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在不同地方,“地瓜”指的也不是同一种植物,既有指凉薯的,也有指马铃薯的,而通常所说的地瓜指的是红薯,也就是山芋、番薯,与辣椒、玉米等一样,红薯并非中国原产的农作物,而是来自美洲,随着近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美洲之后,随着西班牙人的脚步而传到了世界各地,明清时期传入我国。
由于红薯非常高产,且耐旱耐涝耐盐碱,传入中国之后迅速普及开来,清朝时,红薯、玉米等一系列高产农作物也促成了当时的人口猛增,甚至有将“康乾盛世”说作是“红薯盛世”的。另外红薯也是一种各类营养含量极高的食物,除了能够食用之外,还可以用于制糖、酿酒,用于工业生产领域,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优质农作物。
而关于红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目前公认的就是明朝中晚期明万历时,觉得科举前途无望的福建人陈振龙,受到当时东南沿海经商风气盛行的影响,开始从事利润丰厚的海外贸易,奔走于福建与吕宋之间。
当时的吕宋,已成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而岛上的西班牙人,时常前往明朝采购大批的生丝、茶叶与瓷器等,美洲的白银涌入明朝,而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很多人都从事着福建与吕宋之间的贸易产业,吕宋岛上的华人数量很多,福建“中产子弟,什伍游食在外”,陈振龙在吕宋赚了钱的同时,也尝到了红薯。
陈振龙在吕宋见到的红薯,不仅耐旱易活,而且生食熟食都可以,且味道很美,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与济世的作用,因此就萌生了将其带回中原的想法,倘若成功的话,定然是一件能造福万民的美事。
然而,当时占据吕宋岛的西班牙人禁止红薯外传,陈振龙尝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反而还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注意,直到第三次,陈振龙将红薯藤用泥涂上,裹在缆绳上,费尽周折,最终才成功带回了福州,不过红薯刚到福建,陈振龙怕其“土性不合”,因此只是在自家的空地上进行了种植,并没有立刻推广开来。
相对于水稻小麦,红薯的产量简直惊人按照史料记载进行折算,古代北方每亩麦子单产量仅有300斤,南方的稻谷产量,平均是577斤,而这些还是在明朝时期,一系列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进步之后才得到的产量。
相较而言,红薯的产量可谓感人,明朝晚期,红薯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开来进行种植,一年能够种植两季,春季亩产能够达到2000公斤,夏季为1000公斤,也就是6000斤。
说得再直白些,红薯的产量比起水稻小麦,简直翻了十倍以上,原本只能养活一人的田地,若是改种红薯,就能养活十个人,而且红薯的适应性很强,很多不适合种植水稻与小麦等常规粮食作物的土地,却能种植红薯,使得耕地面积得以迅速扩大。
红薯先在东南普及,在江南推广却一波三折按照明万历年间的《漳州府志》记载,陈振龙将红薯带回之后不久,福建地区就遇到了旱灾,粮食产量剧减,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将红薯苗献给了官衙,在各地开始推广种植,由于红薯的易活高产,迅速普及并且拯救了大量的性命,很快就成了福建与浙南等地民众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作物。
而在陈振龙从吕宋带回红薯的同一时期,有浙江商人从日本带回了红薯藤,种植在浙江的寺庙之中,不过仅作为观赏植物,直到清初,陈经纶的孙辈前往江浙一带推广红薯时发现,富庶的江南之地民众,对红薯不屑一顾。
红薯随着迁海令与移民流动,得以在全国传播清朝建立之后,正式下达“迁海令”,将所有沿海的民众向内陆的山区迁移,沿海的船只、屋舍和稻田等统统毁去,在持续数十年的迁海活动之中,大量的民众被迫走向深山,因此丧生的人比比皆是,而侥幸活下来的人,只能在贫瘠的山区艰难求生。
内陆山区的土地本就贫瘠,而且耕地稀少,能够种植的农作物非常少,尤其是能够种植水稻与小麦等传统作物的土地,这种情况下,红薯成为了救命的作物,得以普及。
另外,清朝初期为填补四川地区的人口空缺,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而移民之中,除了大量湖广民众之外,也有很多的江西、两广等地的移民,还有上百万的客家人,也正是这样的大规模迁徙,将红薯带到了深居内陆的四川。
乾隆时期,红薯种植基本遍布整个长江流域与其以南的地方,而红薯传播到北方,也是因为当时发生的几场大旱,在陈振龙的后人陈世元等人的努力之下,红薯率先传入了山东与河南两地,随即在整个北方开始推广,到乾隆晚期,红薯已经成为北方一种极其普遍的农作物。
红薯,也就是番薯、地瓜,传入我国的方向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从各个不同方向传入,陈振龙也只是带回红薯的其中一人,但红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大致都在明朝万历年间。
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番薯传入我国的时间根据惠安县文献馆明代历史大事记的记载:
万历七年(1579)自正月至六月无雨,饥荒,八月减傜役差派。同年,甘薯始引进境内沿海,山区,广为种植。
甘薯引自于东南亚,原产地各有说法。味甘,本地也称为番薯或地瓜。产量高,大惠安人原有的生活主食,因此惠安甘薯县的封号受之无愧。直到如今,许多本地人还喜欢甘薯,烧烤后特有的风味。提取的地瓜粉更是海产品及肉类喜庆宴席上不可缺少的添補食材。甘薯至今还是这儿的主要农作物。
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瓜不忘引瓜人!地瓜,最早叫番薯。番的意思较多,其中一个就是域外的、外族的、外国的,旧时概指外国的,也就是从外国过来的。古时整个世界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从国外引到我国的瓜果蔬菜,都叫“番××”,如番茄、番薯等。勿庸置疑,番薯即地瓜,是从外国引种到我国的。
那么,地瓜是从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谁是我国引种地瓜的第一人呢?从饥寒交迫饿肚皮,到今天衣食富足奔上了小康的今天,确实有必要回念救饥续香火的地瓜、感恩冒险开源的引种人。
据史料记载和考究,地瓜是从明代后期传入我国的。
在引入我国之前,地瓜最早在中美州一带种植,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地瓜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
最早的记载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的虎门北栅人陈益随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地瓜藏在铜鼓中几经周折带回老家虎门进行试种,成功后被其广为传种,使地瓜成为了当时特别重要的救饥口粮,自此至今地瓜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源之一。所以广东人陈益就成为我国引种地瓜的第一人,引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去年,广东省政府已将陈益的家族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彰显和纪念陈益“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的巨大贡献。
还有一个为我国广泛种植地瓜做出突出贡献的家族,就是福建的长乐人陈振龙的家族。据记载,明万历1593年间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到菲律宾做生意时发现从未见到过的、当地种植的地瓜
“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遂想将其引种到家乡以解食不果腹之难。那时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将西班牙人带来的地瓜视为果腹宝物,所以严格管制而“禁不令出境”。而陈振龙则是绞尽脑汁、出谋划策,一心想把此物带到国内以济民生。最后是将地瓜藤蔓缠绕入麻绳条索当中,浸入水、抹上泥而最终于农历五月份被带入老家福建。
就这样,蔓入土结岀薯,薯育苗苗插秧,地瓜年年续种。
就这样,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将地瓜从菲律宾引种到福建厦门并在当地向外广为传种,后被农学家徐光启推广传种到上海及江苏一带。康熙年间陈振龙的五代孙陈川桂又将地瓜引种到浙江一带,其子陈世元及晚辈又继续传种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南传北、东传西、大江南北、黄河东西,地瓜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另有记载,地瓜于十七世纪初期传种到上海及江苏,1733传种到四川一带,1735年到了云南地区,1752年传种到贵州等地。
总之,自明万历的1582年陈益将地瓜引入到我国至今已430多年,地瓜的广泛适应性和广泛的种植量已使其成为我国与水稻、小麦、玉米并驾齐驱的四大粮食作物。在长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地瓜在我国种植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是地瓜到了我国后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大焉!请记住引种人、传种人陈益、陈振龙等先人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吧!
以上介绍,仅供参考!谢谢阅读,敬请关注和评论!
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红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
红薯又称为甘薯,地瓜,甘储,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等。红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现出的是圆形,椭圆形或者纺锤形的块根。红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在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红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从云南、广东、福建分三条线路进入中国,明代秀才陈振龙被称为“甘薯之父”。
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有一个叫陈振龙的秀才(商人)在菲律宾做生意时在当地的田间地头里发现了一种叫“薯”的农作物,它不仅产量大,种植不受地域影响,还很美味,并且能填饱肚子,所以陈振龙希望能将此引进到我们国家,但是那时候那时候菲律宾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农业发展的比较好,菲律宾以保护物种为名,严禁将薯带到其他的国家种植。
所以陈振龙便冒着生命危险,将薯藤缠在绑货物的绳子里,成功通过海关,并带到了我国。由于红薯相对水稻和小麦来说,受到天气因素和地域的影响较小,所以现在红薯这种农作物几乎是遍布于全国各地。陈振龙为了要偷薯藤用了几年的时间,并且差点把生命折损在菲律宾。
番薯从明朝万历年间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在中国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虽然营养价值没有那么高。但是他的的确确可以填饱肚子,中国人口这么多。番薯功不可没。在清朝乃至这个动荡的年间,中国的人口依然是全世界第一。光五谷绝对养不活这么多人口。现在的人也开始吃番薯,也开始接受番薯,番薯的叶子炒菜也很多人喜欢。
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番薯?这物件的名字老鼻子多了,山东这头加地瓜,山西这嘎达叫红薯,俺最最想不明白的是北京人为嘛叫这玩意白薯。
问题是这玩意也不白啊!撑死了也就有个棕色的。这也就算了,东北有些地区还把山药蛋叫白薯。哎,地大物博也不是他们这么捣蛋的,俩东西叫一个名。
好了,这闲话咱也别继续了,接着聊题主番薯的事。咋说呢?番薯真真是个好东西,营养价值高咱就不说了,他还高产。而高产也不是他最好的特点,最棒的地方就是,您找一犄角旮旯,什么盐碱地之类的地方,这家伙还是能活,只是产量少点而已。
当年要是明朝能把这东西全国范围内推广出来,也就没有李自成什么事了。
您要知道当年李自成那是被灭了,接着起,起了又灭,灭了再起,跟小强一样,根本原因就是小冰河期加上各种原因导致粮食欠收,这才有了李自成生存的余地。
而李自成没有一点能力,打下一个地方,吃完了,接着打下一个地方,压根就不懂的嘛叫经营,没有一点点的根基,就没有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地盘,蒙着头北上就把明朝给灭了,其实明朝被灭,完全是因为被那帮子没心没肺的士大夫阶层给卖了,打都没打几下,城门就给打开了。
结果李自成没坐几天皇帝,回头就被吴三桂带着满人给打跑了,然后就没然后了,毕竟他连个根据地都没有,都不知道往那跑。
到现在他死到那了,都成了个谜题,让清朝捡了一个大便宜。
哎!这说的有点远了。
那么接下来咱就说说这番薯咋就进了咱家的。
话说番薯这事是明朝万历时期,两姓陈的从不同的地方给大家伙引进的,这史书上都有记载。
头一个叫陈益他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1580年的时候,孤身一人,就带了一个小包裹,噌了好朋友的船去了现在的越南。
那会越南也不咋地,还实行酋长制,陈益一行人到了地,就被一个酋长来了一个接风洗尘。
什么好东西,土特产满满的摆了一桌,这里头就有一道菜,就是这番薯做的。
陈益好奇尝了一口,红薯吗?甜的,只要你别弄什么味精、咸盐、酱油啥的搁锅里炒,咋整都好处。
所以陈益详细一打听,这才知道这玩意的好处,不仅能充饥,还高产,一亩地整个数十石那都不是什么问题,好的情况一百石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可是咱家地头上五谷杂粮产量的二十倍都不止啊!
好东西啊!过去一亩地养活一两口子都费劲,这要是种上红薯,养活一家人都不成问题。
而且做个酒啦,整个淀粉啦这都成,再有就是长出来的茎啦,叶子啦你喂个猪都是上好的饲料。
过去老百姓很少养猪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都没得吃,还给猪吃?不可能的。
所以有饲料这就意味着有肉,肉有了,人民的身体素质那是杠杠的提。
陈益这就打算带回去,推广种植,可越南人也不傻,他们可不允许这东西流到咱家的地盘,那是严防死守。
于是陈益在这地呆了两年有余,一个是了解番薯的生长特点,还有他的栽培方法,另一个就是琢磨怎么能把这东西带回家。
到了1582年的时候,陈益买通了酋卒,把种子藏在一面铜鼓当中,夹带着就回来了。这事如果被查出来,陈益也不用反驳,当场就能被砍了脑袋的。
回去之后,陈益就在家族坟地前边买了三十五亩的地,跟着就把种子种了下去。
后来就经过他的手开始在当地推广,陈益死了之后,就把自己的墓穴安排在了最初的那块番薯地旁边,照他的遗愿就是和这番薯算是长相厮守了,而且要求老陈家的后辈人,每年祭祀的时候,缺了啥都可以,独独不能缺了这番薯。
那么另一个人是咋引进来的呢?这人叫陈振龙,他比陈益晚了十二年,但他带回来的种子却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所以这二人对引进番薯都是有较大贡献的。
陈振龙家族算是书香门第,到他这里也是不错的,二十岁就中了秀才,但他这人不喜欢科举这一套,也烦,所以丢了书卷就开始经商。
最初跟着大家伙去吕宋也就是菲律宾这地出海经商,大家伙也知道菲律宾这是个好地方,土也好,水也不错,那番薯长的漫山遍野,只要是地就有人种这番薯。
于是陈振龙经过了解,也明白这玩意对咱家的重要性,就有心把这东西带回去。
但这个时期,菲律宾被西班牙人占领着呢?他们也是不希望这东西流入咱家,增强咱的实力,抓到了也是要杀头的。
于是陈振龙向人求教了种植的办法,然后弄了点红薯的藤蔓,和绳子编到一块,还涂了污泥,这就给带了出来。
七天之后这就从菲律宾回到了厦门。
当年福建就遇到了大旱,所以粮食减产的厉害,陈振龙就让儿子给当时福建巡抚金学增写信推荐,申报番薯救灾的事。
当时金学增同意了,试种了一下,结果把金学增都吓到了:“好东西啊!”
第二年就开始在福建推广种植,立马就把福建这块缺粮的问题给解决了。
后来陈振龙的后代又将番薯的种子推广到了浙江,山东,台湾各个地方。
为了这件事,福州人还在乌石山给他建了一座先薯祠,现在还剩下一个先薯亭在那。
番薯全国大面积推广,已经是清朝的时候了。一个番薯也就成就了清朝著名的康乾盛世。
其实这个盛世也就解决了一下人们的吃饭问题,让人口有了一个增长,但吃饱问题压根就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个所谓的盛世科技什么的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番薯的名称很多,各地不同,在福建的俗称为“地瓜”;它是从外国传来的,所以叫番薯;民间俗称为山芋;皮色带红的叫做红薯、红芋、红苕;皮色黄白的叫白薯。诗人对番薯作了赞赏:“垅垅绿,块块根,蔓蔓长藤节节根”。
番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一带,当地的印第安人很早就开始食用这种块根植物,后来它传到菲律宾的吕宋。16世纪初,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16世纪明代万历年间(1572—1620年)开始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福建省一带种植,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
番薯属旋花科,在热带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温带因不能耐霜,生产上作一年生植物栽培。番薯的根系有纤维根、紫根和块根三种。人们食用的部分是块根,有圆形、不规则的纺锤形等。每株约结块根2~5个或更多。薯皮和薯肉的颜色很多,有白皮白肉、红皮白肉、红皮黄肉、白皮黄肉等,一般以黄肉的含糖较多。茎蔓生,叶绿色,折断时有乳汁流出。单叶互生,叶形有心脏形、三角形、手掌形等。在热带、亚热带常开花,花漏斗形,红色或紫红色。性喜高温,耐旱耐瘠,适应性很广,在沙质土壤生长更好,现已广布到全世界。
番薯块中含有大量淀粉和多种维生素,除供食用外,还可用来酿酒、制酒精、糖浆和味精等。茎蔓和薯块也是很好的饲料。山芋酒香味醇,价廉物美。“山芋蜜”比蔗糖还甜得多。
我国番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据报道:我国番薯亩产最高纪录是四川省的绵阳市,实地实收亩产达5015.84公斤,突破万斤大关。而2018年,浙江省永康市唐先镇唐先三村的“超级番薯王”的施明心种植番薯,长了828个薯块,大大超过了2014年申报的世界吉尼斯纪录的716个。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番薯单株薯块最高的纪录。
广东茂名市电白区(原电白县,2014年2月撤县建区)有一个“怀兰祠”,福建福州中部的乌石山上也有一座“先薯祠”,都是为了表彰林怀兰、陈振龙等几位引种番薯的功绩。
福建人陈振龙在明万历初年,去吕宋经商,看到那海乡异域的土地上长着一种番薯,产量很高,想把它引种回国,以济民食,度荒年。他花了一笔钱,购得几尺长的番薯藤,把它藏在浸水的绳子里,混过关卡,带回福州。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福建大旱,发生饥荒,陈振龙派儿子陈经纶去向福建巡抚金学曾献上番薯藤,并上了一道禀帖,当时得到了金学曾的鼓励。陈经纶在自家屋后试栽,几个月后,结实累累,福建巡抚也亲尝了番薯,觉得它形如玉瓜,味同梨枣,可佐谷食。便下令在各地推广种植,并嘉奖了陈振龙父子的义举。
明代著名科学家、农业家徐光启,是个廉洁清明的官吏,有一次居然有人密告他在家里藏了许多珍宝。其实,全是一派谎言。原来,徐光启在家宅里试种番薯,把一只只番薯埋在院子土里,并盖上稻草,不时前去伸手摸摸里面的温度,被人看见,还以为他在私藏做官得来的不义之财。
徐光启经过反复的试种,不仅培育出碧绿的嫩苗、长长的番薯藤萝,还喜获硕果——那一只只大如碗口的番薯。消息传开后,每年春天,农民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前往徐光启家里去剪薯藤。就这样,番薯在江浙一带推广种植了。徐光启不仅总结了番薯的13条优点,叫“甘薯十三胜”,而且写出了栽培番薯的专著《甘薯疏》。
从此,番薯在长江下游地区广泛栽培。番薯又逐渐推广到大江南北,成为丰产的农作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