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一边是皇祖母的临终遗命,一边是清朝的祖宗家法,康熙帝玄烨也很为难。

孝庄太后的遗愿让康熙帝很为难

康熙26年12月25日,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历史,谥号孝庄,在孝庄太后临终之时,特意留下一个遗愿:“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按照清朝的规制,孝庄太后本来应该被送去盛京,与太宗皇太极合葬与清昭陵,然而孝庄太后却说太宗安奉多年,自己的地位卑微不敢惊扰,再者,孝庄太后与儿孙之间感情深厚,实在不忍远离,希望将其安葬于遵化,也就是顺治帝的陵墓一带。

这就让康熙帝觉得很难办了,一方面是不可轻易违逆的祖宗家法,一方面是与自己感情深厚的皇祖母的临终嘱托,怎么办好像都不好。于是,康熙帝想出了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遵化的清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暂时安放其中,之后再想办法,结果没成想,康熙帝这么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都没给祖母建陵,玄烨忘记了么?当然不是,是日理万机太忙了顾不上么?自然也不是。玄烨与孝庄太后之间的祖孙之情至深,孝庄太后停灵期间,康熙帝先后三十多次前去祭奠,几乎每年都去,那么,康熙帝到底为何一直没给孝庄太后建陵呢?这就牵扯出一段数百年的传闻,那就是孝庄太后与多尔衮

太后下嫁,不能与皇太极合葬

关于孝庄太后为何不肯与皇太极合葬,在诸多的说法之中有一个传得非常广,那就是有人觉得孝庄太后当年委身多尔衮,无颜见夫君,所以要求远离清昭陵而安葬于遵化。

其实按照当年的满洲风俗,孝庄再嫁也并没什么不妥,是可行的,但是历史上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其实一直都是个谜,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她嫁了或者没嫁。而史学界的主流认为,孝庄太后当年并没有下嫁多尔衮。

有人认为,当年孝庄太后在皇太极死后下嫁多尔衮,给皇室招黑,所以将其陵墓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外,让她充当警卫,世代给儿孙看守陵墓,这种说法也是基于太后下嫁而衍生出来的,但并不足为信

  • 一来,若是当年太后真的改嫁多尔衮并且让皇室觉得蒙羞,那么皇室不可能耗费巨资给其建设规模如此庞大的皇陵;
  • 二来,倘若原因真是那样,那么皇室这么做就等于是将家丑闹得众人皆知,根本不可能。

此外,还有一种同样基于太后下嫁的说法,那就是孝庄太后改嫁之后就成为了睿亲王的福晋,不再是皇太极的后妃,所以没有资格葬入清昭陵,但这个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 首先,纵观整个清朝,从康熙到宣统,历代对于孝庄太后当年的功绩贡献都是秉持绝对肯定与高度赞扬的态度,皇室每每前往清东陵拜谒,都是先拜谒昭西陵;
  • 其次,孝庄太后的谥号是“孝庄文皇后”,“文”乃是皇太极的谥号,而且其离世之后被追尊为皇后,这代表她是得到清朝皇室承认的皇太极之妻;
  • 最后,虽然并未合葬,但孝庄文皇后的神主牌是与皇太极的神主牌一起在太庙、奉先殿同室享祭的,两人的画像也是挂在一起的。
雍正时代,彻底解决难题

康熙帝两面为难,所以将这个棘手的问题一直拖到了雍正帝登基,而雍正帝与自己的这位曾祖母之间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也没那么多顾忌,雷厉风行的雍正帝,的确很快就解决了让其父亲头疼了几十年的问题

雍正二年,胤禛先是对孝庄太后的功绩圣德进行了一番赞颂,之后又讲述了孝庄太后的临终遗愿,而胤禛引据《礼经》,认为合葬并非自古就有,合葬不合葬都只是名义上的事,而孝庄太后暂安一来,国泰民安人丁兴旺,说明其在天之灵极为安妥。于是,雍正帝正式下令,在孝庄太后暂安奉殿处兴建皇陵,即昭西陵。

因为昭西陵的是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原本的大殿、东西配殿、宫门与围墙等都是先行已建好了的,所以工程进度非常快,仅仅十个月就完工,雍正帝亲自前往昭西陵参加告祭礼,同年十二月初十,停灵37年的孝庄太后正式入土为安。

而至于昭西陵为何没有葬入陵园之内,其实也有很简单。因为昭西陵是皇太极的昭陵附属陵,表明陵墓主人乃是皇太极的皇后,昭西陵虽然与清昭陵之间隔着上千里,但二者同属一个体系,而清东陵是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主陵的另一个皇陵体系,两个皇陵体系自然不能掺和在一起,所以昭西陵建在了清东陵陵园之外

孝庄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这条题,迄今300年,难倒很多历史学者,包括一些“清史大家”都搞不懂,瞎说一通,把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坚决否认!把有污点的历史人物硬说成没有污点,是圣贤!

那么,孝庄死后37年才下葬,什么原因?是不是清朝没钱修建陵寝?是不是寻找不到风水宝地?是不是孝庄信佛想火化、将骨粒放入七级浮屠?是不是有哪个半仙指点、一定要等够37年才能下葬?是不是孝庄临终前有啥特别遗嘱?是不是想与多尔衮合葬呢?是不是要等乖孙子康熙帝死后才肯入土?是不是惧怕下地狱而不肯下葬。都不是!

孝庄的安葬礼制,以及迟迟不下葬的原因,在中国任何一本书上找不到原因!在清史稿也不会有交代!

因为,只有去过河北遵化清东陵实地考察的有心研究人士,才会明白什么原因!

我在2017年夏天去过清东陵,所以晓得其中隐情。

一,孝庄遗嘱不可信,假的

孝庄的史料记载:孝庄临终前说,太宗(皇太极)安葬已久,不能再惊动他了,就在清东陵靠近孝陵(顺治帝皇陵)的地方,择地安葬。

这是事实吗,不是。孝庄无法与皇太极合葬!不是不愿惊动他,是不能去!不敢去!

这篇孝庄遗嘱是康熙帝或雍正帝瞎编出来掩人耳目的。

二,既然爱子心切,为何不葬入东陵

孝庄陵是在清东陵外面孤伶伶的单独一座陵墓,这就是最好的证据:她不是清王室的人!

不是清王室的人,当然不能入葬清东陵园区!

那么孝庄怎会不是清王室的人呢?到底咋回事?

三,孝庄下嫁多尔衮是真真真的

清朝正史找不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证据。民间野史有,比如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诗《建夷宫词》,其中一首写道:

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但是,有些所谓的“权威历史学者”否定张煌言的诗,认为张煌言是反清名人,他是恶意诋毁清朝,不足为信。

(注:张煌言,就是张苍水,明末诗人,大儒,著名抗清英雄,长期活动在浙东一带,曾与郑成功联合攻打南京。张煌言如果要诋毁孝庄和多尔衮,可以捏造很多名目,比如就胡说“顺治帝是多尔衮和孝庄的私生子”也可以的嘛!胡说“孝庄原是多尔衮爱妾,怀孕了,被皇太极强拉进宫做皇后,生下顺治帝”也行,胡说“皇太极是被多尔衮谋杀的”也可以,胡说“多尔衮入关夺取北京是想自己做皇帝,也想把陈圆圆弄到手”也行,胡说“多尔衮是蒙古人的种,努尔哈赤戴绿帽了”也行,随便能编出七八个理由!他为何不写其它,偏偏写下10首诗来描写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件事呢?这不正是恰恰说明张煌言的诗可信吗)

又有历史学者指出疑点:

其一,多尔衮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

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

但是,这些质疑又被“清史大家”孟森否定,孟森撰写《太后下嫁考实》,给予逐一反驳,他为孝庄辩护:

①张煌言是亡明之遗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

②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

③所谓到“皇宫内院”,怀疑多尔衮有淫乱宫闱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

④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清史名家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孟、阎二位应该是没去过清东陵的人。如果他们去看过孝庄的陵墓,就不会说得那么自信了!

孝庄的陵墓为何不葬入清东陵园区内?为何要孤伶伶葬在东陵外面?

这二位先生解释不出来!

这是孝庄下嫁多尔衮的铁证!

绝不是翻翻书、动动嘴巴就能推翻的!

张煌言的诗,描写太后新婚、在慈宁宫洞房是真实的。那些“清史大家”说的才是屁话!

四,按规制,孝庄不能入葬清东陵

我提出5个理由来证明孝庄改嫁多尔衮的历史事实:

①孝庄死后30多年不下葬,本身就是一个理由。康熙帝无法合理合规给她建陵安葬。因为她改嫁了!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②多尔衮死后,积恨已久的顺治帝终于爆发雷霆之怒,下旨:剥夺多尔衮一切官封,掘墓,毁尸!(是后来乾隆帝缅怀多尔衮功劳给予平反的)

多尔衮是清朝定都北京的天字一号大功臣!立下不世之功!他有啥得罪顺治帝,要被掘墓毁尸呢?这也是一个理由。

③孝庄陵墓没有入葬清东陵园区内。这一条,就是乡村中的老头、阿婆都知道了:孝庄不是皇家的人!

我在顺治帝孝陵旁边的果园里,跟当地一个老农聊天一个多小时。我就问他:孝庄太后独自建陵在外面,没有葬入清东陵园区内,是什么情况呢?老农说: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是外人,听说嫁给多尔衮了!如果她是王室正枝的人,怎么可能不葬入清东陵园区内?这是常识!

连当地老农都懂得这个最基本的丧葬规矩,为何那些“清史大家”竟然不懂?

④有论者提出,皇后历来是跟皇帝合葬的,孝庄既然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她就只能孤伶伶一个人葬在清东陵外面!这是屁话!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就没跟咸丰帝合葬,而是另建陵寝安葬的!但都葬入清东陵园区内!

慈禧、慈安可以葬入清东陵,孝庄怎么不可以呢?除非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⑤顺治帝对多尔衮的尊称,开始是“叔父摄政王”,随后改称“皇叔父摄政王”,后来又改成“皇父摄政王”。诏书就是这么写的!

是叔父,就是叔父!是皇叔父,就是皇叔父!是皇父,就是皇父!这个不能搞乱分寸。

因为多尔衮反问:叔父摄政王,是谁的叔父呢?大清国这么多人呢!

所以顺治帝改成:皇叔父摄政王!

白纸黑字写明了:皇帝叔父摄政王。跟其他人没关系。

既然都写得清清楚楚是皇叔父摄政王了,为何又要改称:皇父摄政王呢?

就凭这三个称呼,就可以全盘推倒“清史大家”的解释了。

五,康熙帝虽然聪明一世,但无法给孝庄安排下葬

为啥呢,名份!

孝庄改嫁多尔衮了,就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她不能葬入清东陵园区内!更不能葬入沈阳皇太极的昭陵内!

而顺治帝愤怒下旨:多尔衮是罪大恶极的逆臣贼子,剥夺一切官封!掘墓毁尸!

那么作为多尔衮的王妃孝庄,怎办呢?与多尔衮合葬是不可能的!

单独在其它地方建陵,又不好管理。

孝庄提出要在顺治帝孝陵附近找个“万年福地”,这样可以母子相伴!而她又不能葬入清东陵园区内!

你叫康熙帝怎么怎么怎么办?

康熙帝到他死去都没想出比较妥善的办法!以他的聪明当然知道:独自在东陵围墙外面给孝庄建一座陵墓、孤伶伶的是什么后果?这是“罪证”啊!不是明摆着告诉世人:孝庄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吗?

等到雍正帝接班,他就不顾虑太多了,人死入土为安,都37年了,再不下葬,更待何时?所以就在清东陵围墙外面给孝庄建造一座陵墓了。

还是雍正帝看得开:不就是招来民间非议吗,怕啥?大清国雄兵八十万,还怕几句恶评不成?该下葬就下葬,不管那么多!

有论者提出:清东陵是顺治帝最大,孝庄大一辈,所以不能葬入清东陵。满族还有这种讲究?

我去看过沈阳新宾清朝祖陵:永陵。那是谁的陵墓?永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共4代6个人,合葬在一个陵墓!永陵建筑简陋,规模小,围墙圈子里就几亩地。清东陵这么大的地盘,把孝庄葬进去,芝麻绿豆大的事。努尔哈赤上面4代6口人可以合葬一个墓地里,孝庄是顺治帝母亲,她葬入清东陵为啥不可以?因为她是多尔衮老婆,就不可以!

在古代,礼制大过天!康熙帝搁置37年不葬祖母,本身就是最大不孝!他为啥宁可背负不孝的骂名,不葬祖母?

真实理由是:孝庄临终交代,把她归葬清东陵!而康熙帝无法办到!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才会拖拉37年不葬祖母!

多尔衮逼迫孝庄下嫁是有历史背景、有动机的:多尔衮几次想废掉顺治帝,他自己称帝!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就以身相许嫁给多尔衮,条件是多尔衮必须让顺治帝做下去!

我写过一篇《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文章,有详细论述多尔衮不称帝的原因。读者有兴趣可以阅读。

附录张煌言诗词作品

甲辰八月辞故里 将入武林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野人饷菊有感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满江红·屈指兴亡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忆西湖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追慕二首

国难驱人出,家倾待子归;

可能磨墨盾,其奈冷斑衣!

金革三年泪,冰霜寸草晖。

发肤虽不毁,犹恨故园非。

辛丑秋虏迁闽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舣棹海滨(清朝颁令“海禁”)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厦;

今年旧燕来,旧垒多败瓦。

问主人,呢喃泪盈把。

画梁不可望,画舫聊相傍。

肃羽恨依栖,衔呢叹飘飏。

自言

昨辞秋社归,北来春社添恶况。

一处靡芜兵燹红,朱门那得还无恙!

最怜寻常百姓家,荒烟总似乌衣巷。

君不见,

晋室中叶乱五胡,烟火萧条千里孤;

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鹧鸪。

只今胡马复南牧(清兵南下),

江村古木竄鼪鼯。

万户千门徒四壁,

(民间十室九空穷困至极)

燕来亦随樯上鸟。

海翁顾燕且太息,

风帘雨(此字电脑缺:左巾右莫)胡为乎。

暑夜独坐

炎熇如酷吏,入夜气犹蒸。

晞发凉初透,撚须兴欲乘。

风斜穿密牖,月午漏疏藤。

四壁虫声咽,谁堪一语冰!

赠骆亦至二首 其二

唐室当中叶,君家有右丞;

雄文堪讨贼,苦节亦为僧。

踪迹今相似,遭逢古未曾。

会须负日月,沧海见鳣升!

得友人书,道内子(妻子)艰难状

尺牍胡然至,寒温不自通;

殷勤报阃外,辛苦叹闺中。

铛釜原兼绝,机梭亦屡空。

鹿车谁共挽,羞杀是梁鸿!

(家中妻子揭不开锅,饥饿,织布没原料)

得友人书,道内子(妻子)艰难状 其二

家计深行恻,朱颜亦固穷;

渐来应化石,遮莫但飞蓬!

寄托诚交道,支持仗女工。

可怜织箔手,不得到从戎!

张煌言的诗词都是质朴、感情真挚、忧国忧民、能感动人的作品。他不会无缘无故描写“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件事的。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鄞县人,汉族,考中举人,明末大儒、诗人、抗清英雄。他被南明临时政府任命兵部尚书,在浙东坚持抗清斗争多年。

张煌言战败被俘后,英勇就义。上刑场前,赋《绝命诗》一首。

张煌言的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朝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孝庄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孝庄(1613~1688)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侧福晋,历史上称之为“庄妃”。

孝庄在12岁时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时年33岁的皇太极。

皇太极在51岁时突然去世,二人儿子6岁的福临继位,(孝庄)上徽号曰“圣母皇太后”。

谁猜想顺治是个短命鬼,在位18年后,24岁时英年早逝。其子康熙继位。

康熙称帝时年仅6岁(虚岁8岁),他的奶奶孝庄被尊为“太皇太后”。这一年孝庄48岁。



公元1688年1月27日,时年75岁的孝庄崩逝。

古语云:“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令人奇怪的是,当时康熙并没有下葬奶奶,直到公元1725年,才把孝庄下葬。换言之,孝庄死后停葬了达37年之久,这到底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孝庄在皇太极死后,民间传说她下下嫁了小叔子多尔衮,她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多尔衮拥戴小福临的称帝。当时有诗曰: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以上是民末清初诗人张煌言写的一首诗,描绘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场景。里面不无讽刺意味。

当时人们纷纷猜测,是不是孝庄有愧八皇太极而不愿和他埋在一起呢?各种传说不胫而走。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孝庄下嫁只是民间传说,历史上并没史料证明这件事。



康熙没有及时下葬奶奶的原因是根据奶奶临终遗愿。

孝庄临死前交代:“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选择一个地方安葬吧”!

我们分析一下孝庄说的这些话。皇太极51岁去世时,他还没有进入中原,势力范围在山海关之外的女真部及部分汉人居住的地方,死后自然葬在了白山黑水东北一带。

皇太极陵墓就是现在的清昭陵,或称清北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而孝庄则死在了关内北京城,两者相距遥远,孝庄和孙子感情深厚,当初康熙8岁继位,是奶奶辅政,期间除鳌拜,平三藩,康熙的婚姻,制定政策等都是孝庄亲力亲为。换言之,没有奶奶的帮助康熙坐稳江山很难!



基于以上原因,康熙没有把奶奶埋在关外皇太极的清诏陵,而是将她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康熙命名为“暂安奉殿”。换言之,“暂安奉殿”只是临时停放棺材的地方。

谁成想这一停放就是37年,期间经历了康熙驾崩(康熙1173年驾崩),雍正称帝。

雍正三年(1175年),雍正称帝第三个年头,雍正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因其在清诏陵之西,故称为昭西陵)

雍正下旨在暂安奉殿的原处挖地宫建陵园,建成后,把老奶奶孝庄葬入了地宫。

以上就是孝庄死后为何停放37年才下葬的原因。

文/秉烛读春秋

孝庄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孝庄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十二月去世,享年75岁,但是,一直到了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孝庄孝庄太后才被正式安葬,也就是说,孝庄太后去世之后,她的梓宫一直被搁置了长达37年没有入土!很多人依据中国传统礼法来认定孝庄太后的后人不孝,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孝庄太后重病期间,曾经给孙子康熙皇帝立下了这么一份遗嘱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在这份遗嘱中,孝庄很清晰地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她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已经去世长达四十五年之久了,如果她要与丈夫合葬的话,势必会扰动皇太极的亡灵;其次,太宗陵墓远在关外的盛京,那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如果要将孝庄太后的棺椁运送到盛京,无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再次,孝庄太后表示她已经长期陪伴在顺治、康熙等众多孩子身边,实在是不愿意远离。

既然孝庄太后已经在她的正式遗嘱中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在死后被运送到盛京与皇太极合葬,那么她一手抚养并教育起来的康熙皇帝可就犯难了:将孝庄太后单独下葬牵扯到礼法以及选址两个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康熙皇帝决定把孝庄太后生前所长期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大殿拆了,在孝陵附近复建,这栋复建的建筑便被称为“暂安奉殿”,也就是暂时安放的意思。在康熙皇帝的余生几十年中,他经常前往暂安奉殿拜祭自己的祖母。

问题就这么一直拖下去,知道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他的陵墓也紧跟着就要完工了。继任的雍正皇帝在准备安葬康熙皇帝时,突然意识到他的曾祖母的棺椁还在暂安奉殿中呢,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了。

雍正三年,恰好是孝庄太后与清太宗皇太极成婚一百周年,雍正皇帝认为此时的大清国运正在上升期,全国处于盛世之中,这应该是拖了先祖护庇的福了。在这个吉庆的年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取消,把曾祖母孝庄太后正式安葬在了昭西陵中。

孝庄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孝庄,博尔济吉特氏,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前后辅佐三位皇帝。她的一生波澜壮阔,就像一部传奇的故事。这部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婉转,令后世为之着迷。生前,孝庄为后世留下了“太后下嫁”的历史谜案。死后,更有人说他的灵柩迟迟没有安葬,这是真的吗?

这是绝无可能的,康熙小时候,祖母孝庄就对他疼爱有加。谆谆教诲下,康熙才能独挡一面,鼎定乾坤,这才有了千古一帝。所以,康熙对祖母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深厚的。

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皇后年七十五岁,年长岁高下,久病不治,驾鹤西去。按清朝祖制,孝庄文皇后应该与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一起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但是孝庄生前留有遗嘱,她既不愿打扰尘封日久的皇太极陵寝,更不要后世为了她再修陵墓,劳师动众,劳民伤财。她心心念的只有儿孙顺治和康熙,所以孝庄遗命就是将她的灵柩安放在遵化。如此一来,她就可以永远守护着儿孙们,了无遗憾。不得不说孝庄确实是位贤后。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祖母孝庄有遗命,康熙又向来孝顺,当然得尊重她老人家的遗愿。于是康熙在清东陵一墙之隔外修建了安奉殿,并仿照祖母喜爱的房子样式,修建了内殿和院落,但并没有修建地宫。从此,孝庄长眠于此。康熙皇帝因怀念祖母,也经常前来祭拜。

三十七年后也就是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因感念老祖宗孝庄的伟大,又觉得安奉殿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雍正将安奉殿改名昭西陵,并命人在此修建地宫。孝庄得以进入昭西陵地宫,昭西陵因而成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孝庄生前死后,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因而屡屡成为后世谈论的话题。更有甚者,说她死后停尸37年,这未免也太夸张了。作为后世百姓,我们在谈论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历史,尊重过去,尊重这些伟大和传奇的历史人物。

孝庄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孝庄为何身死37年后才下葬?我推测其主要原因是不想和皇太极合葬,导致后人不知如何处理。

众所周知,大玉儿对孙子玄烨影响巨大。

康熙的上位与其皇权的巩固,孝庄出力甚多,因此,康熙对这位皇祖母是十分尊崇的。

孝庄死后,康熙很是悲痛。但是皇祖母对于自己的身后事的交待,很让这位皇帝犯难。

为什么呢?

按照祖制,皇帝的妃嫔死后都是要和皇帝合葬的。皇太极在生时,大玉儿并非皇后,但其死后,也该下葬在皇太极昭陵。

但孝庄临死前交待遗言时,并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她是这样对康熙说的:昭陵修建好久了,就不要再动它了,再者,我舍不得离你们父子太远了(昭陵在关外,奉天近郊)。

这个遗嘱让康熙犯难了:不葬在昭陵,有违祖制,葬在孝陵,虽顺了祖母的情意,却也于礼不合。

康熙不想违背祖母的遗愿,也不想破坏祖制,于是,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将祖母的灵柩暂停放在顺治孝陵附近。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

孝庄的灵柩直到康熙去世,还没有正式入葬。重孙雍正上位后,觉得这个问题拖而不决还是不好,于是下令就地起陵,将孝庄葬入其中,并将该陵命名为“昭西陵”,名称是昭陵,全了与皇太极合葬之名,位置在孝陵旁,又全了孝庄与子相依的心。

至于人们猜测孝庄不愿葬入皇太极昭陵,是因为孝庄与多尔衮有私,不喜皇太极或无脸见皇太极。我认为这个推测是站不住的。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不可能在这些私情上执着。我宁愿相信,她就是不想离开自己的子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