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要求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合理吗?
出发点合理,形式不合理。
在《弟子规》的“入则孝”之中说道:“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父母离世之后,子女应该守孝三年,要经常为父母的离世感到悲恸,要在坟前搭建简易的住所,杜绝所有的酒肉进食跟娱乐活动。
父母离世,子女守孝三年,这倒不是孔子所创,不过孔子的确是这么要求这么提倡的,甚至还引发了“宰我论礼”,孔子与自己的弟子宰予就守孝时间长短的问题争辩起来。
宰予认为之所以礼崩乐坏,就是因为人们花费太长的时间去守丧,无法持续接受礼乐的影响,所以守孝不需要那么久。
而孔子认为,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能够自己进食,真的能脱离怀抱,期间父母需要不间断照顾至少三年时间,在父母离世之后,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进行偿还也是应该的,守丧三年并非是礼的要求,而是个人的仁心。
孔子反问宰予:“父母离世之后,你还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衫,追求快乐,你内心不会不安吗?”结果宰予道:“我安啊。”最终,宰予被孔子批为“不仁”。
事实上,儒家提倡的守孝,时间是27个月,并不是三年,因为母亲哺育孩子需要27个月。
其实,孔子提倡为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的出发点并没有错,而宰予反对这么做的出发点也没有错。百善孝为先,早在孔子之前,华夏就有为过世的父母守孝的传统,注重礼法的孔子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他要求提倡守孝三年为父母尽孝,自然是对的。
而宰予的说法也没错,三年的守孝期的确很长,并没有必要将时间浪费在形式上,只要一年的事件就已经够了,剩下的时间好好利用,能够做很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古代的丧礼仪制,在尊重逝者与重视孝道人伦方面确实有合理之处,然而就现实情况来说,也的确存在像宰予所说的那种弊端,那就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
就现代人的实际情况来说,宰予的观点自然是更加正确,而孔子所坚持的守孝三年,即便是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也偏离了实际,放在现代,就更加难上加难。
首先,孝的确是存于个人的心中,并非是流于表面形式。只有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在身旁侍奉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若父母生前不知珍惜,死后却进行风光大葬故做嚎啕,那并不是孝顺,这些都是做给活人做给旁人看的。
守孝的意义,原本就是为了报答父母曾经的养育之恩,并不是形式上在坟边空守三年,也正如孔子所说,守孝三年并不是礼的要求,而是出于个人的本心。如果一个人心中并没有多少对于父母的孝心,那么守孝三年毫无意义。
其次,空守三年光阴的确很难实现不要说现代飞速发展的时代,几乎没什么人能够做到脱离现世三年岁月,别说三年,就是三天也很难熬。而在发展相对迟缓的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比较低,但是守孝三年也的确存在现实问题。
三年的光阴,的确如宰予所说,会改变很多的事情。就好像现在,原本的挚友一两年没联系,感情就会淡薄,原本熟读的文章,一两年不接触也很容易淡忘。守孝期间杜绝了所有娱乐活动与人际来往,也改变很多的事情,实在是不容易实现。
所以说,孔子提倡的守孝三年,初衷出发点并没有错,是希望子女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要懂得孝,要从内心孝,只不过形式上的三年之孝比较难以实现,存在不少的弊端。
孔子要求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合理吗?
农夫认为:孔子虽然自古以来被尊为“圣人",但並不是说他的所有言论都是正确地。
例如象题主今天所提的"孔子要求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别说是现在,就是放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也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就是守丧八年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只要父母在世时,好吃好喝地供养,尤其是在他们的晚年多尽孝道,能够使他们无忧无虑地颐养天年,就算尽到最大的孝道了。再说守丧几年是需要物质作为后盾的,这只有在封建社会少数士大夫家庭能够办到,而对于绝大部分家庭,都是挣扎在贫穷的生命线上的可怜人,即使有那份心,也无那份力。
孔子要求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合理吗?
守丧三年,不要说现在不合理即使在古代也十分不合情理。
一、古代生产力落后,物质本就不丰富,青壮年劳力守丧三年,由谁支撑这个家抚养后人?
二、现在更无法落实守丧三年的要求。哪个单位能批准你三年不上班照领工资?即使是自由职业者,他三年没有收入,一家人怎么样生活?水电气暖总得要钱买,没有人给免费用。
如果因为“孝”而让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逝者恐怕也不会安息。
我们那里的做法是儿孙为逝者三年内戴孝帽,后改为戴有“孝”字的臂套,更先进的是戴有“孝”字的胸章。这本来就是一个形式,它时刻提醒后人:有孝在身,三年内在去掉“孝”的标志前严禁一切娱乐活动,生活上要俭朴,多吃素不杀生,社会上不作恶,多行善举。初一十五一定要祭拜!我觉得这样的活动也达到了守丧三年的效果,也不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好!
孔子要求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合理吗?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喔爱小咪
头条的朋友好,很愿意回答上面的问题。有朋友问:“孔子要求父母去世守孝三年合理吗?”我觉得有合理的地方,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为什么这样说呢?
1、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 ,给了子女很多的爱。子女当然应该孝顺父母。活着时要孝顺,父母去世了也应该守孝。连乌鸦都知道反哺母亲呢!何况人呢?2、在封建时代 ,子女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确实必须为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是如果国家的工作脱不开身,也是可以“夺情”的。“夺情”的意思是可以不守孝三年,但是要因为工作的需要才可以,并且要得到皇帝的允许。比如清朝著名宰相张廷玉,其母亲去世后雍正皇帝就允许他守孝期间参与朝廷的工作,做到守孝工作两不误。
3、现代社会如果父母去世后也应该守孝,但是在时间上可以灵活安排。不是说非要在守孝的三年内啥都不干,就守在父母的灵位前。而是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回老家一趟,在父母的灵位前祭奠一下。可以几周回去一次,也可以几月回去一次 ,视实际情况作决定。4、对父母的孝顺主要表现在生前。父母去世后守孝不但要体现在形式上,也要体现在思想和心灵上。在心里感恩父母的养育,怀念父母的音容笑貌,学习父母的美好品德。如果心里总是牵挂着父母,思念着父母。守孝的种种形式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是不?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您关注“喔爱小咪”,我们一起谈古论今。
孔子要求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合理吗?
孔子生活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
那时候周朝覆灭诸侯林立
大争小战跟家常饭似的
人活得很艰难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得活着
只有活着才会有价值
但孔子作为第一个职业老师
没有欺骗学生说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
好好活着死了就能去天堂
也没用跟学生说好好过这辈子下辈子投胎过好日子
而是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会死
死就是终结
所以活着的时候很重要
为了提现这种重要就制定了丧葬礼仪
告诉学生要体面的生,体面的走
尊重活着,也尊重死亡。
三年时间是表示重视度
孔子要求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合理吗?
父母去世,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倘若无三年之期,人心难诚,不诚则无物,子女若是不诚,父母则难以入土为安,阴宅不安,难免影响阳间的子女。虽然阴阳两隔,但是,彼此之间,心能感知,事能了解,父母也曾是凡俗之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存怨恨之心,生养儿女不容易,多少年含辛茹苦哺育长大,辞世后,就被子女很快抛在脑后,父母心里能平衡吗?若是他们心有怨恨,一股怨气围绕着一个家庭,必将影响其运气。人生若不顺,孝上必有亏。
所以,孝顺父母,不仅是生前,死后也要慎终追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使其阴阳两利,这是天理所规定,伦常所必需,子女所尽责,若是不去做,则违天理,悖伦常,是谓不孝。
人有生,也有死,每个人都难以逃脱,人可以将心比心。其实,父母辞世后,所谓三年尽其孝,不在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心里不能忘了父母,时常心念父母之恩情,子女若是心诚,父母必有所感,心里愉悦欣慰。再者父母忌日,春秋两季,经常到父母坟前探望,进行祭扫,使坟前不荒凉,父母泉下自然心安,心安则无事。
所以说,守孝三年,既合情,亦合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