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隆盛领导西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意见不和,其次,西乡隆盛不满明治内阁鸟尽弓藏,抛弃为日本立下功勋的下级武士。

日本近代化改革的重要人物西乡隆盛

说起西乡隆盛,他的名气可能比不上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那么响亮,但是这个人在日本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西乡隆盛出身日本西南的萨摩藩,在日本近代的倒幕运动之中,西乡隆盛一直都是核心人物,当时的萨摩藩与长州藩结盟共同倒幕,其中就有他的大功,整个戊辰战争,西乡隆盛一直都是主导者,说他是一代名将并不过分。也因其功劳,功成之后受赏典禄永世2000石,但是西乡隆盛却拒绝了,并回到了故乡鹿儿岛。

戊辰战争结束之后,西乡隆盛依旧对于明治天皇非常忠诚,日本颁布《版籍奉还》之后,他率先响应,根本就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之后又与大久保利通一起抵达东京,参与了日本这一时期的诸多方面改革。西乡隆盛的努力之下,使得日本的废藩置县等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西乡隆盛对日本现代化的改革,却被人利用

在西乡隆盛做出的众多贡献之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于日本军队现代化的改革促进。

在此之前,日本对外征战一直靠的都是武士群体,而西乡隆盛却直接废除了兵部省,设立了陆军省与海军省,以及日本近卫师团的前身近卫兵,在1873年主导颁布《征兵令》。在日本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西乡隆盛都具有十足的前瞻性与进步性。

而在民政方面,西乡隆盛整合了日本传统的府县,制定了学制,设立国有银行的相关条例与新的地租改正条例,毫无疑问,西乡隆盛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只不过,西乡隆盛的为了日本近代化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却成为了日本有些人用来过河拆桥的工具。

原本,按照西乡隆盛的想法,下层武士作为当年戊辰战争之中的主力,在军队改革之后应该被编入新军,绝不能被抛弃,毕竟招募再多的平民,他们缺乏有效作战经验与相关的谋略,无法有效提升战斗力。然而在日本改革的过程中,下级武士们却被抛弃。

《征兵令》颁布之后,新军募集的过程中,西乡隆盛的原意被执行者歪曲,他们直接将当年在戊辰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西南武士们排除在外,而作为政策制定者的西乡隆盛,心中的怒火比起西南武士们更甚,毕竟,这摆明了是卸磨杀驴啊。

被近代日本所抛弃的人,是西乡隆盛心中所念

倒幕运动结束后,日本开始向近代化国家转变,然而曾经为倒幕运动做出巨大贡献的下级武士们,却成为了不被需要的群体。当然,之所以这样也的确有很多现实因素。

虽然倒幕运动结束了,但是日本的武士与大名们当时依旧掌握着大量的封地,这对于新生的日本来说并不利于法令的统一,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而且,各藩的存在也妨碍了日本现代化军队的建设,无法有效进行统一指挥。

在戊辰战争结束后,日本决定废藩置县,超过三百个大名放弃了自己的领地,以往同时具备领地与一级地区的“藩”也被废除,一时之间日本出来了三百多个县,后来整合成七十多个,另外,藩国各自的私兵也都被收回集中指挥。

在日本,武士是完全脱产的人群,他们平时依靠封地收入与官职俸禄来生活,打仗的时候出征,在过去,他们的存在也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战乱频仍的时代,但是和平时期,这些武士完全不从事生产劳作。

废藩置县之后,使得当年的各藩全都不复存在,武士们原本的特权也在后来的一系列改革之中都被削去,如此一来,原本的武士群体所拥有的各项优待就全都消失了。

虽然西乡隆盛对于这一系列改革都是支持的,并且还参与其中,是主要的制定者,但是他并没有想过要完全抛弃这些下级武士,他本身也是武士出身,所以他也保留了对于下级武士未来的处置办法。结果,西乡隆盛的想法被否定,在改革的施行过程中,让西乡隆盛心心念念的下级武士们,最终还是被抛弃了

回乡依旧不得安生,无奈之下爆发

在与大久保利通失和之后,西乡隆盛又在接下来的交锋之中落败,满怀失望与不满最终回到故乡鹿儿岛。回到故乡的西乡隆盛,见当地的无业青年很多,便在县令大山纲良的帮助下设立了私学,教育和约束他们。之后私学在鹿儿岛县各地,都设立了分校,而私学在西乡隆盛的影响下,成为了鹿儿岛最大的实力,而后直接凌驾于县政之上。

话虽如此,西乡隆盛却依旧过着每天温泉休养、山林游猎的闲适生活,并不干涉太多。

然而1876年,大久保利通等支持下,彻底废除了武士群体的所有特权,引发了各地武士的极大不满,熊本县、福冈县等地纷纷爆发了武士主导的反叛活动。眼见明治欺人太甚,早就很不满了的西乡隆盛,也决定响应,只不过西乡隆盛一直按兵不动,准备等待时机。

结果没想到,鹿儿岛私学的学生与当时明治内阁派来行刺的人发生冲突,引起了大规模骚乱,眼见学生被捕被S,无奈之下,西乡隆重只好举兵,西南战争爆发。只不过鹿儿岛毕竟区区之地,实力对比悬殊,没多久,西乡隆盛兵败,在城山之战后自尽。

西乡隆盛的反,是因为他的耿直

西南战争结束了,西乡隆盛身死,明治维新的内乱彻底结束,这让日本明治内阁松了口气的同时也非常惋惜。

毫无疑问,西南战争检验了日本系列改革的成果,其中也包括了西乡隆盛主导设立的征兵制度,而经过长期训练的士兵,最终还是击败了有丰富经验的下级武士。

从西南战争的前后来看,西乡隆盛对于改革始终都是非常支持的,他对于日本的进步毫无疑问都是绝对的支持者,也并没有计较过自己的得失,然而他不满的是,大久保利通等人得鱼忘筌,对于下级武士们的抛弃,从明治维新的一代功勋,到最终反叛之首,西乡隆盛的反,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耿直,正因如此,他被时代所抛弃

西乡隆盛领导西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01

1868年的东亚世界,注定不会平静。这一年中,清帝国在经历了南方叛乱的打击后,重新回归到了以向西方学习为首的自强运动轨道上,而在日本,挟持天皇以号令诸侯的的德川幕府,在忠于天皇的贵族与地方强藩组成的联军打击下,彻底溃败,其老巢江户城不战而降,权力重归天皇及其治下的政府,从此,日本也和西方的邻邦一起,开始了内部革新。

日本的地方强藩能够挑战幕府权威成功,除了借助天皇名义,师出有名之外,还与西南地区的武士集团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武士阶层,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影响日本历史进程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而在近代的西化思潮中,他们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新的挑战。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武士会大政奉还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们始终游离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外。更让新政府感到忧虑的是,地方藩阀对于武士们影响之大,甚至要超过自己,而且武士们保留了佩刀的特权,这又极容易引发大规模流血事件。新生的政权,再也经不起内战的折腾了。因此,加强中央权力,抑制武士集团,并将其逐步改造为服从于天皇政府领导的编户齐民,至关重要。

可是,有一个人并不把东京的号令放在眼里,此人,就是西南萨摩藩藩主西乡隆盛,此人在打击幕府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而且学养深厚,是明治政府比较依赖的对象。可是,再优秀再伟大的人物,一样有私心,他认为,日本的现代化改造,不应当以牺牲武士的特权为代价,这是日本独特的传统,一旦有所抑制,日本将会成为西方的鹰犬。西乡的想法未免有些夸大其实,但是,明治政府的其他同僚却丝毫不在意其复杂的想法,西乡隆盛与大久保利通等同僚的嫌隙开始日渐扩大。终于在是否征讨朝鲜半岛一事上集中爆发了出来。

(西乡隆盛)

02

和当年的丰臣秀吉一样,西乡也希望通过将朝鲜半岛收入囊中,以作为进取大陆板块的跳板,退一步讲,即便进取受阻,朝鲜丰富的资源,也能成为日本发展的动力来源。说白了,西乡眼中侵略朝鲜的计划必须迅速实施。

可是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此时内政不修,矛盾重重,急于对外扩张,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政权崩溃的灾难发生,所以与其用兵海外,不如先派少数军队试探,然后以内政改革为主。

西乡是个急性子,双方很快就闹崩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西乡干脆辞去东京政府一切职务,回到了家乡鹿儿岛县。

此时,日本政府已经通过"废藩置县"的政策,建立了服从于中央命令的地方县政机构,鹿儿岛也不会例外。可是,西乡丝毫不把这个中央派出机构放在眼里,他暗中指使亲信驱逐了地方行政人员,然后安插自己的党羽来管理,俨然成为一个国中之国。消息传到东京后,大久保等异常苦恼,曾经的维新功臣,现在居然变成了维新成果的破坏者。

03

西乡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东京政府对于武士特权的取消是自掘坟墓,武士刀凭什么不能佩戴?本来作为武士生活来源的粮食,为什么变成了时刻会贬值的纸钞和债券?这是对于过往传统的背叛。

西乡的这种想法,为他赢得了一大批武士阶层中保守势力的青睐,当然了,也有一部分武士认为西乡的看法过于幼稚,所以仍然选择去就读正规的军事院校,然后进入陆军。这样一种现象,更引起了西乡和他的追随者的反感。在他们的认知中,当兵打仗本来也是武士特权的一部分,现在中央政府向全社会招兵买马,训练新式军队,这明摆着是过河拆桥,不把武士放在眼里吗!

西乡的动静闹得越来越大,从垄断地方行政机构的职位,到劫夺地方军火库的物资,直到默许党羽捏造东京方面谋杀自己的假新闻。

东京方面岂能无动于衷?木户孝允、山县有朋等面对西乡的挑衅,也开始有计划的动员军队,同时派人侦查鹿儿岛一带的动向。而这也更给了西乡的支持者反叛的借口。

04

终于,在1877年的二月,集结在西向身边的武士拥戴他为"征讨大将军",并决计向东京进军,推翻现政府,恢复武士的特权地位,然后大张旗鼓进军朝鲜。

西乡手下的反政府军,有三万多人,但是枪炮弹药有限,多以冷兵器为主,这倒也符合他们"传统卫道者"的自我定位。可是,在攻打熊本坚城上,他们的自负,让自己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武士倒在了政府军密集火网之下,而由于缺乏攻坚的重炮,西乡只能默默看着自己的亲信变成炮灰。

就在西乡的前锋受阻于熊本,无法靠近东京时,大批日本新市陆军在海军舰艇的配合下,迂回到了西乡的前沿阵地后方,给予其痛击。不得已,武士大军只能收缩防线,同时迎战熊本和来援的政府军。

东京方面投入的部队,超过了六万人,而且还有海军助战,移动快捷,而西乡的部队虽然轻装简便,可是普遍缺乏正规战的训练,几乎一触即溃,在对手的频繁攻击下,曾经声势浩大的攻打熊本的野战部队,顷刻间变成了西乡和五百多个亡命之徒。他们拼死杀开一条血路,狼狈窜回了鹿儿岛的老巢——城山。

05

大久保等深知兵贵神速,不可放虎归山,所以催促政府军方面跟踪而至,大久保等为表现自己的大度,劝西乡投降,可是并未得到回应,双方在1877年秋,于城山附近展开了最后的决战。面对政府军有节奏的冲击,武士的血肉之躯,根本不堪一击。对武士刀的信仰,在枪林弹雨中化为乌有。眼看着黑压压的政府军袭来,西乡不愿受辱,命令部下从背后用刀穿透自己,并割下了首级。至于他那"忠诚"的下属,也很快随他而去。城山之战与之前熊本县附近的激战,彻底消灭了武士阶层的保守势力,从此,接受西化军事训练的平民阶层开始大量进入军队,扮演了日本高层侵略亚洲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爪牙角色。

一百多年后,一位美国导演有感于这段壮烈的历史,拍摄了电影《最后的武士》,其中,这位日本传统的旁观者,将西方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与西南战争中战死的日本武士融为一体,称赞其忠实于信仰的一面,而对于指导西化改革的天皇政府,则嗤之以鼻。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也更让西乡隆盛,由一个目光狭隘的藩阀,变成了日本传统的代表人物。而那些完全出于私欲的权力斗争,则被掩盖下去。

(《最后的武士》剧照)

持续千年的武士时代就此谢幕,一个时代已经结束,而另一个时代,还未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