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为了让犯人帮家里老人收完粮食再动刑吗?
秋后行刑,的确是与古代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汉朝时期,正式确定了秋冬季节审案执行的传统秦朝时期施行的是“四时行刑”,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可以执行极刑。
汉朝承袭秦朝制度,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对行刑的时间也没什么限制,刘邦夷灭韩信、彭越三族都是在春夏时节。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之后,阴阳五行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时令思想被重视了起来,秦朝的“四时行刑”的做法,逐渐变成了秋冬季节行刑。
汉宣帝时代,汉朝正式出现了每年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将重大疑难案件呈报皇帝请求定罪的相关制度,极刑的执行时间也确立在了秋冬季节。
东汉时期,汉章帝下诏:“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原来冬天的三个月都可以审理囚犯的制度,正式改变,定在农历十月进行,即“汉旧事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是时帝始改用冬初十月而已”。
换句话来说,秋冬行刑的想法与做法,从汉朝出现奠定,此后一直被沿用,直到清末。
历代王朝,对于秋冬行刑都执行得比较认真按照旧唐书的记载,高宗永徽二年,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获罪,高宗下令不等行刑的时节就立刻处斩,结果于志宁上疏阻止,认为诬告并非恶逆之罪,依法还是要等到秋分才能处决,最终高宗李治同意了他的意见,推迟了执行。
宋代,也大致沿袭了唐朝制度。
宋真宗时,殿中侍御史赵湘曾上疏,建议恢复汉章帝时代的做法,不过宋真宗并没有同意,觉得时代不同了,如果还效仿几百年前的做法不太好。
元朝规定:于禁刑之日决断公事者,罚俸一月,吏笞二十七,记过。
也就是说,元朝时期如果在不该审案执行刑罚的时间决断案件,还要受罚。
明朝的法律,也明确规定立春以后、秋分以前不能执行极刑,停刑的日子是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日,若是有在立春之后秋分之前处执极刑者,杖责八十,就算是十恶不赦,在禁刑日决断的话,也要笞责四十。
当然,凡事也都有例外的情况虽然汉朝之后,秋冬季节执极刑成为了惯例乃至于明法,但也并非是绝对的。
隋文帝曾在六月发怒,要用棒杀人,大理寺卿赵绰上疏阻拦,认为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
隋文帝道: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震其威怒,我则天而行!
换句话来说,当时秋冬行刑的想法已深入人心,但董仲舒那一套天人合一的学说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留下了不少的随便解释的空间。
《唐律疏议》第四百九十六条: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不拘此令。
宋朝时规定,天下犯十恶、劫杀、谋杀、故杀、斗杀……至死者,每遇十二月,权住区断,过天庆节即决之。
所以说,有些人是不用等到秋后的,即“唯强盗则不待秋后”。
可以说,秦朝之后的两千年里,基本都沿用了秋后问斩的惯例甚至是成问法,那么古代的人为何要选择在秋后这个时间段来执行极刑呢?
第一,古代的农业发展影响农耕时代,人口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春天与夏天都是农业耕种的时节,需要大量的人力前去经营,有时候,甚至也需要囚犯前去参与其中。
春夏时节甚至是秋天都不能轻易处决犯人,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秋收之后,农业活动基本停止,秋后冬天往往也都比较清闲,因此选择在这个时候执刑。
说到底,还是因为古代人口不足、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造成的原因,必要时期还需要死囚。
第二,秋后问斩是为警示众人这个原因与第一个原因是相互承接的,法律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罪人,同时也要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与告诫的作用。
春夏时节,人们忙着耕种等生产劳作,根本也没什么空暇时间来观刑。
古代普通人极少能受教育,进行普法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眼所见。亲眼看到之后,才能告诫世人,若是没人看,也难以起到作用。
秋季收获之后,所有人基本都闲暇了下来,官衙朝廷选择在这个时期来执刑,也就是为了故意让人们有时间前去观刑,以此起到震慑的相关作用。
第三,符合天道与自然规律汉朝秋冬行刑的出现,也是建立在法天顺时的基础上的。
古人敬畏自然万物,遵循天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被上天所支配,一切的行为都需要符合天意才可以,而刑杀、赦免也不能违背天意。
古人觉得天人合一,春夏时草木生长,秋冬一片萧瑟,人的生死也要符合顺应自然。
因此,在萧瑟的秋冬季节处斩罪大恶极之人,这也顺应天道符合自然规律。
换言之,古代之所以秋后问斩,除了有所顾及农时、震慑与普法之外,其实并没有其他太多的现实作用,主要就是古人顺应自然的一种传统想法而已。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为了让犯人帮家里老人收完粮食再动刑吗?
秋后问斩,秋天过了,尸体易保存一段时间,给罪犯家人安葬死者留下的一个缓冲期,也是古代官府留给死者最后的一点善意和人道主义。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为了让犯人帮家里老人收完粮食再动刑吗?
想多了,跟收粮食没有关系。
五行理论是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广泛用于中医、命理、堪舆、占卜等方面。
五行理论中,金,主肃杀,在五季中对应秋季。
帝王御政,要顺应天道,所以才选择在秋季处决犯人。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为了让犯人帮家里老人收完粮食再动刑吗?
大家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古代衙门完成对犯人的审判,往往最终判决结果是秋后问斩,签字画押。
为什么是秋后问斩,我觉得在古代有很多原因,但是绝对不是让犯人回家帮老人收粮食,因为让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回去收粮食,会付出很多安保手段来保证犯人不逃跑,这样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大于其现实意义,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而且这里的秋不是指立秋,而是指秋分,这个时节早已完成了秋收工作。
那为什么秋后问斩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秋后问斩就是死缓的前身。古代审判犯人对于死刑有两种判决结果,对于那种谋逆造反、刺杀皇帝、十恶不赦之人往往判处斩立决,就是立刻拖出去了。还有一种就是被判秋后问斩,相当于现在的死缓,给犯人一定的时间看其表现,或许案情还有转机,或许皇帝大赦天下等,秋后问斩相当于给犯人一个缓冲时间,避免冤假错案。
2、《皇帝内经》中素问篇关于一年四季是这样论述的,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秋天是万物肃杀的季节,皇帝贵为天子,所做的事情都是顺应天命。从阴阳五行的思想来看这个时候完成行刑符合天地运转规律。
3、为了普法教育,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是人们最空闲的时候,不仅朝廷不会在这个时节出征打仗,老百姓在这个季节也完成了粮食收获和播种,选择在这个时候执行死刑,就是为了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以儆效尤,警示后人。古代的普法教育主要通过这个公开的行刑来达到口口相传的普法教育。
4、气温降低,不利于病菌的传播。因为人群大量聚集观看,如果是春夏可能会产生一些病菌和瘟疫,而冬天太冷人们又不方便出来,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为了安全。
秋后问斩是古代人民长期积累的一种生活经验,这个时候既能保证罪犯得到向上申报审理时间,又是顺应时节,还能方便大家参与普法教育。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为了让犯人帮家里老人收完粮食再动刑吗?
看过一篇文章,古人对死生大事非常看重,原因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三个原因是给翻案留一点时间,也许有新证据重判不杀呢,第二是季节,秋季万物开始萧瑟,树木开始凋零,寓意着结束,对应死亡。第三是秋收后农闲,老百姓有时间关注这件事情,给冬季的茶余饭后制造话题,能起到最大教育意义。在古时,斩首是相当于现在的娱乐活动,老百姓都是欢呼雀跃拥护的。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为了让犯人帮家里老人收完粮食再动刑吗?
好像古人迷信,和老天爷有关系。皇帝要定期祭天的,就是烧香磕头呗[呲牙]把这段时间国家出生了多少人,死了多少人都要统统报给老天爷的。所以秋后问斩应该和这个有关系。细节记不得了[酷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