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
古代镜子与现在完全不同,古代的镜子多为青铜镜,是用含锡量高的青铜铸造打磨而成。
先秦上古时代,铜镜是用来当做祭祀礼器的,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了日常使用的物品,不过铜镜非常珍贵,只有王室贵族才能够使用,直到汉朝才开始向民间普及。
从汉朝到唐宋,青铜镜都是非常重要的日用品,直到明朝晚期玻璃镜出现后,铜镜才开始大规模淡出生活,逐渐消失。
如今的铜镜,大多都是出土的文物,古代非常流行用铜镜作为陪葬品,因为人们用镜赠亡者是取“炤耀幽冥”的意思,很多古铜镜因此入土,所以墓葬中出现铜镜很多。
现在去博物馆就会发现,大多数的铜镜主要展出的都是背面,很少有铜镜正面展出。
其实答案并没有多复杂,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铜镜的正面根本没什么好看的,至少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里的铜镜是这样的。
铜镜与玻璃镜不同,在使用的时候需要进行不断打磨抛光,而古代没有机器,只能通过人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效率很低,铜镜的映照效果也不是很好。
想要达到玻璃镜那样的程度很难,但要映照清楚也不是不行,然而问题在于现在博物馆里的铜镜大多数都是出土文物,青铜终究是金属,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腐蚀生锈。
大多数的古铜镜,至少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么长的时间早就锈迹斑斑了,铜镜的正面根本没啥好看的,没有任何的观赏价值。
然而与铜镜的正面不同,铜镜的背面通常都雕刻精美,汉朝之后的铜镜上面,往往还镶嵌着各种珍贵的宝石之类。
不同铜镜的背面有不同的纹饰,不仅很有观赏价值,而且不同纹饰都有不同的含义,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在的铜镜,其价值都在背面而非正面。
铜镜的正面,本来就只是用于映照而已,如今生锈了就没有了价值,而为了保护文物又不能对其进行打磨抛光,只能保持原状,所以博物馆展出的铜镜,大多都是背面。
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
去过几次博物馆,起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几乎所有铜镜都只展示背面,不让看正面。
于是有人猜测,博物馆里陈列的铜镜,大多都是从古墓里挖掘出来的,多为避邪镜,殓葬镜,风水镜,用这种镜子照人,那是非常不吉利的。比如红楼梦里的贾瑞,就是因为照了风月宝镜的正面,就一命呜呼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从夏商到明清用了几千年,铜镜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儿女情长、礼义廉耻、世态炎凉,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距今约4000年前,齐家文化墓葬。
铜镜在古代,用途不止是梳妆打扮的工具,还是象征爱情的信物,吉祥的象征!
所谓“破镜重圆”就是古时候的夫妻,将一面镜子截成两半,死后一人一半,分别埋在身侧,古人会在镜子的背面,刻上精美的文饰和铭文,小小的方寸之间,寄托着满满的爱意和美好的祝愿,所以铜镜的背面,往往更具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铜镜的正面,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光秃秃的平面,看着就象一个个铜饼[灵光一闪] 又经过千年的氧化和腐蚀,长满了班班锈迹,而为了保持文物的原貌,一般不会将镜面进行打磨处理,确实没什么好看的。
所以大多数博物馆只展示铜镜的背面,并没有照人不吉利的说法。
还有,在博物馆那种地方,如果一排排正面的镜子对着你,大家会不会觉得很瘆人呢…
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古铜镜只展出背面,不让看正面?嗯!很简单,正面丑呗!
您想啊,这可是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的东西,什么空气,什么氧气的早把这铜镜氧化的七七八八了,毕竟大多数都是从古墓里头出来的,那铜绿扒在上头一层又一层的,这铜绿有啥可看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打磨一下,重新扒拉扒拉,恢复恢复不好吗?”
不好!说的好听那叫铜绿,说的不好听那叫包浆,这多少年的包浆,让您这么一折腾,还是那个味吗?搞收藏的人都会朝你龇牙。
举个例子:乾陵?大家伙应该知道吧!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就这墓前头有那石头狮子,其中就有被洗干净的,洗的那叫个白啊!据说引进的还是日本人的技术,结果就是没有洗的发黑,洗的就发白。
一黑一白搁哪里,让人感觉这白的压根就是现代弄了一个凑数凑上去的,这就照成一种错觉,历史积淀的那点东西看不到了,毕竟历史摸上去的包浆没了。
咱不管别人咋想,但咱的心里瞅上去总感觉缺了点啥?您觉得呢?
好了,咱接着说青铜镜的事。
当然这要是几千年下来,这铜镜光可照人的话,轻微的修复一下,那倒是有的,那个时候您就可以瞅瞅前边了。
您别觉得没有,只不过这种概率很小而已。所以一般的青铜古镜,让您瞅个背面,就是为了让大家伙吧嗒一下,历史的味道,美不美?美!
这要是前面能晃人的话,俺如果把大脑袋伸过去,估计有人就要喊:“滚!这么丑!吓死俺了!”
好了,问题应该是解决了,接下来咱说点古镜的一些个小知识。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嘛小知识?不就是个花纹?不就是个铜绿吗?有啥可说的!”
瞧您说的,您见过透光镜吗?哎!就是古铜镜不仅可以晃脸,还能让太阳光穿过去的那种。
意不意外?
这种透光镜只有汉代才有,后来的历史上就没这东西了,您要是一不小心整了这么一面,这东西就可以传下去了,宝贝呀!
说道这里估计小伙伴们要惊奇了:“听说过玻璃透光,就没听过青铜也能透光?”
没法子,汉朝那会的人还是牛掰!
为嘛会这样呢?
因为汉朝那会出产的青铜镜是一面凸面镜,就跟在公路拐角上为了应对司机视线狭小问题,而在路边设立的镜子一样。
当然人家不会凸的那么厉害,毕竟凸的太厉害了,这就把人给晃的变形了。
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去上海博物馆里头瞅瞅,哪里就有一面这样的镜子,光打到这镜子的正面,反射到墙上会形成光圈,这镜子背后的图案就会出现在这光圈里头,牛吧!
那么为嘛会这样呢?
其实这个原理当年沈括在他的书里头就解释过。
“沈括是谁?”就那个北宋研究出地球磁偏角的老祖宗。
啥原理呢?
简单的说,这铜镜的背后不是有花纹吗?这花纹照成了铜镜各个点的薄厚不均,照成了力道不一样,这种力道照成了前边的镜面微微的凸起,得,这不就成了凸面镜了吗?
而汉朝之后,这镜子慢慢的做成了平面的了,这种效果就消失了。
接着咱说说,他为嘛会透光呢?
很简单,因为那会的古镜,卖出去之后,他不是一直可以保持光可照人的地步,隔段时间他就要找人磨一磨。
您就想哇,这磨的次数多了,十年二十年下去,是不是就变薄了,好吧,这青铜镜可真就变的薄了,薄的可以透光了。
所以这技术不是他们故意的,是老天爷开了个玩笑。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
因为铜镜的艺术价值在背面——形状各异的图案💥;可以根据图案判断年代。
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
如果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是正面,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无人问津。另外一种是有人会站在铜镜面前站着不走。
古代铜镜出土前是作为陪葬品埋在地下的,时间长了,早已锈迹斑斑。出土后除非重新打磨抛光,不然从正面来看就是一块生了锈的废铜,
- 齐家文化青铜镜,共发现3面,下图为其中一面,“重环星纹铜镜”,现为国家博物馆馆藏。
齐家文化青铜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镜,属于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
若是正面经过打磨,估计有些人在参观时会忍不住站在那照镜子。比如我,见到镜子就会忍不住照一下。
唐代螺钿铜镜,古代最美铜镜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古代铜镜的背面大多带有花纹或铭文,这些可比铜锈有吸引力的多。而且铜镜的命名一般也是根据背面的纹饰或铭文而来的,其中隐含了很多文化内涵。
此外,有些铜镜是具有特殊功能的,不然《西游记》里为啥会有“照妖镜”呢?
我是阿斗,用文物解读历史,欢迎关注文物考古聊历史。
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
答:在中国古人的生活里,铜镜显然有着重量级的意义。
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古铜镜,是距今4000年前甘肃齐家文化遗址里的七角纹铜镜。从此在中国古人的典礼、生活乃至日常创作里,铜镜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战国年间的韩非子、庄子等名家,都曾以铜镜隐喻自己的思想主张,汉赋唐诗宋词里,“咏镜”也是热门题材,诸如“前车之鉴”“殷鉴不远”等成语,也都是从铜镜引申而来。《黄帝内传》里的穆天子,就“铸大镜十二面”迎接西王母。唐玄宗也常在千秋节上,把精美铜镜“分将赐群臣”,相当的高端大气。
古人的爱情生活里,铜镜也是珍贵见证,不止有“破镜重圆”的凄美,互赠铜镜亦是表白的方式。今天西北一些地区女子出嫁,也有背上铜镜启程的婚俗。
古代铜镜的身价,也因此一度不菲。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形容说“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可见唐代铜镜之昂贵。中国古代王朝对外交往中,铜镜更一度是名贵国礼,三国曹魏政权一次向倭国赠送的礼品里,就有“铜镜百枚”。放在丝绸之路上,中国铜镜也一度是直追丝绸的“硬通货”。中国沿海的唐宋沉船里,就曾多次发现铜镜商品。对于唐以前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一辈子照一次铜镜?几乎就是奢求。
甚至,铜镜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还有着“辟邪驱灾”的意义。古典神话名著里,“照妖镜”就是叫妖怪无处躲的大杀器。古代的墓葬里,也常有铜镜陪葬镇墓。而今天出土的古代铜镜,也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奇特的是,当多少“历史粉”慕名跑去博物馆,想要一睹古代铜镜真容,甚至在铜镜面前照一照时,他们看到的,却只是历代铜镜的背面。为什么博物馆的古铜镜,从不以正面示人呢?
对这个问题,“历史票友”们也脑洞大开,想出很多新鲜理由。流行最广的就是“辟邪”说,即铜镜自古有辟邪功能,所以正面照人不吉利,甚至还能招灾。于是出于保护观众的需要,博物馆就很体贴的只展背面了。但真实的原因,其实没这么魔幻——就是没法照人。这些历经岁月考验的古代铜镜,正面理论上该是光滑的,但其实却长满绿锈,非但不能照人,也毫无观赏性。用一位博物馆馆长回答媒体的话说:“实在没什么可看的。”
那么,传说中光灿灿的青铜镜,正面为何会变成这模样?这就要说说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在某些“高流量古装剧”里,铜镜的制作,就是“找块铜磨一磨”,但真实的古代铜镜制作工艺,可没这么简单粗暴:铜镜的材料,是以铜、锡、铅组成的合金,宋代以后还加入了锌。各个材料在历代的比例不同,整个制作过程也要经过制范、浇铸、刮削、研磨、抛光、开光等工序。而在古代科技条件下,一件上好的铜镜用久了就会生锈,需要工匠重新打磨后才可使用。
所以在古代,“磨镜子”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职业,还有以锡、水银制成的“魔镜药”。东汉名士徐穉早年就曾以替人磨镜为业。明清演义小说里,也常见“挑了一担新磨的镜子”的“磨镜者”走街串巷。古代文学家也常以“青镜摩挲”来形容岁月蹉跎。心学宝典《传习录》里,更把“如磨镜而使之名,磨上用功”作为治学的基本态度。日常使用的青铜镜尚且要磨,千百年没磨过的文物铜镜?自然锈得不像样。
不过,纵是锈迹斑斑,也遮掩不了中国古代铜镜工艺的诸多亮点。比如陕西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造研究所,就严格按照古代造镜工艺造出铜镜,其清晰度与今天的玻璃镜子几乎相差无几。值得一提的,还有古代铜镜的透光技术,战国时期时,中国人已经可以造出“透光镜”,即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其镜子背面的纹饰文字,可以清楚反射到墙面上。堪称世界手工业史上的创举。
而且,早在秦汉年间时,中国人已经可以生产大型青铜镜。1980年山东淄博出土的西汉大铜镜,高达一米二。而在《资治通鉴》《晋书》等史料里,晋代皇宫里已经有了高五尺宽三尺的巨型铜镜,唐朝人还造出了巨型铜镜环绕的“镜殿”,那墙壁上“四面皆天子”的效果,把走进殿内的唐高宗都吓得不轻。以现代工业看,这成果似乎不算啥,但放在古代史上,却代表了当时全球手工业的巅峰。
而比起唐代以前,铜镜的“有钱人专享”地位来,唐代的铜镜加入了锡,宋代起铜镜里又加入了锌,随着铸造工艺与相关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镜的生产成本也越来越低。唐代时的铜镜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明清年间的铜镜,更早从权贵奢侈品变成了日常居家用品,直到晚清年间,才被防锈效果更好价格更低的西方玻璃镜取代。这一段长达近四千年的中国铜镜演变史,亦是中国古代生活史。
而除了“没什么可看外”,各大博物馆展出铜镜背面,却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历代铜镜背面的纹饰与铭文,不止是“装饰”这么简单,相反却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其内容更堪称所在时代的烙印。
比如战国时期的铜镜,虽然背面没有铭文,但纹饰已经非常丰富,有卷云镜、龙纹境、菱形纹镜、四叶纹镜等多种类型。单看不同纹饰,就能清晰区分战国的不同时期。汉代的铜镜背面铭文,有了“长乐未央”“大乐富贵”等内容,还有彩绘的车马人物。魏晋南北朝的铜镜背面,除了依然有铭文,还有伍子胥、范蠡、西王母等故事画,可以说越发精致。
唐代起,中国铜镜的背面纹饰更进一步,开始用金银薄片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然后镶嵌在铜镜背面,工艺水准进了一大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铜镜背后也有了各种商标介绍。甚至随着加工技术进步,客人购买铜镜后,也可以自选背面的刻字纹饰,有叫做“负局”的加工机构,专门负责加工。
明清年间的铜镜日益平民化,如唐代那样做工精美的“贵族”铜镜极少,铜镜的纹饰也以求道、修仙、祝寿为主,内容更接地气。其双鱼纹、四寿纹等纹饰,也更加平民化。有的还有漆画与风景图案。
可以说,如果把每一个年代的铜镜,其背后的图案、纹饰、铭文组合起来,完全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历史书。若问中国文化的厚重博大,铜镜的北面就是另一扇窗口。把古铜镜的背面展出来?那是必须的。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技术及其社会功能》《浅谈古代铜镜的文化艺术内涵》《古代铜镜文明》《中国青铜器》《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作者:张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