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屠杀数万名华人,事后向明朝谢罪,万历帝是如何回应的?

众所周知,清朝时荷兰屠戮印尼华人时,乾隆帝置若罔闻,甚至宣称那些都是“乱民”,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之前的明朝与清朝的做法一般无二。

明万历年间,菲律宾华人被西班牙殖民者大规模屠戮,消息也传到了朱翊钧那里。

然而,万历帝对于西班牙的答复却令人心寒,他在诏谕中说遇难的华人都是为非作歹之人,被西班牙人所害纯属是咎由自取,明朝不会因此跟西班牙翻脸。

菲律宾群岛在清朝之前,其南部存在着苏禄王国,而北方被称作吕宋,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称臣纳贡,也吸引了大量华人移民。

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西班牙殖民者逐渐蚕食占据了这里,建立了殖民地。

万历三十年,仅马尼拉一地就聚集了超过四万华人,而当时整个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殖民者也才两千多人而已。

华人掌握着大量财富,人数众多,加上明朝落日余晖仍存,西班牙对菲律宾华人十分忌惮。

尤其是在十六世纪末期,东南沿海有大量海盗前往菲律宾,虽然被西班牙人击败,但西班牙人觉得当地华人与这些“入侵者”之间有利益勾结,不得不防。

公元1603年,有个叫做张嶷的人到处散播假消息,声称在南洋吕宋岛上有一座生产黄金的“机易山”,此消息传到宫里,让朱翊钧十分兴奋。

朱翊钧不顾真假,派遣福建巡抚徐学聚办理相关事宜,前往吕宋岛勘察。

无奈之下,徐学聚只能派遣人员跟着张嶷前往吕宋,结果抵达后与当地华人求证,证明所谓盛产黄金的机易山,根本是不存在的。

此时最终不了了之,但却加深了菲律宾西班牙人对华人、对明朝的顾忌。

西班牙人想当然的认为,明朝派人到菲律宾就是为了刺探情报,与当地华人联络,以便于将来吞下菲律宾群岛做出准备。

就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殖民者展开了对于吕宋华人的大规模屠戮,除了被直接害了的华人之外,还有很多华人被迫逃到深山孤岛,最终饿死病死。

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屠华,超过两万五千名华人罹难,幸存者凤毛麟角。

少数华人突破西班牙的重重消息封锁回到了明朝,将消息上报朝廷,而知道这些的西班牙人一阵后怕,毕竟明朝余威尚在不好对付,万一打起来,自己讨不到便宜。

再三斟酌后,西班牙殖民者派出使者北上“谢罪”,盼望得到朱翊钧的原谅。

西班牙人并没被允许入京,只在福建由徐学聚接待,而对海外华人没有好感的徐学聚帮着西班牙人说话,在上奏的内容中,称那些被害的都不是好人

常年居住在紫禁城之中的万历帝,受到徐学聚的影响,正式颁布了《谕吕宋檄》,并且将之前乱说话的张嶷枭首示众。

而万历帝颁布给西班牙人的诏谕内容,实在是令人唏嘘。

大致的内容就是,先将西班牙人一顿斥责,可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明朝考虑到西班牙人的态度非常好,加上海外的争斗不知缘由,明朝也就不问罪了。

不仅如此,万历帝认为“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戈?”

说白了,万历帝觉得这回的事情是海外的争斗,跟明朝内部无关,而且那些跑到海外钻营的华人都不是好人良民,明朝不会为了这群人跟西班牙人大动干戈。

令人觉得好笑的是,万历帝在诏谕中称自己对西班牙人“不忍加诛”,对于西班牙人的野蛮行为丝毫没有谴责的意思,还让西班牙“当思皇帝浩荡之恩,中国仁义之大”。

万历帝的这番表态,让东南沿海与南洋的华人彻底寒了心,也让西班牙更加有恃无恐。

后来的明朝自身难保,身处海外的华人受到越来越多的欺压,处境苦不堪言,崇祯年间西班牙人再次发动了大规模屠华。

倒是明朝没了之后,郑成功下令中国商人不得与西班牙通商,且猛烈斥责西班牙人的罪行。

万历帝对于西班牙人在南洋屠戮华人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使得华人在南洋当时的地位一落千丈,也纵容了西班牙势力在南洋愈发强大。

但话说回来,万历帝当年的绥靖表态背后,也有十分深刻的原因,主要是那时的明朝其实已经没什么实力去维护海外的利益了。

西班牙人在菲律宾迫害华人之前,明朝经过万历三大征,元气大损。

当时的明朝财政体系,因为连年的征战等,已陷入崩溃状态,东北的女真不断崛起,明朝各地因为长期弊端累积,烽烟四起,开始摇摇欲坠。

说实在的,明朝那时候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已经没有多余的心思与能力去对付西班牙。

除了无力之外,中原向来轻视商人,而那些远离故土前往海外的华人,以一贯被视作“远文明而亲夷狄”的不良之辈,明朝根本不会为了他们花费心思。

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屠杀数万名华人,事后向明朝谢罪,万历帝是如何回应的?

万历皇帝说“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弃之无所可惜!兵之反以劳师”。啥意思呢?就是说在菲律宾的这些华侨是士农工商的最底层——商人,而且有一些话没说透,这些商人大部分都是偷渡出海的,在明朝廷眼里属于弃民。换今天话讲就是祖国不反对你加入外国籍,但如果你加入了外国籍,想再加回祖国籍几乎没可能。这层含义明朝没有表达出来,但后来清朝表达出来了,即:“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

(万历皇帝画像)

屠华事件前的明朝态度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便在菲律宾置吕宋总督,按理说当时处于大航海时代,明朝的这个行为也可以说是殖民海外。但随着明朝海禁政策的逐渐加强,东南亚地区也就渗透进了西方势力,西班牙就是其中之一。与明朝海禁同时产生的就是海盗与走私活动,这也是沟通菲律宾与明朝福建沿海的主要纽带。万历年间,广东海盗林凤集团猖獗于东南沿海,这虽然是华人组织的海盗集团,但其中参杂了倭寇,正如《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说的“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也就是说这些海盗团伙属于勾结海外势力侵扰大明,因而遭到明庭的强烈打击,林凤集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吕宋立足的。

万历二年(1574年),林凤以5000军、60余战舰进军吕宋,击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伊特,并在吕宋建立基地,这一次西班牙与明军联合进攻,击败林凤集团。明朝的这个态度其实也说明了朝廷并不把菲律宾上的华人看作大明子民,虽然岛上有很多福建偷渡出关的正经商人,但林凤集团才是那个时代“华侨”的主流代表,正如后来胡宗宪《筹海图编》所言,东南倭患的14支较大团伙的头目都是华人,这也难怪明朝对海外侨民的冷酷态度了。

(海盗林凤漫画)

但作为西班牙一方又坚定的认为林凤集团是明朝推过来的华人势力,他们对于菲律宾的骚扰激化了西班牙的反华情绪。1593年,菲律宾总督达斯马里纳斯在远征摩鹿加群岛期间,因虐待华工被潘和五等人杀死,这使西班牙人坚信华人是一个毒瘤,需要时刻防范,并需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但殖民当局的反华政策并不能阻挡明朝偷渡着涌入菲律宾,因为他们需要谋求生路,西班牙在菲律宾的香料生意需要劳工和走私贸易商,因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菲律宾)

根据西班牙的史料记载,明朝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制裁措施,即派遣官员和船队将偷渡着拉回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一月六日,明朝的武装船队由福建漳州进至马尼拉,西班牙人的记录中说是7名明朝官员领头,身份虽然不详,但级别像是总督以上。当时西班牙人判断并不明确,他们以为明朝是准备攻打菲律宾殖民势力的,但就明朝北方的压力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明廷此次到访菲律宾就是来“撤侨”的,原因很简单,福建沿海几近无人区,不能再让人往外跑了。

明朝的这个举动也正迎合了西班牙的愿望,所以时任临时总督的路易斯积极配合,还为明朝船队提供了大量补给。时至三月,路易斯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说,殖民当局计划让马尼拉的一万华侨撤走一半,但目前只有三千人上了船。这是西班牙留下的史料,说明明朝曾为解决人口流失做过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没有唤醒侨民的回国愿望,留下来的那一批人最终都遭遇了后来的大屠杀。

屠华事件的发生与明朝的态度

“吕宋有机易山,其上金豆自生,遣人采取之,可得巨万,无禁。有诏下闽,廷臣力言其谬,不报。闽当事持之,乃遣海澄丞王时和及百户干一成往勘其地”——《东西洋考·卷五·吕宋》

明朝的撤侨并不彻底,所以西班牙殖民者与华人矛盾依旧存在,且到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明朝一个举动又令西班牙错误的判断了明廷的动机。这一年一个叫张嶷的人,向朝廷上书说菲律宾有一个地方盛产金矿,如果前往开发,则可一本万利。万历一朝本就因内忧外患穷的叮当响,听闻此事当然欣喜若狂,于是派人渡海勘探。结果当然是一场闹剧,金矿没有发现,反而给西班牙殖民者吓得不轻,殖民当局一度认为明朝这次活动是在侦查地形,为攻打菲律宾做铺垫。

“初三日,华人在大仑山饥甚,不得食,冒死攻城,夷人伏发,燃铜铳击杀华人万余,华人大溃或逃散,饿死山谷间,横尸相枕,计损二万五千人,存者三百口而已。”——《东西洋考》

当时由于菲律宾物资匮乏,很多物资都是菲律宾上的华侨过海运回,形成了一条贸易线。但经过勘探金矿一事后,华侨的这种贸易行为被认定为与明朝勾结,意图攻占菲律宾,故而进行了一场针对华侨商人的屠杀活动,西班牙殖民者对这次屠杀的指令是“遇到即杀”,也就是说见到明朝华侨就杀死。这也就引发了华人起义,虽然当时西班牙人只有一千余军,但菲律宾土著邦邦牙人都是西班牙人的帮凶,且华人多是手无寸铁的商人,因而起义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华人最终被屠者25000余人。

西班牙殖民者在这一场屠杀中掠夺了大量华商财富,这也暴露了其真实目的,所谓的勾结明廷攻打菲律宾都是借口。然而在屠杀之后,西班牙殖民者也极其害怕明朝的报复,故而立刻驱使土著和幸存华人,修建并加固防御工事和关键地区的要塞、修缮战舰。华商受此打击之后,菲律宾立即陷入经济萧条,殖民当局的财政状况也急转直下,出现了军队无饷、士兵无粮的危机。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担心明朝的军舰开往菲律宾,当时就有一些西班牙富人带上财产逃离菲律宾,搬迁至墨西哥。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殖民当局向西班牙国王求助,请求巨额拨款。又将掠夺的华商财产如数还给幸存华商,希望他们还能一如既往的搞贸易,玩转菲律宾的商业,为当局带来税收。并希望他们能邀请尚在明朝的亲友来菲,共同“建设”菲律宾,到这个时候,西班牙人才明白华商的重要性。而西班牙殖民者来说,更重要的一步是向明廷解释屠杀事件,祈祷明朝不会派大军前来征讨。1604年,西班牙殖民当局经葡萄牙人、明朝海外巨商的引荐,通过福建巡抚徐学聚向明廷做出了解释,并请求明廷的谅解。

(徐学聚漫画)

徐学聚写了一份《报取回吕宋囚商疏》,先分析了当时明朝的内外形势,然后才将事情经过详细上报。其中就提到“拟提师渡海远征,胜负难料,国体攸关,何敢轻率启衅,以廑皇上南顾之忧!”这话确实在理,明朝万历中期已经是困顿无比,尤其是北方边境战事不断,倘若再行海外远征,恐怕有伤元气,这份报告是给万历皇帝看的。

之后又为万历皇帝想好了如何应对西班牙人,先是列举丰臣秀吉侵略明朝藩属朝鲜,杀害属民招来明朝大军征伐,表明天威不可侵犯的立场,并宣言国威,对西班牙殖民者说大明之威“非尔等所耳而目之者乎”。这句话说明明朝是做了间谍活动的,因为西班牙之所以敢屠杀华商,也是听闻明朝北境已经焦头烂额,无暇南顾,所以对西班牙殖民当局的这个回应就代表明廷已经了解了情况。

“嶷等欺诳朝廷,生衅海外,致二万商民尽膏锋刃,损威辱国,死有余辜,即枭首传示海上。吕宋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外国四》

这其实就是一桩外交博弈,明廷展示国威加以震慑,同时又清楚现状,不愿意出兵远征,因而整体上的回应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将那些被屠杀的侨民称为“贱民”,表示明廷并不会为了这些人而大动兵戈,但也警告西班牙不要太出格,如果出格了就会出兵征伐。那么双方都需要一个台阶下,所以明廷最终下了《谕吕宋檄》,其中“尔吕宋部落无故贼杀我漳、泉商贾者至万余人”表明了立场,以及责备西班牙殖民者的态度。然后又给予台阶,说此事是由张嶷引起,宣布将张嶷削首示众(当时已病死于吕宋)。

文章开头所讲的“贱民”一说其实是明廷给自己找的台阶,在“贱民”之前,《谕吕宋檄》中还说“皇帝以吕宋久相商贾,不殊吾民;不忍加诛”,意思就是吕宋自永乐年间就属于大明番邦,吕宋人民也算是大明子民,大明皇帝是不忍心攻伐自己子民的。说白了就是明朝无力出兵不能直接说出来,万历皇帝也得要面子,所以就以此态度面对屠华事件。在“解释”完为啥不出兵后,又威风凛凛的说“尔等当思皇帝浩荡之恩、中国仁义之大”!

“若前事讹传,未有兵革,投款效顺,商舶往来,交贸如故;若果有嫌恨,已相仇杀,可将该岛所有漳泉遗民子孙,追敛各夷劫去财货,资送还郡,白此商舶交易仍听往来如故。”——《谕吕宋檄》

明廷也绝非纯粹的油嘴滑舌,当时明朝廷应该是了解到西班牙殖民当局的经济问题,所以也以断绝商船往来做威胁。据说屠华之后,吕宋合种服务业处于瘫痪状态,殖民者连剃头理发都找不到地方,明朝廷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除断绝商贸、生活物资运送外,还威胁说撤回吕宋所有侨民。但该檄文并无实质性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并未明确要追究西班牙殖民当局的责任,未令西班牙向被屠侨民家属道歉,也未说明被掠夺财产如何奉还,亦未对侨民以后的生命财产保障提出要求。倒是郑成功后来还打算进军西班牙殖民者,为侨民报仇!

“若前事讹传,未有兵革”本身就表现了明廷在这次事件中的软弱态度,之前一系列宣扬国威都看似苍白无力。而且这里还能看出一点,明廷此文带有安抚死难者家属的目的,以对外谴责之声来防止死难者家属骚乱。所以对西班牙根本没有造成任何震慑,反而到了1639年,菲律宾的西班牙人进行了第二次屠华,此时距离崇祯帝殉国只有五年了,这也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明廷早就没有保护侨民的能力了。明朝尚且有国力衰微的影响,后来荷兰制造“红河大屠杀”时,满清还处于康乾盛世,却以“孽由自取” 而回应,更加令人费解!

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屠杀数万名华人,事后向明朝谢罪,万历帝是如何回应的?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西方殖民者陆续侵入东南亚,在争抢香料、开拓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对久居此地的华人进行迫害,乃至屠杀。在晚明时期,西班牙殖民者曾在菲律宾大肆屠戮华人,遇难者数万人,然而当消息传回国内后,万历帝并未对同胞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亦未严惩西班牙,而是说了一番无情冷血的话,令国人为之寒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之前,大量的中国移民便已经迁居至此,并凭借着聪明勤奋、吃苦耐劳,得以在当地发财致富。到1602年时,菲律宾华人总数已增至四万余人,而西班牙殖民者仅有二千多人。西班牙殖民当局虽然对华人的强势存在深感忧虑,但慑于明朝的实力,一时间还不敢轻举妄动,直到被接连发生的3件大事所刺激,才坚定他们的排华意图。

1574年,大海盗林凤被明朝击败后,率众渡海进攻吕宋岛,意图在菲律宾建国。虽然最终击退林凤的进犯,但西班牙殖民当局却开始猜忌当地华人,认为他们在暗中支援海盗集团。1593年,菲律宾总督达斯马里纳斯在远征摩鹿加群岛期间,因虐待船上的华工潘和五等人而被刺杀,更坚定了西班牙人对华人的敌视。在这种情况下,殖民当局开始煽动排华浪潮。

就在这危急、微妙时刻,贪财如命的明神宗(万历帝)听信妄人张嶷的说法,认为吕宋岛上的机易山盛产金豆,若能派人进行开发,将获得难以估量的收益。因此,万历帝断然拒绝群臣的劝谏,命令福建巡抚徐学聚办理此事。徐学聚力争无果,只好派遣海澄县丞王时、百户干一成等人,跟着张嶷一同前往吕宋岛勘察,时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王时和一行人到达吕宋岛后,经过向当地华人求证,发现根本没有“金豆自生”的机易山,张嶷所说纯属胡言乱语。王时和等人自讨没趣,随即回国复命(详情见《东西洋考·卷五》)。虽然该事件极度荒唐,并以戏剧性结局收场,但西班牙殖民当局却坚持认为,明朝此举意在刺探情报、联络华人头目,以便为将来吞并吕宋岛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在被迫害妄想症的驱使下,同年10月,西班牙殖民当局对聚居在马尼拉的华人展开大屠杀,并用大炮将华商的聚居地“涧内”轰为平地,迫使华人纷纷逃往大仑山避难。然而大仑山的华人由于缺衣少粮,很快便陷入大饥饿当中,最终只能铤而走险,冒死进攻马尼拉。然而,面对殖民军优势火力,仅以血肉之躯与之对抗的华人很快败下阵来,遇难者多达2.5万人,而侥幸存活下来的不过300人而已。

虽然西班牙殖民者严密封锁消息,但依然有部分华人成功地逃出吕宋岛,并将消息传回国内。由于担心明朝会据此采取军事行动,并对本国实施贸易制裁,因此殖民当局思虑再三后,在次年(1604年)派出使节前往中国“谢罪”,希望能够获得万历帝的谅解,并继续维持通商贸易。然而,明朝拒绝西班牙使者进京的请求,只是命令福建巡抚徐学聚接待他。

徐学聚对海外华人没有好感,所以听取完西班牙使节的“解释”后,在呈递给朝廷的奏折中,肆意抹黑遇难的华人,妄称他们全是为非作歹的奸徒,被杀纯属咎由自取。受到徐学聚奏折的“误导”,万历帝虽然命令徐学聚对西班牙殖民当局提出抗议,并将张嶷枭首示众,但在随后颁布的《谕吕宋檄》后,却安全暴露出自己的本性。

在这篇檄文中,虽然万历帝一开始也宣称“尔吕宋部落无故贼杀我漳、泉商贾者至万余人”,实属严重罪行,但考虑到对方认罪态度较好,况且“海外争斗,未知祸首;又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见《谕吕宋檄》)竟然为对方的暴行进行辩解。不仅如此,万历帝还做出庄严承诺,明朝不会对菲律宾采取军事行动,也不会断绝跟西班牙之间的贸易往来。

檄文发布后,不仅海外华人为之大失所望,就连国内的有识之士都为之寒心。反观西班牙殖民者,则在逃避明朝的惩罚后,无不欢呼雀跃,并更加坚定他们继续迫害华人的决心。崇祯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再度对华人实施大屠杀,遇难者同样多达数万人。经过两次大浩劫后,在菲律宾的华人数量急剧减少,地位也为之下滑。

史料来源:《明史》、《东西洋考》等

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屠杀数万名华人,事后向明朝谢罪,万历帝是如何回应的?

对于万历年间西班牙人和菲律宾土著屠杀华人的事件,背景最初对华人的屠杀发生在1603年,此时中国在同一时期内进行了三场大规模战争,即万历三大征。在西北的宁夏,西南的播州,特别是从万历二十年(1592)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长达七年,与日本在朝鲜进行的战争。虽然这三场大战明朝都取得了全胜,体现了明朝政府和万历皇帝的杰出决策能力。但战争对国家军事和财政能力的损耗也是极大的。

因此,在明朝处于财政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万历皇帝决定允许平民开矿,通过征收矿税来缓解财政危机。但由于工商业阶层的抵制,以及代表工商业利益的官僚们的反对,同时也有执行方面的问题,使这一措施收效甚微。而此时,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白银通过菲律宾的大量流入,使明朝误以为菲律宾有银山可采,再加上一些人的诱导,明朝派官员来吕宋调查,试图在此开辟财源。这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恐惧,担心这是明朝征服的前兆,他们将失去菲律宾。西班牙人通过诡计先高价收购华人的武器,然后伙同土著人帮凶对华人进入了大规模屠杀。

第一次屠杀的消息传到中国,万历皇帝的第一反应是“帝曰:‘嶷等欺诳朝廷,生衅海外,致二万商民尽膏锋刃,损威辱国,死有余辜,即枭首传示海上。吕宋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既惩罚了导致事态恶化的责任人,同时准备对西班牙人兴师问罪。但是此时,中国刚刚结束与日本在朝鲜的战争,实在无力真正执行这一命令。所以明政府官员只能以发文的方式责问西班牙人。

虽然力有不逮,但明朝也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表示,虽然做的并非完善,但至少是负责任,有担当的。而1639年菲律宾西班牙人第二次屠杀华人距离崇祯皇帝殉国只有五年了,明朝政府已经内忧外患,无力声讨了。可见中国之强弱,与海外华人也关系菲浅。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政府疲软情况下发生的。不是政府不作为。是没法报复。

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屠杀数万名华人,事后向明朝谢罪,万历帝是如何回应的?

菲律宾与中国华南隔海相望,自古就是华人出海讨生活的重要目的地。16世纪70年代,移居菲律宾的华人逐渐增多。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攻占宿务岛,六年后入侵占吕宋,建造马尼拉城。随着西班牙人经济贸易的发展,慢慢开始和本土华人的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1603年的大屠杀。

1593年,菲律宾总督达斯马里纳斯远征摩鹿加群岛,由于他强迫华侨充当桨手,引发不满。华侨潘和五等人奋起反抗,将船上包括总督在内的西班牙人几乎尽数杀死(仅12名士兵死里逃生),随后驾船远走。这件事引发了马尼拉的排华浪潮,在这种情况下,1594年福建官员派了一艘舰队接回了3千华侨.

1603年,菲律宾岛又有传闻:中国有意占领菲律宾以获取这里的黄金。使得菲律宾排华情绪越来越严重,1603年10月3日,不愿坐以待毙的华侨爆发起义,但由于缺少武器和军事经验,他们仅坚持了41天。起义很快演变成一场大屠杀。在当局的煽动和蒙骗下,包括土著、日侨在内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屠杀中。据统计,至少2万华侨被杀。

做了如此骇人听闻的事后,西班牙人却如惊弓之鸟。他们这样屠杀华人,明朝会不会派兵报复呢?如果是荷兰、葡萄牙等国的国民被如此残杀,一定会进行报复,西班牙人满以为明朝会派兵为华侨讨回公道。于是,很多西班牙富人乘船逃离了菲律宾,前往墨西哥安家。

然而令西班牙人感到意外的是,对于华侨的死,当时的万历皇帝毫不在意。原来对于朝廷来说,只有待在国内的才叫同胞,出了国就成了乱民。他们无论受到什么欺侮,都不关朝廷的事。对于这些华侨的死,万历皇帝甚至要幸灾乐祸。仿佛在说:“看吧!这就是离开我的统治范围的后果!”

明朝万历皇帝还是起草了一封诏书《谕吕宋檄》,“斥责”屠杀华侨的西班牙人,要他们不要再行如此不人道之事。对于他们的屠杀行为,皇恩浩荡的万历皇帝不忍加诛,“其海外戕杀姑不穷治”,要求西班牙方面“当思皇帝浩荡之恩,中国仁义之大”。

更令人齿冷的是,万历皇帝又在文中声称:“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能以贱民兴动兵革!”那些在海外的华侨,滞留外国,不返祖国,不祭祖庙,为他们父祖兄弟所共弃。所以,他们是死不足惜,根本无需大明出兵拯救。由此,华侨被明朝开除了国籍。

而获知此消息的西班牙人更加无所顾忌,三十多年后,也就是1639年,西班牙又进行了一次针对华人的大屠杀。

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屠杀数万名华人,事后向明朝谢罪,万历帝是如何回应的?

第一,当时的明朝经历过三大征,满洲努尔哈赤已经兴起,明朝的财政不支持兴兵海外,保护南洋华人利益。第二,还有就是中国除了朱棣时期,所有的朝代都不重视海外利益,当然也包括万历皇帝。第三,中国的文化“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是统治阶层的天下,从来没有放开过民众的力量,郑和下西洋也是政府行为。没有像后来的英格兰一样放纵民众、支持民众、武装民众去海外殖民,导致海外华侨军事力量薄弱,今天回头来看明朝应该放开民间的科技、军事、商业……准许海外移民有组织的自发结社、发展民间力量的武装移民(让海外华人有自己的商船、军舰、火炮、火枪……各种武器吧),如果这样,和西班牙在海外的冲突,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有这三点原因,所以西班牙菲律宾屠华,万历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西班牙人放空炮,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保护海外华侨。也彻底寒了海外华人的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