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死的时候已经23岁了,为什么没有后代?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秦昭襄王?
馆陶公主出生时,其父汉文帝刘恒13岁,却已有四个儿子。
康熙帝玄烨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仅仅才13岁而已。
古人的生育年龄一直都是个谜,反正要比现代人早很多,几乎就是孩子做父母。
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的时候已经23岁“高龄”,但他膝下却没有子嗣,因此王位最终落入了他的异母弟弟嬴稷的身上,嬴稷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不过嬴荡是突然离世的,嬴稷继位可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勇猛尚武的秦王,最终过头而亡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与惠文后所生之嫡子,先秦时代最锐意开拓的君王之一,虽然其母亲惠文后乃是魏国公主,但这并不妨碍秦国揍魏国。
从三家分晋之后开始,魏国就成了秦国东出函谷的巨大障碍,秦魏打来打去一直没断过。
不过战国就是这样,一边打来打去,一边又结亲联合,而结亲的方式很直接,那就是联姻,惠文王的王后,就是魏国公主。
换言之,嬴荡身上有一半的魏国血统。
小时候的嬴荡就天生神力,喜欢与勇士们一起做角力游戏,乌获、任鄙这两位大力士在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勇猛得到重用,自然也被嬴荡亲近。
秦人崇尚勇武,在惠文王眼里,这个孩子不仅有嫡子的尊贵,而且很符合秦人的风格,因此格外疼爱,早早将其册立为储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驷薨,嬴荡继位为秦武王。
嬴荡登基后没多久,就筹谋着灭掉周王室,由此夺取天下,虽然当时的周天子早就成了空架子而已,但诸侯没谁去动这个忌讳,武王之举的确惊世骇俗。
出于试探,武王决定先行伐韩,因为周王畿就在韩国腹心之地,由于当时韩魏联盟,为免得魏国偷袭,秦国先派甘茂前往魏国拖延游说。
秦国软硬兼施之下,魏国倒戈,不仅不帮韩国,反而助秦攻韩,不多久韩国被打得七零八落只能投降,派人前去秦国求和。
武王趁伐韩由头带兵进入周王畿,准备取走九鼎,结果,就在嬴荡亲自动手搬起龙文赤鼎的时候,脚下一滑被大鼎砸中,当场气绝身亡。
无子继位,只得兄终弟及尽管当时武王已经23岁,在古代这个年纪早就做了父母,但他并没有子嗣,其生母惠文后也就这么一个亲儿子,嬴荡没有其他同母弟弟。
王位不可虚悬,但到底立谁成了个问题。
虽然惠文王就这么一个嫡子,却有一大群的庶子,另外,与惠文王同辈的兄弟觊觎王位的也并不在少数。
由于王位之争,秦国陷入大乱,惠文后想要扶持庶长子公子壮,而芈八子想要扶持亲子公子芾为秦王,还得到了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的支持。
其实,芈八子虽然只是嫔御,无法与惠文后争,但她的娘家兄弟们争气,而且关键是樗里疾这个在秦宗室中有巨大分量的人物也支持她。
但这还没完,隔壁的赵国也想横插一脚,他们支持的乃是公子稷。
事实上,嬴稷也是芈八子的孩子,只不过当年年幼被送去了燕国作为质子,对芈八子来说反正都是自己的孩子,立公子芾或者公子稷都没关系。
那时的赵国是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实力不可小觑,迫于赵国的压力,加上芈八子态度松动与魏冉等外戚支持,远在燕国的质子嬴稷成功回到咸阳继位。
不过,嬴稷的继位还是受到惠文后与其他大量臣子的反对。
嬴稷登基第二年,天上突然出现彗星,庶长子公子壮与其他支持他的宗室、大臣纷纷公然反叛谋逆,史称“季君之乱”。
嬴稷命舅舅魏冉带兵剿灭,最终季君之乱很快被平息,参与此事的七位公子都被诛杀,惠文后因此死去,而武王遗孀武王后被送回了魏国。
秦武王年纪轻轻,为何没有子嗣根据史料的记载,秦武王只有武王后一位正妻而已,其枕边并没有其他人,不过先秦时代的史料记载往往有所遗漏,未必是真。
嬴荡是惠文后独子,虽然深受宠爱,但就这么一个独苗肯定不保险,为以防万一,惠文后必然会尽早考虑,给孩子安排亲事以有后代。
但奇怪的是,武王并没有留下儿子,甚至连女儿也都没有相关记录。
秦国时期,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就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平民不婚是要罚款加税的,贵族自然更要以身作则。
所以在武王迎娶武王后之前,必然已经有了身边伺候的人。
有一种说法是武王本身没有生育的能力,不过这个可能不太高,他被立储很早,若是长久没有子嗣,被怀疑没有生育能力,惠文王不可能不为秦国的江山安定考虑。
其实主要的可能是,武王本身有孩子,但却早早夭折了,或者儿子没保住,只有女儿,但不论如何,他是身体健康的,惠文王才会放心传位。
另外还有个可能,那就是嬴荡真的是没时间。
作为秦国历史上稍有的锐意君王,武王嬴荡崇尚武力,从小就跟角力之士待在一起,对于儿女之情似乎也没什么兴趣。
君王也是人,或许武王真的是那种忙于事业,对自己的事情反而没兴趣的人物,现代像是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可以理解,当时天下征战不断,武王可能就是想着先趁年轻锐意开拓,建立功勋之后再去考虑子嗣的问题。
但是没想到,他在洛阳举鼎意外离世,没能留下子嗣,王位也意外落入不起眼的公子嬴稷的手中,历史充满巧合,非人力能更改。
秦武王死的时候已经23岁了,为什么没有后代?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秦昭襄王?
公前307年,秦武王在占领韩国的宜阳之后,又亲率大军占领了周王室的都城洛阳。秦武王勇武好战,最大的愿望就是灭掉周王室,威慑六国,成就帝王霸业。所以他在到达洛阳之后,就要去看一看大禹铸的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秦武王本就力大无穷,崇尚武力,所以他身边的近臣也都是任鄙、乌获、孟说这些大力士。一帮大力士看到九鼎如此气派,肯定有要举一举的念头,尤其是秦武王,心想若自己能举起大鼎,不就预示着自己能统一九州嘛!所以能举起九鼎中的一鼎对秦武王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奈何这鼎非常沉重,足有千斤,所以结果可想而知,秦武王在举鼎时被砸断胫骨,气绝而亡,年仅23岁。由于秦武王无子,秦国王位由秦武王的异母弟弟嬴稷继承,就是秦昭襄王。那么秦武王为什么会没有儿子呢?
古人结婚都比较早,大概十四、五岁就会结婚成家,秦武王死时已经二十三岁了,应该已经结婚多年,为什么会没有子嗣呢?做为一国君主,后宫肯定会有很多嫔妃,但却多年无子,有很多人据此推出秦武王可能没有生育能力,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秦武王继位的时候已经有二十岁了,他有没有生育能力此时应该也看的出来了,若是没有,秦惠文王怎么会把王位传给他呢?要知道秦惠文王是有很多儿子的。所以最可能的事情就是,秦武王在当太子时已经有孩子了,可能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也可能是已经有儿子了,但后来又夭折了(古时孩子夭折率很高的),总归是有生育能力的,秦惠文王才会放心把王位传给他。
秦武王举鼎而亡,是猝死,所以并没有留什么遗诏、遗言说要传位给谁,嬴稷能够登上王位,是各权力角逐的结果。嬴稷能登上王位,第一功臣应该是他的舅舅魏冉,魏冉是秦国的一名武将,手握军权,在秦武王死后,他力挺自己的外甥嬴稷为王。嬴稷的母亲芈八子是楚国人,所以还有楚国的暗中支持。而此时的嬴稷在燕国为质,燕赵两国一听说秦武王没了,就秘密保护嬴稷回国争王位,以期让秦国大乱,他们好在其中捞好处。嬴稷人也回国了,又有魏冉和楚国的支持是不是就能继承王位了呢?显然还不够,楚国的支持影响并不大,魏冉的实力也没到左右朝政的地步,嬴稷能上位,应该还有一位位高权重大臣的支持,他就是樗里疾。
樗里疾是秦惠文王的弟弟,秦武王时又被任命为右丞相,所以他既是王公又是大臣,有名望又有实权。那么他为什么要支持嬴稷继位呢?因为他想要消除秦国内的魏国势力,嬴稷背后的在秦国的楚国势力可以帮他。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期间,无论在后宫还是前朝,魏国在秦国的势力一直都不容小觑。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和妻子武后都是魏女,在秦国为官的魏籍人也很多。秦武王在位时对秦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攻下了韩国的宜阳,打通了兵出函谷关的通道,这场战争能够胜利也离不开魏国的支持。但秦武王和秦国王室都是非常忌惮魏人在秦国的力量的,秦武王在位时,就开始着手解决秦国中央的魏籍权臣问题,驱逐张仪(魏国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但秦武王在位三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以做为王公的樗里疾肯定会继续秦武王的策略的。拥立嬴稷为王,嬴稷有母亲芈八子,做为魏女的惠文后就不可能掌权,这可以有力的打击魏人在秦国的势力。所以有了德高望重的樗里疾和手握兵权的魏冉支持,嬴稷顺利的做上了王位。面对秦国君臣的打击,在秦国的魏人势力也是做出反抗的,那就是“季君之乱”。季君是指嬴稷的哥哥嬴壮,秦昭襄王二年,嬴壮连合诸公子、大臣等谋反,并兵败被杀,同时魏冉把那些图谋不轨的诸公子都杀了。这看似是秦国王室的内斗,其实也跟魏人脱不了关系。从嬴壮谋反被平后,惠文后被杀、武后被遣回魏国也能看出来,嬴壮谋反是得到了两人甚至是魏国的暗中支持的。
自此以后,魏人在秦国的后宫日渐势微,楚人开始做大。秦昭襄王的母亲、妻子、儿媳三代后宫之主都成了楚人。
秦武王死的时候已经23岁了,为什么没有后代?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秦昭襄王?
秦武王名如其人,孔武有力。秦朝的尚武精神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淋尽致。如果不是炫耀武力,扛鼎意外而亡,以他霹雳手段恐怕秦朝统一进程还会提前。
他在位四年,23岁而亡,根据古代人早婚传统,应该会有后代,可是秦武王就是没有儿子。
各种史书里对秦武王子嗣这块也没有记载。他是秦惠王的嫡子,他对这个嫡子寄予厚望,从名字可知,希望他能荡平天下,建立千秋功业。可是秦武王浮躁冒进的缺点,这也让惠文王头疼不已。
在司马错讨伐巴蜀时,为了锻炼赢荡,给他起个胡人名字以普通士兵跟随司马错去军营锻炼了。使他无法亲近女人。刚刚上台的秦武王雄心勃勃,渴望建立不世武功。我们再看看短短四年他做的几件大事:
与魏王、韩王会盟;向西“伐义渠”;宜阳大战击溃五国联盟;向东逼近周周都城洛阳,第一次表现出“窥周室”的野心。
也就是说,他的心思都在开疆拓土上,没放在造人上,心想来日方长,儿子总会有的,谁知意外比儿子早来报道。
他的意外去世,给了他的弟弟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谁能成为下一任秦王呢?最有实力问鼎王座的是武王的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壮,一个是公子稷。公子壮是秦武王的亲弟弟,根正苗红,最有资格继承王位。
他得到惠文王后与武王后的支持。公子稷是秦惠王的庶子,当时还远在燕国当质子,看上去即位可能性很小。可是他的母亲却是个厉害角色。没错,她就是《芈月传》里的大女主芈八子,华夏第一太后宣太后。
虽然她的地位比不上惠文后尊贵,但是她颇有手腕。惠文王在世时,也比较喜欢她,然后她不失时机地在惠文王面前推荐他的两个弟弟。一个是她同父的弟弟芈戎,一个是她同母的弟弟魏冉。两个人后来都受到惠文王的重用。
特别是魏冉文武皆通,沉稳且有才略,在惠王时做了栎阳令,栎阳曾经是秦朝国都,地位不言而喻。而且他与惠文王红人张仪、名将樗里疾关系都很好。芈戎做了蓝田将军。
到了武王时期,依然非常器重他,秦武王去世后,魏冉已是一位将军,镇守首都咸阳。能够有能力强硬扶持自己的外甥坐上秦王宝座。
宣太后又把名将樗里疾任命为丞相。樗里疾是秦国历史上伟大的将领,一生从未败绩,战功赫赫。他南征北战,几乎与所有强国都交过手,有战必胜。
除此之外,秦国大夫向寿也是芈八子的外族亲戚。
从芈八子布局来看,她和军方联系紧密,关系非同一般,惠文后根本就不是她的对手。
而外部势力也掺和进来,秦武王死后,一代霸主赵武灵王敏感嗅到一个机会,他派人秘密从燕国接回公子稷,然后再由赵国出面把赢稷送回秦国,期望赢稷继位,使秦赵关系缓和,为自己的改革腾出时间。
赢稷继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可是背后依然有毒辣的眼光,惠文后和武王后不甘心失败,扶持公子壮为秦王。
公元前306年,赢稷正式即位,史称秦昭襄王。
公子壮,被封为季君,他也想做秦王,况且背后还有惠文后的支持,于是发动叛乱,内战整整持续了三年。在魏冉的铁腕下,昭王的军队彻底打垮了季君的军队。
大权在握的芈八子、魏冉姐弟,诛杀了所有作乱的公子、大臣、诸侯,惠文后“不得良死”,只有一个人免于一死,她就是秦武王的王后,被逐回自己的娘家魏国。
当然也有记载说,原来惠文王在世时就属意嬴稷,可是他是庶子,估计得不到支持,就强压下自己偏好,并与赢荡立下约定:三十无子,立嬴稷为储君。电视剧就采用这种说法。具体怎样,我们不得而知。
秦昭王年龄尚幼,宣太后与魏冉开始代理国政,从此后宣太后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欲罢不能,迟迟不放权,最后还是秦昭襄王利用范雎才收回王权。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有趣有料历史知识分享,喜欢加个关注呗。秦武王死的时候已经23岁了,为什么没有后代?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秦昭襄王?
秦武王四年(甲寅,公元前307年),在位仅四年的秦武王赴洛阳观周太庙时,结果鼎被举起半尺时,正砸到他的右脚上,右脚足骨当即被压碎。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不省人事,但仍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当夜,时年二十三岁的武王气绝而死。秦武王一死,秦惠文王的其他儿子就开始动乱,只因秦武王膝下无子,秦国的王位只有可能在他们几个兄弟之间产生。于是,每个人都想趁此机会争上一争。秦国魏冉是芈八子的异父弟弟,在秦国的权势无人能敌,是真正的掌握实权的权臣。芈八子有一个儿子,就是公子稷,但是公子稷此时却在燕国做质子。芈八子和魏冉决定让公子稷继承王位,就想办法将公子稷从燕国接回来,并且全力扶持公子稷坐稳了王位。
秦武王在位时,迎娶魏姬为秦武王后。秦武王后一生没有为秦武王生下子嗣。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据此推测秦武王似乎不好女色,除了政事和征战外,就是和力士游斗。也有人推测说秦武王有不育症,只当做笑谈而已。秦昭襄王二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国平定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后,悼武王后被驱逐回魏国,此后事迹不详。
秦武王死的时候已经23岁了,为什么没有后代?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秦昭襄王?
秦武王为什么没有子嗣
秦武王,嬴姓,名荡,是秦国国君。性格争强好胜,长的人高马大,力气更是大于常人。先来说说秦武王为什么没有子嗣和死因,这两件事情是有些关联的。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召集了身边的任鄙、乌获、孟贲等几位大力士参与举鼎,要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举重运动员, 秦武王好武,对于力气大的人那是越看越喜欢,于是这几位也就顺理成章的当了大官。众人围绕着大鼎,乌获、孟贲两人都使出了全力硬是没举起来,可想而知这鼎是由多重。秦武王要举鼎,甘茂、白起连忙劝阻,但是秦武王不听劝阻非要举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就已经气绝生亡。秦武王在位时娶了魏国秦武王后,生卒及姓名不详,但是并没有为秦武王生下子嗣。要不英年早逝或许就不会断了后。
传位秦昭襄王秦武王举鼎死亡,而秦武王没有子嗣,国家不可一日无主,那么该谁来继承皇位呢?秦惠文王的几个儿子当中,朝中大臣最看重的是赢壮,嬴芾,嬴悝,嬴悝因为年幼暂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嬴芾稍年长最受宣太后的宠爱,但是宣太后在后宫失势,没什么话语权。而赢壮是惠文后的二儿子,加之秦武王后和后宫势力朝臣的支持,成为了最有可能新任秦君的人选。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嬴芾也不甘失去皇位,外联樗里疾,内与宣太后紧锣密鼓的的布局争夺皇位。
此时远在燕国还有一位皇子,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赵国国君赵武灵,想扶持一个亲赵的秦国,与魏国对抗。便与燕国昭王共谋,派遣大将军护送嬴稷回秦国继位,嬴稷是宣太后的儿子,这对宣太后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自己本来已经无路可走了。于是宣太后与魏冉等人便转头一致支持嬴稷为君。屈于赵国的压力,嬴稷登基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点评:一代君王死于打肿脸充胖子,还是这等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在可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这很正常,但是要量力而行,秦武王是太相信自己的力量了,明明只能喝一斤酒,就非要喝十斤,这下不就把自己给喝断气了。一代君王召集众人举鼎,众人包括自己都举不起来这就不会有人说什么了,毕竟大家都举不起来,是鼎太重了。而秦武王非要举起来,把自己压死了岂不是天大的消化,滑天下之大稽!
秦武王死的时候已经23岁了,为什么没有后代?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秦昭襄王?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武王举鼎而亡,因为没有后代,几个兄弟争夺秦王位。秦武王在位期间是有娶魏国宗室为王后,至于为什么没有儿子,谁知道呢?这个问题能给你说一堆的人基本上都是在胡说八道,其实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为什么远在燕国做人质,无论是出身还是排序都不占优的嬴稷能够上位。
秦惠文王一共有8个儿子,长子嬴壮,次子嬴雍,这两人后来参与夺位之争;三子便是嫡子嬴荡,也就是秦武王,生母惠王后;嬴稷是第四个儿子,他和嬴悝、嬴芾都是芈八子所生。
秦武王意外去世后,夺位之争首先发生在惠王后和芈八子之间。惠王后就秦武王一个亲生儿子,所以她想立一个对她亲近的公子为秦王,以保证自己未来的权势和地位。芈八子在秦宫中地位本来很低,但在后期受秦惠文王宠幸,地位不断提高,也拥有了野心,她想拥立自己的儿子为秦王。
惠王后选择的是公子嬴壮,作为秦惠文王长子,论资排辈也应该是他上位,而且相较于一众没有长大的弟弟,(秦武王才23岁,秦昭襄王登基时也不过20岁,其他弟弟年龄更小)他有处理朝政的能力。因此嬴壮不仅得到惠王后的支持,宗室重量级人物丞相樗里疾也表态支持。
芈八子选择的是公子嬴芾,秦惠文王最小的儿子,嬴芾的出生年月并没有记载,但是以一众哥哥的年龄来看,估摸着也就10~15岁。立未成年的儿子为秦王,芈八子大概此时已经规划新王登基后她执掌大权的场景了吧。
两方都不退让,一直僵持,谁也没有想到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嬴稷。秦国国内没人想到,却有人帮他们想到了。赵武灵王是一位英主,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迅速崛起,他也有了更大的野心。秦国王位空悬,政局不稳,他认为这是对秦国政治施加影响力的最好机会,嬴壮还是嬴芾,无论支持谁都是锦上添花,而且他们都在秦国国内,赵武灵王也无法与他们接触,锦上添花远不如雪中送炭,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在燕国的嬴稷。
燕王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燕王送嬴稷离开燕国进入赵国,赵国派出军队护送嬴稷回国,同时派出使臣提前进入秦国为嬴稷拉票。嬴稷的舅舅魏冉第一个跳出来支持嬴稷,但是也只有他支持而已,这远远不够,嬴稷需要更多人的支持。
魏冉首先说服自己的姐姐芈八子,芈八子起初不同意,但是她也没能力让嬴芾更进一步,反正嬴稷也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同意支持嬴稷上位,秦国朝堂上的楚国势力都转而支持嬴稷。
但是嬴稷还必须获得秦国宗室的支持。外有燕赵两国的支持,内有芈八子、魏冉的支持,嬴稷的赢面已经高于嬴壮,宗室代表樗里疾识时务为俊杰,在魏冉等劝说下转而支持嬴稷。于是乎,突然杀出的嬴稷在多方势力的共同支持下登顶,即秦王位,这便是秦昭襄王。
惠王后、嬴壮、嬴雍等人并不甘心失败,密谋发动叛乱,结果被魏冉平定,三人都被魏冉斩杀,至此秦国国内再无反对力量,秦昭襄王坐稳了王位。但是由于“年幼”(实际上已经快20岁),且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秦国大权被宣太后(即芈八子)、魏冉等操持,秦国开始了快速崛起之路。
赵武灵王是嬴稷登基之路上的至关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算盘落空了,嬴稷登基后大权旁落,宣太后等与楚国亲近,而且是他一手送上位的嬴稷,将在几十年后的长平一战坑杀赵国40万降卒,彻底断绝赵国的大国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