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还有古代的美洲、澳洲等地,都有关于人鱼或者类似生物的各种传说故事,不得不说,这种巧合有些令人诧异。
虽然版本千奇百怪,但人鱼这种传说里的生物,却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传说里,将人鱼称作是“鲛人”,这是一种下半身为鱼,上半身为人的生灵,最出名的就是鲛人泣泪成珠,还有鲛人的人鱼油脂可以做长明灯的说法。
中原的古籍之中,关于鲛人的记载非常丰富。
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韩诗外传》: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
晋朝《搜神记》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传说当中的鲛人,也就是人鱼,其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没有双腿,从肚脐开始以下是一条巨大的鱼尾,与西方的美人鱼非常类似。
鲛人最出名的两大特征,就是善于纺织,可以织出入水都不沾湿的龙绡,并且鲛人流泪的话就会凝结成为珍珠,传说鲛人的油做成灯油,可以长时间燃烧而不熄灭。
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句子。
不管是《博物志》还是《太平御览》,还有南朝的《述异记》等等,鲛人都出自于南海。
汉代的《史记》之中,也有记载始皇陵内有人鱼膏制成的长明灯。
传说中的鲛人,男鲛人长得极其不堪,而女鲛人却美艳动人不似凡尘生灵。
先秦时期就有诸多关于鲛人的传闻,魏晋时代对鲛人的传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致,很多的文人墨客笔下都有关于鲛人的记述。
不过,各种鲛人的传闻虽然很多,但近现代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各种考证,但始终都没有找到确切地关于鲛人真实存在的证据。
绝大多数与鲛人相关的传说,都有着多数的相似之处,不过古代中国的鲛人传说,与国外的人鱼又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中原对于鲛人的传说,主要说是在南海,然而奇怪的是,东南亚并没有这种说法。
无论是越南中南部的土著,还是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他们的传说中都没有鲛人。
日本古代也有人鱼的传说,称作是“矶姬”,日本神话里的人鱼,如果人吃了人鱼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但依旧是传说中的生灵。
如果鲛人真的存在,必然不会仅仅存在于中原的传说当中,至少南海周边的其他地区,也应该会有比较相似的传闻,但现实中并没有。
记载当中的鲛人,都有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能够用水纺织出龙绡,还有泣泪成珠,然而这两种现象,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不仅是无法想象,用水纺纱和泣泪成珠这样的现象,也完全有悖自然界的规律。
有说法认为人鱼是海洋里的儒艮,因为之前的人夜晚行船看不清,将浮出水面的儒艮误以为是一种海中的鲛人罢了。
然而儒艮体态臃肿,而且也不具备泣泪成珠、纺水成绡这种完全神话般的能力。
各种古代的典籍对于鲛人的记载描述非常多,但却从来没有实物能够证明,而司马迁记载始皇陵内有人鱼长明灯的说法更加离奇,毕竟皇陵至今都没打开过。
到了近现代,也时常有各种关于人鱼还有类似生物的所谓目击事件,但总是充满疑云。
无论科技多么进步,每次拍摄到不明生物的时候,像素就会直接退化到石器时代,最多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而已,人为刻意造假的可能性非常高。
按照传统习惯,若鲛人真的存在,那么古人定然不会随意对待这种稀罕物。
可不管是古代的写实绘画作品,或者是诸多的墓葬之内,都从来没发现过鲛人的踪迹,若真有鲛人,帝王将相怎么可能不将其作为陪葬。
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实质的证据能够证明地球上真有鲛人这么种生物存在,鲛人最大的可能就是一种神话之中的生灵,根本只存于虚幻当中。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写过一篇名叫《海的女儿》的著名童话,其中的主人公小美人鱼因大胆追求爱情而受到世人的赞美。在更古老的希腊神话中,也有着一种名为“塞壬”的海妖,她们人面鱼身,常常在大海上唱歌来迷惑过往船只上的人们,使他们撞上礁石,从而成为塞壬们腹中的美餐。其实,不只是西方,我国传说中也有着类似的生物。
在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曾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佳句,这句诗引用了神话典故,上半句的“珠有泪”指的便是一种我国传说里的神秘生物——“鲛人”。在许多民间文献中,都有着对鲛人的记载,这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存在,那么,古代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关于鲛人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书中写道:“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也就是说,南海的水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它们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从事纺织事业,它们的眼睛流泪便会成为珍珠。
除了《博物志》,成书比它稍晚的《搜神记》中也有着大同小异的记载。在数学、天文等方面很有成就的南朝学者祖冲之在研究之余写过一本“不务正业”的著作《述异记》,其中对鲛人描写道:“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祖冲之将鲛人称作“蛟人”,称它们能够纺织一种名为“蛟绡纱”的可以隔绝水的布匹,因为这一奇特功能和雪般洁白的色泽,一匹这种纱可以卖到百余金。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援引《博物志》中今已遗失的内容道:“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似乎鲛人的形象十分清晰:它们居住在南海,以纺织为业,虽然生活在水下,但时常上岸与陆地上的人交易,并且还会用很多眼泪化作的珍珠来赠送给上岸期间借住地的主人,这样看来,它们是友善而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不过,文献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描写过秦始皇陵的内部景观,其中一句便是“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成书于汉唐的《异物志》对其进行注解道:“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也就是说,人鱼体内的脂肪可以做成蜡烛,从而长久保持明亮。
此外,唐代诗人郑常在《洽闻记》中记载道:“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宋代以后,古人们言之凿凿的鲛人似乎便不再出现了,到了现代,更是闻所未闻。有人认为,鲛人便是现在一种名为“儒艮”的动物,古人将它错当成人鱼,并经过道听途说成为了文献资料中的鲛人。不过也有人猜想,或许鲛人真的存在,只是因为大肆捕杀和圈养而灭绝了而已。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多谢邀请,历史问题,东方为你解答!
关于“鲛人”这种自古以来就十分神秘的生物,最早出现在《山海经·海内南经》,其中的记载是:“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这里只是提到了“鲛人”的生活环境,而关于“鲛人”的形象,在《山海经·海内北经》当中有具体的记载为:“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同时,在这里提到的便是“鲛人”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陵鱼”。
很明显,“陵鱼”有着半人半鱼的姿态,有着和人一样的脸和手脚,这也希腊神话当中“人鱼”的下半身是鱼尾是大不相同的。
鲛人/美人鱼
在《山海经》之后,由于“鲛人”极具神秘性,所以,便在记载在了很多的“志怪”古籍当中,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东晋时期的干宝在《搜神记》当中的记载。
在《搜神记》的第十二卷当中,干宝对“鲛人”的描述是:“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意思便是说:鲛人生活在南海之外,它们虽然像鱼一样居住,却仍然像人类一样过着耕织绩麻的生活,比较神奇的是,鲛人所流出来的眼泪,在干涸之后就会变成珍珠。
鲛人/美人鱼
除了《搜神记》之外,《博物志》《述异记》等“志怪”古籍当中对“鲛人”也有相关的记载,在具体描述方面大致相差不多。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志怪”古籍的广泛流传,“鲛人”也就变得更加具有“神话”色彩,不仅无论雌、雄的样貌都十分出众,而且还有着一定的功力,上半身为人身,下半身则为鱼尾,当他们想要到陆上的时候,一旦修炼到一定的程度,鱼尾便可以化作“双脚”。
正因“鲛人”属于“水族”,所以,此后又有了“泉先”“泉客”这些称谓,并且还与“龙王”等神话人物有了紧密的联系,更是成为了“水族”当中兼具美丽和智慧的一支。
雄性鲛人
至于说“鲛人”这种神秘生物是不是真的存在,这跟到现在为止一直被各国的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美人鱼之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据科学家们考证,无论是我们所说的“鲛人”,还是西方神话当中的“美人鱼”,其实都应该是一种叫做“儒艮”的哺乳动物。
“儒艮”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食草性哺乳动物,之所以说这种动物就是“鲛人”,最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等到“儒艮”成年的时候,从形象上来看,上半身的两只鱼鳍会退化到,仅仅剩下一个尾鳍。
鲛人/美人鱼
第二个便是在它的前肢根部恰好便有着一对与人类女性极其相似的“乳房”,这便加强了“儒艮”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所以,当古人在海中看到这种生物的时候便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有着神秘色彩的自然精灵,此后,便有了与“鲛人”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
很荣幸跟你分享我的历史观点,关注“冒牌东方朔”,跟你畅聊更多历史!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
鲛人是存在的,从神话传说来看很可能是下列某种生物。
一、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提到鲛人的形象应该也是《山海经》。
《山海经》里面记录了一段非常神奇的故事,说黄帝的孙子颛顼,他死的时候随风从海面吹来,这时候似乎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力量,海风所及之处蛇变为鱼,已经死去的颛顼就在这时候重新复活,变成了一个人面鱼身的一种生物,唤做鱼妇。
这里的颛顼鲛人的形象很像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
二、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此外,《山海经》里面还提到过一种叫做鲛鱼的生物。《山海经.中山经》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大概意思是说,漳水往东南流经雎这个地方,水中有很多的黄金,有很多的鲛鱼,刘欣的《交州记》认为这个鲛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交州记》曰:鲛鱼出合浦,长三尺。背上有甲珠文,坚强可以饰刀口,又可以鑢物。这里描述的形象就特别像我们今天的鲨鱼的形象。
作为鲨鱼佐证的还有三国张揖的《子虚赋》,《子虚赋》说:“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
三、传说里勤劳且喜欢和人谈恋爱的人间尤物这里的鲛人就非常像蒲松龄小说里面的妖怪,简直集合了人间一切的真善美,不仅美丽善良,唱歌永远好听,他们不仅勤劳,日以继夜的生产洁白如纱的鲛纱,这种纱入水不湿,即使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也会变成珍珠。
而死后的鲛人更是实力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鲛人皮脂下面的油,据说是一种,难得的宝物,点上一滴就能烧大半个月,一盏鲛人皮脂油做的鲛灯点在墓里能万年长明。
我们古籍中记载的鲛人和所有的中国妖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良并且还知道勤劳致富。
《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搜神记》和《述异记》说鲛人住在南海之外,他们在南海的龙宫里面,日以继夜的不停劳作,只为了织出洁白如雪的鲛纱。等他们织够了鲛纱,她们就会浮出海面和沿海的商人通商,用鲛纱换取她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是不是的还和人类结个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太平御览》记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太平御览》记录了一个鲛人报恩的故事,说有一个鲛人从水里浮出,寄居在沿海一户人家,她每日都卖绢布,等他要离开的时候就,向主人要了一个器皿,然后就非常悲伤的流出了许多眼泪,这些眼泪滴落在器皿里全部都变成了珍珠,于是他就将这些珍珠赠与主人,用作报恩。
四、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的民族这里的鲛人跟我们传统认知里面的鲛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理想中所认为的鲛人应该是会在大海中唱歌,长得非常漂亮会勾引人,会与人巫山云雨的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的特殊鱼类。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大部分鲛人都是中西合剂,东方的神话和西方的神话,混合成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西方,她被称为美人鱼,希腊神话中半鱼半人的海妖塞壬会在海面唱歌吸引人前来,然后把人吃掉,在我们中国则被称为鲛人,她们通常是善良美好且勤劳的,她们会织鲛纱与沿海居民交换物品。
近年来,某些专家提出这些所谓传说中的鲛人,其实只是某个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并且以织布为生的民族,所谓的鱼尾其实是他们的纹身。
你认为是什么呢?欢迎留言探讨。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参考典籍:《山海经》、《太平预览》、《交州记》、《子虚赋》、《搜神记》、《述异记》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鲛人极有可能是存在的,是不是美女不好说。
中国古代的记载中,鲛人是人头鱼身的生物,水陆两栖,擅长织绢,能生产珍珠,身上的膏油还能千年不灭。
这样的形象与西方的美人鱼类似,巧合的是,中国有些记载中确实提到鲛人是美丽的女子,皮肤白皙柔软,眉清目秀,性情温和。
栋子认为,古代传说中的“鲛人”极有可能是存在的,但“鲛人”的意思可能与我们理解的不同,没多大可能是如今美人鱼的形象。
它们的原型来源大约有四种,古老民族、陌生生物、古人类分支,以及最可怜的人类先天性疾病。
古老民族中国对鲛人较早的记载,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
晋代郭璞注解:“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郭璞认为,雕题就是在额头和身体上刺青,画上各种花纹,像鳞片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鲛人”,居住在郁水南方。
古郁水在如今的广州市入海,它的南方就到了中国的最南地区,靠海靠江河,居住在这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确实有刺青的传统。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中国最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靠水为生,有着下水采珍珠的营生,还会织一些风格不同的布,被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古中国人认为是鲛人,不足为奇。
又如《太平御览》中记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这看起来很神秘,鱼尾的鲛人怎么能离开水到陆地上呢?如果我们把鲛人当成古老的沿海少数民族,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少数民族织好了布、采好了珍珠,去城市中售卖,居住在某户人家中,临走前依依不舍而落泪,便赠送给了他们一盘珍珠。
陌生生物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古人可能将海洋里的陌生生物错认为鲛人了,如儒艮。
儒艮是海洋草食系哺乳动物,皮肤灰白,体毛稀疏短细,头部较小,背部没有鳍,胸部有一对乳房。
儒艮需要定时浮出水面呼吸,所以很少去深海,大多居住在离海岸较近的海草丛中,有时候还会进入到河口内。
航海的人类漂泊在茫茫大海中,时间长了,精神可能会恍惚,错把浮出水面呼吸的儒艮当做了人类女子。
如《赫特生航海日记》记载:“美人鱼露出海面上的背和胸像一个女人。它的身体与一般人差不多,皮肤很白,背上披着长长的黑发。它潜下水去的时候,人们还看到了它和海豚相似的尾巴,尾巴上还有像鲭鱼一样的斑点。”
中国古籍也有这样的记载,《祖异记》记载,宋代的查道出使朝鲜时,在海面上见到了一个妇人:“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肋后微露红。命肤于水中,拜水感恋而没,乃人鱼也。”
这些人都是在海面上见到的鲛人,都看到了它们的双乳,极有可能是看到了儒艮。
此外,鲛人还有可能是其他的水生生物,《史记集解》记载“徐广曰:人鱼似鲇,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史记集解》提到的“四脚”、“如小儿啼”,不就是娃娃鱼吗?那“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可能就是鲸鱼之类的生物了。
人类分支国外有研究称,美人鱼可能是古猿朝早期人类进化中的一个分支,进化成了水中生活的物种。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大致分为古猿、南方古猿、猿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但在古猿到南方古猿之间大约280万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这时期的生物化石出土,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是空白的。
所以有些科学家就提出了“海猿说”的假说,认为这段化石空白期的人类祖先生活在海洋里,几百万年后才重返陆地。
他们结合地质史猜想,非洲大片地区曾被海水淹没,陆地上的古猿被迫下海,水中的环境让它们进化成了海猿。
当海猿重返陆地时,有些海猿继续留在了海洋,进化生存,但还保留着一些早期猿人的特征,被后来的人类看到,错认为了鲛人。
日本《古今着闻集》一则类似的记载:
“(人鱼)头部类似猿猴,长有鱼一样尖细的牙齿,上身长有红色的鳍,下身的形态类似鲤鱼,鳞片呈黑色,以鱼为主要食物……”
美人鱼综合征除了少数民族、人类分支、陌生生物的猜想,古时的鲛人还有可能得了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叫做美人鱼综合征。
美人鱼综合征极其罕见,大约10万人中才有一例,婴儿的双腿内侧天生粘连,看起来就像是人鱼的尾巴。
可惜美人鱼综合征患者成活率很低很低,一般活不过几个小时,如今已知幸存的仅仅有两人,一人在美国,一人在秘鲁。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古时可能有人得了美人鱼综合征,幸运地存活下来,被迷信的古人错当成了鲛人。
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我们人类探索的地方只是沧海一粟,没有人能断定海洋里有没有神奇的种族。
栋子最后要分享一则细思极恐的鲛人故事,在《太平广记》中有记载: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东海的这些老光棍们,逮住了鲛人做那啥,实在是单身久了,看着鲛人也眉清目秀的。
不过,这些鲛人是儒艮呢,还是被光棍拐卖的妇女扮成了鲛人模样呢?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中国的鲛人,其实也就相当于西方所说的美人鱼,当然,在传说里面,区别还是有的。比如说中国的鲛人会织布,流出来的泪水会变成珍珠,在古代的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比如《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但是相关的记述相对来说较少,而且内容也不是多么完备。
一直地到魏晋时期,有关于鲛人的记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仔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等人的诗文中都曾经提及过鲛人。
而郭璞注的《山海经》里面,也曾经提及“雕题国”人为鲛人,相关的古籍方面的记述极多,现引述如下: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此则内容与《博物志》、《述异记》等的记载大同小异。
《述异记》卷上:“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唐人李颀《鲛人歌》云:“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从这一些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与传说中的鲛人相关的信息,不外乎都是织绡和泣泪成珠,据说鲛人所炼的油燃点极低,一滴可以燃烧数日不灭,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秦始皇陵中用鲛人油制作的长明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