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俗语“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是什么意思?
又到四月,眼看着清明节将至,又到了祭祀先人的时节。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清明、中秋、中元、冬至与春节的时候,都是要祭祀祖先的,不过比较正式隆重的话,还是清明节的时候。
印象中,祭祀祖先通常只上溯到祖父那一辈,再往上的话不能说没有,但的确非常少,而过去的农村地区,还流传着所谓“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的说法。
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在世界范围内,再也找不到其他族群能够像我们这样尊奉与祭祀祖先的了。
人们相信,如果子孙们诚心祭祀先祖,对后代子孙有益,而与此相关的讲究也很多,比如所谓的: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
若是从字面理解,就非常容易明白,那就是人们清明祭扫的时候,只会去祭祀自己的父辈、祖父辈,从曾祖父这一辈开始向上的先人,不在祭祀的范围之中。
其实这只是少数地区的风俗,并不是广泛如此,因为有些地方有“一坟管三代”的说法,说白了就是爷爷辈最多只能庇佑到孙辈,超过了就无法庇佑了,自然不用再祭祀。
然而,这样的说法似乎本身就不太严禁,因为在清明祭扫的时候,通常都是两三代人一起前去进行祭扫,那到底从哪一辈开始算呢?
父子俩去祭扫,如果祭扫的是父亲的祖父辈,对父亲来说那没有超过三代,但那算是儿子的曾祖父辈,就已经超过了三代人了,难道不能祭扫了吗?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有些地区的风俗就是如此,觉得如果超过了三代人再去祭扫,那么不仅不能获得庇佑,反而会带来灾厄之类,比如绝后。
而从现实中看,现在的人祭扫时的确以父辈、祖父辈为主,曾祖和以上的很少,但并非完全没有,毕竟也是自己的先人,还是需要时常祭扫一下的。
在我的故乡,虽然也有这样的俗话,但意思完全和字面上的相反,主要的意思是,如果超过三代人都没人来祭扫,那么就代表这个家族断绝了。
从古至今,国人对于祭祀祖先这件事都非常看重,如果一座祖茔长期没有后人祭扫,往往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出了不孝子,要么是绝后。
百行孝为先,孝道在传统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家族要是出了不肖子孙,往往也意味着这个家族要开始没落。
以前的家族坟茔通常都是在一起的,尤其是南方的家族,所以在祭扫的时候不可能光顾着自己的父辈祖辈,再往上的先人们,一般也都会祭扫不会放着不管。
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太允许,所以想要祭祀曾祖与以上的先人其实也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听上去都不太现实。
记得上一次大规模祭祖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在老家真是在翻山越岭,最后祭祀的最古老的一位先祖,墓志上镌刻的居然是明崇祯十一年,那真的是老祖宗。
而像是这样上溯很多辈进行祭扫的情况相当少,但并非没有,至于祭祀曾祖、高祖,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大概隔几年才会有一次。
祭祀先人是一种传统,感念祖先的恩德,牢记家族的历史,这也是家族传承绵延的一种具体体现,时移世易,心意最重要,有些传统的做法与说辞,不需要太在意。
清明将至,俗语“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是什么意思?
我们清明祭祖,一般都是几代人一块去的,这不仅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更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上边俗语可以理解为,三代不祭祖先,说明这家三代后代不多,我们这边清明祭祀祖先,都是从上辈祖先开始,一代一代来祭祀,这是个规矩。
上边俗语要正确理解,去到坟地,每位祖先都要一一去祭祀下,只要你知道位置,都要去,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而且是对子孙非常有利的,现在叫不忘初心,还得忆苦思甜,文化传承,我们这里凡事注重祭祖的,一般家庭都不差,古人一般很注重,有的家庭可以旺盛四五代人,和良好的家风分不开,同时和祖先庇佑也分不开。
建议大家可以根据当地习俗,选择适当的祭祀方式,但是要把这次活动当做初心的回归,教育好后人,倡导文明祭祀,做好文化传承!相信大家都可以不忘初心,得到祖上的庇佑,生活,事业,越来越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删除!
清明将至,俗语“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是什么意思?
类似老人一直吓小孩的套路,即说谎容易被大灰狼抓走。
三代不祭祖即:在清明节这一天,当代人只能给父亲、爷爷辈扫墓上坟。爷爷辈之上的,是绝对不允许的。农村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坟管三代,一坟旺三代”,字面意思理解,这座坟只管三代人的运势,只旺三代人的运势,那为什么我还要去管你呢?
再者从实际角度出发,清明祭祖如果算到爷爷辈的话,已经够自己忙了。三代以外的,真要管的话你得花多大精力?清明一天估计都不够。所以说上坟这个东西,孙辈的管到爷辈的就可以了,再往上就无能为力了。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它都还有着借鉴意义。
祭祖绝后代的意思是:三代以内的如果不祭祖,那就代表着这家已经绝了后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这也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家训。
清明既然是如此特殊的日子,子孙后代怎能不来看望老祖宗呢?但三代人如果没有人来祭祖,那肯定是家族绝了后代,自然也没有人来完成这一任务了。
如果祖孙三代明明有人,但就是不来祭祖,子孙后代自然也是不孝的代名词。家族都出现了不孝子,这也是衰落的前兆。同时也不会得到老祖宗的保佑,运势当然不会好,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会绝了后代。
清明将至,俗语“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作为普通人,祭祀祖先时,一定不要逾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俗语,这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你怎样遵守祭祀文化。
按照传统祭祀文化,人必须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决定自己能祭祀几代祖先,在《礼记》里就明确规定如下:
天子祭祖七代,诸侯祭祖五代,仕大夫祭祖三代,平民只能儿子祭祀父亲。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时期,平民百姓才能祭祖三代。
在古代,国家大事,用《诗经》话说,就是“唯祀唯戎”,也就是祭祀祖先是绝对的大事,如果谁逾越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超规格祭祖,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犯上作乱。
试想一个普通人如果获得“大逆不道、犯上作乱”的罪名,肯定都是极刑——满门抄斩:也就是说多祭祖就是灭门之罪,还有什么后代可言。
其实这句话和“四十五属驴”同出一辙:“四十五”隐藏“九五”之意,而“九五”属于皇帝专用,普通人说自己“四十五”那就是对皇帝“大不敬”,所以只能根据“皇帝是龙马”,自己那就是渺小的“小驴子”来证明自己不敢冒犯皇帝尊严。
虽然现在人人平等了,但是流传下来的老俗语依然被人熟知,但是其中含义,就无法用现代的思维去解释了。
不过,祭祖的本意就是证明祖宗血脉还有自己以及家人传承,所以今天祭祖,祭祀三代,足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毕竟那么多列祖列宗,反正不能全部祭祀,那就祭祀到祖父吧!
清明将至,俗语“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是什么意思?
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这是易经里面说的,一人管三辈,在清明节为先人扫墓祭祖时,当代人只能给父辈、爷爷辈上坟扫墓,一辈人做一辈人的事情,对爷爷辈以上的先人,这辈人是不能再上坟扫墓。其实他们都应该进祖坟了,这是句俗语。
诚信祭祀可以通灵,可获得祖上神灵的佑护。我们人生的不顺,也多因我们为人诚信的不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吧。
清明将至,俗语“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是什么意思?
★这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俗语,字面意思是说当代人只能给父辈,爷爷辈上坟扫墓,爷爷辈以上的先人就不再上坟了,否则对在世的当代人造成不好的影响,还会使后代人折寿。时称世易,心意最重要,有些传统做法与说辞不需要太在意。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其快要饿死的时候,大臣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身上的肉,给公子煮了一锅肉汤,从而使得重耳死里逃生。后来重耳成为了君王,但封赏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隐退,重耳带人去请他出山,但不慎将介子推烧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重耳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来改为清明节,时间久了,清明就变成祭祀扫墓的日子。
★因水而生,绿树成荫,曰月明朗,清明不止是气候的重要转折,而且还是我国的重要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扫墓祭祀是慎终追远,孝敬先人的一种表现,是供以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意的一种活动,也是铭记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尊重历史,缅怀先人的人们尊重生的表现,对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祭祀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而是生者对生命的感思和敬畏,为己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重,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在传统农耕文化中也有尽孝道之意,祈求祖先庇佑之意,祈求风调雨顺,期盼来年有个好收获。
★“三代不祭祖,祭祖绝后代”就是一些农村的传统俗语。实际上农村的传统俗语也各不相同,有的则认为超过三代都不来祭扫,说明家庭没落了,或者断绝了,很不吉利。还有人觉得,每年才这么一次,都不来其实是很应该的。总之围绕清明的祭祀,祖先上说的规矩很多,记住家庭的历史,感念祖先的恩德是最重要的。
★现代人,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带着儿女二代人前去墓地祭扫,年轻人多数则趁着节日放假,带着孩子们出去踏青了!但无论如何除了祭祀亲人祖先外,都别忘了为我们拥有今天幸福美满生活,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献上一束花,鞠上三个躬,以表感恩的怀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