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本内部发动的二二六兵变是怎么回事?
1936年2月26日清晨,连续多日大雪纷飞的东京城万籁俱寂,却忽然传出枪声,十多名愤怒的青年军官暴走,率领1400多人的日本第一师团精锐发动了兵变。
日本陆军第一师团中的皇道派军官,集合军官21人、军士94人,士兵1358人,预定计划分头行刺诸多要员,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被诛,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
天亮之后,行动基本结束,而发动兵变的人占领了东京五大报社,发出他们的真正目的:尊王攘夷、要求天皇亲政、进行昭和维新。
从表面看起来,这场兵变是一群忧国忧民的青年,为了改变国民受苦的现状,毅然决定冒险去清君侧,铲除天皇身边佞臣的行动,但很快的,兵变就被日本军方所镇。
只不过这场闹剧一般的兵变,却给日本军方送上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礼,同时也间接造成了中国在内东亚、东南亚与太平洋各地民众的血泪苦难。
二二六兵变,其实是日本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的倾轧争斗说起这场兵变,有个问题是绕不开的,那就是日本的皇道派与统制派之争,而这两个派系都是日本陆军内部,因“道不同”而撕裂衍生出的派系。
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日俄战争与一战之后,曾经比较羸弱的日本成为了足以与欧美分庭抗礼的列强,不过光鲜的外表之下,日本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当时大多数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相较于明治时期还是没什么显著提升,连年对外战争不仅没能反哺,反而还让日本民众压上了更重的税赋等负担,民心浮动之下,外来思潮涌入。
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日本情况雪上加霜,失业率激增,城市人口倒回农村,结果原本就孱弱的农村地区情况更糟糕,甚至出现大量卖儿卖女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日本军队中大量出身平民的士兵与基层军官,切肤之痛极有体会,大批日本下级军官认为日本已被财阀、元老与重臣们操纵破坏,必须改革。
他们主张,日本要效法明治维新之前的幕府末期英杰,进行“昭和维新”,建立天皇亲政的“皇道国家”,这些人逐渐形成了“皇道派”。
当然,与皇道派对立的,就是大量意见与之相反,认为改革可以,但要循序渐进,并且要通过各界合作建立“高度国防国家”,一致对外,也就是“统制派”。
皇道派以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等为首,其主要成员都是青年军官与中下级陆军军官,他们对内大力宣扬武士道与忠君,希望让天皇主政,以皇道派为核心,对外主张与苏联决战。
统制派以南次郎、永田铁山等为首,主张强化日本军部力量,由军部主导日本内政外交,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对外主张避开苏联,先征服中国。
本质上,二者都是想建立军事主导的国家,积极对外拓张,不同的是,统制派多是现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而皇道派多出身贫苦处于下级,前者想循序渐进,后者想一蹴而就。
兵变的事前铺陈,是日本第一师团的换防危机在兵变之中作为主力的日本陆军第一师团,是日本陆军史上最早建立的师团,于1888年编成并驻在东京,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时代,一直担任东京的保卫工作。
能够长期派遣驻防东京,其重要性自然可想而知,而被选拔任命为第一师团的下级军官,也大多都是底层向上流动的精英人才。
因为第一师团长驻东京,他们的倾向对于东京各方力量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第一师团的人也成为各方拉拢争取的对象,而第一师团长期被视作皇道派大本营。
1934年,统制派主要人物永田铁山遇刺身亡,作为皇道派大本营的第一师团受到牵连,成员大多身居高位的统制派借题发挥,想将第一师团逐出东京。
1935年年底,趁着陆军人事定期调整的机会,作为铁杆皇道派的第一师团团长柳川平助被调离日本,第一师团被整个调往满洲。
当时第一师团已驻守东京三十多年,能够驻守东京是一种极大被信任与荣耀,结果现在被统制派逐出,使得第一师团上下感到莫大折辱,极其不满。
1936年2月22日,第一师团被调往满洲的命令已发出,而第一师团军官认为是统制派使出了鬼蜮伎俩蒙蔽天皇下令,因此他们觉得有必要清君侧,也就有了后来的兵变!
尊皇攘夷清君侧,倒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兵变之后,发动兵变的青年军官们占领了东京五大报社,发表了自己的诉求:
神国日本之国体,体现于天皇陛下万世一系之统率……元老、重臣、军阀、财阀、官僚均为破坏国体之元凶,我等之责任乃清君侧之奸佞,粉碎重臣集团,此系天皇陛下臣民之义务,祈皇祖皇神保佑我辈成功,拯救祖先国土。
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发动兵变的青年军官,将矛头对准了元老、重臣、军阀、财阀等既得利益者,想要将他们全部粉碎,让天皇直接主导日本。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兵变之中被刺杀的只是几个重要人物,但如果按照皇道派的主张,应该将东京的仕宦显贵一锅端才对,可他们并没有。
事实上,被行刺的首相冈田启介、斋藤实、铃木贯太郎,他们还有个身份,就是全都是海军大将。这场兵变不仅是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倾轧,更牵扯到日本陆军与海军之争。
虽然日本陆军规模庞大,但日本海军向来耗费巨大,日本国力相对薄弱,要想维持与英美等抗衡的海军,只能优先偏向于海军,导致陆军预算被压缩,海军陆军之间矛盾越积越深。
此外,被刺的大藏省大臣高桥是清,他连续担任五届内阁的大藏大臣,执掌日本经济十多年,极力主张建设现代化日本发展经济,与日本军方主张的一昧扩军想法格格不入。
此外,高桥是清也主张缩减军费开支,海军倒是没什么影响,但陆军首当其冲,原本就不太充裕的预算不断被压缩,这般厚此薄彼,自然引起陆军不满。
皇道派们虽说“尊皇攘夷”,但他们根本没把握对抗所有权贵,所以他们只能去先对付那些他们认为与陆军过不去的人。
兵变背后是日本海军陆军之争,天皇态度成为关键兵变后,日本的陆军省态度古怪,按照陆军省声明,他们并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只是陈述当日事件始末,并没有任何对兵变的评价,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倒是海军方面,态度就明显很多,兵变后,日本第一舰队的全部军舰停止调动,一律进驻东京湾,将炮口对准第一师团大营。
其实,不论海军本部还是陆军本部,想要剿灭这1400多人都易如反掌,关键还是裕仁天皇的态度,毕竟叛军打着的是尊皇旗号,算是绝对的天皇支持者。
这也让天皇陷入两难:如果承认他们,这场兵变就获得了合法性,如果天皇不承认,那他们就是彻彻底底的叛军,注定要被彻底铲除。
很显然,发动兵变的青年军官们还是太嫩了,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口中所说的国体破坏者,其实都是依附于天皇而形成,与天皇关联极深,甚至就是天皇权威的延伸。
不过,天皇也要考虑兵变背后的海军陆军之争,海军回驻东京湾,虽然把炮口对准的是叛军大营,但枪炮无眼,谁知道回不回轰到其他人甚至皇宫的所在。
并且,若是真让海军出面处置第一师团,那必然会引起陆军与海军的对立冲突,这对于日本可不是什么好事情,陆军态度不明之后,裕仁直接施压,要求陆军直接镇压叛军。
兵变后,裕仁天皇盛怒:杀戮朕之股肱,如此凶暴,有什么可饶恕的!
裕仁很清楚,表面上皇道派是在“尊皇”,可他们刺杀的全都是天皇的股肱之臣左膀右臂,这根本是在藐视天皇,抽天皇的脸,还想顺带着要挟天皇。
短短两天,扛不住压力的陆军参谋部,还是以天皇名义发表敕令,将参与兵变者定性为叛军,要求他们撤离,得知天皇态度的兵变者,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29日中午,兵变者缴械,而对参与兵变的大多数人,天皇都进行了宽恕,不过主导兵变的少壮派17名军官与2名参与计划者被处决。
皇道派的贸然行动以失败告终,却没成想弄巧成拙表面上,皇道派挑起的兵变事端被镇压了,事情好像失败了,可没想到却直接促成了日本最终军国一体构建的行程。
兵变以后,皇道派一蹶不振,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等高级将领都被编入预备役,马来之虎山下奉文,其陆军省军事课课长要职被拿掉。
由于兵变的发生,日本的文官们也非常害怕,纷纷重新考虑与军方的关系,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能否自保,使得日本进一步被军方掌握。
皇道派没落、文官退让,统制派力量迅速填补了空白,此消彼长之下,统制派牢牢掌握日本军方的几乎全部大权,日本从此建立起了以军部为核心的体系,加速对外扩张。
最终,逐渐被军国一派彻底掌握的日本,皇道派提倡的与苏联决战论调被束之高阁,统制派将扩张目标直接对准了中国,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1936年日本内部发动的二二六兵变是怎么回事?
1936年2月26日,在日本首都东京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士兵哗变,这就是“二二六兵变”。此次兵变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国家命运,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日本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格局,加速了日本的军国主义进程。
那么,驻守东京的士兵,为什么会哗变呢?这次兵变的最终结局及影响又是什么呢?
(二二六兵变)
1936 年2月26日,日本遭遇了50 年不遇的大雪。在这个冰冷的雪夜里,驻扎在东京的日本第一师团第1第3联队,以及近卫师团第3联队的21名下级军官,按照事前的约定,率领近1500名士兵,在凌晨2点匆匆集合。
兵变组织者香田清贞大尉,对士兵们进行了最后一次训话,所有人高喊着“效忠天皇,誓诛国贼”的口号,唱着《昭和维新之歌》,从驻地武器库中取出步枪、机枪等轻重武器,顶着纷纷扬扬的暴雪快步跑出营区,迅速包围了东京各大政府高官的住所。
这伙人分几路人马袭击了首相官邸、内大臣私邸、教育总监私邸、警视厅、朝日新闻社以及在汤河原的前内大臣牧野伸显所住的旅馆。凌晨5时许,枪声和爆炸声响彻整个东京城上空,包括首相、内大臣、教育总监、财政大臣、天皇侍卫长等许多重要官员遭到袭击。
首当其冲的是冈田首相官邸,中队长栗原安秀中尉带领着步兵第1联队机关枪中队约300人,携带着7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100支步枪、20支手枪和近3万发子弹,冲进了首相府。首相府邸内警铃大作,担任警卫的村上嘉茂等人带领手下拼死抵抗,但无一例外地丧生于栗原安秀的枪下。
不过,冈田首相却戏剧性地躲过了一劫。当栗原的一名部下冲进冈田的住所时,他的贴身警卫还沉浸在睡梦中,被全部绑了起来。士兵们冲进屋内,一阵乱枪扫射惊醒了首相的秘书。
(逃过一劫的冈田启介)
秘书赶紧给警视厅打电话求助,但警视厅早就被哗变士兵占领了,根本没人接听电话。在多次拨打后,好不容易有人接起了电话,传来的却是叛军的声音。
此时的冈田已经被吓得瘫倒在床上,根本无力逃走,亏得秘书急中生智,将他推入洗澡间躲避,然后自己穿上冈田的衣服,跑到院子里跪在地上,高呼着“天皇万岁”。
由于秘书的长相和冈田太过相似,叛军们将他误认为首相,一阵乱枪打死了他。藏在洗澡间的冈田直到第二天,才化妆成平民,混在送葬的队伍里,逃了出来。
内大臣斋藤实身中47枪,被叛军当场击杀。62岁的教育总长渡边锭太郎遭到袭击后,还曾试图还击。但在叛军的猛烈炮火下,被打成了马蜂窝,从二楼摔了下来。叛军首领高桥太郎少尉仍不解气,还拔出随身佩刀砍下了渡边的人头。
财政大臣高桥让叛军们恨得牙痒痒,因为他力主削减巨额军费。当叛军出现在高桥的床头时,这位老人还鼾声大作,根本不知道外面已经闹得天翻地覆。一名叛军一把掀开了高桥的被子,刹那间,长短枪支、刺刀军刀一起向高桥招呼上去,他瞬间毙命。
侍卫长铃木被日本好战分子认为是日俄战争中的海军英雄,叛军们在他的府邸遭遇卫兵的顽强抵抗。交战持续10多分钟,最终叛军突破了卫兵的防线,向铃木连开三枪。正当有人试图补枪时,铃木夫人扑倒在了铃木的身上。由于她是昭和天皇的保姆,叛军不敢放肆,这才救下了受伤的铃木,帮他捡回了一条性命。
此外,叛军还封锁了陆军省、陆军参谋本部和警视厅,并进一步占据日本中央政府各省厅驻地、报社等地。
(裕仁天皇)
裕仁天皇是在睡梦中被人叫醒的,他立即下令坚决镇压,并对试图说情的陆军大臣怒吼道:“如果军队不镇压,那么朕将御驾亲征剿灭叛军。”既然天皇给这场兵变定性并发了话,军队断无理由再推诿,于是在28日,陆军次长杉山元发布了镇压叛军的命令,兵变被迅速地平定了。
7月12日,15名参与叛变的军官被判处了死刑,第二年的8月,两名民间人士也被枪毙,其它近百人参与兵变者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二二六事件”之所以爆发,与日本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的经济并未得到好转,反而因为其对中国的侵略和国际经济危机遭受重创。到了1936年,日本的底层民众生活更加困难,他们除了在夏季紧张忙碌外,还必须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赚钱,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相反,日本上流社会却生活奢靡,完全无视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成天只知道争权夺利,相互攻击,各大财团依靠其产业优势,残酷地盘剥底层百姓,在日本国内形成了差距极大的贫富分化。
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历史上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是皇道派,二是统制派,两派势成水火,互不相容。在1934年,统制派取得优势,在军队中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便开始了对皇道派的清洗,大部分皇道派官员要么被降职,要么被调任到国外,这让皇道派势力产生恐慌,企图利用兵变挽回颓势。
就这样,在多重因素下,“二二六兵变”事件发生了,最终让皇道派在政治上彻底失势,让统制派的东条英机等人渔翁得利,也让日本法西斯势力在推动战争上得到了制度保证。
“二二六兵变”一方面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走向军国主义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日本的快速坠落,就此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参考资料:《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二战期间日本外交内幕》等)
1936年日本内部发动的二二六兵变是怎么回事?
日本二二六兵变,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开始!
1936年2月26日凌晨4点,日本东京阴云密布,寒风凛冽,飘了数日的鹅毛大雪将整个城市包裹在厚厚的积雪之中。此时,天色未亮,在昏暗的街灯下,东京的各条街道人迹稀少,许多东京居民还在睡梦之中,一场震惊国内外的血腥政变即将开始,其主谋是日本陆军的皇道派军人。
30年代的日本在法西斯文人的鼓动下,日本陆军出现了一批信奉法西斯主义的军官,他们主张在日本建立天皇亲政的法西斯体制,全面扩大侵略战争,他们被称为皇道派。与皇道派对立的是统制派,他们主要是控制着军队的高级将领,主张在现体制下实行法西斯专政。在皇道派的策划下,日本暗杀事件频发。1931年,三井集团总裁被杀,首相犬养毅暴毙。这些事件预示着更大规模、更加血腥的阴谋正在袭来。
在东京皇宫外侧的第1师团,驻扎着1400多名士兵,2月26日拂晓,香田清真、村忠孝次、矶部浅一等皇道派军官命令士兵们荷枪实弹去执行任务。几分钟后,一切准备就绪,士兵们被分为6个小组,由军官率领奔向各自目标。
首相冈田启介的官邸,是这次袭击的主要目标。栗原中尉率领一队士兵来到首相官邸门前,迅速的解除了守卫官邸的警察部队武装,并用重机枪击退赶来增援的警察。快5点时,冈田首相被警卫叫醒,告知了叛乱的消息,他们将冈田藏入一间储藏室。叛军进入院内,发现冈田的妹夫松尾正在院中。松尾与冈田长相相似,叛军以为是冈田,举枪将松尾击毙。随后去寻找其他目标。
香田清真大尉率领一队士兵攻入陆军省,闯入陆军大臣川岛义之的官邸,将川岛义之带出卧室。香田并不打算杀死川岛,而是让他重用皇道派,惩处统制派,下令全城戒严,并向天皇陈述叛军的要求。川岛吓得面无血色,以缓兵之计与叛军周旋。
与此同时,一伙叛军闯入天皇侍从长、前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的官邸,20多名叛军将铃木围住。铃木平静的问叛军:“请告诉我你们这样做的原因!”无人回答,铃木又问了一遍,仍然无人回答。当铃木准备再问时,叛军的一个头目大喊道:“别废话了,我们要开枪了。”紧接着枪声响起。铃木身中数弹,其中腹部一枪,胸口一枪。倒下之后,叛军还补了几枪。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铃木居然没死。
其它几组叛军的目标是攻占警事厅、大藏省和教育大楼,击杀亲美派牧野和元老西园寺公爵。黎明之前,叛军闯入藏相和总监的官邸,枪杀高桥藏相和渡边总监。牧野闻讯逃脱,由于西园寺公爵的威望,叛军没有动手。
日本政府此刻处于真空状态,叛军控制了众多要害部门。日本陆军害怕事态扩大,急忙包围了叛军据点,幻想与叛军谈判。陆军省把叛军说成起义,需要等天皇裁决起义军的合理要求,这种暧昧态度引起了天皇的愤怒。年轻的裕仁天皇立即召见陆相等军方首脑,对他们的处理过程表示不满。
天皇的愤怒迫使军方迅速行动。2月28日拂晓,陆军省发布以天皇名义发出的敕令,命令叛军返回营房,否则对他们开火。坦克军舰都赶来支援天皇,与此同时,当局在叛军据点四周架设高音喇叭,不停的播放“回头是岸,为时不晚”的警告。29日上午10时,叛军开始分化,30多名叛军走出据点,向政府投降。下午2时,占领首相官邸的叛军投降。在随后的几个月,日本政府对叛军进行了秘密审判,17名叛军被处死,更多的人被判刑,3000多名军官被解职,皇道派遭到清洗,统制派继续掌握大权。
冈田启介内阁辞职,具有法西斯背景的广田弘毅出任首相,标志着日本军都法西斯独裁政权的确立。这一独裁政权,从一开始就为夺取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加紧制定对外扩张的根本国策。
二二六兵变是日本军部法西斯力量的重新组合与调整,是其逐步上台执政的起点,是日本走向大规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道路的开端。兵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由统制派法西斯军阀掌握大权的天皇制专政政权建立起来了。
1936年日本内部发动的二二六兵变是怎么回事?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政局异常动荡,日本国内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当时,蔓延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的经济。日本广大农村破产,城市里的平民生活艰难,社会上充斥着一股对现实不满的气氛。军队的下层军官和不明真相的群众,把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于日本政客和财阀的腐败无能。
(二二六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中国关注的人却不多)
一、1930年代日本发生大小政变或暗杀事件。在日本国内,军队内部和民间激进势力打着“改造”“革新”的旗帜,发动了一起又一起针对文官政府和财阀的恐怖活动。我们简单罗列一下。
1、1930年11月14日,日本首相滨口雄幸遇刺。虽然当时侥幸保住性命,但是第二年8月26日还是伤重而死。滨口雄幸遇刺的原因是不明真相的军人和群众把经济形式差归咎于政客的腐败。
滨口雄幸遇刺之后,越来越多的军人干政事件冒出来。日本政坛更加动荡不安,经济形势不见好转,底层百姓对时局的不满也与日俱增。因为日本此时官场和财阀的腐败,老百姓自然对官员、财阀不满。
2、“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是两次未遂政变,分别发生在1931年的3月和10月。主角是后来的远东国际法庭上的战犯之一的桥本欣五郎,他和他手下的一伙人目的是建立军队主导的政府。两次政变没有成功,算得上是胎死腹中。但“诡异”的是,主谋者没受到严厉处罚。据说“处罚”就是关了20多天“禁闭”——在某饭店里面把相关责任人软禁起来!
3、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时任首相的犬养毅被暗杀。一群海军军官,光天化日之下闯入首相官邸,开枪打死堂堂首相,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可是凶手被捕后,没有被处以极刑,过了数年之后被释放。
犬养毅首相被刺杀,起因于“九·一八”事变后,他和军方的分歧——不肯立即承认伪满洲国。再加上犬养毅对军方的作风表示不满,因而遭到军队激进分子和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憎恨。
4、“血盟团事件”,发生于1934年,是海军内的激进分子主导,采取“一人杀一人”,目标就是文官和财阀。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和三井财阀团琢磨遇害。
5、相泽事件。相泽事件要多说几句,因为牵涉到日本陆军内部的争斗。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因理念方面的差异,日本陆军分化成“皇道派”“统制派”两大派系。
“皇道派”主要由多数下层军官和少数高层将领组成,这些人主张建立以天皇亲政的政府,天皇直接统治军队,主张采取暴力活动达到目标。上层军官属于皇道派阵营的有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小畑敏四郎,柳川平助等,除此以外几乎是一大群激进的下层军官(发动二二六事件的军官就在此列)。
“统制派”由中上级军官组成,这派人主张尽量不采用暴力方式,以现有的军队组织框架,运用现有的体制,自上而下变革,建立军人主导的内阁。他们中大多数是握有实权的军官,如永田铁山,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队上层军官中支持“统制派”的较多,同时“统制派”和政界、财经界也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得到昭和天皇的暗中支持。
二派是相对立的,彼此之间明争暗斗,都想按自己的主张来主导军方政策,控制政府,都想把对方的影响从军队中清除掉。不过,二者在对外侵略扩张上,没有本质区别。相较而言,“皇道派”比“统制派”更激进一些。
进入1935年,“皇道派”和“统制派”的争斗更加剧烈。
先是“皇道派”的荒木、真崎先后丢官,手中实权被剥夺。尤其是真崎丧失权力,从教育总监的位置上退下去,对日后“二二六事件”爆发点燃了导火索。
1935年8月12日,日本陆军中佐(中校)相泽三郎,腰挂军刀,来到陆军省军务局,“拜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少将。表面看来,这是军队内下级见上级。可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让人意想不到了。相泽三郎直接抽出刀来,劈死了永田铁山少将,事后相泽被捕。相泽三郎杀死永田铁山,就是“皇道派”对“统制派”的不满。
(日本陆军少将、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此人有谋略,在日军内部地位甚高。东条英机、岗村宁次等人都是此人的“小弟”。)
日本国内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了,不仅是军方和百姓对政客和财阀的不满,还有军队内部的种种争斗,此外激进事件不断发生并且没有约束(军方高层有意无意纵容,助长了激进势力的蔓延),这一切都表明未来还有更大的血腥事件会发生。
(相泽三郎中佐,他“以下犯上”,砍杀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少将。反映出日本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十分严重了)
二、激进的下层军官,用极端的手段“诉求不满”“相泽事件”发生后,日本军方高层开始注意到中下级军官们的“异动”上。为了不再生事端,军方高层决定把一些“皇道派”的高层军官赶出中枢机构,转任地方。其次,1936年3月,把第一师团1936年春调往满洲(中国东北)——第一师团是皇道派的大本营。
第一师团的青年军官不想被调到满洲,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天皇和陆军高层的支持,实现自己的主张。在矶部浅一,安藤辉三,野中四郎,栗原安秀,河野寿等皇道派军官的密谋策划下,他们打着“尊皇讨奸”、“昭和维新”的口号,开始了这次最激进的行动。要知道:以往的刺杀行动虽然性质恶劣,好歹是几个军官单独行动,而这一次是动用了军队!
在政变军官们看来,自己的举动是“拯救国家”的“义举”,为此要诛杀“国贼”。
那么要杀哪些“国贼”呢?兵变军官的名单是:
1、内阁总理大臣冈田启介。
2、大藏大臣(财政大臣)高桥是清。
3、内大臣斋藤实。
4、教育总监渡边淀太郎。
5、侍从长铃木贯太郎。
6、元老牧野伸显伯爵。
7、元老西园寺公望。
8、农林大臣后藤文夫。
政变军官的如意算盘是推翻当前内阁,只要几名内阁大臣一死,内阁就得重选。政变军官的算盘是:在天皇和军队高层的支持下,让自己派系的军人主政,即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等人。
血腥的刺杀行动开始了:高桥是清、渡边淀太郎、斋藤实死亡;铃木贯太郎重伤;冈田启介、牧野伸显、后藤文夫、西园寺公望侥幸逃过一劫。
叛军下一步行动是占领警视厅,电台,车站,包围了皇宫,同时散发自己“尊皇讨奸”“昭和维新”的主张——《蹶起趣意书》,指责元老、政治领袖、军阀、财阀、官僚和政党因为私欲而危害国家,要求天皇亲政,铲除腐败政客、元老重臣、统制派的军阀;推举皇道派真崎甚三郎任首相,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官等。
(出动军队进行政变,这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并不多见)
三、二二六政变被镇压和影响叛乱军官们希望天皇和陆军高层能够支持自己,不过他们的算盘打错了。支持这次叛乱的高层军官并不多,文官和军队高层主张“镇压”这次叛乱,讽刺的是,昭和天皇也对这些激进的军官们十分反感。
日本军方高层调集重兵,包围了叛乱的部队。叛乱的士兵们纷纷散去,最终在1936年2月29日,领头的青年军官解散了剩余的部队。这次政变被“镇压”下去。
(二二六事件,反映出日军内部一种对现实的极度不满的焦躁情绪,日本军方高层知道下层军官和民众的不满情绪达到顶点,于是开始扩大战争,意图转移矛盾)
有别于以往的刺杀事件的从轻发落,这次事件处罚的力度相当大:带头闹事的军官(有两名判决前自杀)和民间人士(北一辉、西田税),全部死刑,其余涉案人员判处监禁;同情这些青年军官的高级军官,要么解职,要么退居二线,真崎甚三郎还进了监狱。
日军高层看到了国内底层不满的气味浓厚,于是下定决心扩军备战,通过对外战争转嫁国内矛盾。二二六事件之后,日本彻底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1936年日本内部发动的二二六兵变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要么在刷226兵变的过程,要么只是提到了皇道派和统制派之间有矛盾,但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在日本这样一个满街都是喊着忠君爱国的国家里也会兵变了?为什么226兵变之后日本彻底走上了法西斯体制?
说到日本陆军皇道派和统制派,这两派的差异绝非只是在对外扩张上的态度不一样,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必须要提一提,那就是曾经的日本社会主义者和革命家北一辉!!!当然,他后来成了法西斯主义者,并且因此成了名。
北一辉出身贫寒自学成才,年轻的时候曾经信奉过左翼的社会主义思想,可是在日本这个奇怪的忠君爱国洗脑气氛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最后扭曲成了法西斯主义。他认为天皇既然是神,就没什么不好的,一定是热爱日本子民的的,可是日本国内下层社会仍然饥寒交迫,这主要都是围绕在天皇周围的贵族重臣和坐在国会里的那些官僚财阀所致。因此她号召日本下层,尤其是陆军的所谓爱国官兵应该起来革命,打倒这些贵族重臣和官僚财阀,彻底的改造日本。
日本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但是天皇是现人神这个神道教的教义,却贯穿了日本国民的思想界。所以北一辉的观点一旦被提出,立马在普遍出身贫寒的日本陆军中下层官兵中受到巨大欢迎,对现实不满想革命,那边还觉得天皇是神不能惹,这本来是很矛盾的事,可是到了北一辉的理论,这里二者竟然不矛盾了。
另外,在日本陆军高层也有少数将领也是出身贫寒,凭着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爬上了高级军官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日本社会的问题也是非常大,他们想改变现实,但同样也面对着刚才说过的那个矛盾,现在有了北一辉的理论,他们内心的心结竟然也就此被打开了。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曾经当过陆军大臣的荒木贞夫和当过教育总监的真崎甚三郎,这俩人可都是陆军大将了,本身又是自己刻苦成才的典范,在陆军内部相当之有号召力。有了高级将领的振臂一呼,原本就对北一辉那个理论喜大普奔的中下层军官肯定大受鼓,他们坚信应该通过发动兵变的方式,把财阀和贵族重臣们都踹到一边去,就是用军队直接拥戴着天皇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公平的社会。于是乎皇道派就开始形成了……
当然了,在对立面的就是统制派。好像东条英机这种出身于巴登巴登三羽乌的人物,他们从小就出身高贵,东条英机它爹东条英教当年就是日本陆军中将,而且东条英机跟他的小伙伴当早年也是天皇做皇太子时候身边的红人。
有了这么高贵的出身和深厚的背景,统制派是很清楚的,什么天皇是神,那纯属扯淡,但是他们这些财阀和贵族重臣必须拿着这点去愚弄国民,不然统治起来麻烦实在太大。他们也很清楚,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天皇很可能早晚变得什么都不是。当时日本政治权力的结构实质上就是天皇和众臣财阀之间互相利用的一个结构而已。
因为皇道派多数是中下级军官,他们除了当兵之外,实际上对社会所知甚少,对政治根本是一窍不通,光是觉得日本穷困潦倒,但是又觉得日本的武力还是蛮强大的,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快的方法就是出门去抢,而且是大抢特抢。
统治派本身就出生于政治氛围浓厚的贵族官僚和财阀家庭,他们基本上还是想的清楚,日本虽然小而强而中国大而弱,但是如果一下子就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然刺激起中国整体的抵抗,并且还会伤害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日本就会成为世界公敌。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慢慢的蚕食中国,让中国人在麻木未醒之中就被日本吞并。
中国当时的军事教育家和国防战略学家蒋百里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就明确地指出中国不怕日本的鲸吞,只怕日本的蚕食。
皇道派要打倒官僚财阀政治,这不就是等于要抄了统制派的家吗?所以双方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先是皇道派的几个头子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因为被统制派排斥,先后丢掉了陆军大臣和教育总监这两个位置,要知道在旧日本陆军里头这两个位置,可是三巨头里的两个,另一个是参谋总长。
然后按照日本定期的军官轮换制度,掌握着人事调配大全的统制派人物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趁机就想把所有的皇道派中级军官都撵到关东军来,不让他们在国内兴风作浪乱吵吵。这一点彻底是捅了蚂蜂窝,先是皇道派的一个军官,陆军中佐冲进了永田铁山的办公室,把永田铁山用军刀钉在了门板上,然后就是这些助手在东京的中下级军官,觉得不反不行了。
226兵变就是这么闹起来的。兵变的部队觉得杀掉那些他们讨厌的要死的财阀和重臣,天皇身边的奸佞小人就没了,他们再一拥护,天皇肯定亲自出来执政,然后陆军成立军政府开始改造日本,一切就都完美了。
这也就是他们的幼稚所在,他们没有看透统制派早就非常明白的,天皇和财阀贵族重臣谁也离不开谁的这个秘密。
他们要求打倒财阀和贵族,这不就等于要挖空天皇的根基吗?天皇当然不干了!!!
开始统制派还举棋不定,毕竟皇道派打的旗号是尊奉天皇亲自来执政,谁知道天皇究竟什么态度?因此就拖了好几天,等着他们终于看清楚了天皇的恼怒不是装的,而是真的怕了来自于社会下层的革命力量(尽管这个革命的方向和方式非常的不对头)。统制派就开始认真地镇压了兵变。
兵变折腾了一圈儿,虽然说统制派受了一点人员的损失,但是他们却拿到了天皇镇压皇道派的圣旨,在陆军内部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了。而贵族财阀这帮人却真的是被吓破胆儿了了,他们认识到了社会下层对他们的愤怒,觉得如果自己在执政还会被当做靶子,就对统制派的军阀们把大权拱手相让。
原本日军应该只属于天皇是谁都没意见的,但是财阀和贵族之所以取消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就是觉得如果军队只是属于天皇的皇军,那么自己说话未免没分量,而政府最少可以在财政上掐住军费。
就这么着,原本财阀和贵族看不惯统制派军阀,故意把军部大臣弄成非现役,现在他们觉得还是让军人去对付军人比较靠谱,就这么着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又回来了。
于是情况就反过来了,军方可以用不向政府派出担任军部大臣的人选,这一招直接搞垮政府。那么军方想干什么,政府根本没力气反对了。
统制派原本是大获全胜,但是他们对于中下级军官新中这种受社会矛盾影响的愤怒也是不敢小看。原本就已经闹出来下克上的传统的日本陆军,现在高层的统制派又时刻想着在对外侵略问题上对中下层让步。
于是日本在想采取慢慢蚕食中国是不可能了,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1936年日本内部发动的二二六兵变是怎么回事?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社会出现着各种病态,如资本垄断、两级分化严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日本军队内部存在着很严重的斗争,由于理念、政治看法的不合,军队逐渐分为了“皇道派”和“统制派”,前者认为天皇被身边的奸臣蒙蔽,无法得知民间疾苦,并主张废除内阁,让天皇像希特勒那样直接成为军事独裁者。而后者虽然也是主张建立军部法西斯独裁,但是要保留内阁。总之,这两派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想着侵略与扩张,只是“统制派”希望走稳健的扩张路线,保守一些罢了。
两派即不是明确的组织,在行动上也往往不统一,但是他们在上层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两派的斗争却影响到了没有实际权力的底层年轻军官,1936年2月26日,以香田清贞大尉为首的九名军官率领1400名士兵冲进武器库,拿着武器分头行动,去刺杀天皇身边的“奸佞”,这批年轻的“黄道派”军官率部袭击政府机关,枪杀、殴打官员,他们要求陆军高层对国家实行法西斯改造。一时间,陆军省、首相官邸、国会等一带地区都被叛军占领,天皇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下令平叛。后来在两派势力的斗争下,持续了几日的暴乱终于平定。
经过两个多月的审判,政变的直接策划者被处以死刑,其他相关人员也被判刑,普通士兵被发配,“统制派”趁机对“皇道派”进行清洗和排斥,从此掌握了军部主导权。虽然“统制派”控制了军队,但是“皇道派”的激进扩张心理仍然充斥着日本朝野。
日本在“二二六兵变”中确定了独裁统制,他们对内镇压人民,迫害进步人士,对外则加快了侵略步伐。从此日本整个国家体制完全转入战争的轨道,走向不归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