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在真正的清朝史上,其实并没有发生过所谓的八皇子逼宫之事,而这个场景只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之中出现过。

剧中,康熙帝的传位那一夜,八皇子胤祀准备得似乎是相当精密,然而最终却出了个很大的岔子,那就是四皇子胤禛放出了十三皇子胤祥,不仅如此,胤祥还直接接管了丰台大营与大殿的守卫,一波操作之下力挽狂澜,八皇子功亏一篑。

其实在此之前,八皇子已经吃过十三皇子的一次大亏,所以就有人想着,为何八皇子没有吃到教训,不提前控制住十三皇子。

其实,原因也没那么复杂:

  • 第一,当时的胤祥一直都卧病在床,一种病入膏肓的模样,谁也没想到这样的人竟然还能重新出现在逼宫这种重要场合,所以放松了警惕;
  • 第二,胤祥的实力很强,并非胤祀能够轻易掌控的,在没有皇帝手谕和圣旨的情况下,身体虚弱的胤祥竟然凭借自己的威望,五花大绑了七八位将军,直接把持了局面。

简单点来说,当时的八皇子胤祀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十三皇子胤祥,而他就算是注意到了,以八皇子的能力也无法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

康熙时期著名的九子夺嫡,胤祥却凭空消失

清圣祖玄烨第十三皇子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也是雍正帝胤禛最看重的一个兄弟,胤禛与其之间的感情,远远超过与自己同母的十四皇子。

然而有件非常奇怪的时期,那就是康熙时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之中,十三皇子胤祥却几乎处于一种置身之外的状态,一群皇子忙着争夺皇位的时候,胤祥却“消失”了,相关的记载仅有只字片语,寥寥无几。

而在九子夺嫡事件之前的胤祥,非常得宠,而在雍正帝继位之后,胤祥更是朝臣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是雍正帝绝对信任与倚重的人物,没有之一。

九子夺嫡之时的胤祥的相关事迹,仅在《雍正起居注》之中有这么一句:

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

大致的意思就是,胤祥之前因为胤礽的事情受到了牵连,但没多久就受到了康熙帝的宽宥。

实际上,当时受到胤礽事件牵扯被囚禁的并非胤祥一个,三皇子、四皇子与五皇子全都被送进了宗人府之中,经过调查之后,这三人都被释放,不过这件事也使得康熙帝对自己的儿子们加强了心理戒备。

而胤祥,虽然也得到了释放,但康熙帝对其始终没有予以谅解,康熙48年,老三、老四与老五都受到了册封,甚至镇魇太子的从犯胤祀也被复位贝勒,向来不被重视的九皇子与年幼的十四皇子都被册封为了贝子。

唯独胤祥,没有受到任何的爵封。

不过,胤祥在康熙五十年前后,身体出现了问题,一直在生病,腿部生出了毒疮,而养病期间康熙帝对其似乎依旧冷淡,但也会偶尔过问其病情。

或许正是康熙时期的特别经历,造就了胤祥

少年时期的胤祥,虽然也不太受宠,但也时常跟随者康熙帝出巡,其眼界还是有的,而在其失宠养病期间,也使得其性情得到了极大的磨砺,康熙朝的磋磨,使得胤祥养成了隐忍坚韧的性格,同时也让其对于皇家的所谓亲情,还有权势之争有了全新的深刻认识。

煎熬过了康熙时的低谷岁月,雍正帝登基之后,胤祥的人生迅速走向了巅峰。

胤禛登基后,胤祥被册封为和硕怡亲王,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执掌户部,而迅速成为雍正朝堂支柱的印象,处事老练,手段凌厉,完全不像个之前从未进入朝堂的皇子

千百年来,许许多多身居高位的臣子最终都结局潦倒,尤其是碰上雍正帝这般多疑冷峻的帝王的时候,隆科多、年羹尧等的下场都是例子,然而胤祥,却是个意外。

并非因为他是胤禛的兄弟,而是因为他从不敢以皇帝的兄弟身份自居。

在清朝的君臣兄弟之中,胤禛与胤祥绝对是个特例,胤禛给胤祥的朱批之中,通常都是以兄长的角度,其次才是君臣,先称“吾”,再用“朕”,这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而胤祥,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处理事务永远都是只提意见,最终的决策都交给皇帝,从无丝毫僭越

胤祥向胤禛举荐过不少人才,比如李卫、十七皇子允礼等,但举荐过后,胤祥都保持适当的距离,从无培植自身势力的行为。

雍正八年,胤祥不幸病逝,仅44岁,而其临终留下遗命上疏雍正帝:

  • 一,所有的丧仪规制都不能超出亲王的定例;
  • 二,死后由幼子弘晓承袭爵位。

胤祥留下这样的遗命,也是最后一次谨慎之举,当时的弘晓仅有9岁,让他承袭爵位,自然不可能参与朝堂之事,当然,胤祥的第一个要求并未得到雍正帝的允许,其死后丧仪远远超出了亲王该有的礼制,并且怡亲王之爵位,成为了清朝第九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

从胤祥的人生经历来看,充满了曲折,前半生各种挫磨艰难,后半生扶摇直上的同时又极其懂得居安思危之道,也懂得急流勇退,这样的心性,在康熙帝诸子乃至历代的皇子之中,都是非常少见的,《雍正王朝》里胤祥翻盘八皇子逼宫的事在历史上虽未发生,可若真的发生,胤祥未必没有这样的能力与手段。

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如果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十三爷胤祥掌管天下兵马,八爷党根本没有机会控制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控制他,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就没有防住十三爷呢?

历史上没有皇八子逼宫的事件,胤禩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发动逼宫,只能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

1.独处高处的总理王大臣

雍正即位之后,便册封老八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这和历史有点不同,历史上是册封胤禩、胤祥、隆科多和马齐为总理大臣。不管怎么个封法,雍正皇帝的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暂时将老八胤禩及其八爷党稳住,让胤祥等人牢牢看住胤禩,实际上等于将老八软禁在“高处”,让他“高处不胜寒”。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以雍正刚刚即位的基础,还不能一下子铲除,他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对老八胤禩的利用,也是对老八胤禩的监视。

历史上的老八胤禩封为总理大臣后,实际上很少接触有关核心要事,诸多大事基本上都饶过胤禩,胤祥才是内阁的最大主角,很多大事要事的决定都出自胤祥之手。

在《雍正王朝》里,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后,实际参与比如印发新朝铜钱,结果遭到孙嘉诚的揭露,然后主要工作就是撺掇弘时篡位,打横炮使邪力坐看雍正笑话,比如保诺敏张廷璐等,实在没有做出几件拿得出手的大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手中没有实权,就难以牵制或者出手对实权派人物的打击和防范,比如胤祥,他靠什么来防范胤祥呢?

2.怡亲王胤祥

在雍正新组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中,老八胤禩虽然是总理王大臣,但是实权却掌握在老十三胤祥手中,张廷玉是老老实实的秘书派,隆科多因为诺敏案失宠。

更为重要的是,兵权一直被胤祥牢牢掌握。虽然,和关外的铁帽子王爷的主要联系人是老八胤禩,但是雍正时代的这些八旗王爷已经比不得早期的八旗军了。前清的军队由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组成,到顺治帝入主中原,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军已经丧失锐气,真正为大清平定南方地区的则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可以想象,天下所有的兵马都为胤祥掌握,胤禩只有联系人的身份,而且还被时刻监视,他如何形成对胤祥的反制?

3.暗度陈仓之策

在这种格局之下,老八胤禩实际上玩得是“暗度陈仓”之策,寄希望于进京整顿旗营兵务的那四千官兵。而且,老八胤禩只是挑起旗主王爷们对于新政的不满,但是缺乏逼宫站得住脚的主题,一个八王议政一出台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人觉得老八胤禩实在太过大意。

更为要命的是,所谓九成胜算,竟然没有胤祥什么事。这说明,胤禩完全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雍正收拾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何不就此赌一把?

我们回过头来捋一下胤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推弘时上位为主要目的,控制朝政大权,估计就想当一回多尔衮。而手段是收买隆科多控制九门,再“暗度陈仓”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这两条曾是康熙皇帝为雍正上台准备的“法宝”,胤禩也用上了。

问题在于,隆科多是一个投机分子,并没有真心参与这场风险巨大的政治斗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这在逼宫的现场已经表现出来了。另外,丰台大营的兵权实际控制在胤祥之手,几个整顿旗营兵务的参将不可能立马夺取兵权,他们只是来“学习和整顿”的,当时弘昼在朝堂上只说是“共管”,并没有说兵权已经交给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所以,这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兵权并没有被分割或侵占,同样玩得是一出投机的游戏,在雍正十分严密的密折监视制度下,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夺取兵权的机率几乎为零。

用投机的方式来逼宫,老八胤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雍正的较量实际已经从康熙年间争夺储位变成了“翻身”成仁,因为他长期处于胤祥和雍正的管控和监视之下,又如何来防范和控制老十三呢?

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因为一,老十三是四爷的死党。阴谋成事最要紧的就是机密,老十三见事敏锐警觉,对老十三动手脚,最易阴谋败露,所以从成事计,八爷党不敢事先对老十三动手;二,老十三是“病老虎”。八爷党以“以八王议政”为手段逼宫之际,老十三胤祥病得一塌糊涂,奄奄待毙,轻易不上朝议政,八爷党轻视了老十三,他们没料到病老虎还是老虎。三,乐观的估计了形势。八个铁帽子王爷全被串通策反,受利益的诱惑,同八爷党捆绑在一起向朝廷发难,自以为计划周密,天衣无缝,也是八爷党疏于防范老十三的原因之一。结论和教训:欲成大事,计划和筹措再小心、谨慎、周密都不过份。

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雍正王朝》中剧情末段,八爷党的“逼宫”事件,可以说是雍正自登基以来所面对的最大的危机,不仅仅是此时的此时朝堂上自己陷入到了八爷党的众位康熙皇子以及关外铁帽子王的围攻中,而朝臣中除了张廷玉、马齐、王文昭等人,竟再无人支持自己,更重要的是,城外丰台大营兵权丧失,隆科多又控制了皇宫的卫戍,雍正已然是无法阻止事态的持续恶化。

然而,就在局势最为危及的时刻,十三阿哥胤祥拖着沉重的病体赶到,而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重新掌管丰台大营兵权的消息,更是将八爷党这次“逼宫”行动的阴谋彻底粉碎。而这也是胤祥自雍正“夺嫡之夜”,带着金牌令箭只身前往丰台大营,夺下兵权,率兵进宫勤王,扶保雍正登基之后,第二次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夺下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帮助雍正挽救了危局,可谓是大功一件。

既然十三阿哥胤祥能够发挥如此之大的作用,并且也有着栽在其手上的前车之鉴,那么八阿哥胤禩为什么不在“逼宫”前或者“逼宫”的时候提前控制住胤祥,以决后患呢?

实际上,十三阿哥胤祥病重的身体,可以说让八爷党极大的放松了警惕。

对于十三阿哥胤祥,八爷党的众位康熙皇子们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极度的关注。

早在“九子夺嫡的”期间,九阿哥胤禟就在胤祥身边安插了眼线乔姐,除此之外,对于十三阿哥的行动也是加以监视,足可见起对于十三阿哥的重视。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对于十三阿哥的监视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胤祥无疑是雍正最为信任也是最为倚重的兄弟大臣,胤祥的行动无疑更能展示雍正的心思和想法,因此必须要及时掌控住;另一方面,则是胤祥无疑是整个八爷党除了雍正外,所要面对的最为强大同时也是最为危险的对手,更不用说他要帮助雍正执行许多秘密任务,也必须要对其加以监视。

然而,胤祥由于在康熙朝时期,被康熙在宗人府圈禁了十年的时间,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特别是身体上,相较于比自己年长的几位兄弟,胤祥明显要虚弱了许多,而到了八爷党逼宫前后,胤祥就连出行都只能乘坐车轿子,足可见其身体状况的糟糕程度。九阿哥就曾评价十三阿哥胤祥说他:“还想考虑别人,就他的身体,还是先把自己照顾好吧。”八阿哥更是当众说他如同“废了一般”。

所以,十三阿哥胤祥如此羸弱的身体状况,很大程度上让八阿哥胤禩等人放松了警惕,他们看来,此时胤祥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着他去阻止逼宫事件的发生。

况且对于此次“逼宫”事件,八阿哥胤禩的准备工作不可谓不充分,外部引来了关外四位铁帽子王作为外援,内部又争取到了隆科多的支持,就连在雍正的身边都有着雍正皇子弘时作为内应,可以说如此的阵容下,也让八阿哥有了足够的信心能够取得“逼宫”行动的胜利。

如果在这个时候贸然控制住了十三阿哥胤祥,反而是多此一举的行为,这必然会引得雍正的警觉,进而使得整个行动功亏一篑,如此一来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不得不说的是,弘昼在“逼宫”事件中的表现极大的麻痹了八阿哥胤禩等人。

弘昼遵照雍正的旨意,和弘时一同前往丰台大营,但是在弘时的误导下,毫无政治经验的弘昼是“误传圣旨”,进而使得丰台大营的控制权为关外的铁帽子王所控制,这也使得雍正就此失去了最后一道防卫屏障。

然而,弘昼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异样,可是出于对弘时的忌惮以及自保的目的,弘昼并没有直接戳穿,也没有在弘时面前进行表态,而是在朝会开始前,将此事单独告诉了十三阿哥胤祥,于是这才有了胤祥不顾身体状况,命人抬着自己赶去丰台大营重新夺取兵权,弘昼也通过此完成了自我救赎,更是从侧面挽救了雍正。

在八爷党“逼宫”现场,弘昼的表现更可谓是可圈可点,自始至终,一口咬定胤祥是因病离开了会场。尽管这样的答复让雍正感到了极度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但是却极大的麻痹了八阿哥胤禩等人。

一来,胤禩等人彻底放松了对于胤祥的警惕,并且是更加坚定了胤祥是因病才离开朝堂,这样的话,胤祥也就无法成为其威胁所在。

二来,弘昼很好的隐藏了胤祥的真实行动,给胤祥打了最好的掩护,所以当胤祥带兵出现在朝堂之上的时候,可以说是令八阿哥胤禩等人是大吃一惊,而后便是极度的郁闷,同时这也宣告了八爷党“逼宫”阴谋的破产。

就这样,胤祥拖着病体再一次扶保了雍正,挫败了“八爷党”的阴谋,而八阿哥胤禩等人也就此走向了末路。

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简单地说,按题主的提法,若老八提前控制胤祥,一则过早暴露目标,引起雍正的警觉;二则如果没有胤祥的存在,老八蓄谋已久的阴谋便会得逞,后面就没雍正什么事了。

新政引发不满

康熙临终前,从个人本性与国家形势,都不认可胤禩,评价胤禩:处处学朕,处处学得不像。朕以宽仁治人,胤禩以宽仁笼络人心。即便胤禩本性如此,现在国家的形势,也不容许继续下去。

大势已去的“八阿哥”党,经雍正集团的压制,也选择了隐忍,伺机而动。雍正是实用主义者,千方百计,呕心沥血革除弊,增加财政税收,也得罪了主流阶级集团:

  1. 官绅一体办差、纳粮,既得罪了官员,也得罪了地方上的乡绅;
  2. 由此,导致河南举子的罢考,进而引发了所谓朝廷之上“清流”的群起而攻之;
  3. 拔给田地,让习惯狩猎为生的满人耕种,自给自足,又得罪了整个满州部族。
隐忍一决雌雄

这令“八阿哥”党看到了希望。“八阿哥”党组织核心胤禩,分三步走,反戈一击,即使当不成皇帝,也誓将雍正拉下马,一雪前耻。

  1. 首先用张廷路供词,将雍正的三阿哥弘时拉入自己阵营。借弘时之口,以整顿旗务为由,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增加“八阿哥”党的砝码;
  2. 以弘时、弘昼为人证,而弘时又“坑弟”,借弘昼之口,故意误读雍正的意思,由“铁帽子王”的参将,共同接管丰台、西山军务。钳制了京城外八旗的调动;
  3. 又说动了,对雍正有拥戴之功的隆科多,控制了整个京城。甚至隆科多的手还伸进了紫禁城,撤换了殿前的御林军。
九成胜算之外

早在康熙逝世当晚,“八阿哥党”不接受雍正继位的事实,困兽犹斗。好在内有隆科多控制京城,外有胤祥拿着金牌令箭,控制了丰台大营,稳定了局势。历史又何其相似。已有九成胜算的胤禩,少算了胤祥,这个“天算”。胤禩大抵认为:

  1. 与上次逼官不同,此次雍正在暗,我在暗。要是控制住胤祥,势必引起雍正的警觉,提前暴露逼官的意图;
  2. 雍正不知情,断不会授矛胤祥金牌令箭,控制丰台大营可能性不大;再者已久病缠身的胤祥,卧病在床,久未露面,不足为惧。
胤祥力挽狂澜

如此内有“八阿哥”党,联合“铁帽子王”的殿上逼官,外有隆科多、“铁帽子王”参将的武力威胁。仅剩下乾清宫,作为雍正最高的“栖息地”,岌岌可危。

千钧一发,先是王文昭率先回击,不过给老九一个回合KO,口吐白沫。接着张廷玉舌战群王,驳倒了胤禩他们,稍微缓解了局势。更重要的,觉得情况不对的弘昼,将丰台大营发生的一幕,在议政前告知了胤祥。这一幕与雍正继位当晚,胤祥拿着金牌令箭,KO老八门人成文运,接管丰台大营极为相似。只不过此时已病入膏肓的胤祥,靠着威望,为雍正集团耗费了最后一点真气,重新取得丰台大营、京城防务的控制权。当其到达大殿之时,同时也是“八阿哥党”溃败之日。

后记

所以讲胤祥这个“伏笔”,大有文章,也是雍正后续剧情延续的关键。其次,老八提前控制胤祥,势必打草惊蛇,与老八老谋深算的人设也不符。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八阿哥胤禩借着雍正推行新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天下文人,斩了陆生楠,谢济世;旗人耕种又得罪了很多朝中满族贵族和一大批的八旗子弟们的机会开始发动政变。他为了弥补没有军权的短板借着弘时向雍正提议让关外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务,让老九游说隆科多把握最后机会。万事俱备,按照八阿哥的说法,事情九成把握,一成是天意。这个天意其实就是两个人,一个是五阿哥弘昼,一个是老十三。

第一,八阿哥确实准备周全,事无巨细

首先他抓的机会很好,年羹尧杀了孙嘉诚,田文镜在河南虽然治绩优秀,但是政策原因得罪了很多的士人,甚至发生了科举考试发考试罢考事件。雍正为了保护田文镜将当时清流领袖李绂,陆生楠,谢济世定罪打为朋党,杀了其中两位。这几个人都是当时读书人心中的榜样。旗人耕种上四个军机大臣除了张廷玉外马齐,胤禩,隆科多都反对其推行。这样的环境下,雍正可以说在朝中的威望大大降低。在整顿旗务上悬而未决,所以他让弘时去建议让四大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务,从而借着这样的机会,掌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军权。朝中大臣的人心还有军权可以说基本上都掌握在了八阿哥党的手中。

这样朝廷中其实就分成了两个大营老八,老九一派和雍正,老十三一派的较量。

第二,避免打草惊蛇

老十三,虽然当时重病在身,但是他依然是朝廷的亲王,身兼数职,所以说控制老十三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当时重病在身的老十三,必然会受到雍正的重视,如果老八对老十三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必然会被耳目众多的雍正察觉。关外旗主进行整顿旗务的时候,雍正就曾经对老十三说过,如果老八是脓包的话,一定要挤掉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对于老八的一举一动,雍正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的掌握,但是也肯定清楚一二。所以老八如果在逼宫前控制老十三必然会打草惊蛇,还没有逼供就导致了自己失败。

老十三是朝廷重臣,整顿旗务事关重大,他必然会出现在朝会上,这必然是常识性思维,所以老八必然不会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

第三,五阿哥弘昼是天意也是意外

五阿哥弘昼作为一个不安世事的人,雍正把他派去,是希望他帮朝廷做一点事情。老八和三阿哥把他带在身边也主要是因为弘昼可以作为一个雍正旨意的见证人,而且这个见证人还不会乱说话。所以不管是雍正还是三阿哥弘时和老八都对弘昼的个人行为不放在心上。谁都没有想到弘昼会成为这次朝会的意外。他一句话也不说,而是在上朝的路上堵住了老十三说明的情况,老十三立马掉头就去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知道老石山下落的只有弘昼,雍正和老八都基本上没有任何讯息,所以老十三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夺回兵权,帮助雍正逆转。

所以我们会见到很多人在说《雍正王朝》中弘昼才是雍正逼宫逆转的最大助力。

文/红雨说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