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到底有多牛?

最近又有新发现,500倍显微镜下越王勾践剑有树状结晶。铸造的是怎么做到的?

以前看越王勾践剑的图片,觉得挺霸气,但去了武汉看到了实物后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一把,更像是一把大号的匕首。不过,越王勾践剑的确寒光烁烁,完全看不出来是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青铜剑。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主角,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有个嗜好,那就是喜欢铸造名剑。

在古代的名籍《拾遗记》之中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

除此之外,越王勾践还广泛收集名剑,比如著名的名剑“纯钧”就在勾践手中。

剑在我国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被称作“百刃之君”,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已出现了质量相当好的铜锡合金剑,而斗剑的风气也非常盛行,相关的剑术理论也得以发展

《吴越春秋》之中记载:越女曾向越王勾践详论“剑之道”。

《晋书》之中记载: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

再说回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发掘湖北江陵的一座先秦楚国墓葬时,在墓中发现了两把非常珍贵的宝剑,其中一把剑的剑身之上刻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的字样,采用鸟篆书写,这把剑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公分,剑身宽4.6公分,剑柄长8.4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现圆箍状,内铸11道非常细密的同心圆圈,剑身历经两千多年,不仅丝毫没有生锈,反而仍旧呈现出微微的淡金青色,剑格向外突出,正面使用蓝色的琉璃,背面乃是绿色松石镶嵌的花纹。

历经千年锋利无比

经过检测,越王勾践剑并非单纯的青铜剑,而是铜与锡按照一定比例熔炼铸造而成,而且其中竟然没有铅的成分,纯度相当之高,之后还要经过精心研磨,才能如此锋利。

而更关键的是,剑身的黑色菱形格子状花纹与乌黑发亮的剑格,是经过硫化处理之后呈现的效果,经过硫化处理之后的剑,不仅非常美观,而且极其耐腐蚀

越王勾践剑刚出土没多久之后,曾做过“吹毛断发”的实验,竟然还真的成功了,27层纸张叠加之后,越王勾践剑依旧能像切豆腐一样将其切开,锋利程度可想而知。

树枝状结晶

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的金黄色剑尖还出现有树枝状的结晶,一般,金属物质熔炼成分子冷却之后,会形成各种形状的结晶,自然状态下的金属结晶是非常杂乱的,要变成非常有秩序的形状,需要人为去控制,这样才能控制其硬度与韧度。

过去铸剑,需要回火、淬火与反复捶打,如果要达到树枝状结晶状态,就要引导其结晶方向,现代科技通常借助电磁场或者化学药剂,然而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剑竟然能够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实在不知使用了怎样的技术

剑身上的菱形格子纹

越王勾践剑的剑身上有很多紫黑色的菱格纹,通过高倍显微镜,发现这些菱格纹的旁边有很多的白色亮点,再使用光学仪器探究后发现,菱格纹并不是贴上去的,而是镶铸上去的。

镶铸法,就是放这些菱格的时候,要在原本的剑身上切出菱格的位置,这对于精度要求极高,之后再将铝丝与锡丝一根根镶铸上去,而越王勾践剑上的菱格之间的误差,都小于0.01公分。

镀铬与剑柄同心圆

越王勾践剑的剑身上,镀了一层铬,而这样的技术在数千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工业化的镀铬技术出现至今也并不算太久,实在不知道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到底怎么镀上去的

后来,在临潼秦始皇陵中也曾发现三把青铜剑,剑身上有一层细密的铬酸盐,厚度仅一张报纸的十分之一,而相关的专利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

此外,在越王勾践剑的剑柄的下方托部,还有11个同心圆,每个同心圆之间都是0.02公分,这个距离,用现代的数控机床也非常容易跑偏,以至于后来,这成为了复制越王勾践剑最困难的地方。

越王勾践剑到底有多牛?

越王勾践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四件“镇馆之宝”之一。埋藏地下2400多年后,于1965年冬天在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出土时,剑身依然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锋利无比,肉眼看不见一丝锈迹。

这把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亳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不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上刻有“钺王鸠浅 自乍用剑”八个字,让人一睹宝剑立即浮想越王勾践当年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风和胆魄,堪称国宝。

越王勾践剑牛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的主要铸造材料是铜锡合金,同时在剑身上镀有一层含铬的金属,保证了宝剑既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弹性,又在大气、淡水中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即使用目前最好的不锈钢埋在土里2000年,也没有人敢保证它不生锈,可见2400多年前就达到如此水平的该剑铸造技术有多高明;二是千年后依然锋利无比。据说,越王勾践剑出土是,考古人员为了测试一下该剑有多锋利,用剑刃划过堆叠16层的白纸,只要稍稍一用劲,就能轻易划破;三是金属形状记忆功能,剑身承压发生弯曲,只要压力一消失,立刻反弹恢复平直。

即使拿今天的科学技术来评判,人们还是会叹服越王勾践剑技术的高超。当然这还只是从材料本身的方面看,如果从整个制造加工过程,还有历史、文化价值等多方面看,祖先的智慧之光也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顶礼膜拜呢!

越王勾践剑到底有多牛?

1965年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随后便名冠天下。它的名气之所以这么大,首先是因为它的主人,那位卧薪尝胆,最终吞并吴国的越王勾践,第二是这把剑出土时,依然锋利,而且寒光凛冽,历时两千余年,竟然毫不锈蚀的痕迹,这让大家非常的诧异。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都说锋利和不锈是勾践剑牛的地方。不锈是因为埋藏的好,锋利是因为制造技艺,所以要说牛在哪里,那非勾践剑的精湛的工艺。

经过对越王勾践剑进一步的科学检测,考古学者和金属冶炼方面、机械加工方面的专家,被进一步震惊了,越王勾践剑竟然还包含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剑首的同心圆

这个细节很少有观众会去注意,但是这一处却是我们最能直观感受越王勾践剑制造技艺精良的地方。在越王勾践剑的剑首,装饰有壁厚极薄且高凸的多圈同心圆,十分的规整。这圈同心圆的厚度在0.2—0.8mm之间,凸起达到0.5—2.2mm之间,各圈的间距在0.3—1.2mm之间,在没有先进机床的两千多年以前,能达到这样的这样的水平,真的是非常恐怖,这是不是很牛。

越王勾践剑是运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造出来的。

复合剑,是指剑脊和剑刃用不同的成分配比青铜合金浇铸而成的。越王勾践剑通过科学的检测,发现剑脊和剑刃的青铜配比是不同的。剑脊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青铜合金,韧性强,不易折断;剑刃采用含锡量较高的合金,硬度大,更为锋利。这样的铸造方法在吴越地区很常见,所以吴越的青铜剑性能非常的好。普通剑是一次性铸造而成的,复合剑则需要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筑剑脊,然后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放入范中,再铸造剑刃。正是由于这样的铸造方法,才造就了越王勾践剑的神奇。

几何暗花纹

越王勾践剑表面的暗花纹,也是其牛的地方之一。针对这些暗花纹的制造工艺,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铸槽填锡说”,另一种是“金属膏剂涂层说”。铸槽填锡说认为,几何暗花纹是通过在泥范的表面粘贴泥条,成型后铸出几何形纹饰阴槽,再填焊锡。金属膏剂说,则认为在剑铸成后,在剑身上涂满用含锡量大的合金粉和天然粘合剂配置的膏料,在膏料上刻出几何形的花纹,放入炉子中加热,最终在剑身上的呈现出这样一种效果。是不是很炫酷,就连花纹也是用专门的方法制造出来的,可见吴越青铜剑制造工艺的精湛。

另外再说说勾践剑呈现的一些让人惊叹的现象。

锋利无比

越王勾践剑让观众们最称奇的地方是,这把剑历经千年而不锈蚀,依然锋利无比,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专家们对越王勾践剑做了一个实验,用越王勾践剑划破纸。在这次的实验中,越王勾践剑一下子划破了26张纸,这比现在一些新制造出来的刀剑划破的纸张还要多,可见勾践剑有多么的锋利。

千年不锈

这个点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我以前也回答过相关问题,就不展开叙述了。为什么千年不锈呢?一句话,墓葬的条件好。

越王勾践剑在江陵望山1号楚墓内棺中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里。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实,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此外,该墓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为中性。这样的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越王勾践剑的保存。

以上就是越王勾践剑牛的地方,其实吴越地区制造的青铜剑质量都非常好,主要在于它的制造工艺高超,也就是前三点,这才是关键。后面两点只是我们见到的青铜剑,大都锈蚀的厉害,所以勾践剑让我们觉得很惊奇,这到不是勾践剑牛的地方。

越王勾践剑到底有多牛?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出土。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它的出现让考古专家们大为惊叹,是考古人渴望不可及的偶像。

那么越王勾践剑到底有多牛,能让考古专家们这么为之为惊叹呢?

一、千年不腐

越王勾践剑出土的刹那间,让人惊叹到了。2000多年的光阴没有阻止它依就寒光逼人,它的剑身几乎看不见锈斑。

千年的宝剑不仅剑身不腐,而且依然绽放着光泽,这的确是让人惊叹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含铅少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

有的说法是,剑身的花纹处含硫高,因为硫化铜可以防锈。但是前段时间热播的《国家宝藏》,专家的解释是因为含铅少。

因为与它一起出土的两把剑可没有它这么好的运气,它们的剑身已经出现了腐蚀,基本上全是黑色了。如果说硫化铜可以防锈,那么这些剑也有这样的成份,为什么会锈呢?

通过两把剑的成分对比,我们发现了被腐蚀的剑含硫量为9.11%,含铅量为2.23%。而越王勾践剑最亮的地方,含硫量为0.8%,含铅量为0.045%,几乎是不含铅的。这次的研究推翻了曾经的硫化铜防腐,而提出了新的理论,那就是剑身不腐是因为含铅少。

看来含硫量高反而腐的厉害,含铅少才是它不腐的真正原因。

2、双重保护、墓室环境好

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也给与了它双重的保护。

这座墓葬是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它的椁室四周用了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这种黏土在考古界被称为白膏泥。而且在棺椁的下部还用了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这种白膏泥的致密性就更好了。

再加上当时人们在墓坑上部,填土时把土夯的很实。这样呢这个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隔绝了与外界的空气交换。还有该墓室长期泡在地下水中,这也基本隔绝了空气。少与空气接触,这也是越王勾践剑不腐的重要原因。

这几个原因一起促使了越王勾践剑的不腐,也展现了这把王者之剑的霸气。

二、剑刃相当锋利

当时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不小心被它割破了手指,并且血流不止。可见,当时手指被它割的有多深,这足以见证它的锋利了。

但是考古专家为了测它的锋利度,还做了一个实验。那就是拿16层白纸来试它的锋刃度。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104毫米,那么16层白纸大概也就是1.664厘米。这样的厚度用锋利的剪子肯定是剪不动的,就算是用刀估计也是相当费力的。

而考古工作人员只要稍稍地用力,剑刃就能将16层白纸轻易划破,这锋利度真是让人惊叹。

所以说这把沉睡了上千年依然锋利如故的宝剑,的确是一把绝世好剑。

三、精湛的工艺

越王勾践剑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

如果这样微小的数据会让人惊叹,那么接下来它的微观世界会更让人惊叹。

专家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500倍的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剑刃上有像树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树枝晶,它也就是越王勾践剑的细胞。在这里,我们把它叫做树枝晶的金相组织。

这种精湛的工艺制作手法,真是让我们惊叹了。千年前的古人在当时那种社会条件下,是如何做到如此细微的技术的,这还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树枝晶就像封在千年宝剑里的精灵,为我们研究铸造工艺提供了钥匙。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即使拿今天的科学技术来评判,人们仍然会惊叹它铸造技术的高超。祖先的智慧的确值得我们膜拜,而且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去发现先人的各种铸造技术,来为我们现代社会所用,以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越王勾践剑到底有多牛?

这把剑的出土可以说震惊了世界,这把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宽 4.6厘米,剑身上有极其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之上镶嵌宝石,华美异常。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即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出土之后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出土时间;1965年12月。

出土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

千年不锈的表面处理

这把剑在历经2400年后重现人间,但是通体没有一个锈点,诚然有墓葬的原因,但是铸剑大师许国光用了5年时间复刻了一把越王勾践剑,并且说明了其表面覆盖了一层铬合金的原因。

这种镀铬的工艺也是现代科技才能掌握的技术,然而在两千多前的春秋时代是如何把这层铬给镀上去的,至今令人匪夷所思。

柔中带刚,刚中带柔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堪称世界一绝,采用的铜锡合金。

但是铜锡合金有一个特性。铜占据的比例多,剑身会有韧性,不易折断,但是相对应的就会降低剑的硬度和锋利度。反之锡占据的比例大,剑身虽然会提升锋利度和硬度,但是会失去韧性,容易折断。

正常情况下,一把剑只能是同一个比例的配比的铜锡合金。但是这把剑做到了同一把剑身不同的配比。剑脊含铜多增加了剑身的韧性,剑刃含锡多增加了硬度和锋利度。

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显微镜下放大500倍后,其剑刃和剑身的树枝晶是连城一片的,也就是说这把剑是一次性铸造成型的,推翻了剑刃和剑身选材不同的说法。

越王勾践剑表面工艺

剑身

在500倍的放大镜下看到了勾践剑的表面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仅仅0.2毫米的同心圆转折成了深谷沟壑。剑身上的金相组织树枝晶星罗棋布,宛若星盘,菱形纹褪去黑色表面,显露银色光芒。整体排列的整齐有序。简直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剑柄

在剑柄空端,藏着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圆,每道同心圆间隔只有0.1毫米。

锋利无比

2400年后出土的今天,这把剑不仅仅是没有锈蚀,更加奇特的是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

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共有五把宝剑,并且记载了宝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也就是如足以削断筋骨,斩断金属器皿。

于是在刚刚出土的时候,考古学家便实验了一下宝剑的锋利程度。稍稍用力,16层白纸即刻被划破。可谓是锋芒毕露。

越王勾践剑到底有多牛?

越王勾践剑之所以牛,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它历尽2000多年历史 ,丝毫不改昔日绝世风采!二是它本身的铸造工艺,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几乎和现代的科技不相上下,给现代科学家带来了无数未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1965年湖北江陵,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首先这卖相就让人无法忽视,重要的是此剑埋藏2000多年,依然寒光逼人,锋利程度让人大吃一惊。

记得当时出土后是这样记载的:“拔剑出鞘,寒光闪闪,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一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可想而知,这给当时的考古工作者带来了多大的震撼。

因为这把剑这么牛,所以科学家肯定要对此剑做一番实验了,要知道它为什么能够历经2000多年历史还这么牛。这一做,虽然解释了它历经时间考验的特殊性,但却带给了科学家们更大的疑惑,难道2000多年前就有这么牛的技术。

1977年12月,中科院专家对勾践剑做了无损科学检测,发现此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这些虽让人吃惊,但也能理解。但剑身的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这就不得不让人大感意外了。

简单的说,“硫化处理”就是将一些物质稀释后包裹在物体表面。开始时专家认为,勾践剑之所以历经2000多年不锈蚀,寒光逼人,就是因为经过硫化铜的处理。但后来经过无数次实验对比后发现,最接近越王勾践剑原始“包浆”的只有硫化铬,而非硫化铜。

这下就让人无法淡定了,因为“硫化铬”技术最早源于1937年的德国,美国也是在1950年才掌握的,并在同时列为专利。那这样就问题来了,难道中国老祖宗这么牛,2000多年前就掌握这一“黑科技”了?

不仅如此,这把剑的剑刃精磨技术水平还可以和现代精密机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而且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及其规整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毫米,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是连现代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

看完这一切,你就知道这把剑有多牛了,不愧是我国的一级国宝。但这把宝剑的技术工艺也成为了一大未解之谜,有人说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人将此赋予了神秘色彩,说是与外星人或者远古文明有关,那么,你怎么认为呢?

喜欢文章的朋友可点击关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