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芈月嫁到秦国就为秦国出谋划策,甚至对付母国楚国呢?

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曾经问过芈姝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姐姐你现在去见大王,是以楚国公主的身份,还是秦国王后的身份。既然以秦国王后的身份,姐姐就该去恭喜大王,庆贺秦国大败楚军。

虽然这只是影视作品,但是这段话并非是没有道理的,芈八子的确曾经是楚国人,但是她既然已经嫁到秦国,成为秦王嬴驷的八子,那么她就是秦国人,要为秦国的利益考虑。

历史上的芈八子,也就是秦惠文王的姬妾,秦昭襄王的生母,其真实姓名并无从得知,与影视作品中不同,芈八子虽然的确是秦王的妾室,但并非是作为楚国公主的陪嫁媵侍,其只有一位王后即惠文后,是来自于魏国,并非是什么楚国公主

由于在芈八子成为太后之前,其地位相当低,所以在历史上对于芈八子真实身世的记载相当少,不过她的确出身楚国的贵族。芈,乃是楚国的王族姓氏,但她姓芈,并不能说她就是楚国的公主,若她真是楚国的公主,也不会只拥有一个八子的位分

至于平民,也不可能,先秦时期,诸侯国都有非常严格的礼法制度,贵族是不会与平民轻易通婚的,尤其是王族。综合这些来说,芈八子应该是楚国王室的旁支宗室,其家族已经没落,虽然跟楚国王室是亲戚,但实际地位不高,只能成为秦王的妾室

芈八子还是秦王姬妾的时候,并没有她直接帮着秦国出谋划策的相关记载,但是有一点,那就是芈八子的弟弟芈戎与魏冉,当时的的确确是在帮着秦国攻伐其他几个诸侯国,明显就是在为秦国效力。芈八子姐弟三人都是楚国人,弟弟这般,姐姐对于楚国的态度自然也差不多,必然是帮着秦国在对付母国的。

秦武王洛阳举鼎身亡之后,芈八子的儿子嬴稷成为了新的秦国君主,芈八子自己则成为了秦国的太后,即宣太后,也是历史上首个称“太后”的女子。由于嬴稷年幼,秦国的朝堂基本掌握在了宣太后与她的亲族手中,而这个时候,宣太后依旧是为了秦国,不仅丝毫没有偏袒自己的母国楚国,反而将楚国作为了秦国争雄天下首要的目标。

芈八子本身是楚国人,为何对楚国似乎没有一点感情,不仅不帮楚国,反而是处处针对楚国,帮着婆家秦国攻伐楚国呢?

第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古代这样的话并非没有道理,虽然当时“出嫁从夫”这样的话还没出现,但是相似的概念已经出现,芈八子的确曾经是楚国人,但是她并非楚国的王族嫡脉,她的家族在楚国并且算不上是什么大族,处处受到冷落,维护楚国的利益,对于她与其家族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给她带来灾难。

毕竟,她原本就是楚国人,都嫁到了秦国依旧帮着楚国,那跟细作有什么分别,很可能就成为了芈八子身上的一个缺口,很容易受到攻击。对于芈八子来说,帮着秦国,维护秦国的利益,就是维护她自身的利益。

第二,芈八子并非寻常女子

从后来宣太后的种种作为来看,这个女人并不简单,她能为了秦国的利益,用自己来引诱义渠,即便与义渠王生下孩子,依旧能狠下心灭掉义渠,对着韩国使者的面,公然说颜色段子。芈八子的各种言行,无一不在证实,这是个相当有手段也有雄心的女人,恐怕历史上的芈八子真如影视剧中那般,有看着大秦一统天下的心思

当时的天下,秦国经过变法,实力蒸蒸日上,相比之下山东六国都呈现出衰颓的状态,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而芈八子也隐约感觉到,将来的天下必然掌握在秦国人的手里。若是想要一统江山,那么地域辽阔而且富裕的楚国,就是秦国最大的目标与秦横扫天下的关键

第三,帮助秦国就是帮自己儿子,帮自己

原本,芈八子作为秦王的妾室,地位也并不算高,但是随着她的孩子成为秦国的大王,整个秦国都掌握在了她的手中,本来作为楚国的没落家族,在秦国却逐渐成为了至尊,到底是帮着秦国还是帮着楚国,芈八子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帮楚国,自己非但不会得到更多,反而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帮着秦国,那就是帮着自己作为秦王的亲儿子嬴稷,就是帮着秦国,那么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也就更加巩固

对于芈八子来说,帮着实力蒸蒸日上的秦国是出于现实考虑,至于帮楚国,她除了生来是楚国人之外,对楚国也没什么感情,更与利益相反,根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帮楚国

为什么战国时芈月嫁到秦国就为秦国出谋划策,甚至对付母国楚国呢?

历史上能留名于后世的人,没有一个是泛泛之辈,“谁说女子不如男?”但能被后人所知的女子却是少之又少。芈月,秦惠文王的八子、秦昭襄王的生母、大秦宣太后,能胜过惠太后得宠,助子夺位而垂帘听政,岂是池中之物?这位眼光独到、颇有野心的王后,从入秦国开始不仅没为母国向王上进言半句,在自己的儿子继位后也没让楚国占半点便宜,为什么芈月入秦后就是为秦国献力,甚至是对付自己的母国呢?

一、离楚为妾,便是秦人

战国时期,政治开明,各国名士游说诸国,因地制宜献上强国之策,各国国君用人也是不拘一格,不看出身只重学识。说士有事王的动机,能走能留,而作为政治联姻的后宫妃子却难逃囚禁,当她们启程离国的那一刻,就不再是母国人了,而是被生生打上了“敌国”的标签。芈月何其聪明,自从离开楚国,便把自己当做是秦国人,不再为母国分忧,而是积极侍奉秦惠文王,为的就是能在异地他乡站稳脚跟,保全自己,而且君王向来不喜后宫干政,任何进言,就如同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离母国而事他国,便以他国人自居,秦相张仪是如此、穰侯魏冉也是如此,就是因为打上秦人的标签,民众才服。芈月远嫁秦国,身在“虎狼”之间,在心里对母国和国君总会有怨言,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只有思量为秦献策,而不是想着为母国分忧。

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芈月远嫁秦国,自然清楚自己已经是秦国的人了,对她而言,秦国的利益才是最高位的,身为惠文王的八子时,下人劝其为楚国向秦王献言,被她怒斥,但芈月依然念及久恩。然而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自己的儿子还继任大秦的王位,自己的弟弟也身居要职,一家人已经扎根秦国。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宣太后也是铁了心要帮助自己的儿子,主政时时刻以秦国之利为大,还在朝政上多次劝勉秦昭襄王,甚至以身为诱,密谋攻灭义渠。芈月为八子时有秦惠文王顶着,并不需要为王上分忧国政,做了宣太后,护子心切,此时的她已不是楚国的公主,而是大秦的太后,损楚利秦,无伤大雅。

三、外戚做大不难,上下归心不易

秦武王四年(前307),秦武王举鼎身亡,又无子,秦廷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然而赵武灵王执意立质赵的公子稷为秦王,迫于赵国压力她只能妥协,但嬴稷尚且年幼,于是宣太后出面干政,任命其弟魏冉为将军。其后宣太后又重用自己的另一个弟弟芈戎,自己的两个儿子为秦“四贵”,一时之间楚国外戚在秦国做大。

然而宣太后明白,自己就算做的再大,秦国还是秦人的国,自己如果献秦于楚,不仅自己的儿子将成为楚国阶下囚,秦国上下也肯定将她讨灭。所以芈月魏冉等人为表自己忠心秦国,那就只能是谋秦之利,甚至当武安君白起攻陷楚国国都郢都之时,宣太后也是拍手称快,为秦国大喜而没有一丝母国灭国之忧。

“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芈月是个聪明的女子,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当她的儿子登上王位,她也彻底丢弃了女子的文弱一面,大秦尚武,武功最强之时,就是宣太后掌政之时。大秦宣太后芈月,在秦灭六国道路上的功绩,不逊于她的丈夫和儿子,至于母国楚国,也只是她用来强秦的工具而已,念楚久恩的是芈八子,助秦称霸的才是宣太后。

为什么战国时芈月嫁到秦国就为秦国出谋划策,甚至对付母国楚国呢?

不管是芈月宣太后,还是赵国那个赵威后,齐国的君王后,她们作为外国人嫁入夫国,并长期掌控国政,都是一门心思地帮助夫家。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之间的联姻是很普遍的,比如那个有名的秦晋之好,秦国晋国之间在上百年的时间里世代联姻,虽时有斗争乃至战火,但联姻还是保持的,这是一种政治行为,女方嫁入夫国,自然也就跟随夫国的政治形势走了。

下面举例讲讲战国最有名的三个太后—秦国宣太后(芈月)。齐国君王后、赵国赵威后。

当然,宣太后的生涯不能光看那部著名的《芈月传》,里面改编的成分很大,芈月从楚国嫁入秦国,只是秦惠文王的八子(贵妾的一个级别),她的弟弟魏冉拥有较大的实力,所以在秦武王举鼎而亡后,拥戴姐姐的儿子秦昭王做了秦王,昭王年幼,就尊母亲为宣太后,并由宣太后摄政,一直到秦昭王41年,秦王都快60岁了,才忍不住夺了母亲的大权,重新掌握大权。

宣太后在这41年时间里,多次对外用兵,攻灭义渠国,削弱了诸国力量,大大加强了秦国的力量,成为当时的诸侯强国。

齐国君王后是莒国太史敫的女儿,当年不可一世的齐湣王被燕、秦、楚三晋联军揍的差点亡国,齐湣王被杀,他的儿子法章流落到太史敫家里做佣人,结果被太史敫的女儿看上,对这个法章非常好,最后2人还发展出了感情。最后法章被拥立为齐襄王,太史敫的女儿也就成为了王后,襄王死后,君王后摄政,统治齐国长达40年之久。君王后统治期间,齐国政治贤明,富有谋略,保持了四十年和平局面。在君王后死后没多少年,齐国在田建手里就崩塌了。

赵威后,原是齐国人,嫁到了赵国,她倒不会像芈月一样去打击母国,毕竟赵国实力也不强,她也是丈夫死了,幼子即位,而代为摄政,不过她命不好,摄政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她曾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一个战国太后,在那时就有了“民贵君轻”的理念,实在了不起。而著名的战国故事《触龙说赵太后》说的也是这位太后。

其实,作为政治联谊的女人,她们很清楚,既然嫁入这个国家,就只能和这个国家荣辱与共,相反,她们若反过来帮母国对付夫国,那才是真的悲剧。

她们虽然在夫国贵为王后王妃,也生了王子公主,但毕竟是外人,本国人质疑他们的心思是一刻都不会停的,一旦出现王后帮助母国对付夫国的行为,那这些女人在夫国的一切都会荡然无存,甚至自己的孩子都有性命之忧,她们不会那么蠢。

在战国时代,君王的权力还没有后世皇帝那么绝对,只能说权力很大,君主的决策受到很多掣肘,而王后如果想搞点什么事情可能会有损夫国,那一群王侯将相、公卿贵族都要站出来反对。

此外,太后之所以能专权,她的权力来源是自己的儿子,慈禧为什么能擅权近半个世纪,就是他把持了亲儿子同治,紧接着又等于领养了光绪这个养子,靠着小皇帝的名分,才能专权。一旦她们帮助母国,甚至母国有可能实力强大起来灭了夫国,比如楚国有机会灭了秦国,那楚王会放过秦王吗?恐怕占领咸阳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秦王。

秦王既然死了,那太后的一切就都飞灰湮灭了,不管在母国,还是夫国,她将失去所有。

为什么战国时芈月嫁到秦国就为秦国出谋划策,甚至对付母国楚国呢?

秦宣太后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多情的风流佳人。作为秦国的实际执政人,她首先选择的是秦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才是个人情感,如果两者发生冲突,那么她会以国家利益为重。秦宣太后时代,秦国的国家利益就是远交燕齐,攻略三晋和楚国,当时楚国肥胖而虚弱,正是秦国下手的好对象,不攻楚掠楚,秦国何以开疆拓土?

芈八子其实不是楚威王的亲生女儿,她只是楚国王族的远支庶出女,为了秦楚联盟而被册封为楚国公主嫁入秦国的。芈月嫁入秦国之前,她就有过一任丈夫,生了两个孩子,在张仪的鼓动下她才嫁入秦国的。芈月在秦宫中的地位也不高,品阶只是八子,在八子之上还有良人、美人、夫人、王后。芈月精通权术,虽然没有当上王后,但是她最终当上了太后,权势之大过于秦王!

宣太后做事直接明了,功利性十分的强,对秦国没有实质好处的事她不会做,只有虚名而无实利的事她也不做。《战国策》中记载了宣太后的一则床榻外交事迹: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这里她就明确提出秦国救韩国不图天下公道的美名,只要求韩国给秦国土地城池或者钱粮作为报酬!

宣太后主政秦国期间,派遣白起多次进攻楚国,夺取楚国众多的城池与土地。最大的一次是白起率军攻占楚国首都郢都,并设置为秦国南郡,楚国为了避战迁都至陈地。为了逼迫楚国主力来与秦军决战,白起又一把火把楚国的王陵给烧了。在烧楚国王陵前,白起派人请示了宣太后,烧夷陵就等于将楚国先人的坟全烧了,宣太后指示烧了好,可让楚国人绝了念想,尽早归降秦国。由此可见芈月已经是大秦的宣太后,而不是楚国的公主了,她的心在秦国而不楚国。

为什么战国时芈月嫁到秦国就为秦国出谋划策,甚至对付母国楚国呢?

一,首先,芈月嫁秦前在楚虽称公主也就是个野丫头,出嫁完全是政治婚姻,原先对楚本就没有什么好感。

二,在她未嫁之前,秦国已经对楚国多次用兵,她嫁过来根本上并没有什么改变。

三,芈月称宣太后之后,儿子尚幼,不足以主持朝政,母后垂帘听政再正常不过。国之大者,立邦安天下,责无旁贷,她要对付的不是楚国,而是整个天下。

为什么战国时芈月嫁到秦国就为秦国出谋划策,甚至对付母国楚国呢?

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联姻,当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实力相等,那是政治结盟,是一种联合。当国家实力悬殊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献媚讨好。

而作为女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过是一种政治工具,那时的礼法更是倾向于“嫁夫从夫”,女人嫁到宗主国就是这个国家的人了,与自己母国的关系基本就算断了。

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媵嫁制度,就是陪嫁。往往嫁个公主还要搭上几个王族的女儿,芈月就是陪嫁女。

电视剧的芈月这个名字是编的,史料记载她叫芈八子,“八子”是她在秦国后宫的位分,秦国后宫有分为八级:皇后、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史、少使。芈月的位分其实不高,当然作为陪嫁能混到那个位置,已经不错,这应该得意于她为秦惠王生的孩子多,光儿子就有三个。

先秦时期,在史籍中留下名字的女子,都没有名字。著名桃花夫人息妫,她是陈国公主,嫁给息国国君,就叫息妫。像夏姬、宣姜、西施等都不是真名。

那些远嫁诸侯国的女子,有的会在所在国形成一定的政治势力,但即便这样,维护所在国的国家利益也是她们必须信守的根本。不然她们立足都难,谈何生存的光鲜亮丽。

一切都是利益的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