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方孝孺宁死不屈是儒家文人以死谏丶武将以死战的一大典范。被明成祖朱棣灭以十族是惨不忍睹。从方视死如归,表现了华夏士大夫头可断丶志不移的气节和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这种气节和精神在共产党人身上更加壮烈。革命烈士李大钊丶杨开慧丶杨虎城丶肖楚汝丶江雪筠丶刘胡兰等,在绞刑架上丶断头台上丶在刑场上,大义凛然,气冲霄汉!
中华民族自古有赴汤蹈火丶万死不辞的英雄豪杰,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华夏的英魂,撑起了神州的天。5000年的古文明,会一脉传承到今天。都是方孝孺般精神在发扬光大!
中外历史学者在探讨东方文明时,无一不被中华士为知己死的民族精神所感动。不论五胡乱华还是列强宰割,中国志士是杀不完、赶不绝的。中华民族所遭遇过的苦难丶所进行的反抗丶所展现的斗志,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能比拟的。十四年抗战,孤军奋战,战至一人一马也仍然决不退缩。抗美援朝,用最落后的武器同最强大的美军和十七国联军,展开生死对决,逼使其签城下之盟。全世界不多,人类史罕见!
有5000年古文明的底蕴,有近代百年的耻辱,有共和国70年的壮烈奋斗,中华民族将更加慷慨激昂,一往而不胜!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导语:
一个封建王朝为了维持住国家的长治久安,避免因为皇权更替,从而爆发内斗战乱,使国家进入恶性循环,持续的动荡和内耗,以是中国儒家文臣士大夫们规范了皇权继承的秩序,嫡长子继承制诞生和形成。
大明王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是对大明王朝嫡长子继承制的严重破坏和摧残。如果这个嫡长制不能够维护和持续,大明王朝将会陷入皇权争夺恶性循环中,从而走向衰弱和毁灭,如此大明朝能不能坚持到276年还是一个未知数?
此时的文臣中,就出现了一个殉道者,他就是方孝孺。作为大明朝一代名臣,方孝孺也是人,不可能不怕死,但是他对儒家的大义,对大明朝的忠诚,让他明白为了天下黎民免于战祸,为了国家长盛不衰,避免嫡长制被破坏,重新维护嫡长制正统性,他必须去用死亡维护一个制度的重新确立。以是他用十族的代价,维护了一个国家的兴亡秩序。
一,幼失父亲,扶柩归乡,孝义扬天下
方孝孺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方克勤奉公守法清廉为官,没有想到陷入空印案,被明太祖朱元璋杀鸡儆猴诛杀。幼年的方孝孺第一次因为政治事件,牺牲了自己的父亲。他坚强的扶送父亲的棺木回故乡安葬。获得了朝野上下的同情和赞叹。方孝孺以孝道扬名天下。以是当时的名臣宋濂欣赏他,把他收为自己的学生,为他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二,辅佐建文帝,靖难之役被俘,以身殉国,以十族殉道
方孝孺成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内心也明白自己作的不厚道,枉杀了方克勤。以是为了弥补极力提拔方孝孺,把方孝孺当下一任皇帝辅政大臣培养。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方孝孺受到了赏识成为建文帝执政核心成员之一。
靖难之役爆发后,方孝孺挥斥方遒写下讨伐朱棣的诏书。一篇讨伐诏书写的朱棣又爱又恨,但也起了爱才之心。以是朱棣称帝后就想招降方孝孺,可惜方孝孺早巳经心存死志,决心以死殉国成全忠义,一死反抗朱棣破坏嫡长制的行为。朱棣大怒,诛方孝孺十族。方孝孺十族殉道矣!
最后总结:
千古艰难唯一死!靖难之役后,多少文臣武将贪生怕死投降。建文帝大臣死忠只有区区数人。而方孝孺死的最为惨烈,是凌迟之刑。方孝孺以自己的生命,在那个时代维护了心中对国家对君主的大义和大道。所以,他并不是愚忠,只是死节而巳。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我比较赞同蔡东藩先生的评价:方孝孺一迂儒耳。
方孝孺让人称道的是忠贞不屈,坚决不替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最终被灭十族的事情。
就这一点而言,方孝孺的确可以作为儒家文死谏的代表了。
他的忠贞不屈,放在爱国这个层次来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谋臣害了建文。
应该说这些人削藩的想法是没有错的,从长远看,拥有军权的藩镇最后必然导致尾大不掉,引起战争。
但是,时机和手段很重要。
建文刚刚登基,板凳还没坐热,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一帮腐儒就开始怂恿建文帝削藩。
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心急。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这一年,朱元璋刚刚去世,建文刚刚即位,就开始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阖宫焚死;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短短一年,接连废除了四位亲王,导致整个大明的藩王们人心惶惶。
现在看来,当时方孝孺等人的削藩是毫无远见的。
首先,削藩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没有削藩后妥善处置的想法。一月之内连削三王,死的死,废的废。建文削藩削的是亲王,一个月一下削了三个。大家想想,即使现在的公司里,老板也不会再短时间之内连罢三位公司高层,不然一定会引起公司的动荡。所以可以想象,这个事情会在大明内部引起多大的震动。那些没有被削藩的亲王会怎么想,会不会有什么拥军自保的想法。这一点,方孝孺等人完全没有考虑到。
其次,如此急躁激进的做法把大明的内部矛盾激化成敌我矛盾,给予藩王造反的理由,所以燕王后来的起兵就是用的“清君侧”的借口。
最后,建文朝廷过于重文轻武。朱允炆本身毫无作战经验,且因太祖大杀功臣,所以建文能重用的都是文官儒生。在朝中无大将的情况下,贸然削藩并非良策。后来事实也证明,方孝儒等大臣确无保家卫国之作战能力。而且,削藩的同时,建文也进行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造成武将不满。
朱棣起兵以后,方孝孺为建文出谋划策,应该说没有一个成功的。
所以蔡东藩先生评价“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
乾隆皇帝评价“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
至于至死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应该说方孝孺是一个忠诚,也正是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都对方孝孺非常推崇,例如朱高炽就说“若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
乾隆皇帝说“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但是,还是蔡东藩先生说的好,更符合现代人的观点“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方孝孺拒绝拟诏,是一个忠臣,以死报答建文的信任也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激怒燕王,导致被诛十族呢?这十族之中的人,和你有什么关系,非要拉着他们一起去死呢?所以,这是一个腐儒。
最后提一句,正史上记载的朱棣杀了方孝孺的父亲这一族的人,说是没有记载杀了他母族和妻族这边的人,但是各种野史上都说杀了方孝孺十族,这就不知道了。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朱棣违背了先王指定继位人的规矩,而且采用了武力专横和阴谋手段,他的得国显然是不正当的,但这只是帝王家事,並非大逆不道。方孝孺为此而死磕,且不惜铢灭十族,只能显示其忠于先王的死节和人格上的刚直,算不上为大仁大义而舍身赴死。朱棣诛其十族倒是残暴至极,为帝王之最。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代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最讲“文人气节”却又是最迂腐、最愚蠢也最可悲、最可恨的读书人。
方孝孺从学宋濂,素有文名,明惠帝即位后任翰林院侍讲,很快又升任侍讲学士,常与议论国家大政,深得信任。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攻破京师(今南京)后,方孝孺以不肯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而被凌迟处死,并灭“十族”,结局极为悲惨。
◎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此前早亡,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他就是明惠帝,因改元建文,又称建文帝。
建文元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诛奸恶”为名,反叛朝廷,并在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夺取皇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入京后,请大文人方孝孺为之起草登极诏书。方不肯,朱大怒,并以灭九族相威胁。谁知方孝孺不仅不为所动,还高昂着头说道:“灭十族也不写!”朱棣震怒不已,当即下令杀方孝孺并灭十族(家人、族人为九族,追随他的学生则为十族),枉杀冤死者竟达873人之众。
方孝孺的“文人气节”倒是有了,可不知被枉杀冤死的870多条生命魂归何处?!
◎对方孝孺的“文人气节”,我是一万分地鄙弃。
第一,方孝孺就是一个御用文人,让他起草诏书是他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他为何要断然拒绝呢?你方孝孺若是真讲“文人气节”,就该早早辞职回家,何必还要在朝廷里面混呢?
第二,方孝孺感恩、效忠明惠帝不假,但明成祖登上皇位、君临天下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方孝孺一大文人,难道就看不清这样的形势吗?你为了“文人气节”而不写诏书,能有屁用!
第三,最重要的一条:方孝孺为了“文人气节”可以不要命,但为什么不去想想870多条宝贵的生命呢?你方孝孺看到了他们被枉杀冤死、血流成河的惨绝人寰的场面吗?你的“文人气节”能够承受得起870多个冤魂的惨叫和拷问吗?
如果这就是方孝孺的“文人气节”,我们要说:这种“气节”不过是一文不值的臭狗屎!方孝孺——历史上最迂腐、最愚蠢也最可悲、最可恨的文人。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方孝孺是明朝朱棣时的大臣,又是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及散文家,他被朱棣以“谋反、叛逆”等罪处死的。实际上是朱棣大兴“文字狱”处死的。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对他的“情操”应当称赞;对其“灭十族”持同情;而对明朝朱棣“重刑灭十族”强烈憎恨。自夏、商、周,至明初朱元璋,对谋反、大逆不道等重犯都只是灭九族,不存在灭十族。唯独明朝朱棣对方孝孺在诛九族的基础上再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为十族(详见明史.方孝孺传)。
明朝朱棣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用残酷的手段对挑战皇权合法性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厉的镇压,以此来巩固、延续王朝的统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