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强悍的北匈奴为何却走向了衰落?
西汉时匈奴就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求娶昭君,率部归顺汉朝,流窜西域的郅支单于也被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给灭掉了,此后匈奴消停了很久,直到东汉时期,匈奴再次撕裂,南匈奴继续依附汉朝,北匈奴继续与汉为敌。
东汉初期的北匈奴,之所以显得强,并非真正的强,因为当时东汉刚刚安稳下来,没空收拾它们,可到了中后期,东汉恢复了元气,北匈奴自然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西汉与东汉的北匈奴并不相同经过了汉武帝到汉宣帝几代的打击,汉朝中后期的匈奴已然不断衰微,汉宣帝神爵时代,匈奴的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匈奴发生“五匈奴争位”,内乱不休,最终剩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而此二人乃是亲兄弟。
最终,呼韩邪单于南下归顺汉朝,求娶王昭君,即南匈奴,而郅支单于率部远走西域,击溃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建立起强大的王权。
早在宣帝时期,汉朝就已在西域建立了都护府,北匈奴在雪山大漠的行径,毫无疑问妨碍了汉朝的利益,并且对于沟通东西之间的丝绸之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元帝时,北匈奴被灭。
进入东汉之后,原本的南匈奴内部发生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大量牛羊牲畜与人丁病死,瘟疫横行,而匈奴贵族为了争权再次互相攻伐,南匈奴再次被撕裂。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单于率部南下,继续向汉朝称臣,被安置在河套平原一带,而蒲奴单于则留居漠北,称北匈奴。
东汉时的北匈奴并不强,不过是假象从西汉宣帝开始,匈奴就江河日下,实力一直处于衰没状态,再也没有出现过回升,而东汉时期的北匈奴,本身就是从西汉晚期南匈奴之中剥离出来的。即便是当年的整个匈奴,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就无力与中原对抗,更何况东汉时的北匈奴。
日逐王比单于率部归顺汉朝的时候,带走了匈奴大多数的人丁、牛羊与财富,而北匈奴所居住的漠北地区,本身的自然环境就相当恶劣,物产贫瘠,根本无法与南匈奴相比。
为了生存,北匈奴也时常南下在与汉朝的边界之地进行劫掠,但是大多都是零散行为,无论规模还是程度,都并不足以引起当时东汉的注意。在漠北地区,北匈奴其实也算不上强大,因为当时的乌桓、鲜卑等都已崛起,时常对北匈奴进行打击。
东汉初期,中原王朝并没有与北匈奴之间发生多大的征战,即便是北匈奴在边地为患,东汉也视而不见,主要的原因自然也不是北匈奴非常强,强得东汉不敢动,而是当时的东汉经历了西汉末期的大乱,正在元气恢复时期,根本没空搭理北匈奴。
接连被海扁,想不衰落都难南匈奴带着大量的财富人丁归顺了汉朝,被安置在了比较富足的河套平原,然而北匈奴留在了苦寒贫瘠的漠北,虽然自不量力与汉朝为敌,但实际上双方的实力相差极其悬殊,对于汉朝来说,不断侵扰的北匈奴,就像是不断叮咬巨牛的蚊蝇,主要很烦,并没有多大实质伤损。
再者,即便汉朝不出手,漠北的北匈奴日子也并不好过,除了本身经济发展程度很低之外,北匈奴还不断受到鲜卑各部等周围强势部族的攻打,章和元年,北匈奴王庭被鲜卑骑兵攻破,单于被诛,北匈奴五十八部无奈归顺了汉朝。
由于接二连三的打击,北匈奴的实力继续衰落,而此时的东汉王朝,经历了光武帝等初期帝王的苦心经营恢复,已经恢复了元气,汉和帝永元元年,汉朝以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为主将,联合南匈奴,发动大军分三路对北匈奴展开攻伐。
最终,北匈奴单于逃遁,余下诸部悉数归降汉朝,窦宪与耿秉继续燕然勒石表示功绩,至此之后,北匈奴不再以整个国家的形式出现,而是散裂成了诸多部族,或者归顺汉朝,或者继续西迁远走中亚西亚,或者融入鲜卑等部族,逐渐走向了消失。
东汉时期,强悍的北匈奴为何却走向了衰落?
谢谢邀请!匈奴之所以侵略汉朝,主要是和汉朝争夺肥美的草地,掠夺汉朝的牛马粮食。匈奴一但失去肥美的草地,就自动衰落了。西汉初,中原几十年的战争,汉人无暇顾及边境,使匈奴强大起来,自从汉武帝击败匈奴以后,造成匈奴南北分裂,使边境慢慢走向安宁。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南匈奴投降汉朝,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学习汉人从事农业生产,耕种粮食,生活改善,不需向南方抢夺。而北匈奴属于久寒地区,冬季漫长,戈壁滩又多,本来肥美的水草地就少,他们的长处是骑兵作战灵活,要想生存下来,还要凭他的长处,用掠夺来维持生计,这样就很容易和南匈奴发生冲突。公元89年,汉和帝继位,下决心惩罚北匈奴。派大将窦宪,一举击败北匈奴,使一部分北匈奴人被迫西迁,剩下的就不再有一定的实力了。
东汉时期,强悍的北匈奴为何却走向了衰落?
游牧民族在两汉时期,一直都是汉王朝北境最大的威胁。
因为他们超强的机动性,中原王朝向来对于他们无可奈何。西汉建国初年,中央王朝的大军大多以车骑为主,即便出塞,也无法顺利与匈奴展开交战。
及至汉武帝时期,他下令大肆鼓励民间饲养战马,中央王朝的骑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长途奔袭追杀开始将匈奴一步步的逼向绝境。
公元前54年,因为西汉王朝对于匈奴长期性的战略打击,加上游牧民族经济的脆弱,匈奴内部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矛盾,遂分为南北匈奴。
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投降汉朝,郅支单于率领北匈奴打残北方三国进入西域一带,最终被甘延寿、陈汤击溃,北匈奴灭亡。
王莽篡汉之后,试图再度扩大对于南匈奴的弱化能力,将南匈奴分为十五个部落,瞬间引起了南匈奴的不满。
东汉建立之初,因为久经战火,刘秀忙于恢复国内经济。
曾经臣服于西汉的南匈奴开始重新壮大,在刘秀无暇北上征伐时,不断在东汉边境劫掠。
公元46年,一场天灾再度改变了南匈奴的命运。
南匈奴内部牲畜大多死亡,经济濒临崩溃,内部再度开始夺权。
不仅如此,曾经分裂的局面再度开始上演。
这支遗留下来的南匈奴又分裂成为了南北匈奴。
日逐王单于带领南匈奴投降汉朝,蒲奴单于带领北匈奴跑到了阿尔泰山、天山一带,继续凭借西域一带抗衡东汉王朝。
公元73年,二月。
东汉王朝经过半个世纪的修生养民,终于对北匈奴出兵。
太仆祭彤出高阙
奉车都尉窦固出酒泉
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
骑都尉来苗出平城
这四路大军中,只有窦固的大军在天山一带取得大捷,抢占了西域地区的桥头堡伊吾庐,斩杀千余名匈奴兵。
其余三路还未抵达目的地,北匈奴早已经北撤。
公元89年,六月。
此时汉和帝刚刚尚未不久,朝堂大权由窦太后一手把持。
北匈奴境内再度遭受天灾,经济重新崩盘。
没办法,游牧经济实在脆弱的可怕,在天灾面前,他们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
窦太后最终下令,东汉军、南匈奴再度出征。
此番战争,东汉军最高统帅窦宪在稽落山击溃匈奴,大军一路追击至私渠比鞮海,斩杀北匈奴一万三千多人,俘获牲畜百万头。
北匈奴八十多个小部落选择投降东汉,民众合计二十余万。
北匈奴可谓严重受损。
窦宪下令让班固在燕然山刻石勒功,以彰显东汉王朝威德。
在这里稍微提及一下游牧民族的草原经济,为何要远远弱于中原民族的农耕经济?
游牧民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逐水草而居,需要不停的放牧。
而放牧的主要牲畜以马匹为主,这玩意太霍霍大草原。
因为实在是太能吃了!!!
小的时候,老家就见过一些家养的马,只要把它放出去,他就在那一直吃,绝对不会停下来。
这一点,牛羊和它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食量永远没有它那么大,因为这两个宝贝是可以将食物反刍的,也就是通俗的倒嚼。
可马不会,马的体内因为有超长的肠道,小肠、盲肠、结肠,这三部分能够容纳的粮食储量高达160L,这个概念相比很多人都清楚。
这玩意吃起来,是真的要命。
所以,一旦草原上的经济崩溃,首先饿死的不是牛羊,而是一向能吃的马匹。
以马匹作为主要战斗力的游牧民族,自然是一场灭顶之灾。
而窦宪此次北征,直接打崩了北匈奴。
他们想要翻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公元90年,七月。
南匈奴看到北匈奴已经穷途末路,自告奋勇北上征讨自家人。
窦宪安插监军进入南匈奴的大军中,再度北征北匈奴。
南匈奴太了解自家人的尿性,只要势力衰弱的时候,听到东汉大军进攻的时候,一定会跑。
大军进抵涿邪山之后,南匈奴放弃辎重,分兵两路狂飙突进,包围北匈奴。
这个场景熟悉吗?
霍去病对待匈奴,经常喜欢这么玩。
因为很管用。
千年之后,蓝玉也喜欢这么玩。
两路大军进抵河云北会师,毫无准备的北匈奴仓皇迎战,损兵八千多人,北单于在十余名亲兵的护卫下逃离。
公元91年,二月。
窦宪自知北匈奴已经势穷,再度下令北攻匈奴。
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部将,统领八百精骑,直扑北匈奴王庭阿尔泰山一带,斩杀五千余匈奴兵,北单于在战斗中被砍伤,趁乱翻身上马遁逃,不知踪影。
右谷蠡王于除鞬,在北单于消失后自立单于,彻底投降东汉王朝。
东汉时期,强悍的北匈奴为何却走向了衰落?
不可一世的匈奴汗国,在东汉时期走向衰落,特别是北匈奴被其它部落吞并消失,其历史走向,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匈奴自身的选择,说白了,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怎么不灭亡呢。
图为匈奴的势力范围。秦朝以前,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军队,以步兵、车兵为主的中原部队,根本无从招架,穷于应付的秦朝在统一中原后,不断对兵种进行调整,这时骑兵出现了,但战马的驯养,作战能力的训练,大规模骑兵的组建等,都需要时间,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秦朝一边建长城一边练骑兵,汉朝时眼看长城根本抵御不了匈奴,于是送姑娘和钱一边加紧扩建骑兵,在汉武帝时期,中原汉人终于实现了大规模运动骑兵战术。
图为匈奴王冠,于1972年出土于鄂尔多斯。中原王朝面对匈奴骑兵,从最开始的根本打不过,到能“以骑制骑”,再到“与虏角逐”,最后能千里追击,瓦解歼灭,这种主客变换的结果,花了近300年,匈奴从鼎盛到湮灭也就这300年,当年汉武帝经过漠南、河西两次战役后,汉地已解决匈奴边患问题,后来的漠北战役更是抄了匈奴的老窝,同时汉朝不断收编匈奴的王、将、相,被赏爵封侯,如下麾侯呼毒尼、秺侯金日磾等。
金日磾,匈奴休屠部太子,归汉后赐姓金,封为秺侯,图为金日磾墓。到了东汉时,匈奴乘中原战乱,一度势力复炽,控制了除莎车以外的西域诸国,并降服了鲜卑、乌桓等大国,频繁南下,为解除匈奴威胁,东汉王朝摈弃了以往武力还击的战略,采取了政治招抚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一方面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对匈奴各部和受匈奴控制的部落进行分化瓦解,结果是南匈奴、鲜卑、乌桓等相继归附东汉,并与东汉一同对付北匈奴,另一方面东汉政治把握战略时机,明帝时出动大军一举击败北匈奴,战后再继续招抚政策,彻底解决了北匈奴的威胁。
图为在匈牙利举办的世界匈奴人后裔大会。东汉光武帝时,匈奴频闹天灾,人、畜死亡大半,居于南的匈奴本与中原交往密切,这时汉朝又遣使送钱送粮,于是南部匈奴自愿请求内附,表示愿永为藩蔽,捍御北虏,匈奴分为南北二部,乌桓和鲜卑的情况也一样,然后多方联合攻击北匈奴,在漠南无立足之地的北匈奴只能退居漠北,力量大为削减,东汉真正大举征伐北匈奴战争在公元89年,在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匈奴奴隶制政权瓦解,极少数幸存者西迁,从此匈奴退出了漠北地区。
东汉时期,强悍的北匈奴为何却走向了衰落?
在东汉初年间,匈奴人已经重新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帝国,建立了强大的霸主地位。原本是亚洲大陆上最强的帝国,四处劫掠,成为横亘在东西之间的一支可隍的文明破坏力量。
匈奴人当时占有大兴安岭辽河上游地区;向西攻破了强大的月氏民族,并降服楼兰、龟兹等西域三十六国,将祁连山天山一带万里沃土全部收入囊中;接着又向南攻取河套地,兼并北狄的分支楼烦和白羊部落,与汉朝西北边郡连接;整个蒙古高原及部分西伯利亚冰原全都统一在自己的兵锋之下在它的巅峰时刻,匈奴骑兵数量总计多达四十余万,而汉朝全部兵力不过才三十余万,骑兵更是少得可怜。
当汉朝初年,汉马罕见时,刘邦想找几匹毛色相同的马都非常的困难以至于文景皇帝开始疯狂的养马,汉武帝时期,汉朝各个地区每个大街小巷都是马。到汉武帝晚期,汉武帝历经漠北大战之后,汉武帝就是实施了对游牧民族的掠夺战。以至于当时匈奴帝国自然亏大了,此战后匈奴兵力虽损失不大,而且经济遭到了严重打击。
至此,连番大战之下,匈奴虽然军队损失不大,但畜牧和草原已损失近三分之一,不能再跟汉朝持续下去。所以匈奴单于部军民共数十万人,集体离开了他们赖以生活的国家。用车马载着他们的所有的家当,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沙漠,去往遥远的漠北苦寒之地,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在汉武帝战胜了匈奴人,使他们的领域变成汉朝的土地。匈奴人于是归顺的归顺,西迁的西迁,整个民族都分割了。从而他们一蹶不振,永远的分割,致此强大的匈奴帝国走向灭亡。
东汉时期,强悍的北匈奴为何却走向了衰落?
导入语:自战国末期以来,强悍的匈奴王国一直是汉朝的威胁。它多次兴兵南下,烧杀抢掠,成为汉民族诞生初期的巨大的灾难。
为了对付它,秦汉三朝政府被迫在边境修筑长城。
为了稳住它,汉朝初年被迫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宫女子和大量的财物换取暂时的和平。
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为了打败它,汉朝养精蓄锐六十多年,与匈奴征战两百多年,耗费军资、人员无数。霍去病封禅狼居胥,窦宪勒石燕然山,立下丰功伟绩。李广,李陵,李广利却折戬沉沙。
为了消灭它,我们耗费了一个强盛的时期——秦汉时期,和多个衰弱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匈奴两字,浸透早期汉民族的血泪,匈奴,也间接成就了早期汉民族的辉煌。
汉匈战争简介匈奴,并非一般的民族。其发源自战国末期崛起于大漠开始,纵横大漠三百年,与秦汉三朝冲突屡屡发生,大战连绵。
战国末期,赵国就曾大败匈奴,李牧率领的赵国边防军,斩杀匈奴十数万人马。秦朝建立之后,曾派遣大将蒙恬率领大军北伐匈奴,“却匈奴七百里”。
秦末汉初,匈奴屡屡侵犯边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平城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损兵折将。之后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朝一直以和亲政策对待匈奴人。
白登山之围
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由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率领,埋伏在马邑附近,企图一举围歼匈奴的主力部队。但是未获成功。
至此,汉匈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
经过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战,匈奴的大片地方被占,大量军队被歼,人口锐减。实力大降。
之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主要阵地由内地转至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都护。之后,汉朝与匈奴还断断续续的在西域展开拉锯。直到西汉灭亡。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告一段落。
我们看到,匈奴的强盛时期,是在西汉,汉匈战争最为激烈的阶段,也是在西汉。在东汉时期,匈奴基本处于被压着打的状态。
那么,东汉时期,强大的匈奴为什么衰落了呢?
其实,无论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或者是一个强大的部落,他的衰弱。无外乎三个方面造成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环境因素。
江河日下的北匈奴崛起自漠北的匈奴王国,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内忧严重,这成了北匈奴衰亡的主要原因。
1.分裂,分裂,再分裂
匈奴,从来都不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匈奴单于,虽然为各个部落的名义上的首领,其实对下面的各个部落控制力有限。匈奴强大时候,单于可以号令各个部落,一致对外,抢夺物资。匈奴挨打时,分裂就不可避免了。
匈奴没有建立完善的王位继承制度,一旦老单于去世,很容易由于单于的继承而产生新的矛盾,从而引发战争乃至分裂。
我们熟悉的呼韩邪单于,就是这样来的。
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栅既不得立,亡归妻父乌禅幕。左大且渠都隆奇亡之右贤王所,其民众尽降呼韩邪单于。——《汉书.匈奴列传上》
呼韩邪与屠耆单于、郅支单于争斗不休,汉庭乘机占领西域,大败匈奴。
东汉初年,如此场景再现。这次,匈奴彻底分裂了。匈奴单于舆残杀有王位继承权的知牙师,引起逐日王比的不满。舆死后,两个儿子先后立为匈奴单于。这引起比和匈奴单于的猜忌。于是,比率领部众投降汉朝。归附汉朝。建立南匈奴。匈奴,彻底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2、内乱频频。
匈奴的分裂,使得匈奴实力大减。当然,代表匈奴正统的北匈奴也因此遭受重创。但是,北匈奴内部的分裂与内乱并未停止。
大规模的反叛乃至投降汉朝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夏,南单于所获北虏薁鞬左贤王将其众及南部五骨都侯合三万余人畔归,去北庭三百余里,共立薁鞬左贤王为单于。月余日,更相攻击,五骨都侯皆死,左贤王遂自杀,诸骨都侯子各拥兵自守。冬,前畔五骨都侯子复将其众三千人归南部,北单于使骑追击,悉获其众。——《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北匈奴的内乱,成为其灭亡的主要原因。
严峻的外部环境在内乱的同时,北匈奴的外部环境也是日渐严峻。这是北匈奴衰落的重要原因。北匈奴的面临三个强大的敌人。且都是不好惹的角色。
1、今非昔比的汉朝
汉朝,是匈奴最为强大也是最为主要的敌人。从汉朝建立开始,到北匈奴的灭亡,汉朝,始终是灭亡匈奴的主要力量。
与经过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之后虚弱不堪,需要长时间的恢复的西汉政府不同,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并未能使得汉民族伤筋动骨,东汉政府一开始力量就是相当强悍的。特别是东汉政府的王牌,渔阳和上谷的骑兵,更是天下的精英。
汉军骑兵
光武帝的末年,汉朝政府已经在着手处理匈奴的威胁。明帝、章帝、和帝时期,东汉政府向北匈奴发动强而有力的进攻。
东汉政府一方面拒绝北匈奴的和亲建议,联合南匈奴,直接开进北匈奴的腹地,追亡逐北,直接打击北匈奴的势力。一方面,又在西域重开都护,联合西域各国,对占领西域的北匈奴进行穷追猛打。直至北匈奴势力退出西域。
2、反目的兄弟——南匈奴。
在打击北匈奴的问题上,汉朝是最为积极的。不过从原来匈奴分裂出来的南匈奴也不烦多让。积极参与打击北匈奴的战争。
几乎东汉王朝的每一次打击北匈奴的战事,都有南匈奴的参与。南匈奴曾经给予北匈奴以沉重的打击。
五年冬,北匈奴六七千骑入于五原塞,遂寇云中,至原阳。南单于击却之,西河长史马襄赴救,虏乃引去。十六年,乃大发缘边兵,遣诸将四道出塞,北征匈奴。南单于遣左贤王信随太仆祭肜及吴棠出朔方高阙,攻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虏闻汉兵来,悉度漠去。 建初元年,来苗迁济阴太守,以征西将军耿秉行度辽将军。时皋林温禺犊王复将众还居涿邪山,南单于闻知,遣轻骑与缘边郡及乌桓兵出塞击之,斩首数百级,降者三四千人。——《后汉书》3、桀骜不驯的部落——被统治的各族
北匈奴强大的时候,控制着西到西域,东到东北的广阔区域。在这片区域内,生活着西域各族人民,也生活着鲜卑,高车,伶仃。东胡等等大大小小的部落。匈奴人对这些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导致被统治的各族的起义此起彼伏,直到北匈奴的灭亡。
二年正月,北匈奴大人车利、涿兵等亡来入塞,凡七十三辈。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章和元年,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取其匈奴皮而还。北庭大乱,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口二十万,胜兵八千人,诣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降。——《后汉书》恶劣的生存环境除了面对日益强大的内外敌人之外,北匈奴还要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优质领土的迅速缩水
匈奴帝国在强盛的时期,控制着西到中亚,东达朝鲜,南到河套,北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控制的土地的面积比汉朝还大。
但是,匈奴人口稀少,控制的地方也大多是不毛之地。可以利用的领土,大多集中在南边。西边的西域也是匈奴重要的物资补给(压榨)的地方。
但是,自汉武帝之后,匈奴控制的土地就迅速缩水了。水草优美的河南地,河西之地先后被夺。匈奴人因此失去一大片水草优美之地。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从这一首诗歌当中,我们不难看到焉支山和祁连山的失去对匈奴的沉重打击。
东汉时期,匈奴领土仍然处在缩水中。
南匈奴的成立,使得匈奴失去一小部分领土和大量的民众。
西域都护府的成立,则使得匈奴再次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北匈奴所能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了大漠的北部和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这些,在当时,都是不毛之地。
2、南下劫掠的困难
在西汉初年,匈奴兵强马壮,经常南下劫掠汉朝边境。给汉朝带来巨大的边患。
到了东汉时期,北匈奴也曾南下劫掠,但是次数不多,对汉朝边境的危害程度也下降了。北匈奴不想南下劫掠了?非也。三大因素阻碍了北匈奴的南下劫掠。
其一、南匈奴的阻挡
逐日王比投降汉朝后,东汉政府将其安置在河套地区。正好卡在北匈奴和汉朝的关中地区的中间。南北匈奴多次交兵。南匈奴的存在,很好的阻挡着北匈奴对汉朝的侵扰。
东汉地区
其二,汉朝的强大的边防军的阻挡
自战国末年以来,匈奴已经成为北边的巨大的边患。于是,每一届的政府,都在北边屯驻强大的军事力量。以防不测。东汉政府也不例外。在五原,代郡,雁门、云中等郡屯驻大量的兵力,威逼匈奴。
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后汉书》其三、匈奴单于惧汉心理
汉朝自从武帝以来,屡次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士卒,夺取匈奴土地和人口。匈奴单于心知肚明。加上汉朝的强大的边防军的存在,匈奴单于的惧汉的心理与日俱增。
匈奴女子剧照
大部分的北匈奴的首领,首先想到的还是和汉朝和好,换取汉朝的粮食美酒和铁器。南下劫掠,并不是北匈奴首领的首选。
北单于惶恐,颇还所略汉人,以示善意。抄兵每到南部下,还过亭候,辄谢曰:“自击亡虏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汉人也。”——《后汉书》结束语:匈奴之强,强于骑射。匈奴靠着武力,征战四方。曾经也盛极一时。然而夺取天下,不能仅仅靠着武力。自古到今,凭借武力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军事帝国,如亚述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等,都无法长久。匈奴帝国也不能例外。不过,强大的匈奴帝国,也从各个方面刺激了汉朝和汉人的血性,从侧面成就了汉朝的强大。
可惜的是,强大的匈奴帝国瓦解之后不久,强大的汉帝国也在内耗中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光阴。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强大的汉帝国也随着强大的匈奴帝国而去,化作一缕青烟了,可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