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职业“哭丧”的,你见过吗?“哭丧”是什么样的风俗?

祖父去世时,丧礼上哭声一片,几个婶母跪在灵前,一边哭,一边仿佛唱戏曲一般说这些什么,其实这种情况,在参加其他人的白事的时候,也见到过。

哭丧是一种传统丧仪文化,而且真正的哭丧讲究很多,是要边唱边哭。

在传统的观念上,家中长辈去世,子女哭得越伤心越大声,就表示越孝顺,久而久之在丧礼上比哭声,都成了种风气,这也导致了职业哭丧人的诞生。

哭丧自古就有,历史悠久

哭丧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之中一种丧仪特色,就是以痛哭的方式来寄托哀思,并且不是单纯的流眼泪,而是还要各种“唱”。

汉朝时期,士大夫与王公贵族在出殡的时候,需要吟唱不同的歌曲。

贵族出殡唱《薤露》:薤上朝露何易稀,露薤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

平民出殡唱《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踯躅。

这是当时一种唱挽歌来送丧的风俗,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代,到南北朝时期更加流行,只不过那时候的挽歌也未必是在丧事的时候唱,平时也能唱。

如果从形式上来看的话,民间的哭丧主要分成三种,一种是散哭,一种是套头,还有一种则被称作是“经”,各有不同。

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哭什么,随便唱没有限制,主要倾诉思念,自责不孝。

套头的内容比较讲究,内容说的是哭别人的好处,然后诉说自己的苦楚。

经是种结合丧葬礼仪的唱,这主要是依据离世者的身份还有哭丧者的身份来具体确定。

在神话传说当中,人们认为人去世后就会进入幽冥地狱,如果没人为其大哭,亡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因此各种“哭”,是为了亡者能获得身后安息。

哭丧讲究很多,并非纯哭

虽说家中有亲人离去是件非常伤心的事情,但未必所有人都会哭丧,有些是伤心得不能自持唱不出来,有些是看淡了一切,也哭不出来。

而且,因为各方不断攀比,哭丧的规格也越来越夸张,超出了人之常情。

亲人去世,痛哭是正常的,但要又哭又唱连续好几天,正常人实在是做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哭丧人也就出现了,这个群体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诞生。

古人虽然需要职业哭丧人,但终究觉得这群人十分晦气,因此哭丧人往往都不受人待见,地位也非常低,因为哭丧并不容易,所以从业者也相当稀少。

职业哭丧人可不是单纯的哭就可以了,在哭的时候还要不断说唱,为亡者进行祈祷,并且表达后人们的哀悼,各方面的讲究是非常多的。

哭灵每次都要持续至少一小时,是个绝对耗费体力的活动。

由于从业者非常少,而且要求也很高,职业哭丧人的收入通常是相当高的。

除了原本的报酬,如果哭丧人让主人家非常满意,经常也会有额外的红包。

职业哭丧人月入上万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可以说都算是低的,只不过做这一行的几乎都是中老年妇女,并没什么年轻人愿意从事。

孝心在身前,而非在灵堂

所谓哭丧,就是在丧礼上痛哭,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于离世者的思念哀悼,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亡者是看不到的,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其实从哭丧人出现的时代开始,批判这种职业的声音就没有少过。

很多人觉得,哭丧人与亡者非亲非故,哭得根本不是出于真情实感,是在欺骗亡者。

并且,如若哭丧本该是与亡者亲近之人进行,请人代劳实在是非常不妥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职业哭丧人的诟病越来越多,家中长辈在世的时候,家中后人多多孝顺才是真的,在老人去世后请人哭丧,实在很可笑。

农村有职业“哭丧”的,你见过吗?“哭丧”是什么样的风俗?

谢谢邀请!

“哭丧”一般在农村比较流行,我的老家在湖北农村,从小时候开始就看到过各种“哭丧”。

每当乡亲或亲戚家里有老人去世的时候,都会办丧事,办丧事少不了的就是“哭丧”,负责“哭丧”的人一般都是女性,而且是死者的直系亲属。另外,死者的亲戚过来祭拜的时候,女性在祭拜之后大多也是需要哭的。

“哭丧”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就像唱歌一样,把对死者说的话哭喊出来。

这就是我们湖北老家的风俗,不知道其他地方的风俗是什么样子,也希望朋友们分享出来~

农村有职业“哭丧”的,你见过吗?“哭丧”是什么样的风俗?

谢谢邀请:

我是济宁地区的,过去我在电视上见过,前几年我在济宁干门卫时,亲眼看到了真有哭丧的,哭的比真的都伤心,我都感到心酸。

那是一家集团公司老总的母亲去逝那三天里,雇了戏班,和哭灵的。场合办的比较大,雇佣的人也不少,唱了三天大戏,哭灵哭了三天,怎么讲哪,有钱,一般花不起。

哭灵是个专门职业,从古代就有。过去常听老人讲,过去孔家(孔老二)就有专门养的“哭户”,一旦孔家有丧事,就去哭。

“哭灵”,是一门专业艺术,就象演戏一样,得装的像。该哭哭们鼻涕两行,泪两行,干哭不行,得拿出表情来。干这一行得专门培训,一般人给他多少钱,哭不了。看起来干么不专业不行。

农村有职业“哭丧”的,你见过吗?“哭丧”是什么样的风俗?

岂但见过,而且见过不少。

我有个工友,他自已就精通丧葬习俗,平素厂里谁家有老人病故,都请他去做大老执(即丧葬总理),在他90岁的老父亲病故时,就搞了这么一出。

他弟兄4个,姐妹2个,但老大当时都70多岁了,大姐也60多了,出殡时正值盛夏,老哥姐几个都热的没差点晕过去,哪还有精力哭得出来?

而且旧风俗孝子孝女哭得越痛,说明越孝顺,于是“哭丧”这一行当就应运而生。

而且雇得起哭丧者,还说明混得好,有人缘,因为资费大多由其仁兄把弟出,二三百元不等。

哭丧一般在出殡路祭时,待亲眷及仁兄弟三拜九叩完即开始。一般时长30一40分钟不等,要边哭边唱,大意是颂扬死者的功绩,也都是成套、现成的说词。这时会围观者众,当然以老翁老妪居多,性情之人甚至会陪着掉泪。

记得当时我工友找来的哭丧者是XX剧团业余兼职者,过后拿钱即走人。

说心里话,我不太赞成这个方式。本来是伤心之事,当事人你想哭就哭,也确有当场哭不出来背后痛哭者,也不能说就是不孝顺,何必雇人来哭?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现在社区大都提倡厚养薄葬,移风易俗,这个行当也就日衰了。

农村有职业“哭丧”的,你见过吗?“哭丧”是什么样的风俗?

我是农村的,我们这里没有职业“哭丧”的,也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

听说在过去没儿没女的死后,没人甩老盆,找一个讨饭的乞丐,把老盆甩了讨些饭吃。

“哭丧”就在去年刚刚兴到这里,完全是一个新鲜的事,戏班里的一个男人,假装的是死者的儿子。

妈妈呀,娘呀,哭个不停,招的人们都去看热闹,直哭得死者的亲生女儿伤心过度,失去了心跳呼吸,多亏抢救及时,看看危险性多大。

有一天晚上在我村听到,距离我村十里地远的村庄,也是“哭丧”的形式,哭的是爸爸呀,爹爹呀,声音洪亮,导字还非常清楚。

这都是有钱的人,搞些排场,什么用也都没有,光败坏社会风气,那没有钱的人以后还怎么办丧事。

那“哭丧”也不是白哭的,哭一程要一程钱。哭一步要一步的钱。

一个假儿子、假女儿哭下来,就得花费几千元钱。不就是给丧家加重了负担吗?

农村有职业“哭丧”的,你见过吗?“哭丧”是什么样的风俗?

我们这里的农村没有职业哭丧的,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职业哭丧的。

职业哭丧,我觉得就是一个笑话。对过世的人是一种不尊重,对家属也是一种讽刺。

家人过世,大声哭泣,是对过世人不舍的情感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悲恸。有情而哭泣,是由于阴阳相隔了恋恋不舍而哭泣。

职业哭丧,假哭、假悲,为钱而哭,假惺惺,逝者黄泉路上也不会安心,看到的是家人的虚伪,死也不会瞑目。

哭丧是一种传统习俗。家人过世,出殡安葬都会哭泣。据说逝者黄泉路上能看到家人在哭泣,逝者也是一路哭泣,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和家人告别。谁哭谁没哭看得一清二楚。不知真假?天机不可泄露!谁也没有死了又活了!要解开这个秘密只等死了才会得到答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