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什么?

古人在数千年里,根据各种生活经验,编出了很多的俗语,而这些有趣的俗语,其实都暗合着一定的自然现象与科学道理。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这里所说的“一线”,其实指的是古代农村妇女做活计的时候,一种计时单位。

在古代,人们做针线活的时候,因为没有手机钟表之类,无法准确进行计时,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惊人的,农村的妇女们,也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计时方法。

当时,农村妇女纳鞋底的时候,要一直将针线穿来穿去,所以线的长度都不会太长,最多也就在一米左右,也因此,做针线活时用完一根线的时间也不会太久,而这段大概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就被称作“一线”的时间。

所谓“一天长一线”,意思是说冬至之后,白天的时间会不断变长,每天都比前一天要长大概几分钟的样子,也就是“一线”。

那么,冬至以后,白天的时间真的如古人所说那样,每天长出几分钟吗?

其实,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这“一线”的时间长度也是不同的,北京地区,冬至日的日出时间是7点半,日落是16点半,夏至日的日出时间是4点半,日落时间是19点半,也就是说,冬至日的白昼时间比夏至日短6个小时。

冬至与夏至这两个节气之间,间隔大约182天,简单换算之后,就是北京所在的北纬40度,过了冬至之后,每天的白昼时间会比前一天多两分钟。

相对的,赤道地区就不存在所谓的“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现象,因为赤道上是永远昼夜时间对半平分的。

北极圈之内,因为有极昼极夜的现象,冬至日前后的几天,当地其实只有黑夜,并没有白昼的现象,而过了极夜之后,北极圈内开始有白昼了,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出的时间又比中低纬度地区要长上不少。

农历所诞生的黄河流域,“一天长一线”的现象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一线的时间长度,大概也就是在几分钟,有两分钟的说法,也有十分钟的说法。

冬至是农历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已开始使用古老的土圭来观测太阳,并且以此测定了冬至日的准确时间,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中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也被称作“亚岁”,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冬至开始,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强盛,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并且白昼的时间也会不断的增加,也就有了“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什么?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因为我们处在北半球,才有此说法,而南半球愉恰恰相反。

过了冬至这天,天变的越来越长,一直到夏至。

一线是指太阳的照射物体影子,一天比一天长一些,也一直到夏至。

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什么?

二十四节气,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有四个节气更是显得非常重要,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由于地球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和自传的,所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的纬度位置也不一样。

总体来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候,属于北半球的夏半年;直射南半球的时候属于南半球的夏半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节气

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最北界线就是北回归线,即北纬23度26分,这一天的节气是夏至日。

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当太阳直射点难移到赤道的时候,就是秋分日。

秋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最南界线到达南回归线,即南纬23度26分,节气是冬至日。

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当移动到赤道的时候,就是春分日。

春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直到北回归线,以此类推,周而复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特点

太阳直射点

春分和秋分,都是直射赤道;冬至和夏至,分别直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昼夜长短

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平分,也就是说,在这两个节气日的时候,任何地点的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过后,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长,黑夜开始变短。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过后,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短,黑夜开始变长。

日期规律

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

春分日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左右;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2日左右;秋分日在每年的9月23日左右;冬至日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理论上说,冬至日过后,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长了,但是从实际上看,并非如此。

为什么?

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地球的形状并非规整的圆球;

二是因为地球的极移。

根据笔者对天安门升旗日期的研究和梳理发现,北京地区白昼最短的时间有5天,分别是12月18、20、22、24、26日,昼长均是9小时20分钟。其昼长也没有以冬至日(12月21日)为界相应地延长(2013年)。

当然,这句俗语是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并没有借助精密的仪器,是从大概上说的。

根据笔者的计算,所谓的每天长一线,从时间维度来看,也就是1.9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冬至日过后,每天的白昼时间都会增加1.9分钟左右。

我是朗月寒雪,感谢阅读,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什么?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6天就要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数九寒冬的开始,并且在冬至这一天,白天的时间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一天,从冬至节气后,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晚上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占有很重要位置的一个节气,在农村中关于冬至的俗语有很多,比如今天咱们要说的“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一线指的是什么呢?

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很重要的两个节气,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夏至则是一年之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是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我们所在的北半球最为倾斜,所以在这一天时白天的时间最短。在过了冬至节气后,太阳直射的点会慢慢向北部移动,等到了夏至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所以在夏至时是一年之中最长的时候。

在以前并没有这么多记录时间的工具,人们推测时间的早晚,多是通过太阳在天上的高度来决定。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说的是过了冬至后,每天天黑的时间和天亮的时间都要比前一天更早一些。那么俗语中的一线指的是什么呢?具体是多久的时间呢?

其实这里的线指的是农村妇女纳鞋底时所用的大白线,但是并不是大白线的长度,而是用一根线所用的时间。在农村一到了农闲时,三五个家庭妇女会坐在烧的暖暖的炕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聊着家常,因为纳鞋底时要一直将线穿过来穿出去,所以线的长度并不会太长,一般在一米左右。农村妇女因为经常做针线活,所以用完一根线时间并不会太长,一般在十来分钟左右。所以一天长一线的意思是白天的时间要比前一天长十分钟左右。

在冬至后不仅时间会越来越长,从冬至后天气越来越冷,人们根据冬至后的气温变化总结出了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数九歌中可以看出,在冬至后天气并不会立马变得寒冷,而是要等到三九四九时才最冷,这个时候也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两个节气小寒和大寒之间。

你们那里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吗?你们觉得一线是什么呢?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什么?

大家都知道白天时间是夏天长冬天短,冬天一直短到冬至,物极必返,过冬至白天时间则天天由短变长。而夜间时间则夜夜由长变短。这就是地球公转倾斜变化的原因。

按汉易学家京房的十二辟卦算,交冬至为第一卦,乃是《地雷复》卦,此卦象一阳在下,表示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此时物侯可观察到,虽然气温将进入一年最冷时节,可早春开花的桃、杏、李等树上的花蕾已是形状分明,颇有些蓄势待发之感!这就是冬令至极春天即临的道理。

古时没有钟表,人们记时总是用"一柱香的时间",女人们也说是做"一根线的时间",也就记个模糊的大略数字。也有的说是过冬至后白天太阳从升到落每天可增长一根线的长度。一根线有多长?古代妇女做针线活,一根线大约也就七十公分左右,过长了容易缠绕,会影响做活的。

古代国家级的计算二十四节就比较精准了,我们现代用的农历就是从古代传承过来的。

谢谢邀请!

农村俗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一线”到底是指什么?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并不重合,二者之间有一个交角(23º26'),叫做黄赤交角。太阳光的直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不停地来回变化,造成晨昏线不停地变化,晨昏线与纬线圈的交点将纬线分为昼弧(对应白天)和夜弧(对应夜晚)两部分。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然后向北移动。对于北半球而言,昼弧变长,夜弧变短,地球自转速度基本不变化,所以,白天时间变长,夜晚时间变短。

至于白天长多少,有人计算过,大约一分半钟。而老百姓习惯说“吃了冬至面(饭),一天长一线”,一个是时间单位,一个是长度单位,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还真听人说过。据说这里说的是绣花线,小时候附近集市上有一位推着独轮车专门卖一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的生意人,就经营绣花线,是长短一样的几十根同样颜色的绣花线合成一把,长度印象有一米左右,所以,理解就是过了冬至,每一天增长的时间就是绣完一根绣花线的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