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从隋炀帝兴建东都、开凿大运河初始,洛阳就有取代长安的趋势,虽然后来唐王朝定都关中的长安,但洛阳的地位依旧不可小觑,高宗时期,洛阳就已是东都。
武则天与高宗二圣临朝之时,不断提升洛阳的地位,至武则天登基,正式迁都洛阳。
武周时代的洛阳,是最后一次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出现,至于武则天为何迁都,无非是因为洛阳在经济上更加适合作为都城,而且对武则天称帝更加有利。
不断没落的长安,不断兴起的洛阳说起千年古都,长安与洛阳绝对是一对双子星,历来大一统王朝若是定都在其中一处,那么另一处往往都是作为陪都存在,也从来不会闲着。
但整体来说的话,宋朝之前的王朝,大多都是先定都在长安,以洛阳为辅,若是出现突发状况之类,则定都洛阳,比如东周、东汉等建立之后。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地形上易守难攻,而关内沃野千里水源丰富,各方面都是十分理想的建都之地,原本的“天府之国”所形容的,不是成都平原,而是关中。
可经历上千年岁月的消耗,尤其是在南北朝以后,关中之地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关内人口膨胀的同时,土地与水源愈发不足,长安也陷入发展的瓶颈。
隋王朝时期,长安各方面的颓势就已经相当明显,由于关内人口太多而土地生产能力不足,为了满足需要,只能大规模从关外运输粮食。
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大运河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运输粮食等物资,可黄河航道淤积愈发严重,即便有了大运河,关内的粮食运输成本还是很高。
加上一贯以来的关陇集团与山东士族之间的较量,多番考虑之下,隋炀帝决定兴建洛阳东都然后迁都,将王朝的中心向东迁移。
唐朝建立以后,虽还是定都长安,可相较于洛阳,长安不断衰落的问题始终没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因此从太宗开始,历代唐朝皇帝都没有忽视洛阳的关键作用。
长安比起洛阳,位置过于偏僻西周时期定都镐京之时,关中尚且还可以作为周王朝的核心,毕竟那时的崤山之东,都是周王室之下的诸侯国,并非周朝的腹心之地。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为后来的王朝面积扩大得非常厉害,尤其是汉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安作为都城的话,位置的确是有些偏西了,对于函谷关之外的大多数地区都缺乏有效的掌握能力。
也正因如此,历来定都长安的大一统王朝也绝不可能忽视洛阳的作用,因为长安需要依靠洛阳将手伸出去,以洛阳为根基,掌握华北平原与江淮等地。
唐朝经历太宗与高宗两朝之后,其疆土已达到巅峰,最高峰时期的唐朝,极西之地甚至抵达了如今中亚的咸海河中之地,在波斯东北部短暂设立过都督府。
高宗总章元年,唐朝疆土东极大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武周时期的疆土虽说有所减少,可也少不到哪里去,至少比太宗时期大得多,而这个时候长安在版图内的位置是在太西了,无法震慑天下。
相较于长安,洛阳地处天下之中,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与江淮,若以洛阳为都,很容易可以做到居天下正中而摄天下的程度。
避开李唐老巢,重新另辟天地科举制兴起之前,门阀士族拥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力,尤其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唐朝本身的皇室就出身于关陇集团,也是顶级门阀。
但唐朝初期,与关陇门阀同样强势的,还有河东、山东等地的山东士族,为了进行平衡,唐朝进行了一系列连敲带打的动作,对山东士族进行压制。
高宗时代,原本的山东士族甚至于关陇集团内的其他门阀大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尤其在武则天大规模起用寒门以后。
虽说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候,此前的门阀士族都已被打击,但依旧拥有实力,而对于武则天来说的话,武氏一族暂时也很难对李唐形成压倒性优势。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理由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旧都平城的鲜卑贵族势力实在过于强大,盘根错节难以消除,迁都是最好的办法。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理由也一样,从高宗时期抬升洛阳为东都开始,洛阳的实际地位其实就一直在不断上升,高宗多数时间也居住在洛阳,最终在洛阳驾崩。
长安与关中地区,乃是李唐的建立与崛起之地,这里盘踞着大量的李唐皇族宗室,还有大批对李唐效忠的臣子贵族,这些人都是武则天的对手。
迁都洛阳对于武则天来说,可以直接避开关中之地的李唐势力,同时可以联合向来与关陇集团不睦的山东士族等,以巩固武周王朝的根基。
经济方面,长安已无法与洛阳相争洛阳所在的河洛平原地区,向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农耕地区,这里的农业与商业发展条件都要远远优越于关中之地,尤其在大运河开凿以后。
南北朝时代,江淮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靠近江淮的洛阳,商业也因此更加繁荣,作为天下中枢的地位得到了显著加强。
反观关中地带,衰颓实在明显,从东汉时期开始,关中地方的农业优势在国内就已经不是非常明显,当地土地与水源日益缺乏,机构与人口膨胀,环境不断破坏。
面对关中的衰落,要么全面重振农业生产,要么从函谷关之外运输更多的粮食进来,前者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做到,而后者的成本实在又太高。
别说唐朝时期,即便是之前的隋朝时期,关中之地的自然条件也已远远比不上秦汉时代,在千年岁月里,关中多次受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程度很高。
除了耕地还有水源,唐朝时的郑国渠灌溉量已不足秦朝的四分之一,然而关中地区的人口膨胀速度却相当惊人,武则天做皇太后时,关中人口已比太宗时期多了一倍。
曾号称沃野千里的关中,自己出产的粮食都远远不够自己消耗,因此从高宗时期开始,皇族不断出走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趋食”。
综合来看,武则天时期的长安都远远比不上洛阳更适合建都,高宗时期的东都也正式在武周时代成为神都,成为武周王朝的核心。
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李世民才人,做李治皇后,咋说咋别扭!
当时,李渊的几个弟弟还在,李世民的同辈人更多,这些人多在长安。武则天承受的精神压力不算小。
以残忍手段制裁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后, 经常做噩梦。
从个人情况看。武则天真是不愿在长安多呆。
从自己攫取权利上讲,她希望摆脱李唐老臣,培植自己新人。李治683年十二月在洛阳驾崩后,武则天便在洛阳大显身手。
但她很聪明,只是说洛阳是神都,长安依然是京师。终武则天独立统治的二十一年(684——705),长安,一直是京师,国家首都。都在长安,对于控制西域有极为重要作用。
即使如此,武则天由于个人喜好,把行政办公中心放在洛阳,对于吐蕃的不断坐大,进而失去对丝绸之路控制,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不可饶恕的是,她为了自己利益,无辜诛杀或贬谪了大批忠于唐廷的军事将领例如程务挺,裴行俭及王皇后亲属王方翼等等,这对稳定边疆极为不利。后来的东突厥就不承认她的统治的合法性。
如果她再明显降低京师长安地位,情况可能更差。
历史证明:如果长安,与洛阳分两个军事集团,长安总是压着洛阳。征服洛阳是秦始皇东出运兵取胜重要标志 。也是李世民)最终选择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没有选择去洛阳任职的历史考虑。
五王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李显回京师执政。中唐以后,东都一直有留守。成为高级官员躲避政治斗争,颐享天年的修养胜地。白居易最具代表性。
虽然,北宋将洛阳作为西京,政治地位高于长安,但洛阳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而在抗击西夏与金朝时,长安发挥作用大于洛阳。洛阳往往会轻易易手,而长安,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八年抗战。
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资治通鉴》记载:武后数见王、萧为崇,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资治通鉴》说武则天迫害王皇后、萧淑妃惨死,两女化为鬼祟,常来骚扰武则天,武则天害怕,所以迁都洛阳,终身不归长安,以躲避两人鬼魂。
这种说法显然深受封建迷信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塑造武则天阴险毒辣的形象。
实际上,国都乃一国根本,定都大事,关系国本。
武则天之前,秦,西汉、隋、唐定都长安,东汉、西晋定都洛阳。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武则天一改惯例,定都洛阳,绝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1、经济因素:经济重心的变化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繁荣,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关中,定都长安是将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重合,最大程度发挥国都坐制天下的战略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北方是五胡乱华,十六国或同时并存,或先后迭代,北方形势极其混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与此同时,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趋于繁荣,人口也不断增加。
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东南财赋已为关中倚重。东南路途遥远,财赋转运极度依赖水运,因而隋代开凿大运河、唐代大力整治漕运,方能将东南财赋转输北方,供应关中地区需要。
然而漕运成本很高,江南的粮食先经大运河运输到河南的洛水、汴河,再逆黄河西上,经潼关附近再逆渭水而上,殊为不易,耗费大量人财物力,导致民力凋敝。
《新唐书》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自高宗以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
洛阳位于河南,乃黄河、洛河、伊水、济水交汇之处,水运极其便利,可直接接入大运河,得漕运之便,东南粮食财赋可以很方便供馈洛阳,武则天将都城迁往洛阳,可以最大限度接近经济重心,利用东南财赋,更有利于发挥国都坐制天下的战略意义。
2、政治考量: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关陇集团是以关中、陇山地区为代表的门阀士族势力,从北朝开始便成为国家最大的政治集团,实质控制着政权,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从血缘而言都出自关陇集团。
隋唐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杨坚、杨广、李世民等都曾致力于打击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势力衰落,大不如往,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关陇集团在唐朝中期以前仍有不小影响,武则天虽出身官宦之家,却并非门阀士族,一人难以与关陇集团对抗。
关陇集团的根基在关中,武则天迁都洛阳,一定程度就是为了摆脱关陇集团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且武则天以周代唐,改朝换代,自然不能以大唐国都为都,选择洛阳为都城,正是昭示天下,大唐的时代已经结束,洛阳是大周的神都。
3、战略需要:应对国防形势的变化隋唐之前,中原政权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西北和正北方向,秦汉的匈奴,西晋时的五胡,隋唐的突厥等,都是中原政权的巨大威胁,定都长安有利于控扼西北,应对异族入侵。
经过李世民对突厥的持续打击,突厥分裂,势力一蹶不振,西北地区的国防压力减小,而东北方向的少数民族开始陆续崛起,特别是契丹不断侵扰唐朝,其进军方向大多自河北而来,河北一带的国防压力陡然增大,军事重心不得不东移。
洛阳位于中原地区,地理上有“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说法。
它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北有邙山为屏,南有伊阙之险,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伊、洛平原,适合制内御外,无论对西北还是对河北,都可以比较方便监控边境,从容出师,应对国防形势的变化。
综上所述,武则天选择以洛阳为都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地理和国防形势做出的明智之举,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和摆脱关陇集团势力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和国防形势变化的历史趋势。
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影视作品《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按照武则天真容打造的通天浮屠高丛入云、俯瞰整个繁花似锦的大唐都城,而被通天浮屠所俯瞰的正是被武则天当做帝都的洛阳城。
大唐帝国不是有一个长安做为帝都吗?那武则天为何又会选择洛阳为新都城?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选择洛阳,史书上给出了这样的记载:
话说武则天当上了唐高宗的新皇后以后,对高宗的前任王皇后及萧淑妃痛下杀手。武则天派人将王皇后与萧淑妃二人的手脚斩断,并将二人泡死在酒瓮之中。
萧淑妃在临死前曾诅咒武则天:“希望自己下辈子变成猫,武则天变成老鼠,自己可以生生世世呃住武则天的喉咙。”
在王皇后与萧淑妃死后,武则天经常看到二人的鬼魂,因此武则天迁居到洛阳,再不回长安。
武后数见王、萧为崇,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资治通鉴》
古人多迷信,武则天惧怕王、萧二人的鬼魂也许确有其事,但仅因为这个原因便迁都洛阳未免牵强了些,善于帝王权谋的武则天不可能如此草率吧!
其实,最先将洛阳做为都城的并非武则天,而是唐高宗李治。
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
以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唐高宗开始将洛阳做为东都,由此洛阳成为了长安的陪都,这一年发生在公元657年。
唐高宗李治在将洛阳定为东都后,就不断的对洛阳进行升级扩建。公元660年下令建造合璧宫,公元665年建成乾元殿……
唐高宗在将洛阳做为东都以后,就经常入住洛阳,就连驾崩时,都是在洛阳。公元683年12月初四,唐高宗李治在洛阳贞观殿驾崩。
上欲御则天门楼宣赦,气逆不能乘马,……是夜,……上崩于贞观殿。
唐高宗李治在将洛阳定位为东都以后,就不断的对洛阳进行扩建,日常办公经常在洛阳,就连自己驾崩时都在洛阳。实际上是李治把洛阳建成了大唐帝国真正的都城,而并非是武则天。
唐朝既然已经有一个长安做都城了,为什么李治又要兴师动众的再建一个洛阳来当都城呢?
答案就是,洛阳比长安更加适合。
在李治统治的时期,坐落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城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灾害多发、土地贫瘠,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做为帝都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654年,天下大雨,河水大涨,山洪暴发直冲玄武门。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爬到宫门横木上大声呼喊宫里的人,唐高宗李治才得以爬到高处躲避洪水。在李治逃出后不久,洪水就淹没了李治的宫殿,当天还淹死了士兵及百姓3000多人。
夜,大雨,山水涨溢,冲玄武门,…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乃登门桄大呼以警宫内。上遂出乘高, 俄而水入侵殿,…死者三千馀人。——《资治通鉴》
试想一下,做为天子的唐高宗李治住在长安城的皇宫里,差点被洪水淹死,换作是谁不得吓个半死,长安城做为帝都这样怎么能行。然而,长安的灾难还远不止这些。
公元668年,长安发生旱灾,出现饥荒。
公元670年,关中再次出现饥荒,唐高宗无奈下诏令前往东都洛阳。
公元682年,史书上记载关中又出现饥荒,米价涨到一斗三百钱,唐高宗又前往东都洛阳,留下太子监国。
上以关中饥馑,斗米三百,将幸东都。…发京师,留太子监国。——《资治通鉴》
做为都城的长安除了生活有天子和大臣以外,更有大量的百姓和驻军,然而连年的旱灾、水灾让曾经的天府之国长安沦落为灾区,完全不像一个帝国国都该有的样子。
反观同时期的洛阳,情况要好的多。
公元654年,大丰收,洛州粮谷一斗才值两钱半,稻米一斗十一钱。
公元665年,一斗米才值五个钱,麦、豆多到不列置在市场上。
做为旧都的长安城吃饱饭都是问题,还有被淹死的可能,而东都洛阳简直好的不要不要。洛阳不仅衣食无忧,又有南北通达的大运河,四通八达、可以控制大片国土,还可以向洛阳运送大量物资,换做是谁也会选择洛阳的。
除了天灾、饥荒以外,影响长安做为帝都继续存在下去的原因还有战争。在唐高宗李治时期,正是西方吐蕃崛起的时期,吐蕃连年侵占大唐国土,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偏西,极容易受到吐蕃的威胁,所以,从国家地理战略来讲,选择洛阳比长安更加适合。
史料记载:
公元660年8月,因为吐谷浑归附唐朝,吐蕃发起了对吐谷浑的军事打击。
公元663年吐蕃大败吐谷浑,唐高宗李治任命凉州都督郑仁泰担任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分兵屯驻在凉州、鄯州,来防备吐蕃的进攻。又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担任安集大使,节制调度各路兵马,做为吐谷浑的援助。
公元665年,吐蕃攻打于阗。
公元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唐高宗任命右卫大将军薛仁贵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担任副总管,来讨伐吐蕃。
公元676年,吐蕃进攻鄯、廓、芳、河等州。
公元677年吐蕃进攻扶州,生擒大唐守将杜孝升。678年,吐蕃在青海大败唐军,大唐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刘审礼被吐蕃俘虏。
680年,吐蕃将羊同、党项和各羌族占领,南面和天竺接壤,北面到达突厥,东面和凉、松、茂等州相连,西面攻克龟兹、疏勒等镇,成为胡族里最强大的国家。
吐蕃的强势崛起严重威胁到了大唐的安危,唐高宗对吐蕃的战事很是担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的主张和亲,有的主张韬光养晦,有的主张出兵讨伐,一时难以定夺。
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挨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发兵击之。——《资治通鉴》
此时的大唐面对吐蕃很被动,做为帝国国都的长安显然也受到了来自于吐蕃的威胁,而洛阳就要好的多。唐高宗提前建设东都洛阳其实就是做最坏打算的。
除了吐蕃对大唐的入侵以外,高丽、突厥、新罗等国均与大唐发生战争,唐高宗一时忙于应付。
洛阳处于大唐帝国的复地,即避免了像长安那样受吐蕃、突厥的威胁,又能凭借着大运河对辽东战事进行支援,战略上比长安安全的多。同时洛阳风调雨顺、粮产丰富、又能凭借运河之便利控制大片国土,运来大量补给,比经常出现饥荒的长安更加适合做帝都。
实际上唐高宗生前已经将洛阳打造成大唐帝国真正的帝都了。在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武则天仍然留在洛阳,这只是对唐高宗选择洛阳的一种继承而已。
684年,武则天给刘仁轨去信道:“汉朝时期将关中事物委托给萧何,现在将西京(长安)的事委托给你,就和汉朝委托萧何一样。”这封信可以被视做武则天对长安的彻底“放弃”。
太后与刘仁轨书曰:“昔汉以关中之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
684年,李敬业、魏思温起兵反叛时,曾打算将洛阳做为主攻方向,以向天下人彰显“勤王”的正义,这标志着洛阳已经成为了天下公认的大唐帝都了。
武则天放弃长安而继续选择洛阳无疑是正确的,687年,天下再次发生大饥荒,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最为严重。
武则天继续选择洛阳,除了唐高宗时期选择洛阳的原因外,也有武则天自己的谋划——篡夺李唐江山。
选择洛阳做为帝都,有利于打压关陇贵族集团,助力武则天称帝,同时又控制江南等唐朝传统控制薄弱的地区,有利于帝国稳定。
公元688年,武则天委派武承嗣在一块白石上凿刻:“圣母降临人间,帝业永远昌盛。”的字句,说是在洛水里发现的,并将它命名为“宝图”。武则天决定亲自拜祭洛水,接受“宝图”,并命令各州都督、刺史和宗室皇亲等,在神都(洛阳)集合。随后,武则天将自己加封为圣母天皇,篡夺了李唐的江山。
至此,洛阳做为大唐帝都开启了一个全新时代。
注: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武则天的上位可以说是一部传奇史,从一个小小的宫女成功成为女皇帝,在唐朝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武周王朝。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何不待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一定要去往洛阳,将这里定为都城呢?
当然有人认为,武则天开辟的是“周”王朝,既然是新的王朝,那么就应该选择一个新的都城,这才能显示出新朝的气象。不过更多的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武则天迁都洛阳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原因之一:惧怕死去的萧淑妃司马迁在主编《资治通鉴》之时提到过这个原因。当年萧淑妃曾经是唐高宗最为宠爱的妃嫔,这让唐高宗的原配皇后王皇后十分不悦,一直想要找个办法来对付萧淑妃。而就在此时,王皇后知道唐高宗与正在远在感业寺做尼姑的武则天暗通款曲。于是便心生一计,将宫外的武则天接回到宫里来,利用武则天与萧淑妃争宠。
王皇后这一招可以说是引虎驱狼,武则天入宫之后的确是分走了萧淑妃的宠爱,但是王皇后忽略了武则天的野心,她根本想不到武则天受宠之后会连自己一起拿下。在后宫争斗当中,王皇后与萧淑妃都败下阵来,最后都被武则天给害死了。萧淑妃在临死之前对武则天破口大骂,说来世自己变成猫,武则天变成老鼠,前来报复武则天。
而在这之后武则天便整天做噩梦,梦见萧淑妃与王皇后的鬼魂前来索命。武则天也变得非常怕猫,所以下令宫中不能养猫。而武则天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所以选择迁都洛阳,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不过这个说法好像有些站不住脚,难不成武则天换一个地方待着就能摆脱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吗?洛阳城中就没有猫吗?
原因之二:远离李唐宗室势力武则天是女人,还篡夺了李唐皇室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自然反对者众多。而武则天清除反对者的手段极为残酷,她任用酷吏罗织各种罪名残害反对者,周兴、来俊臣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酷吏,大量官员折损于他们之手,可以说令人闻风丧胆。
而这其中受牵连最多的应该就是李唐皇室成员了,大量的李唐皇室成员被迫害,就连武则天亲生的儿子们也未能幸免,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各种反对武则天的叛乱出现了不少,这让武则天疲于应付,于是她想到了迁都。
在武则天走上统治舞台之前,大唐王朝已经被李家人统治了几十年了,世家大族大多站在李唐皇室这边,朝中大臣们也大多世受皇恩,效忠李唐皇室。而李氏宗族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即便是武则天费尽心力,也很难彻底根除。
但是洛阳就不一样了,这里同样是古都,自古以来就是极为适合建都的地方,文化、经济兴盛,地理位置重要。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朝代都曾经将洛阳作为首都,诸多的帝王在这里成就属于自己的霸业。
相对于长安来说,这是个新的都城,武则天同样可以在这个新的都城当中开创属于自己的霸业。而盘踞在长安的反对势力们鞭长莫及,捣乱的人也就少了,这对于武则天实施自己的统治是有好处的。武则天在迁都洛阳之后便将这里改为神都,她也想利用这个名字告诉众人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归。
原因三:长安作为首都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一个城市的人口如果太多,城市容纳不下,基础设施跟不上,那么这个城市是要出问题的。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吸纳了大量的人口。唐朝对外政策比较开放,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都来长安居住,几十年的盛世,长安城一片繁华景象,导致长安城的人口数量激增。而长安城的基础设施却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所以武则天选择迁都到洛阳,躲避长安因人口暴增带来的弊端,一个新的都城,可以任由武则天来规划建设,而洛阳也因为都城的便利,成为了另外一个繁华大都市。后来李唐皇室光复,首都再次回到了长安,而洛阳俨然已经成为了陪都,成为了另外一个不逊色于长安的城市。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在中晚唐时期,皇帝们也会迁都到洛阳。因为长安人口太多,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难以维持,就连饮用水与粮食都很难供得上。等到饮用水与粮食充足了,皇帝们再返回长安,可见洛阳在当时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武则天迁都洛阳,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与经济的考虑,而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绘声绘色描述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迁都原因,不过倒是给后世评价武则天增添了许多的谈资。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长话短叙:
武则天是一代好皇帝(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言),但为了统治,处处和唐唱反调,所以建都洛阳。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策,死后不是葬于乾陵了吗?
为了巩固政权,搞神话,神话自己,神话洛阳。我个人不喜欢“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