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向秦始皇竖中指,他会有什么反应?
对秦始皇做竖中指的动作,也没什么,估计秦始皇也一头雾水不知道你要作甚。
不过,如果你一屁股坐下两腿伸开,面对着秦始皇,那可能就要被拖出去斩了。
文化不同习俗不同,同样的动作在同时代不同地区,意思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们都是点头肯定摇头否定,但是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方就是反过来的;
比如我们竖大拇指表示赞扬,倒过来是贬义,但在澳大利亚,竖大拇指就是讥讽。
竖中指这个动作也一样,其实这个动作带有不雅之意源起于西方,直到近现代才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东亚地区。
现代,我们当然也知道竖中指是个很粗陋的动作,但这也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可要搁在古代的东方,没人知道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在西方,竖中指是个极其粗鲁的动作,充满敌意,而历史上最早做出竖中指动作并且带有不好的意味的,是古代的希腊人。
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雅典城邦,著名的哲学家第欧根尼对着当时著名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做出了竖中指的动作,因为第欧根尼觉得对方巧舌如簧,而这个习惯后被效仿。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用这个动作暗指男子的私隐部位,以此表示折辱对方,而后古罗马大量吸收古希腊文化的同时,也把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
在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塔西佗的笔下,记载了那时候的罗马人的确有这样的习惯,罗马大军与日耳曼部族作战的时候,以此动作表示不屑。
由于古罗马的强盛影响,竖中指表示讥讽羞辱的意思,在欧洲乃至整个近东地区传播,不过主要还是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也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分布之地。
根据西方人的普遍说法,美国等地区逐渐也学会了这种动作,是因为近代受到了意大利等地移民带去的文化影响,在近几百年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除此之外,关于竖中指起源还有个说法,那就要从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百年战争说起,英国与法国是欧洲著名的一对冤家,历史上也不知道打了多少年。
百年战争时期,英格兰王国虽然人少,但其弓阵非常厉害,经常出现法国数倍兵力对阵英格兰王国,结果被杀得片甲不留。
由于那时候英格兰的弓兵需要用中指拉弓,所以后来英格兰人对阵法国人的时候,就在阵前故意炫耀自己的中指,久而久之产生了轻蔑与讥讽的意思。
其实在中原的古代,有其他的类似于此的不雅的相关动作,而意味最强烈的,就是“箕踞”,也就是两腿叉开直接坐在地上,面向对方。
荆轲刺秦失败之后,荆轲就是箕踞面向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的,使得嬴政勃然大怒,一定要除掉荆轲,而这也是史上嬴政唯一的一次被人做出折辱的动作。
从先秦时代开始,一直到元明清时期,在数千年的岁月之中,箕踞的坐姿尤其是男子,其实是非常不雅而且代表侮辱的,到了现代才逐渐消除。
传统的汉服就是上衣下裳,所谓的“裳”就是裙子,而早期的裙很简单,就是用布裹一圈,在裙子里面并没有裤裆,古代的人也不穿什么内衣裤之类。
其实,裤子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但也局限于少数人,大多数人尤其是贵族根本不穿,即便是后来出现了内裤,也都是开档类型的,这种情况下箕踞的坐姿会露出什么,不必多说。
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如果对秦始皇竖中指,他可能会愣住,不知道你要作甚,但如果你直接坐地上双腿展开对着秦始皇,那估计要被车裂。
如果你向秦始皇竖中指,他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你向秦始皇竖中指,秦始皇还可能重赏你。
竖中指是一个极具侮辱性的动作,,充满鄙视的意思,就是告诉对方:“你不行”。但这个动作来源于欧洲,跟秦始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竖中指的起源早在13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军和法军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当时双方实用的兵器是弓箭,搭弓射箭时人们会把中指竖起来向前瞄准。由于英国的弓箭手让法军吃了很大苦头,往往一开战就看见英军对自己竖着中指,搭弓射箭进行瞄准。
于是,法军对此咬牙切齿,他们发誓如果战胜英军,一定要把他们弓箭手的中指砍下来报复。英军听到这个消息,又气又笑,发誓一定要战胜法军,战争的结局以英军的胜利落下帷幕。
战败的法军撤退时,英军纷纷对着法军竖起中指,意在告诉对方,我们的中指还在,以表示对法军的侮辱。从此,这个动作成了鄙视侮辱的意思,逐渐流传开来。
古代表示鄙视的动作在春秋战国时期,竖中指并不代表鄙视和侮辱,而“箕踞”则是侮辱性极强的动作。所谓箕踞,就是两腿岔开坐在地上。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没有正式的“裤子”,只是穿着裙子和长筒袜。
而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流行的坐姿是跪坐,倘若有人岔开腿坐着,那就很不雅观。因此,箕踞就表示不注意礼仪,蔑视对方的意思。根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未果后,就箕踞而坐怒骂秦始皇嬴政。同样,汉高祖刘邦也有过箕踞而坐以迎接宾客的记载,被认为是极具侮辱的动作。
竖指头在古代的意义在古代,如果你竖起中指,可能很多人以为你要发誓,因为有一个成语叫“指天为誓”,或者叫“指天誓日。古代人在发誓的时候,经常会竖起指头指着天,然后说一些酸溜溜的誓言。这个动作的意思就是,我发誓如何如何,有上天为证,日月可鉴。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另外,指天为誓除了表示发誓,还有表示对某人绝对忠诚的意思。因为在古代,很多人表示忠诚时,会竖起指头指天为誓,我对某某某忠心耿耿,此心天地为证,日月可鉴,若违此誓天人共戮之。
想象一下,如果你对秦始皇竖中指,秦始皇可能会以为你要发誓,或者说你对秦始皇绝对忠诚,说不定秦始皇还会重赏你一番。
@历史方位原创,感谢各位朋友的点赞关注,您的一个小小的赞许,就是我的最大动力!
如果你向秦始皇竖中指,他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现在有人向你伸出中指,你一定会非常生气,甚至有可能跟他翻脸。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里,竖中指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也是对他人的侮辱。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轻易向别人伸中指。
假如有天你穿越到秦朝,对着秦始皇竖起中指,秦始皇会有什么反应。秦始皇可能会非常不高兴,也有可能会重重地惩罚你,甚至要了你的小命。
秦始皇生气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他觉得你伸中指的行为侮辱了他,而是因为你向他做动作的行为侮辱了他。
现代人基本上都知道伸中指的含义,但是秦始皇却不知道伸中指是一种侮辱性行为。伸中指本来并没有特殊的含义,直到英法百年战争之后,伸中指才有了特殊的含义。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的弓箭手射杀了大量法军,给法军带来严重的损失。法军非常痛恨英国弓箭手,他们发誓一定要将英国弓箭手拉弦的中指砍下。
结果下一场战役中,英军再一次打败了法军,英国弓箭手再一次大显神威。法军溃败之后,英军弓箭手集体伸出中指,表示对法军的嘲讽。从此以后,伸中指就有了嘲讽、鄙视的含义。
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西方的一些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也都传入到中国,伸中指也逐渐传入到中国。
百年战争的时间为1337年至1453年,伸中指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率是1840年以后,最早也是明朝末年。秦朝跟明朝相距1800年左右,跟鸦片战争相距2000年,秦始皇哪里知道“伸中指”是鄙视嘲讽的意思。
既然秦朝人不知道“伸中指”的意思,当你向他们伸中指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生气,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反而有可能觉得你是出于礼貌。
如果你对秦朝普通老百姓“伸中指”,可能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如果对秦始皇伸中指则不一样。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皇帝制度。为了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秦始皇在形式、礼仪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
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印章为“玺”,命令为“制”、“诏”等。皇帝出行之时,一般老百姓必须远远地回避,见到皇帝则需要行大礼。当年刘邦和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只能在远处瞄一眼。
如果从刘邦和项羽的角度,向秦始皇“伸中指”,他可能也没有任何反应。他们距离秦始皇太遥远,根本看不到别人向他“伸中指”。远距离看秦始皇,可以随意点。
如果近距离接触秦始皇,则需要行大礼。如果这时候,你贸然向秦始皇伸中指,他有可能非常愤怒。
秦始皇愤怒的原因,可能不是“伸中指”的含义,而是“伸中指”这个动作。普通人见到秦始皇需要恭恭敬敬地行大礼,你没有行大礼而是做出一些多余的动作,会被秦始皇认定为冒犯自己,等于犯了“欺君之罪”。
此时不管你伸的是那根手指,最终的效果完全一样。至于,当时秦始皇会有什么反应,则要看他当时的心情,以及秦法如何规定。你最后极有可能被“依法惩处”。
秦朝法律相当严苛,一旦被认定为“冒犯”皇帝,你的下场可能比较凄惨。生命不易,所以您还是“且伸且珍惜”。
如果你向秦始皇竖中指,他会有什么反应?
这位提问者真是牛逼,竖中指🖕有“diao你”的意思,但这个含义秦始皇是不懂的,不过秦始皇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一看你的表情就猜到大概意思了,即使感觉不出其中的侮辱性,也知道你不怀好意。秦始皇是什么人,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可以说是千古一帝,也可以说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暴君,弄不好分分钟会灭你九族,甚至和你同村同镇的人也有死光的可能。
别说伸手指点秦始皇,单是给秦始皇一个怒视就会遭到灭顶之灾。看看秦始皇,为了修长城,死多少人他都不在乎。秦朝刚统一时,秦始皇担心各大诸侯国的士大夫或直属前主的人会反,于是下令他们全部迁进咸阳居住。当时各地的贵族距离咸阳极远,单靠步行而来,途中是有秦军押送的,其苦可想而知,在路上便死了过半人。
秦始皇还担心民间使用武器,下令将民间所有刀剑枪矛之类毁掉,谁敢私藏,立刻杀头。
面对这样帝皇,谁敢伸中指截他?即使有一百条命也不够死啊。要是题主穿越到秦始皇时代,最好带几本修仙小说过去,让秦始皇学学修仙之道,说不定会封你个公候做做。
😀😀😀
diao ni !
如果你向秦始皇竖中指,他会有什么反应?
首先,我不会这样做。因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第一次实现中国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君主。并吞六国,创建帝制,统一文字,这一切均为华夏文明、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秦始皇也有过,但功远远大于过。其次,我认为提问者非常无聊[灵光一闪]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古人,你却要竖中指🖕️,我想问问你:你要表达个什么意思[what]
如果你向秦始皇竖中指,他会有什么反应?
不管是谁向秦始皇竖中指,我敢保证,秦始皇打不死你,你以为他不懂这手势?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在秦朝之前,这手势就有了,它的第一次给了苏格拉底。
竖中指的原始之父公元前446年,古希腊有个小孩诞生了,这孩子打小聪明,喜欢搞恶作剧戏弄别人,长大后成了个很优秀的段子手,这人叫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交往,但交情不深,非常讨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例如否认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将人从生活、家庭独立出来的种种思想,阿里斯托芬认为这就是不切实际的诡辩术,因此写了一部喜剧《云》来批判苏格拉底,对他竖起了中指。
《云》讲的故事很有意思。
斯瑞西阿得斯赌马欠债不想还,被债主起诉,于是父子俩先后向苏格拉底学习赖债之术。最后斯瑞西阿得斯的儿子斐狄庇得斯利用学来的诡辩术,暴打无良父亲;醒悟后的斯瑞西阿得斯火烧“思想所”,并烧死了诡辩术的创始人苏格拉底。
这故事不复杂,但经过段子手阿里斯托芬的大脑,就变得笑话百出,恨恨地讽刺了一回苏格拉底,并踩得他的哲学成了一堆狗屎。
剧中的“云神”是苏格拉底唯一信任的神,代表诡辩术,影射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剧本是这样的。
被债主起诉,吝啬的斯瑞西阿得斯听说苏格拉底开了个“思想所”,传授歪曲的逻辑,可以将黑的说成白的,于是让儿子斐狄庇得斯去学习,意图达到赖债的目的。
斐狄庇得斯觉得苏格拉底就是个疯子,自己的父亲也是个奇葩,欠债还钱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偏偏还有人教学诡辩术让人赖债,这显然是在丧失道德良知,在践踏法律制度,更是在人为的破坏人类公认的次序。
斐狄庇得斯当然不去了。
斯瑞西阿得斯只好自己去学习,但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老是记不住。这时云神就劝斯瑞西阿得斯让儿子来学习诡辩术,只要接受了这种思想,就能合理地赖债。
在父亲的一再哀求下,斐狄庇得斯开始在苏格拉底的指导下学习诡辩术,并且很成功。
搞笑的事来了。
斐狄庇得斯成功学到诡辩术后,不是用来对付债主,而是直接暴打父亲了一顿,并利用学来的歪曲的逻辑证明“儿子打父亲”的合理性。
斐狄庇得斯用残酷的现实教训了父亲,颠倒黑白只会害人害己。这时,扮演者对“思想所”的教师苏格拉底竖起了中指,尽管当时没人懂得这代表什么,人们也猜出了是在表达鄙视和不屑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正坐在戏台下,于是他成了史上被中指狠狠鄙视的第一人,而鬼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称得上是竖中指的原始之父。
阿里斯托芬逝世于公元前385年,秦始皇在公元前 259年出生,百来年的时间足够流传到中国了,你说有人敢对秦始皇竖中指吗?
秦始皇面对中指的反应秦礼,继承周礼,是道德、伦理、修养的体现,中心思想就是道德之治,在秦、汉时期非常讲究,注重尊卑主次,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见礼方式。如果有人对着秦始皇竖起中指,秦始皇的反应是什么呢?
一、与手指有关的正礼
秦朝礼仪齐全,与手指有关的礼仪主要有揖礼和拜礼。
将手伸直,左手紧盖右手,手心朝上,大拇指朝外,以示举尊重和迎客之意。双手掩在袖筒里,高举至额,随之九十度鞠躬。
起身,双手再次上举齐眉后放下,才算得上一次正规的揖礼完成。
不过女子行揖礼则是右手盖左手,并非是女人话事压人一等的意思,而是以左为尊、男为主,表示“从”的关系。
如果电视剧中秦朝女子行礼左手压右手,说明编剧不太合格,糊弄咱小老百姓。
拜礼是接着揖礼齐眉环节后,双膝同时下跪,将手置于前,手心朝上,额头下贴住手心,然后直起上身,手再次回到齐眉位置,视礼仪需要再拜或多拜,最后起身立直,双掌如揖礼收尾一样齐眉后放下。
如果你对秦始皇竖中指,秦始皇还以为有了新式礼仪,他绝对要和你念叨念叨:看我的刀快还是手指硬!
二、刘邦无礼知理而改
有这么个故事。
刘邦在高阳歇了,传见前来投奔的郦食其。
郦食其进房后一见刘邦有点傻眼。
刘邦正懒洋洋地坐着,双脚踩在洗脚盆中,两个丫环正忙着替他洗两条大毛腿。
哼着小曲的刘邦瞄了一眼郦食其,也不顾忌郦食其读书人的身份,没个正形,爱咋的咋的,老子就喜欢这调调。
郦食其恭恭敬敬行了个揖礼。
刘邦心里腻歪坏了:“郦大爷,你是来投奔我的?老子是不拘小节,但君臣相见这跪拜之礼是少不了的,别欺负我读书少,想当年,老子也是混过幼儿园的。”
没等刘邦变脸,郦食其说话了:“你是想代秦国讨伐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拉秦国下马呢?”
刘邦气坏了:我打秦国都打到这份上了,还代秦伐候,让我自己打自己?我是不是要找根绳子静静地悄悄地吊死在老秦坟边啊?
于是大怒斥骂郦食其道:“臭读书的,秦国让天下百姓苦得跟黄连似的,所以老子才带人干他,你这不分青红皂白地说我助秦伐侯是何道理。今儿这事不整明白了,老子跟你没完!”
郦食其不慌不忙地说道:“想带着义兵推翻秦朝,应该以礼待人,以德服人,你这坐着洗脚见人成何体统?”
言外之意就是说轻视别人,不尊长者,不但不能服众,还会使部下背心离德,你还打个屁呀,你有本事,一个人去推翻秦朝嘛。人,先学会尊重别人才行。
刘邦知道郦食其是有真本事的,不敢洗脚了,赶紧整理衣冠重新见礼,再请郦食其坐上贵宾的位置,诚恳道歉。
刘邦从无礼到知理而改,可见当时礼的影响力。礼遇人才真不是说着玩的,小者可以兴家,大者可以强国,比如秦国就是靠着商鞅变法开始走向强者之路,最终奠定了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基础。所以呢,即使你有钱了,也别拽得像个暴发户,一个劲儿挖苦刚出校园的大学生,口上留德也是礼。
三、秦始皇面对中指的反应
李斯是荀子的弟子,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李斯拿来就用,用法教人讲礼。
秦朝的法治那可是让人心惊胆寒的,法律制度很完备,但是,矫枉过当,刑罚太过残酷,轻罪有可能重罚。比如脸上刻几个蝌蚪文,内容要是小蝌蚪找妈妈你就惨了,全身都得刻满;刻完了呢,再打一顿鞭子,最后拉到市场去观光,你看、我看、大家看。
人敢不讲礼,秦始皇就敢不讲理,对着秦始皇竖中指,秦始皇的反应得分两种情况。
01、秦始皇不知道竖中指的含义。
秦始皇既然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但瞧着你洋洋得意的样子,再看看你竖着的中指,气不打一处来,敢挑衅哦。
秦始皇:李斯啊,这小子干嘛呢?
李斯:王,不知道啊,我忙着呢,没工夫去猜。
秦始皇:那咋办?
李斯:王,让他收回去就好了。
秦始皇:那就切了吧……
02、秦始皇知道竖中指的含义。
秦始皇有可能知道竖中指的含义吗?真有。
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在新疆的秦代遗址里发现了欧洲人特有的线粒体DNA。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资深考古学家李秀珍认为秦兵马俑、杂技陶俑和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铜像灵感来自古希腊雕塑和艺术,于是猜想古希腊人可能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抵达秦国,培训了当地工匠,制造出了本土文明与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集合体——秦兵马俑。
如果古希腊人来到了秦朝,虽然不敢对秦始皇竖中指,但生活习惯中总会偶尔展露这个不雅的手势。在人们好奇地询问下,知道到了其中的含义,有可能在小范围里传播,但在礼制的观念下,只能当做好友之间的玩笑方式,自然秦始皇是有可能知道竖中指的含义。
秦始皇:李斯啊,这小子对我竖中指啊!
李斯:他这是自寻死路!
秦始皇:没那么严重吧?
李斯眨眨眼:修皇陵和阿房宫缺人手啊,你懂的。
秦始皇:好的。
在庞大的修皇陵的队伍中,从此多了个奴隶,修完皇陵修阿房宫,修完阿房宫修长城,说起来都是泪,手贱啊,竖什么中指……
(图片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