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何恨儿媳妇阿鲁特氏?

婆婆不待见媳妇,本来就挺正常的事,同治帝正宫皇后阿鲁特氏本身就不是慈禧太后心中选定的皇后人选,自己的儿子敢违逆自己的意思就让慈禧很不满,而且阿鲁特氏也是个性格刚直的女子,跟向来强势的慈禧之间必然矛盾不断。

阿鲁特氏虽然很好,但并非慈禧太后所喜

阿鲁特氏出身名门,其祖父赛尚阿曾为军机大臣与文华殿大学士,而外祖父则是郑亲王端华,乃是皇族,其父崇绮乃是当年慈禧太后钦点的蒙古状元,也是清代首位以汉文获得翰林院修撰的满蒙之人。这样的家庭,阿鲁特氏自然也相当出色。

根据记载,阿鲁特氏“雍容端雅”,从小就知书达礼,性情耿爽,美而有德,文采也非常好,儿时在家中由其父亲崇绮亲自教导功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说白了,阿鲁特氏不仅相貌好,而且有文化有品德,无论哪一方面都是个相当完美的皇后人选。

可正所谓王八看绿豆,再好的媳妇慈禧太后未必就看得上,当时选秀,慈禧太后看中的乃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也就是后来的慧妃,而阿鲁特氏,则是慈安太后心目中的皇后人选,两宫意见不一致,所以就让同治帝载淳自己选,没想到载淳选了阿鲁特氏。

这里要说一句,那就是阿鲁特氏的祖父端华,就是当年被两宫铲除的“顾命八大臣”之一,而且也是慈安太后的姑父,也就是说,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的亲戚。在慈禧太后眼里,阿鲁特氏的家世让其非常忌惮,再说,自己的亲儿子居然不顺从自己的意思,这让向来强势的慈禧太后非常难以忍受,连带着就不喜欢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性格太刚,令慈禧不满

慈禧太后虽说掌握晚清数十年,也是官宦出身,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并没有什么文化,由于家道中落,其修养见识等都无法与阿鲁特氏相比。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阿鲁特氏,个人修养极高,为人也非常刚直,与慈禧太后截然相反。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时常在宫中传戏,而且其中不少都是比较露骨的,折让阿鲁特氏觉得非常不妥,但慈禧太后终究是自己的婆婆,所以每每有这种场合,阿鲁特氏都闭目养神,没多久就借口离开,而这些在慈禧太后眼中,就是她在跟自己作对。

同治帝越宠爱皇后,慈禧太后越不满

本来,阿鲁特氏就不是慈禧太后选中的媳妇人选。同治帝大婚时,碍于情面,原本慈禧太后选中的富察氏也一起被册立为妃,即慧妃富察氏,另外还有三人,分别是阿鲁特皇后的姑姑珣嫔阿鲁特氏、瑜嫔赫舍里氏与瑨贵人西林觉罗氏。

可这些女子入宫之后,唯独阿鲁特皇后宠冠后宫,同治帝对皇后宠爱有加,对其他几位妃嫔几乎不闻不问,而载淳对于阿鲁特氏的偏爱,使得慈禧太后更加心中生怨,竟然直接阻挠载淳宿在皇后的储秀宫,硬要载淳去宠幸慧妃,但载淳不肯,最终在小太监的诱导之下,流连宫外的八大胡同,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非大清门入之人,不可废大清门入之人

满清入关之后,将原本的大明门改成了大清门,清朝时期,大清门并不轻易开启,而皇帝大婚之时,只有皇后的凤辇才能通过大清门,其他妃嫔只能走神武门,再则,由于大清门的尊贵地位,清代有个规矩就是,非大清门入之人,不可废大清门抬入的皇后。

据说,慈禧太后与阿鲁特皇后曾有龃龉,而阿鲁特氏就说了这样的话来堵慈禧太后,没想到这戳中了慈禧的痛处。其虽然是皇帝生母,但终究只是妃妾出身,当初也不过是个懿贵妃,再如何也是庶,阿鲁特氏是清朝第三位从大清门抬入的皇后,这是让慈禧太后心中最恨阿鲁特氏的地方之一

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依旧不肯放过媳妇

慈禧不让载淳宠爱皇后,而载淳自己又厌恶慧妃等人,所以流连宫外沾染花柳,最终很不体面地驾崩,而慈禧太后并不觉得自己造成了这一切,反而将过错一股脑都推到了无辜的阿鲁特皇后的头上,再者,同治帝驾崩之后,相传阿鲁特皇后腹中有遗腹子,慈禧太后对其除了厌恨之外,又多了忌惮。

若是阿鲁特皇后生下皇子,那么就能以皇太后身份名正言顺垂帘,而慈禧则成为太皇太后,就失去了把持朝堂的足够理由,这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最终,阿鲁特氏被慈禧太后所逼S,其腹中之子也随即未生而夭。

慈禧太后为何恨儿媳妇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即历史上的孝哲毅皇后,她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蒙古皇后,是同治皇帝的结发妻子,也是其唯一的一位皇后。阿鲁特氏与同治皇帝虽为包办婚姻,然而大婚之后的帝后感情十分亲密,同治皇帝虽然有一后四妃,却单单独宠皇后阿鲁特氏,因此引起了其生母慈禧太后的嫉恨,儿子媳妇感情亲密,通常情况下, 作为母亲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慈禧太后却十分嫉恨阿鲁特氏,这是为什么呢?

慈安太后中意的皇后人选:

同治十一年,两宫皇太后为业已十七岁的同治皇帝举行了选后大典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十三、四随便可举行大婚,然而作为同治皇帝生母的慈禧太后却始终以“典学未成”为借口,拖延同治皇帝的大婚。慈禧之所以拖延同治皇帝大婚,实际上有着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根据清朝祖制,皇帝大婚预示着年幼的皇帝已经长大成人,既然皇帝已经长大成人,那么在皇帝大婚之后便会举行亲政大典,这也就意味着以皇帝年幼无法理政为由临朝称制的两宫皇太后再无垂帘听政的必要和理由,这是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无论如何不愿接受的。因此慈禧太后对与同治皇帝的大婚,始终消极拖延。

然而同治十一年时,已经十七岁的同治皇帝无论如何也要举行大婚了。因此两宫皇太后开始为年轻的小皇帝张罗起了婚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桩原本普天同庆皆大欢喜的皇帝大婚,却在皇后人选的定立上出现了问题。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认为阿鲁特氏端庄秀丽,颇有母仪风范,因此坚持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而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则坚持立风流俏丽的富察氏为后。

两位皇太后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皇帝大婚日期即将来临,可是皇后的人选却迟迟无法定下来,最终,两位皇太后各让一步,决定由同治皇帝自己挑选。让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亲儿子竟然站在了慈安太后的一边,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颜面尽失的慈禧太后无法公开反对同治皇帝的决定,因此将怒火发在了皇后阿鲁特氏的身上。

政敌郑亲王的外孙女:

阿鲁特氏遭到慈禧太后的嫉恨还有一个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与阿鲁特氏的出身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娶了郑亲王端华的女儿为福晋,因此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这位郑亲王端华不是别人,正是咸丰皇帝临终前遗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也就是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太后赐死的郑亲王端华。

阿鲁特氏是自己政敌亲外孙女这样的身份,让慈禧太后愤恨不已。除此之外,阿鲁特氏与慈安太后也有亲戚,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同治一朝后期,原本在辛酉政变中亲密合作的两宫皇太后因为权力分配和朝政处理的问题上,渐渐产生了嫌隙和矛盾,两位皇太后都希望通过皇帝来强化稳固自己在宫中特别是垂帘听政中的地位,这也是两位皇太后当初在皇后人选上互不相让的原因。皇后与慈安太后的这层关系,不仅让慈禧太后嫉恨,更让她十分忌惮。

阿鲁特氏一句话刺痛慈禧内心:

出于以上两种原因,阿鲁特氏在大婚之后便不为慈禧太后所喜,皇后每天向慈禧请安时,慈禧也从不给阿鲁特氏好脸色,然而大婚之后,同治皇帝独宠皇后阿鲁特氏,反而将慈禧太后原本中意为皇后人选的慧妃丢在一边,不闻不问。这让慈禧太后怒不可遏,有着寡母心态的慈禧太后对于儿子和儿媳的异常恩爱十分眼红,嫉妒不已。

一次皇后向同治皇帝哭诉自己遭受婆婆慈禧太后虐待之事,年轻的同治皇帝也无可奈何,只能安慰皇后,因此随口说了一句:“忍忍吧,早晚能熬出头的。”恰巧这句话被在窗外探听的慈禧太后听到。怒火中烧的慈禧太后闯进屋内抬手便要打皇后阿鲁特氏,阿鲁特氏一世情急,脱口便说了一句:“请皇额娘给儿臣留点脸面吧,儿臣好歹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

阿鲁特氏说出这样的话,无非是想说明自己是中宫皇后,希望慈禧给自己留点颜面。可是皇后阿鲁特氏这句话却让慈禧勃然大怒,在慈禧看来,阿鲁特氏是在讽刺自己并非从大清门抬入皇宫的中宫皇后,慈禧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做过皇后,即便她生下了儿子,做了皇太后,也不得不因为妃妾的身份而处处对嫡出的慈安太后退让三分。阿鲁特氏这一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慈禧的自尊心,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注定了同治皇帝死后皇后阿鲁特氏被逼自尽的不幸结局。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3月27日,已经被光绪皇帝尊为嘉顺皇后的阿鲁特氏崩逝世于储秀宫,年仅二十二岁。此时距离同治皇帝驾崩仅过去七十二天时间。帝后在相距百日之内相继去世,一时之间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阿鲁特氏的死是早了慈禧对的毒手,这种说法实际上毫无历史依据,人们在将阿鲁特氏之死归咎于慈禧的同时实际上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为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此时尚在世慈安太后无论如何不会对慈禧害死阿鲁特氏而置若罔闻。

根据清朝太医院现存的档案可以发现,实际上阿鲁特氏是患病去世的,并且阿鲁特氏的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这个发展过程恰好是在同治皇帝驾崩前后。名门出身,性格刚烈的阿鲁特氏很有可能是因为丈夫同治皇帝的绝望厌世。无儿无女,又无法成为皇太后的阿鲁特氏极有可能是抑郁发病,最终拒绝治疗而身亡。无论如何,对于阿鲁特氏的死,慈禧是富有间接责任的。

慈禧太后为何恨儿媳妇阿鲁特氏?

慈禧的儿媳妇阿鲁特氏,就是历史上的孝哲毅皇后。她是慈禧亲儿子同治皇帝的嫡妻。这位蒙古贵族出身的阿鲁特氏从册立之时一直到死都不为慈禧太后所喜爱。这主要是由于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并非慈禧所属意,加之阿鲁特是性格刚烈,为人倔强,不会讨婆婆的喜欢,婆媳自古是天敌,这样的一个儿媳不要说出身皇家,就算是在普通人家,也不会让婆婆喜爱。

首先,阿鲁特式的皇后之位并非慈禧属意,而是慈安的决定:

公元1872年,同治十二年,两位共同垂帘听政十二年之久一直相安无事的皇太后因为皇后人选的问题,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执,一方面,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皇太后中意蒙古状元崇琦之女阿鲁特氏,而另一方面,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却执意要册立员外郎富察凤秀之女为皇后,由于两宫太后谁都不肯就此问题做出退让,因此,同治皇帝的选后问题一度陷入停滞。最终由于相持不下,两宫皇太后为此各退一步,表示可由皇帝自己选择皇后,同治皇帝最终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这样的结果既说明了嫡母慈安皇太后在同治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也确实说明,阿鲁特时身上一定有着吸引着年轻的同治皇帝的东西。但是这一切在慈禧太后看来,纯属是自己的亲儿子伙同慈安太后在和自己作对,由于不便与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发作,慈禧便将一腔的愤怒发泄在了新后阿鲁特氏身上。

其次,同治皇帝婚后独宠阿鲁特氏,让慈禧妒忌不已:

由于同治皇帝选择了慈安皇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是为皇后这让慈禧太后推荐的富察氏境况尴尬,慈禧为了挽回失去的面子,便将富察氏强塞给同治皇帝,并将其册封为慧妃,并享受贵妃级别的待遇,富察氏因此成为同治帝后宫中仅次于皇后而排名第二的妃子。阿鲁特氏出身状元之家,从小接受过系统而良好教育,这也使得她行为举止端庄大方,颇有母仪风范,不仅如此,阿鲁特氏还颇通诗书,同治皇帝看书时她总能与其聊上几句,同治皇帝因此对皇后更加宠爱,终日与皇后在一起。慈禧眼见自己册立的慧妃常年独守空房,又见皇帝与皇后恩爱异常,形影不离,这让慈禧太后妒忌不已,她不仅天天对同治皇帝絮叨着慧妃如何如何好,甚至还粗暴的干涉起了同治皇帝的私生活。

最后,阿鲁特氏是慈禧政敌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阿鲁特是不受慈禧喜爱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阿鲁特氏的出身。郑亲王端华的二女儿是崇绮的正妻,所生的长女就是孝哲毅皇后。郑亲王端华是咸丰皇帝留给皇长子载淳的顾命八大臣之一,是慈禧太后的死敌。辛酉政变后,端华被赐令自尽,其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也被褫夺。慈禧是视权力如生命的政治人物,自己政敌的外孙女做了儿子的皇后,这让慈禧越想越别扭。

有了以上这些原因,阿鲁特氏被慈禧所厌恶愤恨就是在所难免了。婆媳自古是天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皇家也是家,所以也就在所难免了。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慈禧太后为何恨儿媳妇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即孝哲毅皇后,同治皇帝载淳的皇后。同治十一年年九月十四日被册立为皇后,第二天与同治皇帝合卺,正式成为同治皇帝的妻子、慈禧和慈安太后的儿媳妇。

清朝的皇后仪制尊贵,与皇帝敌体。皇后母仪天下,统御六宫,是后宫法律上的最高领导人。当然,与民间的世家大族一样,在皇帝上面有太后的情况下,她的首要职责是做一个好儿媳妇。清宫中没有太后的情况非常稀少,只有咸丰皇帝一朝,此外历朝都有太后,到同治小皇帝这儿,一下子有了两位太后。

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大两岁,与同治皇帝堪称姐弟恋。据说她长得富态,圆脸,身长玉立。又很有见识,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更值得称道的是,她的父亲是同治三年的状元崇绮。在那个年代,娶一个状元的女儿,不论怎么煊赫的家世,对男方来说都是很有面子的事,皇帝家也不例外。

崇绮共五个女儿,除了一个皇后之外,都嫁到显宦人家。其中最小的五妹参加选秀,被指婚给了嘉庆皇帝的孙子、惠敬郡王奕祥。阿鲁特氏的另一位堂妹,被指婚给了惇王奕誴的儿子贝勒载濂。

阿鲁特氏的祖父是道光朝的权臣赛尚阿。赛尚阿是文华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也是有清一代与和珅、明珠等人齐名的强人。

因此,阿鲁特氏家族是蒙古和满洲八旗最煊赫的门第之一。常言道,娶妻娶德,娶妾娶色。皇帝娶阿鲁特氏这样的妻子,是一种很妥帖的安排,对皇帝本人,对后宫,对国家都是一种最优选择。

可以说,有清一代其他十一个皇帝里,谁的皇后也没有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那样既有实惠,又有面子的。

可偏偏慈禧太后不喜欢她。慈禧不喜欢阿鲁特氏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因为她的祖父赛尚阿。

赛尚阿举人出身,是八旗的一时俊彦。他做官一直很勤勉,升官很快,咸丰皇帝登基时,他升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并且是大学士管理户部,与后世的翁同龢相仿。但他运气不好,赶上太平天国起事,咸丰皇帝重用他远赴前线督师,特授鄂必隆刀,发库帑200万,到广西前线围堵太平军。但只几个月就兵败如山,把咸丰皇帝的家底全部吃光当尽。所以咸丰皇帝大发雷霆,将他下狱,差点儿要了他的命。而咸丰皇帝因此而嫌恶他,直到临死之前才给他起复到正红旗副都统。

由于他是咸丰皇帝讨厌的人,慈禧和慈安太后对他印象也欠佳。选他的孙女当皇后,对慈禧太后来说,绝对谈不上称心如意。

其二,阿鲁特氏也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郑亲王端华的二女儿是崇绮的正妻,所生的长女就是孝哲毅皇后。郑亲王端华是咸丰皇帝留给皇长子载淳的顾命八大臣之一,是慈禧太后的死敌。辛酉政变后,端华被赐令自尽,其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也被褫夺。慈禧是个政治动物,政敌的外孙女做儿媳妇,在她心里是一根刺。

第三个原因是,在选秀女时,慈禧相中了满洲镶黄旗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想让她当皇后。

富察氏当时十四岁,是同治十一年二月选秀女入选的五个人中最美貌的。据说富察氏神态上有点像年轻时的慈禧,慈禧对她青眼有加。

可是慈禧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小皇帝载淳虽然是她的亲生儿子,却一直与慈安太后亲近。事实上,在载淳的心目中,慈安太后才是他真正的母亲,慈禧太后更像一位严父。载淳和慈安太后的母子之情远胜于慈禧,他从小在慈安太后的宫里长大,两人母子连心,对慈安太后的话言听计从。

另一方面,慈安太后对小皇帝也是真正的慈母情怀,一心专为载淳着想。 在立后的问题上,慈安太后属意阿鲁特氏。

对于富察氏,慈安太后是有想法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自己还没长大呢,让她统御六宫,怎么看着都不像。再说,知子莫若母,小皇帝也还十六岁,娶个皇后回来最好是能帮他一把的。一个没长大的小女孩,她觉得不是皇帝的良配。

与富察氏相反,阿鲁特氏在选秀女时表现得稳重大气,一派大家闺秀风范。阿鲁特氏比皇帝大两岁,也比皇帝成熟,正好能在许多地方帮助皇帝。

崇绮教女有方,又肯下功夫,这在旗下人家里早就传为佳话了。当时的京中的达官显贵都知道崇绮家的女儿学问好,能诗能文,谁家娶了都是娶了福气进家门,这话早就传到深宫了,慈安太后在选秀之前就非常留意。

在慈安太后看来,小皇帝经过李鸿藻、翁同龢这样的名仕多年教导,年纪轻轻就腹有诗书,颇有乃父风范。娶一个状元女儿做儿媳妇,宫中长夜,诗酒唱和,在自己的儿子来说应该会有许多读书人的乐趣。

实际上也是,阿鲁特氏能诗能文,其文采绝不输与小皇帝载淳。阿鲁特氏是270年清宫里文化素养最高的皇后,没有之一,据说她和小皇帝经常夫妻二人夜宴,诗酒唱和,令青年就守寡的慈禧太后十分不快。

慈安太后一心为小皇帝打算,至于她的祖父如何,外祖父如何,还有过去的恩怨种种根本不算什么。她原本就是皇后出身,对做一个皇后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是有数的,她看重阿鲁特氏的家世背景和能力潜质,所以她力主皇帝选阿鲁特氏为皇后。

慈安太后与阿鲁特氏还有一重亲戚关系。阿鲁特氏的嫡亲祖母钮钴禄氏,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所以,阿鲁特氏也是慈安太后的姑表侄女。所以,虽然她是端华的外孙女,但慈安太后能接受。

慈禧也是大意了。说实在的,在最后定局之前她没太当回事,总觉得皇帝小,又是她的亲儿子,他的婚事自己完全可以做主。没想到载淳和慈安太后早就达成默契,在选秀现场众目昭彰之下,载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阿鲁特氏,让慈禧措手不及。

所以,有了这些背景,阿鲁特氏被慈禧不喜就是在所难免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怕天潢贵胄也不例外。

慈禧太后为何恨儿媳妇阿鲁特氏?

慈禧太后恨儿媳阿鲁特氏,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阿鲁特氏不是慈禧自己选中的儿媳妇;另一个原因是阿鲁特氏是慈禧处死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端华的外孙女。不过我认为,也可能和慈禧早年守寡,导致心理变态,看不得儿子和媳妇之间关系太好,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在心里对儿媳妇有一种反感情绪。“婆媳关系”难相处,这也是一道千年难解的难题。

从阿鲁特氏进宫,慈禧就不喜欢她

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后因封后而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其父崇绮曾担任户部尚书,祖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赛尚阿。阿鲁特氏的外祖父就是被慈禧处死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郑亲王端华,这可能也是慈禧讨厌她的原因之一。

选阿鲁特氏成为皇后,并不是慈禧的意思。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要为同治皇帝选立皇后。当时慈禧特别喜欢侍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而慈安太后则喜欢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其实这里边还有原因,阿鲁特氏的外祖母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两人有亲戚关系,所以,慈安就偏向于选阿鲁特氏为皇后。

虽然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但由于她平时对同治过于严厉;而慈安的性格却非常温和,所以,同治对慈禧只有害怕而没有亲情,而同治对慈安却很亲近。两人的感情也非常好。所以,在征求同治皇帝的意见时,同治听从了慈安的意见,选择了阿鲁特氏。当然,这也与同治见阿鲁特氏容貌出众、聪明伶俐、知书达理,两人非常投缘有关。

虽然,慈禧强力推荐富察氏,但由于同治不喜欢她,认为富察氏举止轻佻,就没有听从慈禧的意见。再加上,毕竟慈安太后的位置要高于慈禧,慈禧也不得不接受了慈安和同治的选择,选择阿鲁特氏做了同治的皇后。但在慈禧的坚持下,富察氏也一同进了宫,被封为慧贵妃。由于选阿鲁特氏为皇后不是慈禧的意愿,所以,从她进宫起,慈禧就非常讨厌她。

阿鲁特氏之死

阿鲁特氏进宫后和同治皇帝相处的非常融洽,同治经常和她一块背唐诗、嬉笑玩耍,毕竟两人都还是小孩子,同治当时才十七岁,阿鲁特氏也才十九岁。而对于慈禧喜欢的慧贵妃富察氏,同治却非常讨厌。所以,同治皇帝每天和皇后阿鲁特氏待在一起,对富察氏就非常疏远。

受了冷落的富察氏就经常到慈禧那里告状,说阿鲁特氏的坏话,这就更让慈禧恨阿鲁特氏。他将同治叫去进行训斥说:

你身为一国之君,不思祖宗的基业,成天一味的在后宫厮混,成何体统?再说慧贵妃论模样、人品哪一点差了?你怎么能如此冷落她呢?皇后年纪轻轻不懂礼法,往后你不要动不动就到皇后那里去,那样会影响你处理朝政的。

同治知道又是慧贵妃在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就更不愿理她了。而慈禧还暗中让太监监视同治,看他是否听自己的话不与皇后亲近。为此,同治非常苦恼,他既不敢经常到阿鲁特氏那里去,又不愿到富察氏那里去。所以,同治就那里也不去了,经常一个人在乾清宫独住。后来,同治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就偷偷的和太监一起溜出宫去,被太监带到了烟花之地,最后,竟感染了性病。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病死于养心殿,终年十九岁。据清宫档案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但根据同治治疗时的《进药用药底簿》分析,同治有可能同时患上了天花和梅毒。在同治死后,阿鲁特氏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慈禧责怪她不关心皇帝,伺候皇帝不尽心,才导致同治患病。

本来同治之死就令阿鲁特氏伤心不已,刚刚二十出头就成了寡妇,又没有子女,阿鲁特氏对自己的将来已经是非常绝望了。再加上,慈禧太后的刁难和责骂,让阿鲁特氏每日以泪洗面。伤心之余,阿鲁特氏选择吞金自杀。但是,被宫女及时发现,经过抢救,阿鲁特氏又被救了过来。

阿鲁特氏的自杀行为,让慈太后更是非常生气,她并没有同情阿鲁特氏,反而更加讨厌她。在慈禧选择新的皇帝时,为了便于她操控,最后选择了载湉(即光绪帝)继位,光绪是作为咸丰的继子的身份来继承皇位的,慈禧没有为同治选择嗣子来继位。这样,阿鲁特氏的地位就更为尴尬了,她成了新皇帝的嫂子,而不是母后。

据史书记载,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崩于储秀宫,终年二十二岁。据记载,阿鲁特氏是病死的。但也有人说阿鲁特氏是被慈禧害死的,当然这也没有证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阿鲁特氏是自杀而死,我觉得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更高一些,毕竟她已经自杀过一回,人一旦有了自杀的念头,是很容易钻牛角尖的。再加上她生活的环境又很复杂,再有慈禧的排斥和打击,她很有可能会选择再次自杀。

慈禧太后为何恨儿媳妇阿鲁特氏?

同治十一年,年纪已经17岁的同治皇帝要准备成家亲政了。皇帝找媳妇,那绝对是国家级大事,流程程序十分繁琐。凡从旗人家中闺秀都得参加选秀,再经过层层遴选,最后才能够有资格站在大殿之下等着皇帝钦点,19岁的阿鲁特氏就是这“晋级总决赛”大家闺秀之一。

图1 阿鲁特·崇绮,(1829-1900),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

就在这“总决赛”选择“总冠军”的时候,两宫太后意见出现分歧,慈禧太后力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认为这个小姑娘活泼可爱,有自己年轻时的几分模样,甚是喜欢。然而,慈安太后认为阿鲁特氏端庄贤淑,落落大方,更具有母仪天下之气质,换句话说也和自己比较像。

别小看了这次分歧,从两宫太后的选人意见不同可以看出,两位太后绝对是两种性格之人,并且都各自认为自己所选才是大清王朝皇后的最佳人选。

图2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

这其实这是一种博弈,博弈的主动一方是慈禧太后,她想要博倒慈安太后主要是为了证明,要不是你的出身优于我,咸丰皇帝皇后的位子就应该是我的。慈安太后虽然对于国家政事不大“感冒”,但她秉承着祖宗制度和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整体认知,知道什么样的女子,才应该是大清皇后的最佳人选,而阿鲁特氏自然就是慈安太后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了。除此之外,这阿鲁特氏和慈安太后还有亲戚关系,阿鲁特氏的母亲是慈安太后的表姐,慈安太后向着阿鲁特氏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两宫太后意见不统一,那就皇帝自己选,结果同治皇帝选了阿鲁特氏,将那柄象征皇后的金如意交给了阿鲁特氏。在这看似“公平”的两宫太后博弈之中,显然慈安太后胜利了,慈禧太后能爽吗?其实,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很正常,因为阿鲁特氏当时是19岁,长同治皇帝两岁,长相咱没见过照片不敢说,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她气质上绝对是群芳之首。而且19岁正是女子最佳年华,而富察氏当时才十三四岁,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女孩,从生理角度来说,同治皇帝的选择没毛病。但是,正所谓“选者本无心,看者却有意”,对于阿鲁特氏来说,这登级人生之巅之时,也是她悲惨命运之始,可惜此时的阿鲁特氏还浑然不知。

图3 同治皇帝的婚礼

  • 被恶婆婆慈禧太后记恨

败兴而归的慈禧太后自然心生记恨,她不敢把慈安太后怎么样,这股恶气就得撒在儿媳妇阿鲁特氏身上。像很多“中国式”恶婆婆一样,经常出来挑拨儿子和儿媳之间的感情,慈禧太后经常阻止皇帝儿子与皇后之间有夫妻生活,总之阿鲁特氏进宫之后生活并不如意。

从小养尊处优,如今又活在母亲阴影之下的同治皇帝,生活对他来说,似乎失去了目标。于是他开始胡作非为,竟然跟着堂兄载澄跑出皇宫去寻花问柳。一来二去,原本身板就不太结实的同治皇帝,再经过这顿折腾,亲政不足一年就翘了辫子。而且,同治皇帝很可能是染上了花柳病而不治身亡。

图4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 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同治是一死了之,可是苦了他那些年轻的遗孀们了,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皇后阿鲁特氏。

同治皇帝死的时候,有种说法指阿鲁特氏已有身孕,但是大清皇位不可能给一个未出世的孩子留着,所以关于皇位继承,当时宫廷出现了一段讨论。最后,还是以慈禧太后的套路收场,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过继子身份,继承了穆宗同治皇帝的皇位,即光绪皇帝。其结果就是,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掌握实权。

那么最尴尬的就是阿鲁特氏了,此时的她是个什么身份呢?只要阿鲁特氏存在,她就是慈禧太后的隐形政敌,而且此时阿鲁特氏若已经怀孕,要是生下来一个阿哥怎么办?要是节外生枝,阿鲁特氏的儿子继承同治皇帝的皇位,载湉再回去当他的醇亲王世子吗?那慈禧的日子可就不好过喽。经历无数宫廷斗争的慈禧太后,绝对不会让这一切发生。

图5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在二次垂帘之后,慈禧太后就开始逼迫阿鲁特氏,目的就是将其逼上绝路。慈禧太后对待这位儿媳妇是百般凌辱与刁难,可想而知,此时阿鲁特氏的生活境地。迫于无奈的阿鲁特氏写信给自己的父亲崇绮求救,年轻的阿鲁特氏哀求父亲将自己接回家,自己不想当这大清皇后了。但是,身居朝廷之中的崇绮知道,自己是根本不可能,也更不敢救自己的女儿。在给女儿的回信中,崇绮只写了一个“死”字,不难想象崇绮作为一名父亲此时的无奈与悲痛。

就这样,走投无路的阿鲁特氏,在同治皇帝去世70多天之后,也跟着她的夫君去了,那一年她只有22岁,谥号孝哲毅皇后。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阿鲁特氏被迫草草地了断了一生,真正是大清王朝命运最悲惨的皇后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