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
明朝初期,朱元璋不顾汉朝七国之乱与晋朝八王之乱的教训,恢复了分封制,而一众分封的藩王之中,靖江王朱守谦格外惹眼,他并非朱元璋的儿子,且爵位属于郡王。
明初的第一代藩王,除了朱守谦外,其他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名字为单字,都有木字旁,爵位为亲王,而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侄孙,是藩王里最特别的一个。
朱守谦的父亲叫做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儿,朱家兄弟大多在元末的灾荒中丢命,幸存的子孙极少,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去世很早,只留下朱文正一条血脉。
朱元璋起兵后,大嫂王氏带着朱文正投奔,朱元璋将这个唯一的侄儿当成亲儿子抚养,而朱文正也非常争气,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眼看着功业将成,朱文正却因为纵容属下抢掠被朱元璋怀疑有异心,其实是因为当时朱文正觉得自己功劳不小,但朱元璋却没有封赏自己,心有不满。
原本朱元璋想要斩了朱文正,因马皇后劝阻,所以将其幽禁,没想到朱文正郁郁而终,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孩子,也就是朱守谦。
朱文正英年早逝后,朱元璋感到非常懊悔,他对待侄孙朱守谦更加疼惜,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分封诸子,也没有忘记侄儿这一脉,将朱守谦封为靖江王。
朱守谦的封地属于岭南西陲的重镇,也就是如今的桂林,朱元璋将朱守谦封到这个地方,也是希望他能够成为大明王朝的一道屏障。
或许是没有教育好,或许是本身天性使然,朱守谦的个性跟他的名字截然相反,一开始受封的时候他执意不肯就藩,好不容易被劝过去了,他又在封地胡作非为。
朱守谦抵达桂林就藩的时候才十五岁,却什么坏事都做,没多久就惹得当地怨声载道,无奈之下的朱元璋将其召回训诫,没想到朱守谦不听劝,朱元璋盛怒下,将其软禁在凤阳。
过了七年的时间,朱元璋觉得朱守谦的性子应该磨平了,就恢复其爵位,这回改迁他到云南去袭封,临行之前一番苦口婆心,各种劝告教导。
但朱元璋的用心丝毫没有作用,朱守谦到了云南之后依旧是恶行昭彰,没办法的朱元璋再次将朱守谦召回安置凤阳,可他还是死性不改,朱元璋将其囚禁于应天府直到去世。
朱守谦死后,朱元璋册封其长子朱赞仪为世子,因其年幼而留在京师受教导,永乐年间朱赞仪才前往封地,永乐六年薨,其子朱佐敬承袭爵位。
虽然朱文正与朱守谦父子俩都有点不争气,但朱元璋并没有断绝靖江王一脉,靖江王世系一直绵延到了明朝末年,是明朝延续最久的藩王之一。
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
靖江王朱守谦,那可是大明王朝正宗的长房长孙,论身份,比明太祖朱元璋还要高。这话从何说起呢?还要从朱守谦的爷爷说起。
仁祖淳皇帝嫡曾孙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凤阳农家,家里兄弟姐妹一共六人。老朱本人是年纪最小的幼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其中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就是靖江王朱守谦的祖父。而朱守谦之父朱文正,是朱重四嫡子,朱守谦本人就是老朱家这一脉的嫡曾孙。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称帝之后,朱元璋即追尊他老朱家能查到的四代先祖为皇帝,其中老朱的父亲被追尊为淳皇帝,庙号仁祖。
追封完祖先之后,下一步就是追封皇族。按理老爹都是皇帝了,朱元璋怎么也应该追封三个已经去世的哥哥为亲王吧?但是因为朱守谦的存在,老朱最终追封伯父为寿春王,三个兄长分别为南昌王、盱眙王和临淮王。从封号上说,这是郡王而并非亲王。
丙子,诏追封皇族。以皇伯考为寿春王,皇兄为南昌王,为盱眙王,为临淮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洪都保卫战
从辈分上说,朱元璋是朱守谦的四叔公,老朱为何会对这位侄孙有所忌惮,不敢封以亲王呢?朱守谦的父亲朱文正,当年在洪都(今江西南昌)死死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为朱元璋集团最终获胜立下了关键性的功劳。如果不出意外,朱文正这位大都督府首任大都督,在明朝建国以后必然受封亲王,出镇一方。可惜不知究竟是自己作死,还是叔父朱元璋过河拆桥。蒙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年、公元1365年)正月朱文正被免去官职,囚禁于桐城县,罪名是“通敌”。朱文正不久之后死去,死因不详,据说是被朱元璋亲手打死。
(乙巳正月)甲申,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县。—《明太祖实录卷十六》
处置完侄子之后,看着年仅5岁的侄孙朱守谦(此时的名字还是朱铁柱),朱元璋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他不忍断绝大哥的香火,安慰小铁柱让他不要惊慌,等你长大以后叔公还是会给你封王的。
召其子铁柱语之曰:“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 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 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明太祖实录卷十六》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子。时年10岁的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
名虽郡王,恩比亲王在洪武朝前期,老朱虽然并没有放松对侄孙的警惕心,但实话实话,此时这位靖江王虽然名义上是郡王,但享受的待遇和朱元璋的几个儿子相差并不悬殊。
- 王府:
和后世的正支郡王相比,靖江王有自己的王府,而且规模宏大,不逊色于其他亲王府。其址位于广西静江(今广西桂林)独秀峰前,至今仍保存完好。对于王府大门该采取什么样的金钉朱户之制,朱元璋否定了礼部官员按照公主府规格的建议,坚持给了靖江王府同亲王府一样的待遇。
辛未,(礼部员外郎张筹)等奏:“按《韩诗外传》,诸侯有德者锡朱户,而金钉无所考。今亲王府承运门既用金钉,靖江王府宜降杀,如公主府掩钱之制。”上曰:“诸王之于靖江,虽亲疏有等,然亦王府也,宜同亲王之制。”—《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
独秀峰前的靖江王府
- 护卫:
靖江王和其他亲王一样,拥有王府三护卫。其名为广西三护卫,设立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靖江王护卫之中甚至还有蒙古籍官兵,可见洪武初年广西护卫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己丑,广西护卫指挥佥事脱列伯于朔州等处招集旧部故元士卒一千三百六十余人、家属三千四百六十余口,俾之编伍。—《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一》
- 册宝、祭祀:
和亲王一样,靖江王也是使用金册金宝。靖难战争之后朱守谦之子袭封靖江王,礼部官员提出靖江王应该使用镀金银册及银印。朱棣以此为太祖朝旧制为由,还是予以了保留。
壬申,命礼部铸靖江王金宝,制如郡王之印。礼部言旧制,郡王册用银镀金,其上印亦用银。上以太祖高皇帝尝与靖江王金册,故授王亦以金宝。—《明太宗实录卷十一》
而在王国内的宗庙祭祀制度上,靖江王和其他亲王一样,也可以立五庙。唯一不同的是其他亲王以始封之王为始祖,靖江王国则以朱守谦的祖父南昌王朱重四为始祖,而且四时之祭皆用王者礼乐。
烂泥扶不上墙洪武九年年底的时候,靖江王朱守谦之国桂林。但他在桂林胡作非为,引起广西当地民怨沸腾。朱元璋将他召回南京戒谕,朱守谦这熊孩子不服气,还写诗讽刺叔公。最终老朱雷霆大怒,将他废去爵位,打发回凤阳老家反省。
守谦知书,而好比群小,粤人怨咨。召还,戒谕之。守谦作诗怨望。帝怒,废为庶人。—《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此后明军平定云南,对于山高皇帝远的云南,朱元璋认为还是要让朱家子孙前去坐镇才放心。可惜当时成年的皇子都已经分封在外,无奈之下,朱元璋让已经在凤阳赋闲七年的朱守谦复爵靖江王,前往镇守云南。可惜朱守谦旧习难改,这一次的云南之行还是惹出了不少乱子。最终太祖皇帝只能再次将他召回,仍然贬到凤阳居住。结果朱守谦怒气郁结,在老家还是不安分,朱元璋只能将他禁锢于南京,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守谦去世为止。
守谦暴横如故。召还,使再居凤阳。复以强取牧马,锢之京师。二十五年卒。子赞仪幼,命为世子。—《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尽管朱守谦死后朱元璋余怒未消,甚至都没有给他赐谥。但对于靖江王这一爵位,老朱依然不忍废除。朱守谦之子朱赞仪被册为靖江王世子,并于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袭封靖江王。
朱元璋剧照
结语:朱守谦仁祖长房嫡孙的身份,以及其父朱文正过往的劣迹,让他在洪武朝其实处境甚为尴尬。他一切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未尝没有自污的算计。若这位靖江王真的在广西或者云南爱民如子、威震一方,他的结局,乃至于他子孙的结局,只怕也会大告而不妙。
最终靖江王国代代相传,直到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以后,靖江王国还挺了四年,直到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才告终结。靖江王国也由此成为明代传承时间最长的宗室。
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
靖江王朱守谦何许人?明太祖朱元璋之侄孙、明开国元勋朱文正之子。同时靖江王还是中国历史上王位传袭最久之藩王。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采取了“宗室戍边”的政策,朱元璋觉得只有让“自己家”的人为大明守万里边疆自己方可安星睡一个好觉。于是于洪武二年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并以洪武三年封诸子为藩王。
朱元璋因悼念大哥家仅剩侄孙朱守谦一人,感念其父朱文正为大明王朝所做的贡献(朱文正因居功自傲,违法乱纪为朱元璋所杀),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凭借着这一条件,靖江王也成为了明朝一个规制特别的藩王,与其它同级别的郡王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待遇上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在很多的方面相当于亲王级别,又或是低于亲王、高于郡王的特殊待遇。
朱守谦受封后,于洪武九年正式就藩桂林,但因其就藩后“淫虐于市”激起“粤人怨咨”被朱元璋削去爵位,后于洪武二十五年郁郁而终。
靖江王朱守谦被废后,靖江王位便由朱守谦嫡子朱赞仪袭爵,并于永乐元年就藩桂林。
此后靖江王世袭罔替,代代相传,一直到顺治七年正式终结,同时靖江王也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时间最久的藩王。
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龙凤政权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吴国公朱元璋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侄子、大都督朱文正在当天喜获一子,这是朱氏家族截止目前为止,唯一的第三代男丁(朱元璋自己此时还只有五个儿子,最大的不过六岁)。欣喜于家族支脉添丁的朱元璋给这个侄孙起了个小名叫做名铁柱。铁柱生母是大都督朱文正的侍妾(朱文正之妻是大将谢再兴长女,没有生育。谢再兴次女嫁徐达),在朱文正的府中地位比较低,所以名字都没有留下。让朱元璋和朱文正想不到的是,这个婴儿,居然是朱文正唯一的儿子,此后朱文正除了生了一个女儿外,再没有诞育其他子嗣。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吴国公朱元璋在南方最大的对手——陈汉皇帝陈友谅不甘心于屡次败于朱元璋的尴尬局面,汇聚陈汉主力六十万大军,沿长江一线浩浩荡荡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直逼朱元璋的应天势力范围而来,意欲一举打垮朱元璋的西吴政权(朱元璋和张士诚都自称吴,以地理位置区别—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而西吴首当其冲的,就是控制长江下游的重镇、也是整个西吴政权西面防御的门户----洪都(今江西南昌)。
在这个紧急关头,朱元璋却因为率军前往安丰(今安徽寿县)救援被南下元军围攻的龙凤政权皇帝、红巾军首领小明王韩林儿,以及红巾军的实际首领刘福通,正在和元军激战,一时无法撤军返回,抵挡陈友谅来势汹汹的六十万大军。
在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之下,朱元璋飞书应天府,授命自己之下的西吴政权第二人、大都督朱文正率领邓愈、赵德胜等将领,亲自前往洪都坚守,并尽快加固洪都的城垣、收拢驻军、坚壁清野,一定要拼死挡住陈汉来犯大军,以待自己救出小明王、从安丰赶回后再合兵一处击败陈友谅。
就这样,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大都督朱文正为了朱氏基业、家族存亡,接到叔父急报后立即告别家人,率军从应天府出发,急赴西吴政权的西大门——洪都,决心拼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门户之城。而和家人分别时,他的独子铁柱不过才两岁而已,牙牙学语、不谙世事。
朱文正抵达洪都的第五天,陈汉大军就出现在城下,随后开始了攻城。而在主帅、大都督朱文正决死之心的激励下,不到三万的守军死守洪都城,和陈汉军队展开了残酷的攻防作战,一次次次将已经攻进城内的陈汉军队驱逐出城外,牢牢阻挡住陈友谅亲自指挥的六十万大军轮番疯狂进攻,前后历时八十五天。最后,在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从安丰救回小明王韩林儿、并马不停蹄急率主力大军返回应天,同时亲自指挥援军救援危在旦夕的洪都城后,陈友谅因害怕遭到两面夹击而撤围洪都。朱文正终于不辱使命,坚守八十五天,为叔父守住了西面门户洪都城,也创造了震惊天下的军事奇迹。
随后的鄱阳湖大战中,西吴军队再接再厉,一举反击,消灭了大部分陈汉军队,并射杀陈汉皇帝陈友谅,从此西吴西面来自陈汉的威胁不复存在,朱元璋大获全胜。而在这场大战中,立下首功的,就是朱元璋的侄子、大都督朱文正。
生死大战得以获胜后,吴国公朱元璋大赏立功诸将,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立下大功的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等将皆被赐予金帛土地,加官晋爵。但是实际上立下首功的大都督朱文正一是因为已经就任大都督,再无官可加;又因是自己的亲侄,也需要避嫌,所以吴国公朱元璋为了显示没有私心,对侄子朱文正不再予以额外赏赐,只命他继续在洪都驻守,并负责江西等处平定后的军务和安抚地方事宜。为了不让侄子有意见,朱元璋还亲自唤朱文正前来,当面勉励他再接再厉,为家族再立新功。
而朱元璋没有及时对侄子进行封赏,确实是忽略了朱文正还年轻、心性又尚未成熟的实际情况,因此造成了侄子建大功却未受封赏而生出叛逆、怨恨、抵触情绪。朱元璋的疏忽,最终使得朱文正和叔父开始离心、一步步走到了叔侄反目的地步。
朱文正自以为为叔父有立大功(也确实是立有大功),但却未能得到正常的封赐及晋爵,从此开始心怀怨恨、情绪逐渐失控,日常牢骚不断,多次公开责怪叔父处事不公。而在这种消极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他更加不想履行叔父所授予的“镇守洪都城、平定江西、安抚地方”的重任,而是任由部下士卒四处骚扰、强抢妇孺、私占田宅,以报复和抵制叔父对自己的“不公”。
这也就罢了,更加让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是,朱文正气急败坏之下,居然开始暗中联络原本是死敌的东吴势力(张士诚军队),暗地里极有可能是提请和东吴互通有无、建立同盟、甚至是直接投靠,以此摆脱叔父朱元璋的制约,趁机割据江西,自立为王。
朱元璋安插在江西的文臣、江西按察使李饮冰得知朱文正的行动后,大惊失色,立即密报朱元璋。朱元璋闻报惊怒交加,即刻从应天乘船赶赴洪都,在洪都城下连城门都没进,急令胆大包天的侄子马上出城来见自己。
当见到自以为联络东吴事情神不知鬼不觉、无人知晓的侄子后,朱元璋怒火冲天,拿出密奏摔到朱文正身上,大骂说:“不争气的东西,这都是真的么!”朱文正见到雷霆万钧的叔父,又看了抵赖不过的密奏,顿时张口结舌,伏地不能回答。朱元璋看见侄子这副样子,心里哪里还不明白,更是暴怒不已,厉声责问:“混账,想干什么?你要造反吗!”当场命拱卫卫士将大都督拿下,押上自己的座船,再向洪都驻守诸臣宣布削去朱文正的一切官职。之后,怒气未消的朱元璋押着侄子乘船返回应天。
回到应天的朱元璋依旧暴怒不已,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背叛,于是亲自把朱文正押到府中,拿起鞭子将侄子狠狠打了一顿,朱文正几乎被当场打死。幸好朱元璋之妻马氏得知后赶来求情,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才恨恨地住手,然后让拱卫司把这个犯了大错的混账侄子单独关押,并吩咐给他医伤。
此后,朱元璋回想之下,觉得侄子确实是立下了大功,自己只想着大公无私,封赏其余诸将,委实亏待同样功勋卓著的侄子。同时,朱文正私下联络张士诚属实,但是造反作乱之事并没有实据,如果因此就把经历了乱世、唯一幸存的侄子朱文正给诛杀了,心里实在对不起一生困苦的父亲朱五四和早逝的大哥朱重四。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免除侄子的死罪,废黜其大都督之职,让他带着家眷子女到桐城去居住,不得再接触军务。
朱文正被罢黜一切官爵、流放桐城软禁之时,距离他坚守洪都八十五天、大败陈友谅,为叔父吴国公朱元璋立下不世出的奇功,才过去堪堪半年。
在叔侄反目的遗憾之下,朱文正被叔父剥夺了全部官职军权,和全家一起迁居桐城,软禁于此,时年三岁的铁柱也随同父母一起来到桐城,过着虽然富足安静、却不得自由的寂寥落寞生活。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旦,吴国公朱元璋被江南行省各司百官推举为吴王,建吴王官属,以小明王龙凤政权为名义上的主君,用“明王圣旨,吴王令旨”为抬头的檄文发布诏令,实际上已经自立为王,这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起点。而当年的江南行省枢密院佥书、大都督朱文正,和叔父的功业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只是在桐城软禁处无聊地过着隐居生活,当年的功名利禄、军阵冲杀,都化作了昨日烟云。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初春,在西吴政权拿下武昌、攻灭陈汉、基业大定的捷报下,前任西吴大都督、吴王朱元璋的亲侄朱文正,度过了两年多的桐城软禁生涯后,终因心气淤积、情绪失落,郁郁而终,时年三十岁。
得到唯一的侄子抑郁去世的消息后,吴王朱元璋也觉得心中惨然,朱氏宗族本来就人丁稀少,当年起兵时,除了自己外,唯一存世的只有这个侄子而已。现在侄子也落寞离世了,这让自己日后怎么去地下面对父亲和诸兄。
幸好,虽然侄子早逝,但好歹还留了个侄孙在世,五岁的铁柱随父迁居桐城,依旧好好的活着,无病无灾,这使得朱元璋老怀安慰、宽心不已。于是,朱元璋立即下令,命侍卫前往桐城,将朱文正的母亲、自己的大嫂王氏,以及侄媳谢氏、侄孙铁柱、侄孙女朱氏一并接到应天,妥善安置。
此时,五岁的铁柱已经懂事,大概知道了父亲和叔祖之间的反目决裂之事,对于和祖母、母亲来到应天流露出不安和畏惧,时常啼哭。朱元璋得知后很是同情,吩咐把铁柱接到自己面前,抚摸着侄孙的头,亲切地说:
“我儿不要害怕,你爹爹不服管教,忘记了我们朱家当年艰难困苦之事,行事不敬,让叔公我不得不发怒而处置他。孩儿你长大后不要学他,我将来一定封授你爵位,不会因为你爹爹的缘故而怠慢你。你要用心学习,修身养性,时时记得前人的教训,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铁柱这才安心,自此在应天府安心居住,稍长后就开始读书进学。
吴元年(1367年),吴王朱元璋舍弃龙凤年号,以王号纪年,开始了夺取天下的第一步。七岁的铁柱也在这一年正式取大名为朱炜,后来又改为朱守谦。朱元璋如同当年教导其父朱文正一般,让朱守谦和几个年纪相仿的堂叔(朱元璋之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等)一起,拜自己延请的江南大儒文士为师傅,学习儒家经义典籍,修养德业,期盼他们能够成才,为朱氏增添荣耀和助力。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前龙凤政权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吴王朱元璋在中枢群臣拥戴下,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成为新的天下之主,朱元璋即大明太祖高皇帝。时年八岁的朱守谦成为了太祖登基时唯一的皇侄孙。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建藩,册封初长的诸子为亲王。而朱氏皇族除了自己这一脉外、唯一的男丁朱守谦也在这一年被他册立为王,王号靖江王,藩地为广西静江府(洪武五年,静江府改名桂林府)。
朱守谦的靖江王在整个大明宗藩中,都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地位虽低于亲王,但高于所有郡王,藩国车马服饰禄米等待遇都是亲王之半,高于其他郡王。同时靖江王的册宝、官属、护卫仪制等都和亲王相同,并获准可以建立王庄。
同时,为了追念亲族,太祖特意下诏,以朱兴隆(即太祖长兄朱重四,太祖即位后改名为朱兴隆)为靖江藩始祖,追封南昌王,以早逝的侄子朱文正为靖江藩二世祖,赐靖江藩行辈字派为:赞佐相规约 经邦任履亨 若依纯一行 远得袭芳名。
太祖还规定了日后靖江藩历代靖江王祭祀祖先时,都要拜祭南昌王朱兴隆、大都督朱文正两位先祖。太祖为了弥补当年和侄子反目的愧疚和遗憾,从而采取了这样的补救措施,这让因遭受不公而郁郁而终的侄子朱文正可以稍稍得到身后的安慰了。
明洪武十年(1377年),十七岁的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就藩桂林府。在赴藩国的途中,朱守谦曾经向叔祖太祖皇帝上表谢恩,叙述思念之情。当侄孙的表章抵达京师、递到太祖面前之时,太祖迫不及待地连夜读之,担忧侄孙此去山高路远、历尽艰辛,不觉潸然泪下,打湿前襟,太祖对侄孙的挂念之情,充盈于心。
但朱守谦年少妄为,同时又遗传了父亲朱文正性格中乖戾暴虐的一部分,在桂林肆意行事,使得地方军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太祖得知后很是愤怒,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把他召回京师责问,让他奉祖母南昌王妃王氏回中都凤阳老家去种田,以示惩戒。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守谦在老家凤阳经过了七八年的农业艰辛,太祖认为他应该知道改过了,于是恢复他的王爵,改封到云南。但在云南时朱守谦故态复发,又激发云南军民的反抗,被弹劾无数。太祖对侄孙彻底失望,把他从云南召回,还是安置在中都闲居,不准他再插手地方政务。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和父亲当年一样被闲置隐居的朱守谦在老家中都凤阳去世,年三十一。此时太祖已经六十五岁,老年之人犹重亲情,不忍长兄南昌王一脉断绝爵禄,于是将侄孙留下的儿子们都接到京师、像当年抚育他们的祖父、父亲时一样,把诸侄曾孙:朱赞仪、朱赞俨、朱赞侃、朱赞俊、朱赞偕、朱赞伦、朱赞杰、朱赞储、朱赞亿等养育在皇宫中,加以谆谆教导,期盼他们能够摒弃祖父和父亲的劣习,修德成才。同时,太祖册封朱守谦的嫡长子、自己的侄长曾孙、十岁的朱赞仪为靖江世子,以承袭早逝的侄孙朱守谦所遗下的王爵。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靖江世子朱赞仪年满十五岁,太祖命他游历诸藩,拜访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等十二位堂叔祖,及堂叔秦王朱尚炳。太祖这是特意历练朱赞仪,以便使他增长见识、维系宗族亲情,为日后赴桂林府重建靖江藩而做好准备。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七十一岁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奉遗诏继位,即建文帝。之后,因“建文削藩”,靖江世子朱赞仪的堂叔祖燕王朱棣和堂叔建文帝朱允炆大打出手,展开殊死争斗,留居在京师的朱赞仪被抛到一边,就藩之事无从提起。
建文二年(1400年),百忙中的建文帝终于记起了已经当了八年靖江世子朱赞仪,于是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靖江王,以承袭靖江藩。不过局势跌宕,建文帝来不及安排堂侄就藩(此时太祖的诸幼子、建文帝的几个小叔叔们都还没有就藩),朱赞仪只得一直在京师无聊地呆下去。
明永乐元年(1403年),已经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明太宗(即明成祖、之前的燕王朱棣)才把堂侄孙靖江王朱赞仪安排就藩桂林府,重建靖江藩,二十一岁的朱赞仪得以重归父亲朱守谦的旧藩地。
自明永乐元年(1403年),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复藩开始,到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被清军所杀为止,大明靖江藩前后经历了十三代靖江王,在桂林府传承了二百四十七年。如果从朱守谦首封靖江王的洪武三年(1370年)算起,靖江藩更是延续了二百八十年,是有明一代传承时间最久的藩王。历代靖江王,都是朱文正、朱守谦这一脉的后裔,这也算是给了早逝的朱文正、朱守谦父子身后的一个莫大安慰吧。
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靖江王一脉是明朝藩王中非常特殊的一脉,是唯一非太祖子孙而获取封地的,而题目里提到的朱守谦就是第一代靖江王。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兄长朱兴隆早逝,侄儿朱文正(朱兴隆子)又为他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晚年因为不法,被太祖鞭打,郁郁寡欢而死。
这个朱守谦不是别人,正是朱文正之子,朱兴隆之孙,朱元璋之侄孙!也因为前面两层原因,或许愧疚,或许爱屋及乌,在大封藩王作为屏障的时候,也把这个侄孙封在了桂林!
之后靖江王,世代连绵,享国为明代诸藩中最久!
对于其父朱文正,朱元璋是复杂的。早年战功卓著,加之大哥早夭,视如己出,对其十分疼爱,但是因为一些误会之后,朱文正想法太过激烈,竟然想联合张士诚造自己叔叔的反,前后反差之大,恨铁不成钢,换成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甚至气的朱元璋想处死这个亲侄儿,因为马皇后的劝谏:“此子只是个性刚烈,无其他!”才将其幽禁至死!恰好朱元璋又非常念旧,重视亲情(从他对后世子孙的待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对死去的朱文正,心痛,惋惜,愧疚这些情绪想必都有!
因为这些,即使朱守谦秉承了其父刚烈的个性,朱元璋也一直对他多加宽容,多次废爵,多次恢复,最后实在没法管教还是让他子孙袭爵,算是仁至义尽了!
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
靖江王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侄孙,也就是他大哥的孙子。
朱元璋亲兄弟一共四人,朱元璋排老四,有三个哥哥。其中只有大哥有后人活了下来就是朱文正。
朱文正后来投奔叔叔,在叔叔和陈友谅的大战中坚守南昌八十多天,为叔叔战胜陈友谅立下大功。但是在之后叔侄出现矛盾,最后朱文正被囚禁而死。
朱文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铁柱,就是后来的朱守谦。名叫朱铁柱。这个时候朱铁柱才四岁,朱元璋虽然很恨朱文正但是对这个所孙子很好,他表示:“你不要害怕,你的父亲不听话,让我生气。我不会因为你父亲的过错害你的。”他将朱铁柱当成自己的孙子抚养,并且给他改了个名字朱炜。
朱元璋当皇帝后,追封大哥为南昌王。洪武三年第一次封王,他在封自己儿子为王的同时,将朱炜也封为王。不过因为不是亲孙子所以只封了郡王,但是在待遇上是亲王的级别,同时确定他的封地为桂林,以桂林的旧称靖江作为王号,并改名为朱守谦。
不过朱守谦很不争气,在洪武九年就藩后,在桂林胡作非为。几年后被朱元璋招回南京训斥后因为写诗发泄不满而被朱元璋发配回老家凤阳种地思过。
七年后因为朱元璋需要藩王镇守云南而被放出,但是在云南依旧是胡作非为,最后失望的朱元璋将朱守谦押回南京,囚禁到死,只活了三十一岁
不过朱元璋还是网开一面,最后封了朱守谦的儿子为靖江王。从此这支藩王一直生活在桂林,以唯一不是朱元璋之后的身份伴随大明到终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