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面被太宗冷遇与此有关吗?

毫无疑问,秦琼的确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虽然有些人执称当年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事实上,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这件事,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不容置否。

《旧唐书·太宗本纪》: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秦琼本传》: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封七百户。

从目前的相关正史记载来看,秦琼的确参了玄武门之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这些记载之中的秦琼大多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描述秦琼在这场大变之中的态度到底如何

无法直接看出秦琼的态度,但可以从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那方面窥得一二。

秦琼与程咬金是同时期投奔的李世民,而后秦琼受封翼国公,程咬金受封宿国公,在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琼受封左武卫大将军,程咬金受封右武卫大将军,两人都是实封七百户

从这里也看得出,秦琼与程咬金的地位和功劳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是非常类似的,那么这两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与贡献应该也大致相当

而程咬金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态度,相当积极。

《旧唐书·程知节传》: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而当时,非常忌惮程咬金的太子李建成将程咬金调去做康州刺史,程咬金劝李世民,他的左膀右臂现在正在被翦除,应该尽早反击以图自保。

程咬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也反映了秦琼的态度。

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并非只是露个脸

虽然叫“玄武门之变”,但当时李世民的人与李建成、李元吉等交锋的地方可不仅仅是玄武门这么一个地方,比如玄武门之内的临湖殿,就是玄武门之变的主战场,李建成与李元吉就是在此毙命。

从现有的各方资料来看,实在无法直接看出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做了些什么,但是,在《旧唐书》中记载,长孙顺德当时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众于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建成的部下得到了消息准备冲进临湖殿救主,结果遇到了秦王府人马的攻击,最终未能成功。

《旧唐书》: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再结合长孙顺德传的相关记载,当时挡住东宫与齐王府人马的秦王府人马,就是长孙顺德与秦琼率领的,也就是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并非某些人口中所说,只是露个脸并未直接参与那样,相反,他真的带着兵马参与了交战。

那么,秦琼为什么没有一早被安排在关键位置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秦琼的身体很差。

秦琼一生南征北战冲锋陷阵,身上伤痕累累,按照记载,秦琼“其后每多疾病”,而其本人也表示: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创,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安得不病乎?

大变之后,秦琼受的封赏的确不多

武德九年,定功臣实封的时候,秦琼得到的的确少于尉迟敬德等人。

当时,尉迟敬德受封1300户,长孙顺德受封1200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各1000户,秦琼与程咬金各700户。

其实,秦琼的封赏比较少,这也有深层的原因。

  •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时,拦住了当时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的李元吉,并将其诛杀。
  • 长孙顺德:乃是参加晋阳起兵的老臣,而且是李世民的亲戚。
  • 侯君集:玄武门之变的策略筹谋,大多出自侯君集之处。
  • 张公瑾:玄武门之变时,正是张公瑾及时关了门,拦住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兵马。
  • 刘师立:作用贡献比较类似侯君集。

相较而言,秦琼发挥的作用还有资历等问题,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确比不上这些人。

受赏比较少,不代表秦琼就受到了李世民的冷遇

武德九年,秦琼为左卫大将军,程咬金为右卫大将军,二人直接接管了唐朝的军队。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虽然程咬金与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以后受到的赏赐的确比较少,但是二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可一点都不低,否则怎能将军卫交给此二人。

贞观十二年,秦琼因病离世,李世民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下令在其墓前建造石人马,以彰显秦琼的武功战绩。

贞观十三年,秦琼改封胡国公,后在十七年被李世民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如此种种,也看得出,秦琼在贞观时期并没有受到李世民的冷待,反而也算相当受重用,至于冷遇与玄武门之变秦琼没有参加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关系。

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面被太宗冷遇与此有关吗?

秦叔宝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在贞观年间也并未被李世民冷落。

一、秦叔宝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关于秦叔宝参加玄武门之变,史书是有一个完整的史料证据链的。

(一)秦叔宝参加玄武门之变的直接记载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证据,在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员名单中,明确出现秦叔宝的名字。

(二)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具体表现

据《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

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这里要详细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太极宫内的临湖殿中伏被杀后,东宫和齐府得到消息,由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率领二千兵马结阵进攻玄武门,因当时李建成已死,因此,这些人就是所谓“建成余党”。

这些人刚开始打得很凶,一度杀死了宿卫玄武门的禁军将领敬君弘和吕世衡,并扬言要进攻秦王府,此时,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张公谨及时关闭大门、尉迟敬德及时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展示出来,东宫和齐府兵才散去。

其实不然。《资治通鉴》在整理这段历史时,仅仅收录了张公谨传和尉迟敬德传的内容,但是,却漏掉了李建成传中一段很关键的文字:

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根据这段文字看,当时,秦王府在玄武门并非只是被动挨打,在初期,由于秦王府主力不在,仅仅依靠玄武门宿卫的元从禁军抵抗东宫齐府兵,确实落了下风。但是,后来,秦王府援军,“太宗左右数百骑”及时赶到,击败了东宫齐府兵,扭转了局面。

结合上面长孙顺德传的记载来看,我认为,这数百骑兵,就是秦叔宝和长孙顺德等人率领的骑兵。

(三)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封赏

由于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立有战功,李世民对秦叔宝进行了封赏:

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旧唐书》秦叔宝传)。

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新唐书》秦叔宝传)。

这是李世民对秦叔宝超常规的封赏。

先看官职。

玄武门之变前,秦叔宝只是秦王府的统军,后晋升护军,护军是什么品级呢?《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的很清楚,正四品下。而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晋升为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中间跳过了正四品上、从三品,相当于连升三级。这显然是对秦叔宝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的充分肯定。当时同为秦王府护军的尉迟敬德,晋升右武候大将军;护军程知节,晋升右武卫大将军。晋升幅度是完全一样的。

再看实封。

我发现很多人没有一个基本概念,动辄说秦叔宝“仅仅获得700户实封”,言外之意这700户实封太少,真的很少吗?

看看《旧唐书》列传七的记载,堂堂陕东道大行台仆射(从二品)、同样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屈突通,实封仅仅是600户;益州道行台仆射(正三品)、同样是李世民心腹的窦轨,实封也仅仅是600户;尚书右仆射萧瑀(从二品)、中书令封德彝(正三品),实封也是600户。秦叔宝仅仅是个正四品下的秦王府护军,实封却在这些位高权重的人物之上,足以说明这700户实封,很大部分是褒奖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

至于有些人念念不忘的尉迟敬德实封是1300户,比秦叔宝多出600户,我要指出,尉迟敬德杀死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这份功劳,秦叔宝有吗?未来皇帝李世民的生命、以及李元吉的人头,难道不值这600户实封??

综合以上分析,秦叔宝参加玄武门之变,名单有姓名、战时有表现、战后有封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史料证据链条,可以确证,秦叔宝毫无疑问的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二、秦叔宝在贞观年间并未被李世民冷落

秦叔宝在贞观年间一直担任左武卫大将军,直到贞观十二年(638)去世时,他仍然是左武卫大将军。

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把左武卫大将军看作是个闲职,这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呀,是极为关键的职位,太极宫的宿卫、皇帝李世民的人身安全,就依靠十二卫来保卫了。

李世民是非常看重这一职位的,贞观十七年(643),在秦叔宝、柴绍、段志玄、宇文士及等原来担任十二卫大将军的心腹陆续去世后,李世民特意把当时在地方担任州都督的程知节调回京师,担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玄武门)屯兵。

如果李世民真的冷落秦叔宝,他应该给秦叔宝安个冠军大将军之类的散官,让秦叔宝回家抱孩子去。但实际上,李世民授予秦叔宝的是左武卫大将军这个职事官,秦叔宝是要履行保卫皇帝的职责的。

至于秦叔宝在贞观年间事迹不显,一方面是因为秦叔宝身体多病,“其后每多疾病”,另一方面也与秦叔宝的职务有关,秦叔宝因为身体不好,不能频繁出征,只是负责在京师保卫皇帝,如果他在贞观年间事迹太多,岂不是说明贞观年间京师三天两头出事儿?秦叔宝贞观年间事迹不显,恰恰说明贞观年间政局稳定,京师没出什么事儿,秦叔宝就是正常履职而已。

本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面被太宗冷遇与此有关吗?

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个不爱看书的人吧?

为什么会怀疑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查一下权威史料《旧唐书》和《新唐书》,不就知道答案了吗?

《旧唐书》有两个地方重点提到了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其一是《旧唐书•太宗本纪》,里面清清楚楚地记载有“六月四日”(即玄武门事变之日)的事,唐太宗带领的人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

莫非,提问问题的人根本不知道秦叔宝就是秦琼?

其二是《秦琼列传》,里面也记:“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这句话的“从诛”二字前面省略掉了主语,由于这篇传记的传主是秦琼,那么,这个被省略了的主语指的就是秦琼。而且,后面还紧眼着一句:“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这的确就是秦琼参与行动后获到的升官封赏。

《新唐书》里面的《秦琼列传》则记:“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这里提到的隐,是指隐太子李建成,巢是指巢王李元吉。毫无疑问,这条记载和《旧唐书•秦琼列传》里所载意思完全相同。

两本最权威正史都白纸黑字地记载了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事变,为何提问问题的人居然怀疑他没有参加?

真奇怪。

我前思后想,觉得他之所以会问此无厘头的问题,可能是由于他感觉到如他后面说的“被太宗冷遇”吧?

事实上,唐太宗并没有冷遇秦琼,这不,他不是一直担任着左武卫大将军吗?

这可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呀。

担任十二卫大将军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秦琼之外,还有柴绍、段志玄、宇文士及、程咬金等等。

这些人,都是凌烟阁上的功臣。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提问问题者误认为唐太宗“冷遇”了秦琼呢?

应该是觉得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居最后一名,比较委屈吧。

但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是根据功绩来评定的,大家的功绩摆在那里,没办法的。

您看,李靖和李勣都没参加玄武门事变,但他们战功太大,当仁不让地荣登凌烟阁。

秦琼的战功和其他诸位相比有限,主要是他出道太早,作战负伤太多,年纪太大,连单独带兵出征的机会都没有,并且在贞观十二年就早早挂了。

特别补充一句,很多人受演义小说的影响,以为秦琼和程咬金、尉迟敬德、李勣等是同龄人,实则大谬。

秦琼早年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年纪至少比程咬金、尉迟敬德、李勣等人大了一轮(12年)。

贞观年间,程咬金、尉迟敬德、李勣等人轮流带兵对外作战时,秦琼已早早病休在家了——不是唐太宗冷遇他,而是他没办法胜任工作,真没办法。

还有,凌烟阁功臣评定,是在贞观十七年。

这个时候,秦琼坟墓上的草,已经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五个来回了。

您想想,从贞观初年到贞观十七年,其他人都在屡建战功,秦琼却处于养老病死状态,他排凌烟阁最末位,不也正常嘛。

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面被太宗冷遇与此有关吗?

回答过此类问题很多次,秦琼当然百分百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后来也不是被太宗冷落,而是身体实在不好没办法再有所作为罢了。那些说什么秦琼在玄武门保持中立的,开什么国际玩笑!他敢保持中立,李世民就敢杀他祭旗!

先列证据,史料充分记载了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连他的分工也是清清楚楚。《旧唐书•太宗本纪》:

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秦琼传》:

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旧唐书•长孙顺德传》:

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这些史料都清清楚楚记载了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在《长孙顺德传》中明确了他的任务就是“讨建成余党”。这还有什么疑问吗?难道这些史料都是编的?没参加编成参加难道有什么意义吗?

有人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的理由是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列了一个长孙无忌带去玄武门的人员名单,里面没有秦琼。但是,那只是第一批埋伏在玄武门的人,整个政变还有很多其他地方要做事,比如高士廉就在放囚犯准备帮忙,比如侯君集可能就在宫内对付李渊的禁军(这个在史书中比较隐晦),不是只有玄武门一个战场。秦琼就和长孙顺德一起清剿李建成余党,不也是分工的一部分吗?

关于玄武门之变,那是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与李建成、李元吉的太子—齐王集团孤注一掷的决战。秦王府人人上阵,连长孙皇后都亲赴一线鼓舞士气,高士廉防止人手不够甚至跑去释放囚犯帮忙,大家这么忙,秦琼想不参加?为了表示决心,大战之前,李世民派人去请已经被李建成、李元吉上奏李渊调离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试探李世民决心,表示不敢前往。李世民当即解下随身配刀,让尉迟恭带着刀再去请,不来就砍了。这种时候,你秦琼想置身事外?不怕被杀了祭旗吗?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前是什么身份?秦王府右三统军!说白了就是李世民的家将,你作为秦王府的将领,在秦王府生死存亡的关键“保持中立”?那叫吃里扒外,真是不想活了。秦琼有十个脑袋也不敢不参加啊。

最后,关于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记载不多,那原因也很简单。他身体太差了。《旧唐书•秦琼传》记载: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秦琼因为早年征战,奋勇当先,所以落下一身伤病。这样的身体自然没有办法参与李世民即位后的各项工作,也就记载的少了。没有继续作战,自然官职也不会继续大幅提升,没办法的事。这怎么能说是李世民冷落他呢?

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面被太宗冷遇与此有关吗?

秦叔宝,尉迟恭玄武门兵变的主力,一个杀了太子建成一个杀了三弟元吉,以至于李世民寝宫闹鬼,只想叔宝敬德值班建成元吉就不敢闹,后来二位将军的画像贴在宫门都能吓退太子兄弟,可见,玄武门可以缺别人,但秦琼敬德是最大功臣,二人没有被太宗冷落,一点也没有。

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面被太宗冷遇与此有关吗?

 翻阅史书之后,我发现贞观年间发生的重大战役,李靖、李绩、侯君集、李道宗、薛万彻等同时期的大将在经常榜上有名,但唯独几乎看不到秦琼的名字,更没有以秦琼为主将出场的战役。这说明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未立军功,是不是意味着秦琼被唐太宗李世民冷遇呢?难道他真的如网上所说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吗?

  我认为这种阴谋论是不正确的,极有可能是受《隋唐演义》的影响,拔高了凌烟阁最后一名的秦琼,变得过度正派而不耻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互相残杀,故而没参加玄武门之变。

  话说这个阴谋论确实是有史实证据支持的,因为《旧唐书》关于直接参与政变的人数有两段记载有出入。

  《旧唐书·太宗本纪上》:“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本纪说秦琼有参加,个人传记说没参加,这就成了有争议的地方。再加上不止秦琼一个人的争议,所以《资治通鉴》干脆模糊写成: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隋唐演义》采纳了本纪的观点,模糊了秦琼的立场,变成了中立。

  不过呢,鉴于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是文官不是武将,不太可能参与伏击;且高士廉年龄也较大,李世民、长孙无忌大概率不会带他老人家去那么危险的战场,我认为个人传记的九人更可信一些。

  同时我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就是实际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没有参加玄武门的伏击战,但被安排在了秦王府负责守卫秦王府集团的文官以及他们的家眷。秦琼没有参加伏击,说明他与李世民的亲密度不如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武将。

  当然了,也不排除秦琼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留在了秦王府,事发当天也是本能地守卫秦王府抗击前来攻打的东宫卫兵。这样就不难理解政变结束之后,李世民要对秦琼进行封赏,但实际又很局限,且之后在贞观年间重用他。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旧唐书》、《新唐书》关于李建成、李世民明争暗斗的过程的记载可以看出,很少秦琼的戏份。秦琼也没有向尉迟恭那样表忠心,或者劝谏李世民动手的话。这些似乎可以说明秦琼有可能不是李世民最亲密的心腹,或者是另外一种可能秦琼的立场实际是偏中立的。

  而且在玄武门之变的第一批人事任命(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子后),武将里面尉迟恭、程知节等人都升职了,唯独秦琼还是护军没升职。等到第二批开始任命十二卫的时候,秦琼才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这似乎也可以说明,李世民认为秦琼的功劳实际是低于尉迟恭、程知节等人的,但鉴于秦琼的武力值较高,还是需要表示一下尊重,给个相当的职位。这些也可以佐证秦琼的地位,实际不如尉迟恭、程知节。

  而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规律,已逝的功臣名次会靠前一点,但秦琼在凌烟阁建成前五年就过世了,排名仍然是最后一名,这似乎也说明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其贡献的认可度在二十四功臣里面是较低的。

  综上所述,虽然玄武门之变之后秦琼升职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但实际并没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重用,很可能跟他没有直接参加玄武门之变伏击战,而是被动卷入防卫秦王府有关。之后在贞观年间也一直没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重用,贡献较少,导致其凌烟阁排名垫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