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强国康国请求并入中国,唐太宗为何要拒绝?
贞观五年,西域昭武九姓之首的康国派遣使者到长安,请求内附,被唐太宗婉拒。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大片土地与人口,这样的好事却被唐太宗拒绝,好像实在让人费解,但当年太宗拒绝康国内附,也有实实在在的现实考虑,接纳康国实在弊大于利。
康国当时并非自由国家,而是西突厥之下的属国康国又称作康居,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西域地区,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当时的康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西域诸国中实力相当强的一个,南部与安息帝国接壤。然而南北朝时期,虽则嚈噠人的西迁,康居迅速没落下去,逐渐被嚈噠所灭。
多年之后,月氏人的后裔分支在中亚河中一带建立起多个国家,历史上的月氏的先祖居住在祁连山北部的昭武城,所以中原将这些月氏人所建立的小国称作“昭武九姓”,在这些中亚小国之中,康国是实力最强的一个,但其实也没强到哪儿去。
隋文帝时期,突厥被中原进攻一分为二,西突厥不断向西迁移,逐渐控制了河中与天山南北,昭武九姓都在西突厥的范围之内,唐朝时期东突厥被灭,这让保守西突厥欺负的昭武九姓各国看到了希望,康国国王派使者请求内附唐朝,就是想要寻求庇护。
然而在当时,康国仍旧是西突厥的附属,是其王帐之下的臣属,若唐朝同意康国加入唐朝,那么就等于公开要与西突厥作对,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唐朝方经大战,需要休养生息贞观之初,经过多年征战的唐朝的元气衰弱,尤其在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军灭掉了东突厥,虽然得胜,但是也消耗过甚,没有多余的力气再兴兵事。
当时的唐朝天下大定尚未久,内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麻烦尚未处理,唐朝近侧,就有高句丽、吐谷浑、吐蕃这些肘腋之患没有消停,唐朝自然是没力气为了个远在天边的康国去与还算强悍的西突厥作对,唐朝当时的首要之重务,就是尽快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康国实在太远,唐朝当时鞭长莫及太宗时期,唐朝的疆域尚且不大,对于康国知之甚少,按照记载,康国在“去长安万二千里”的地方,这个距离实在太远,就算唐朝答应了康国内附,也很难实际上将这块土地纳入自身。
再者,康国与唐朝之间,当时还存在着吐谷浑、吐蕃、高昌等国家,虽然它们的实力要弱于唐朝,但唐朝若要康国,就要经过它们的地盘,主场开战的话,唐朝也未必就能讨到便宜。
得了康国,其实也没啥用处康国的面积与人口在昭武九姓中算是最多最大的一个,经济也最繁荣,毕竟其处于肥沃富饶的河中与撒马尔罕盆地,但是这些财富对于唐朝来说,并无法形成太大的吸引力,相对于中原之地,康国的财富也是不值一提了。
当然,谁也不会嫌财富多,只是,若要得到这些财富需要花费更多财富,那可能就让人毫无兴趣了。康国位置太远,而且还被西突厥捏在手里,唐朝就算答应了康国内附的请求,最后其实也无法有效从这片土地上得到什么,实在是亏本的买卖。
结语:唐太宗拒绝康国内附,是认为接受的话并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以往的帝王好大喜功,喜欢接纳遥远的国度部族内附来博取个“天朝上国”的名头,实在劳民伤财没有意义,反而可能给自家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处置不慎就是兵连祸结。
其实太宗的理由的确很正确,当时的情况下,接受康国确实只有虚名而无切身利益,还可能带来灾祸,隋炀帝用兵过甚结果隋灭,汉武帝当年也是差一点,这些都是教训,太宗不能不引以为戒。不过,多年之后,康国仍旧以羁縻州府的名义内附了唐朝,而此时的唐朝已相当强大,没什么顾忌了。
中亚强国康国请求并入中国,唐太宗为何要拒绝?
关于康国的来历,这里不想赘述了,咱们研究的正题是康国并入大唐而被拒绝这一历史事件!
由于实力更为强大的东突厥,被唐朝李世民所消灭,所以做为小国的康国急需并入唐朝,以挣得保护!遂在公元631年,潜史拜见唐太宗,请求将本国领土,人口归附!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册!这一举动得到了朝野的极大推崇,但唐太宗认为,唐朝虽然消灭东突厥,但战争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恢复综合国力,休养生息,消化,同化已经征服地区!
这个整合我们邓小平先生的解决南海海域争端问题,台湾问题的核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唐太宗还在考虑,康国据中原数千里,中间还有一个西突厥,如果贸然接受对方归付,就必然要派兵镇守,如此一来,塘要与西突厥兵戎相见,而长距离的运输补给,包括兵力运送都将使得唐朝损耗元气!
当然了,不是唐太宗能够这样理智地做出判断,我更愿意相信,这是魏征的意见了!
中亚强国康国请求并入中国,唐太宗为何要拒绝?
回答这个问题前,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些康国历史:
康国,又名康居国,约建立于秦末汉初,是被匈奴人从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的月氏人建立的一个中亚国家,汉朝初期实力极其强盛,占据新疆北部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幅员千余里,是西域三十六强国之一,且对中原十分友好,多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原朝拜,十分恭顺。
汉朝灭亡之后,康居国对中原仍然十分恭顺,直到晋朝时还在往中原派遣使者,唐朝时康国国王甚至还请求加入大唐版图,但是被唐太宗给拒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书记载,公元630年大唐名将李靖、李世勣出兵灭掉东突厥后,为寻求大唐庇护,公元631年康国国王派遣使者拜见唐太宗李世民,请求将康国划入大唐版图,让康国百姓成为大唐子民,没想到这个请求被唐太宗一口给拒绝了。
对此,很多人感到不解,古代帝王哪个不想着开疆拓土?哪个会嫌土地太多?那么唐太宗为什么会拒绝呢?这个问题,《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唐太宗表示:“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
唐太宗的意思是,如果接纳了康国,万一这个国家遇到了危险,从情理上而言,大唐必须出兵相救,如果不救,会寒了其他依附于唐朝的国家的心,可是派兵去救的话,康国距离大唐路途遥远,大军长途奔袭必定疲惫不堪,而且会劳民伤财,为了一个虚名,不值得这么做。
不得不说,唐太宗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并不仅仅是看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就像一个国家,如果突然接纳了很多穷人,这不仅不能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反而会一点点拖垮这个国家。
唐太宗虽然没有接纳康国,但这个国家仍然给大唐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场灾难。唐玄宗时期,杨贵妃痴迷上了一种叫做”胡旋舞“的西域舞蹈,这种舞蹈正是来自康国。据悉,当时杨贵妃非常喜欢胡旋舞,整日在长生殿为唐玄宗表演,引得后宫妃嫔争相效仿,很快就成为长安最受欢迎的舞蹈。
杨贵妃虽然痴迷胡旋舞,但总不得其中精髓,而她的干儿子安禄山恰好善于跳胡旋舞,他也正是因此得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信,一步步掌握兵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善于跳胡旋舞的安禄山,他也是一个康国人。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公元755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大唐,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这场大唐内战共持续了8年,伤亡士兵超过30多万,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大唐国力锐减,各路军阀趁机割据一方,大唐国力由盛转衰,为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唐太宗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拒绝接纳的一个国家,其国人会在一百多年后给大唐造成如此大的打击,这也印证了老祖宗的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