眼看既无法利用朱祁镇向明朝索要高额赎金,又无法攻入京师,顿时也对朱祁镇失去了兴趣。

不过,也先却又想出了另一个可以称之为阳谋的计策,那就是把朱祁镇送回明朝。

朱祁镇虽然已经尊为了太上皇,可一旦让他回到了明朝,他未必不能召集一帮旧臣而向朱祁玉发难。

而朱祁镇一旦向朱祁镇发难,那么明朝必将陷入到内乱之中,届时也先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这是也先当时的一个阳谋,也是他没有索要一点好处就把朱祁镇完好无缺地送回明朝的原因。

不过,也先的计划并没有立刻产生作用。

虽然朱祁镇被俘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可是朱祁玉却已经在于谦的辅佐之下,坐稳了皇位。

即便朱祁镇回到了明朝,也无法再次对朱祁玉构成威胁。

事实也的确如此,朱祁镇回到了明朝之后就被朱祁玉软禁在了南宫,根本没有人身自由,完全无法威胁朱祁玉。

明朝经过了朱祁玉和于谦的整顿治理之后,国力已经有所好转。

然而朱祁玉却在国力恢复的关键时刻病倒了,并且一病不起。

更糟糕的是朱祁玉贵为一国之君却没有子嗣,而且也没有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从而导致国本动摇。

让朱祁镇再一次登上皇位的夺门之变,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为什么朱祁玉和于谦,他们虽然掌控着大权,却还是让夺门之变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成功呢?

实际上,朱祁玉当时已经病重,已经到了几乎不能视事的地步,所以夺门之变其实已经在他的掌控之外。

当时能够避免夺门之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于谦,另一个是孙太后。

可是,如果夺门之变获得了孙太后的支持的话,那么石亨等人就能够在于谦反应过来之前完成计划!

于是,石亨、徐有贞等人就去找了孙太后。

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朱祁玉却不是,此时朱祁玉又病重不能视事,孙太后也就选择了支持夺门之变。

石亨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于谦反应过来之前顺利发动夺门之变,就是因为获得了孙太后的支持。

这个时机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倘若是朱祁玉刚刚生病的时候,他们就选择这么做,孙太后未必会支持。

可是到了朱祁玉已经病重不起,并且已经到了不能视事的地步,孙太后经过慎重考虑才选择了支持。

因为这时候如果不让朱祁镇复位,那么朱祁玉病逝之后,就一定会由年仅10岁的朱见深继位。

而让年仅10岁的朱见深继位,不仅会让朱祁镇地位更加尴尬,而且还极可能会出现主少国疑。

总之,孙太后其实是促成夺门之变的关键人物,正是有了她的支持,夺门之变才能如此轻易成功。

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这件事说的是夺门之变,又称作南宫复辟。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件事的经过。

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朱祁镇重回北京,明景帝率领百官在东安门外迎接。因为事先朱祁镇已经答应过景帝,自己不会再做皇帝(这也是他能或者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景帝就把他奉为太上皇,安排他住进了南宫。

从这开始,朱祁镇就像是一个犯人一样被软禁在了南宫,整天有景帝的眼线对他进行严密的监视。而且景帝还禁止了朝中大臣和他有任何往来,他所做的就是每天的吃喝拉撒睡。

但是朝堂之上却还有不少大臣是朱祁镇的心腹大臣,毕竟他曾经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也一手提拔了不少官员,很多官员感念他的知遇之恩。其中最怀念他的莫过于在景帝朝不受重视的大臣了,就比如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他们在英宗时很得势,现在却倍受冷落,因此他们特别怀念英宗时期,自然也就在暗地里搞一些把戏,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期间还出现了一个事件。景泰四年,景帝的儿子病死,这位新太子还没来得及登基就死了。而景帝又没有别的儿子,就有大臣提议再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可是景帝大怒,把上疏的人或鞭笞致死,或逮捕入狱。这更加激化了英宗时期的大臣和景帝的矛盾,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有的也倒向了朱祁镇一方。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朱祁钰病重,不能够再亲自上朝。十六日深夜,石亨、曹吉祥利用军队,还得到了徐有贞、杨善的支持(当时他们两个人控制着督察院),集结了四百名禁军,直接冲到南宫,把朱祁镇接了出来。第二天早上,百官上朝的时候才发现,大殿上坐着的是太上皇朱祁镇。很多人已经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跪地大呼万岁。由此,朱祁镇成功的发动了南宫复辟。

而景帝和于谦为什么没有能够即使阻拦呢?

其实重点在于谦身上。当时景帝突然病倒,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时局的掌控能力,再加上事发突然,他根本没有时间做出反应。所以说只能任由事态的发展。

而于谦当时手握重兵,掌管兵部,又有锦衣卫做策应,他对这些情况一概不知吗?我猜不太可能。

不过于谦之所以按兵不动,我想和他个人崇高的理想有很大的关系。

当年英宗被俘,于谦说了一句话,劝说朱祁钰继位,他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力主抗争到底,拒绝和谈。由此可见于谦效忠的并非是某一位皇帝,他效忠的是大明江山,他维护的是大明朝的百姓。江山社稷的安稳,黎民百姓的安危在他看来才是最重要的。

再看一下当时的局势,景帝病重,随时可能一命呜呼,太子又早夭,等到景帝驾崩,谁来当这个皇帝呢?肯定还是朱祁镇。所以说面对朱祁镇发动的这场政变他只能视而不见。试想一下,假如他阻拦成功了,朱祁镇肯定会被处罚,能不能保住性命还尚未可知,那么景帝一旦驾崩,谁来当这个皇帝,谁来稳住混乱的局面呢?

而他不阻拦的话,朱祁镇肯定会成功。这么一来,只需要付出景帝退位的代价,再加上他自己的项上人头,就可以保住大明朝的安稳,他于谦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面对朱祁镇发动政变,景帝是无能为力,于谦则是知其可以为而不能为之。

分析到此结束,如果还满意欢迎点赞!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加个关注哦。

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为什么朱祁镇能够复辟?答案很简单:朱祁钰的亲儿子死后,朝中人心混乱,投机者心思开始活泛。

“夺门之变”的过程其实乏善可陈,无非就是有兵权的将领和宦官,勾搭了有智谋的大臣,一起做了一次豪赌,好运的是,他们赌成功了。

但是这份“好运”的背后,其实是景泰朝中后期人事变动的后果

从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被蒙古瓦剌部绑走后,他的威望几乎跌到了谷底。尽管英宗生母孙太后及其英宗后妃们多方筹款,妄图用钱财赎回英宗,但朝中的大臣都明白这完全是“妇人之念”,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效果。至始至终,没有任何一个大臣敢提用国库的钱去“赎买”英宗。

孙太后唯一做了点有用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亲孙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并且以太后懿旨,明确了英宗同父异母弟朱祁钰作为监国的权限。

当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后,有领导之功的朱祁钰,其个人声望同样达到了顶点,他的皇位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巩固的。以下把朱祁钰称呼为代宗,朱祁镇称呼为英宗。

其实代宗作为没有根基的在京藩王,继位之初那几年,他做得很好。

一来,他笼络大批前朝旧臣。比如胡濙,比如王直等几朝老臣,提职称,涨待遇,并且默许了他们在朝中的现有政治势力;

二来,他利用于谦的军功和人气,迅速重用了一批以于谦为核心的少壮派。这批人被代宗安插在各个要职,借以制衡朝中老一派官僚的影响;

三来,他笼络皇族。对英宗生母孙太后恭敬有礼,对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并没有下死手,即便是后来英宗回朝被软禁在南宫,代宗依旧没有彻底狠下心来把英宗做掉。相反,英宗在南宫的那几年,生下的儿子无一不被代宗所封赐。一方面可能是他心软,另一方面也是他需要给天下皇族留点颜面。

以上种种的操作之后,代宗的皇位越来越稳固,才终于开始起了换太子的念头。念头一起,从试探到最后成功更换太子,尽管手段看起来不是那么高明,但在很短的时间代宗就达到了他的目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代宗皇位稳固的重要表现。

代宗的儿子朱见济成为太子后,朝中的人心就安定了。人们不用再去纠结选择朱见深还是朱见济,本质上也就是不用再被迫表态,支持代宗还是支持英宗。因为如果朱见深还是太子,一旦这个太子日后成为皇帝,会不会为自己父亲英宗重新洗白?会不会清洗之前景泰朝的代宗旧臣?现在,这个顾虑没有了。

而在朱见济仅仅做了一年的太子后,就忽然夭折了,偏偏这是代宗唯一的儿子。这一下子朝中人心又乱了。因为代宗百年之后,这个皇帝一般来说,很可能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来坐。

于是有人为了打消这个顾虑,就向代宗建言,我们还是把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吧。但这话终究是触碰到了代宗的逆鳞。代宗就一直拖着,迟迟不肯在继承人这事上下决心。

不立太子就不立太子吧,可代宗的身子骨却越来越弱,而在南宫的英宗仍然健朗。朝臣们开始焦虑了,一旦代宗忽然撒手人寰,且没有立太子,那么国本何在?大臣们只想安安稳稳地做官,踏踏实实地捞钱,不想再有什么大的政治动荡了。

于是渐渐,朝中分为了两派。一派打算说服代宗立朱见深为太子,因为起码朱见深做了皇帝,可以和大臣们重新培养感情,而且也符合一开始孙太后的意图;另一派打算支持英宗重新复辟,重新宣誓效忠英宗。当然,后者属于少数,且政治风险极大。

于谦这批人是拥护朱见深的,老官僚一派因为“德高望重”,明面上也偏向朱见深,但实则算是中立派,因为谁上台都得卖面子给他们;真正拥护英宗重新复辟的,是那批支持孙太后的皇族,未被清洗干净的“王振余党”,和打算搏一把出位的几个朝臣。曹吉祥,徐有贞,石亨,就是这群赌徒的典型代表人物。

那么回到文中的开头,为什么我说这是人事的安排?

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在代宗的儿子成为太子后,代宗把朱见济的生母抬到了皇后的位置,并且这个外戚之家的大量亲属都被安插到了军队和锦衣卫系统。这两个系统,一度成为了拱卫代宗皇权的重要依托。

但朱见济一死,皇后一家马上就失势了,代宗开始倾向于谦一派,这个时候于谦的女婿成为了锦衣卫的头子。

我们再来看“夺门之变”。锦衣卫守卫的皇城,为什么英宗能够如入无人之境地穿过重重宫门?为什么第二天大臣们看到英宗的时候,已经是在大殿上?石亨和曹吉祥带的那点嫡系部队,就能这么容易拿下整个内城?还是锦衣卫内部出了问题。比如门达,天顺年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夺门之变”的时候就是皇城守门的一个小头目,是参与到了复辟行动的。

这么一说,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英宗朱祁镇能够轻易复辟,说到底还是利用了人心,逐步渗透了代宗身边的人,最后顺利完成复辟。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被圈禁了7年的太上皇朱祁镇重新夺取了皇位。这其中,起作用最大的一批人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这批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朱祁钰在位期间被冷落压制。1457年正月16日,朱祁钰病入膏肓,徐有贞等人认为翻身的机会来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压上去,赌了这一把大的。

南宫复辟的主要谋划者是徐有贞,但凭他一个落魄的文官是做不成这件大事情的,所以他联络了太监曹吉祥,武将石亨,王骥,张鞁等人,这群人构成了一个联盟。因为自古来,文官和太监,武将都是天敌般的存在,三个阵营的争斗从未停止过。眼光毒辣的徐有贞这次将太监和武将联合起来,是因为他们一个共同的敌人——于谦为首文官集团。

不得不承认,徐有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策划的这次宫变十分完美,虽然时间很仓促,但是很成功。

第一,时机把握的非常准确。选在朱祁钰即将大行的时候,其他书呆子们还在讨论到底让谁当太子。终于确定复立朱见深为成为了主流意见,还非得要拖一天,到次日朝会再上表。结果就是信息泄露,徐有贞果断提前行动,将这个天大功劳抢了过来。要是晚一天,就没他什么事了。

第二,拉下水的都是很关键的人物。曹吉祥,内宫太监,负责打探宫内信息保证消息畅通。石亨,重要将领负责京城防御,并且府内养有精锐家丁,关键时刻非常顶用。张鞁,是京营都督,掌管京城外围大营兵马。老臣王骥,负责南宫守备,原本是监视朱祁镇的,被徐有贞说动誓死效忠太上皇,宫变时亲自披甲带子孙上阵。內宫,内城,外城,南宫这四个关键地点都在掌控之中,想不成事都难。

第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的很全面。先是让曹吉祥进宫接触孙太后,得到法理上的认可,这个是最重要的,那些书呆子就想不到老太后这个关键。然后说动右都督张鞁,让他秘密调兵进城,防止出现意外,这个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让石亨搞到城门钥匙,保证军队按时进城。

最终,徐有贞谋划的十分得当,各方势力配合默契,各个行动环节无缝衔接。除了南宫那扇坚固的大门,没再有遇到更大的阻碍。一行人浩浩荡荡进了紫禁城,皇城内的守军见这伙人不明所以,也不敢过问。

此时躺在病床上的朱祁钰,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下这个结果,天下就此易主。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不但掌握着朝廷里的行政大权,而且他还是兵部尚书,掌控着兵权。可是为什么,最终他却输给了无权也无兵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呢?

1.于谦尽管位高权重,但他是正真忠诚的大臣,从不以权谋私!

于谦有能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更是德高望重!但他从来没形成自己的势力:没有网罗一大帮党羽,没在朝廷重要位置安插亲信;于谦个人无私敌,从没有抑制、打击朝廷中的敌对派;他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

由于性格耿介、刚直,见识卓越,所以,他不合群!《明史》有记载:

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

于谦没有私党!也就没人去帮他监督、控制那些政敌们!如石亨、徐有贞、曹洁祥等人鼓捣夺门之变前后有一个来月,但,对他们的异动于谦毫无所知!这给政变发起者提供了相聚谋事的机会。

清白是于谦为官最为显著的特征,正是由于向没有在朝廷上排斥异己,才导致自己身遭谗陷,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于谦光明磊落!他有很高的威望是因为他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得到了皇帝朱祁钰的信任,不是因为他娴熟权谋!

2.于谦等在风口浪尖上没据理力争。

夺门之变时,于谦看见朱祁镇坐在朝堂上,而阉人曹吉祥大喊“太上皇复位了”!手握重权的于谦当时可以据理力争,甚至镇压这次政变。因为,皇帝朱祁钰还活中,皇太后也没在大庭广众之中发声拥立朱祁镇复辟!只要于谦认定皇帝还是朱祁珏,曹洁祥等人就没戏了。正是风口浪尖上于谦的不作为,导致了夺门之变轻而易举地成功了。

3.于谦以社稷为重,是顾全大局的人。

当时的情势是:朱祁钰立的太子朱见济与自己立的杭皇后已相继死去,朱祁钰自己病重,已卧床不起,呈朝不保夕、奄奄一息之势。

于谦心知肚明:朱祁钰驾崩后,皇帝自然是朱祁镇这一脉的。

而作为心怀天下的人,于谦选择了让政权平稳过渡以免节外生枝而导致生灵涂炭,他没考虑个人安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