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为什么明明是华夏族裔的楚国君主熊渠要说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号”的话?

先秦时按礼法,仅有周天子能够称王,诸侯仅称爵号,不过后来诸侯强盛周天子没落,称王的诸侯挨个出现,战国七雄均称为王。

而实际上,首个称王的诸侯,就是楚国国君熊渠。

毫无疑问,熊渠称王属于僭越,周天子也予以谴责质问,结果熊渠自称:“我本就是蛮夷,中原的礼法在我身上用不了,你管我?”很明显,这是一句气话。

楚国是先秦时代最大的诸侯国,曾雄踞整个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几乎占据着整个南方,不过如此庞大的楚国,最初却小得可怜。

上古时代,楚人的先祖亦来自中原,乃皇帝之孙颛顼的后裔,直系祖先,是祝融之孙季连。

如此说起来,楚人也是正儿八经的中原华夏血脉,由于楚人的先祖乃是上古的火师,掌握着火的秘密,因此楚人也以火、凤为图腾,崇拜红色。

只可惜在商王朝时代,楚人受到殷人的攻击,被迫不断向南迁徙,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商朝晚期,楚人的首领鬻熊审时度势,参加了伐纣战争。

鬻熊的眼光的确是很准,商朝果然被周朝所取代,然而楚人却没有得到赢得的荣誉跟赏赐,直接被周王室所遗忘。

册封功臣的宴会上,根本就没有鬻熊的位置,他也没有得到任何赏赐。

曾经为周王朝的建立做出巨大牺牲贡献的楚人,却受尽折辱,直到周成王时期,鬻熊的孙子熊绎才被册封了个最低等的子爵,楚国由此建立。

楚国刚建立的时候,封地仅仅不过丹阳一带五十里,又小又穷又偏僻,而熊绎参加诸侯会盟的时候,居然被安排在殿外守燎,也就是看守火堆。

其实从楚国的发家史就能够看得出,即便是真正的华夏后裔,但在周王朝时期,长期居住在江汉一带的楚人,依旧被视作蛮夷一般。

既然人家看不起自己,那就只能自立自强,楚人开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之路。

好在楚国的封地虽然偏远,可正所谓祸兮福所倚,周天子几乎管不着的长江流域,成为了楚国对外开拓的绝佳场所,比起中原诸侯林立,楚国在南边扩张要容易的多。

当时的长江流域虽说荒蛮,但也的确物产丰富,尤其盛产铜矿,楚国经历了长期的艰辛开拓之后,也很快成长为了不可小觑的诸侯国。

然而,这个时候的楚国依旧得不到中原诸侯的正眼相看,在他们的眼里,楚人仍旧是与荒蛮为伍的族群,楚国也只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子国而已。

楚人的暴脾气被惹到了,熊渠时期,已相当强悍的楚国,开始不伺候周王室了。

熊渠继位的时候,正好赶上周王朝衰落与中原大乱,他趁机开疆拓土,陆续攻伐庸、鄂等江汉之地诸侯国,武力征服扬越,得到了蛮夷诸部的归附。

周王朝与楚国,一个江河日下,一个蒸蒸日上,而熊渠本人也是个极其骁勇强悍的君主,他倚仗功绩,愈发将日薄西山的周王室不放在眼里。

昨日对我爱答不理,今日我让你高攀不起!熊渠最终做出了个石破天惊的举动,他公然自称为楚王,并且还把三个儿子都封做了王。

按周朝礼法,仅有天子能够称王,熊渠的举动无疑是惊人僭越。

周王室自然不能放任,派使者去责问,而熊渠则回答:“我本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也就是说“我楚国本就是蛮夷,你们那一套不适用于我”。

面对熊渠的傲气逼人,衰弱的周王室也无法做出更强势的举措阻止,原本先秦诸侯火并就是楚国带的头,结果诸侯僭越称王,又是楚人一马当先。

实际上很明显,熊渠的话是气话,因为自打楚国建立之初,周王室就没有把他们楚人当成是自家人,在周王室眼里,楚人跟庸、鄂等蛮夷没什么区别。

按照春秋礼法,蛮夷的最高爵位才是子爵,可见楚国的待遇。

当年楚国实在弱小,就算被周王室瞧不起也没办法,只能默默忍受,可如今形势颠倒,楚国强大了,而周王室衰颓了,那就没道理再看人眼色了。

所以说,熊渠自称蛮夷并非是说他真的在否定楚人是华夏后裔的事实,而是楚人被周王朝冷落薄待多年,实在气不过,开始跃跃欲试想要与周王室平起平坐了。

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没错,楚国的先祖确实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黄帝的孙子。

高阳的孙子重黎是帝喾的火正(一个官名),能让光普照天下,所以帝喾赐他祝融这一称号。共工氏作乱的时候,重黎去讨伐,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的逆贼全部诛杀,帝喾便将重黎赐死,并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仍然称为祝融。

吴回生陆中,陆中有六个儿子,全是剖腹产(真的是剖腹产),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芈姓,但是他们家道中衰,有的在中华,有的则迁徙到蛮夷之地。

其中有一名叫鬻(音玉)熊的,他曾经向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周文王。沾了他的光,他的重孙子熊绎被周成王封爵。

周王室很快就衰落下来,猴子称霸王的时候到了。熊渠本身比较有个人魅力,深得江汉民心,野心随着地盘急剧扩张。他认为,自己居住在蛮夷之地,那么自己就是蛮夷,称谓与谥号不必与中华一样,便让他的三个儿子称王,与中国对立。但是这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周王室出现了一位异常狂暴的周厉王,熊渠面对这个比自己要猛得多的硬汉,认怂了,去掉了“王”的称号。

再向后过了百十年,楚武王熊通杀了自己的哥哥自立为国君。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国伐随国,随国国君莫名其妙“我没什么错啊,你们打我干什么?”武王很霸气地回应:“我是蛮夷。你们诸侯们现在都背叛王室互相攻伐,我也有军队啊,难道就不能参与一下,你们随国也参与一下呗。其实除了想打你们,我还想参与一下中国的国政,让周王室认我为大哥。”

随国吓尿了,您不姓熊,不姓芈,是姓嚣张的张吧……赶紧去向周王室汇报情况。周王室一听,你丫给我滚!我是天子,你是天子他哥?一会天父都冒出来了怎么办。

熊通想不通,为什么他不肯认我这个哥哥呢?当年我祖先鬻熊可是拿周文王当儿子一样看待,我把你当弟弟,我还吃着亏呢。不认就算了,不就是当个王吗,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熊通自立为武王,并先认随国为小弟,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可见,楚国以蛮夷自居,完全就是为了“另起炉灶”,摆脱周王室的制约,独立发展。

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还记得那个楚庄王吗?平王东迁以后,周氏益衰,诸侯日强。位居南方的楚地,经过数十代人筚路蓝缕的积累,渐渐成了楚地之霸主。可是在中原王朝眼里,楚国终究是不毛之地,即便他们再强大,也都不值一提。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君臣不得不为自己的荣誉而战、为自己的尊严而战!他们不断地上书周王,欲求提高爵位,以便能够在诸多诸侯王里有几分面子。

每一次到周王城,不仅无功而返,甚至还遭受羞辱。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以自嘲解脱:我蛮夷也,要他们的封号干嘛?

到了楚庄王时期,时局发生了变化。楚国守着铜矿,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在彼时,青铜就是战略物资,谁掌握了青铜,便掌握了话语权。

腰杆儿挺直的楚庄王再一次来到周王城,这一次可不是来祈求爵位的,而是来讨要的。

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庄王不可谓不霸气,直接把话给挑明了:你们不要欺人太甚,老子把楚国兵器尖尖给化成铜水,也能造出九鼎来。你们再不给我爵位,老子可就要发兵啦!

别看楚庄王已经如此霸气了,周王并没有给他面子,而是找个人把他打发走了。楚王虽然已经雄霸天下,仍旧像个二百五一样,被中原王朝把他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

既然中原王朝一直不承认楚国的地位,为什么他们还是死乞白赖的要求周王呢?周王为什么坚持不给他爵位呢?

楚国的出身不好,额,岂止是不好,简直就是太低下。虽然楚国的贵族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却是帝高阳最差的苗裔,甚至根本就是个下人。

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

什么意思呢?楚国的祖先鬻熊侍奉周文王,就像儿子侍奉亲爹一样。鬻熊原本的身份,乃是文王的火师,说白了就是烧火的。有没有想起《西游记》小钻风烧火啊?烧火烧的好,是真的可以封王的。

鬻熊的烧火本事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他们的祖先乃是祝融,祝融是火神嘛!说白了,他们家历代都是烧火的,周天子能瞧得起他们?没一脚踢开就不错了。

周文王能瞧得起烧火的,是因为文王乃是圣人,圣人能容天下所不容。后代的周天子瞧不起他们,乃是周礼所致:和蛮夷之地的人交朋友,跌份儿。

楚国的历代国王对于周天子,打是不敢打,骂又不能骂,最后只能自嘲化解尴尬。

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人的祖先,虽然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代,但刚开始出来混的时候还是非常惨的。

在殷商时期,楚人就不受待见,生存空间非常窄小,被逼无奈的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方蛮夷之地迁徙。

等到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后,楚人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没变,直到周成王时期,其部落首领熊绎才被分封为子爵,楚人仍然还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去封地丹阳建国。

在举族大迁徙的路上,穷困潦倒的熊绎为了祭祖,在路过鄀国时带着族人偷了一头小牛。试想一下,为了祭祀祖先,连君主都得去偷牛,可见楚国的地位之低下、国力之弱小、混的之差。

楚人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和艰难险阻,才从夹缝中生存下来,用武力呑并了几十个小国,才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才有了问鼎中原的勇气与实力!

出生皇家正宗血统的楚人,就这样在殷商和周天子逼迫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实力变得十分强大了!但是,楚王却一直等不来周天子的赏封,就忍不住自己封王了。

传说有一天,楚王熊渠在丹阳城头大声疾呼道,“我本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其实楚国出自高阳不假,《史记》、《大戴礼记》、《世本》、《集解》等先秦典籍都有记述,不止屈原自己这样说。其实楚国为蛮夷也不假。不止他们自己不只一次自称蛮夷,中原诸侯自己,周王室也是这么看的。

其实这并不矛盾,顾颉刚便认为:周朝时期所谓的中国与蛮夷(或者戎狄)更多是一种政治统治的需要,与文化关系不大。因为楚国并非周初封建时所封或者同姓或者功臣之国。而是在周灭商转而投降来的国家。简单说,压根就不是周朝自己人。

另一方面,楚国靠近南蛮,先后吞并了周边不少蛮族国家,文化上与中原确实差距很大。

再次,那个年代中国文化并没有比周边蛮夷强大太多。如秦,晋与戎相临近,亦有一部分同族被戎化(晋过可是唐叔虞得封国,最正宗的周王室同宗尚且如此)。

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人以蛮夷自称,在《史记》里有两次,表面上是气话,实际上隐藏了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楚人严格说是夏人,与周人并不是一条脉络。根据清华简《楚居》,楚人在江汉地区被殷商长期压迫打击,而后在殷商中后期投机联姻盘庚之子,忽然发展壮大。在武王伐纣的前夜,楚人又投机周文王,对殷商反戈一击,最终成为南方的大赢家。但周人仅封了楚人一个“子男”之国,与诸蛮夷等同,这就引发了楚人的强烈不满。

一、江汉及以西地区鲜为人知的古史

从商朝以来,中原文明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就形成了一种强藩模式,例如《史记·殷本纪》记载“鄂侯”是纣王的三公之一,鄂地即位于江汉地区,是殷人控制南方的重要诸侯。鄂侯的主要敌人并非只是蛮族,实际还包括了逃亡的夏人。有一些证据表明:商汤灭夏之后,夏人及其南方盟友在江汉及以西地区持续抵抗殷商扩张。这个抵抗集团的形成,又极大提升了江汉地区甚至巴蜀地区的文明水平,三星堆或许就与此有关,只是证据尚不多。毫无疑问的是,楚人就是这个抵抗集团的主要骨干之一。

《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

近年来,随着清华简《楚居》的发布,这段历史才稍微清晰起来。对比《史记·楚世家》可以清楚看到,作为轩辕黄帝直系后裔,楚人祖先“陆终六子”在夏代是地位很高的贵族,其中最著名的是昆吾氏。商汤灭夏时,重点打击了武力颇为强大的昆吾氏,稍后又逼迫彭祖氏投诚。楚人的祖先“季连氏”在当时那个历史关口显然站错了队列。根据清华简《楚居》的简单描述,夏灭之后,季连氏大概在江汉一带流离失所,以至于司马迁说道“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直到盘庚时期,季连氏嫁一女给盘庚之子,才结束了长期的流亡抵抗生活,定居于“京宗”,从此开枝散叶。

《清华简·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律相,詈游四方,季连闻其有娉,从,及之盘,爰生盈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楚人在这个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答案还是很明显的,他们是夏人贵族,在陆终六子之中可能不够强大,但应该不会混得很差。在夏商易代之际,他们没有像彭祖氏一样投诚,于是被商朝长期追击打压,流亡到了江汉地区,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以至于连家族谱系都丢失了。到了商朝中后期,盘庚迁殷之后,楚人才搭上了殷商的大腿。但他们对殷商的效忠也是假的,到了周人崛起的时代,季连氏的君长鬻熊投机周文王成功,成了伐纣联军的重要人物之一,按照楚王熊通自己的话来说,其先祖鬻熊是“文王之师也”,在伐纣行动中显然有重大功勋,才会得到周王室的正式分封,那么具体的功劳会是什么呢?

《尚书·牧誓》记载了南方地区众多蛮族加入伐纣联军,如庸,蜀、髳、微、彭、濮人是可以考证的长江沿线民族。他们为什么会加入周人联军呢?这恐怕就是楚人的功劳了。须知,楚人出身轩辕帝系,在夏代又是贵族。商灭夏之后,他们还很可能与流放南巢的夏桀(今本竹书纪年)一道,在江汉地区共同抵抗殷商在南方的扩张态势,积累了很多声望。当武王伐纣之时,楚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殷商王室的姻亲!甚至可以说,楚人在殷商后期已经统治集团的成员之一了,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力自然是极大的。因此,鬻熊才有能力把江汉蛮族组织起来,与周人秘密结盟,共同讨伐殷商。

《尚书·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楚人为什么以姻亲身份反对纣王?其动机很难完全弄清楚。大概只能推测与纣王的帝国主义政策有关。但这种投机也引发了后果,那就是庸、髳、微、彭、濮人等族群也获得了周王室的名义分封或者公开保护,在两周时期就成为楚人的拦路石,引发了楚人强烈的、持久的不满情绪。实际上,南方地区被周王室分割了,楚人的地位不见得比在殷商时期更重要,这就引发了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

二、楚人是诸夏火并的始作俑者

楚人第一次自称蛮夷,是周夷王时期(前895-前880年在位),当时还是西周。从《楚世家》关于此事的记载可以看到,楚人在江汉地区确实具有领袖地位,其君主熊渠乘着北方多事之时,兴兵讨伐庸、杨粤,甚至打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鄂”地。庸人,是一百多年前共同参加伐纣的盟友之一,也是楚人自季连氏以来就长期共同生活的邻居之一,但因为庸地在江汉地区的战略位置太过重要,所以楚人就强行兼并了。熊渠悍然不顾,僭越天子之权分封三子。

《史记·楚世家》:熊渠生子三年。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楚人第二次自称蛮夷同样是兼并,而且更加恶劣。因为楚人这次讨伐的是随国,且自封王爵之尊。随国是侯爵,是周王室在南方的重要姬姓诸侯,相当于殷商后期的鄂侯,是象征着周王室在南方的统治权威的。楚人却悍然不顾,胁迫随人帮自己去王室讨要尊号,甚至还想跃马中原、尊王讨逆。被王室拒绝后,楚人便擅自称王,又强行吞并了濮人之地。濮人,也是参加牧野之战的南方蛮族之一,就这么被占领了。

《史记·楚世家》:(楚武王)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楚人何以自称蛮夷?答案实际上就在上述分析之中。其理由可能有二:一是不满伐纣成功之后的分封。按照楚人自己的说法,先祖鬻熊是伐纣的核心人物之一,但他“蚤终”,死得太早了,周成王分封时估计已经不在世,所以楚人就吃了亏,功劳与回报不相称,“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仅仅只得到一个子男之爵。众所周知,按照《春秋公羊传》的宪法性义理,夷狄的最高爵位是“子爵”,这就意味着:周王室并没有把楚人看成自己人,楚人跟庸、濮、羌、微、彭这类族群没有多少区别;二是对周天子分封或保护庸人、濮人极为不满,这些族群最初是自己的治下之民,现在却是一字并肩,楚人无法接受这种安排。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直接引发了最深刻的政治危机:强藩兼并、诸夏内讧。从各种史料都可以看到,楚人兼并土地和族群是毫不含糊的,从周夷王开始直到战国后期,楚人一直都在兼并,完全放弃了周天子给他们的任务——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原因就是楚人对周天子的分封体系,保有持久而强烈的不满情绪。(完)

《左传·襄公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大夫从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