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无法实现舰载机降落在航母上的最后阶段由计算机接管,有什么技术门槛吗?

我们知道现在各国都在发展无人机各种先进技术,而且接近航母又不怕被无线电劫持或电磁攻击,航母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另一头又说航空母舰起飞降落训练中最难的是降落,包括各种气候或时段。那为什么不利用无人机的控制技术,解决航母起降最难的环节?就像我们科幻电影中见到飞行器在停泊巨型战舰或航空港时,都会有全息指引(目前可做在头盔中)或完全接管的。这样的好处很多,例如不同飞行器都可以随时以最高效方式起降航母,飞行员的训练也不用花大力气在这种基础操作上。所以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没有这种技术?连美国都没有应用?

1981年5月26日深夜,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以东70海里的大西洋上,一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因为着舰时机头指向判断失误,撞向三架F14“雄猫”后起火,徘徊者上成员全部烧死。混乱中燃烧战机的导弹和机炮弹药被点燃,造成甲板11人葬身弹雨和火海,另有48人负伤。后面的准备降落的战机因为油料不足,最后紧急转场,堪堪飞到陆地机场降落。这是有人驾驶战机降落时的重大事故之一。

为什么不用计算机控制飞行器在航母上的降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目前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确是如描述所说的那样,由计算机接管降落。

不过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与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一样——自动化系统无法做到人工驾驶的精确,更无法迅速反馈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

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完美应付秩序井然条件下的交通,甚至能自动躲避一些乱穿的行人。但如果让它穿行一条满是菜贩子与行人的闹市就不行了。而普通的老司机走走停停很容易就能过去。

说白了,这就是个科技的程度问题,当前的技术虽然已经有了苗头,却没法成熟的代替舰载机飞行员进行着舰。相反舰载机飞行员日积月累凝固在身体中的飞行记忆,却很容易就能在突发状况时做出下意识的行为,这点远超计算机呆板的程序应对。

最显而易见的是着舰钩的选择与危机情况下的触地复飞,航母上着舰八成以上的事故与阻拦索有关,这种降落时的选择与环境考量,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可能凭借第六感就已经明白该如何做,程序却远远没有达到能容纳这么多变数的能力,或许这点需要更多的数据积累或者AI人工智能的辅助。

如果转换到战场状态下,航母战斗群遭受到打击,航母情况危急或者存在损坏,那么计算机控制可能更无法胜任了。与其把精力花在让计算机着舰上,不如多锻炼下飞行员的人工着舰技术,否则计算机不灵了,人难道就得抓瞎?

不过对未来战机而言,像F35C这类垂直/短距起降的战机能撇除阻拦索的影响,所以完全可以做到更安全高效的降落。

再者,航母起降海况复杂,顺风、逆风、横风都需要航母与战机搭配完成,单一的制造战机智能着舰系统,应对X47B那样的无人机还行,对待大型战斗机,最好是双向系统,但很明显,航母操纵仍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使用人工操纵,不可能纳入你的自动化范畴内。那么与其使用现在不成熟的技术硬上马,倒不如给这项技术一个发展的空间与时间。

目前X47B无人机已经很好的实现了通过自动化指令的起飞和降落,这架二十吨重的战斗机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与普通战斗机差不多重了。不同于别的通过遥控控制的无人机,X47B完全使用自主控制,起飞、执行任务、降落,全都独立按照一个海军驾驶员的标准完成,甚至能独立完成空中加油。

所以说目前航母的自动化降落问题已经只剩下曾窗户纸,技术门槛并不高,不出10年必被捅破。不过即便是计算机着舰成熟了,指挥官们也不会让飞行员们放弃掉人工着舰的训练。

目前最有可能的是,更智能更先进的辅助设备帮助飞行员着舰,而不是纯计算机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