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设施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洗不洗澡?他们是怎么洗澡的?
洗,的确是洗澡,但古代洗澡相当不容易,不然你以为古人身上带那么多的香囊只是为了装饰么?其实最主要的作用是遮盖气味,跟西方用香水是差不多的道理。
古代没有自来水与热水器,不仅洗澡相当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用热水洗澡,在古代想要随便洗热水澡,就算是皇室,也并没那么容易简单。
古人洗澡到底有多艰难虽然在先秦与秦汉时代,古人就已经养成了洗浴的习惯,但这并不代表当时洗浴是一种非常普及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总体来说,通常只有贵族的洗浴条件比较好,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是没什么闲工夫经常洗澡的,也没条件随便洗澡。
古人居住于城池之中,由于没有自来水,所以城中主要的用水来源来自于水井还有引水渠。起初也还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城池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而污染也越来越重,到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地下水已经不能够直接使用了,当时的百姓若要用水,需要去购买,而城中有固定的运水车。
只是人口众多,条件有限,每日运到城中的清水分到每个人头上就已经非常有限了,由于清水实在珍贵,自然主要用于饮水与日常的洗漱,沐浴这样非常耗水的行为,自然也就能省则省。
夏天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出汗很多,也不得不洗澡,若是有了清水,倒是还可以直接应付,但是要到了冬天,虽然出汗比较少,但时间一长也还是受不了,只是这个时候,想要用热水洗浴就非常困难了,毕竟烧热水洗澡就需要大量热水,需要消耗大量燃料,主要就是木炭,而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是寻常百姓能够轻易负担的。
有个段子是说,北方游牧族群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其实在古代,这并不算是夸张的说法,而相较之下,中原地区的百姓,沐浴洗澡的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
总体来说,古人洗澡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清水比较难得,二是燃料比较难得。
如果并非居住在城池之中,居住在乡野之地的话,夏天洗澡倒是挺方便的,但到了冬天就又麻烦了起来,就算伐木为薪,要慢慢烧水,后面水刚烧热,前头的水就又凉了,想要冬天能洗澡,实在是非常难。
洗澡在古代是件很郑重的事西周时期,规定祭祀或者朝觐天子的时候,必须要净身沐浴,以表示内心的虔诚与纯净。
按照当时的记载,西周每逢重大活动祭祀,需要进行提前斋戒,祭祀前十日或三日,叫“戒”,祭祀前三日或一日称作“宿”,均有专门的人员主持。除了沐浴更衣之外,其他一切活动都要停止,诸侯朝觐天子的时候,天子会赐一块用于沐浴斋戒的封地,称作“汤沐邑”。
甚至于,在《礼记》之中,周人还具体规定了沐浴的步骤和方法,对一天擦几次手等都有明文讲究,还将沐浴纳入“孝”之中,规定子女每三天就要烧热水为父母洗头一次,每五天烧一次热水给他们洗澡,丈夫与妻子不能共同用沐浴场所与器具。
只不过,受制于现实条件,礼记之中的规矩,在平民那里根本没有实现。
到了汉朝,朝廷还专门为沐浴设立了法定节假日。《汉官仪》规制:“五日一假洗休,亦曰休沐。”换句话说,汉代的官吏工作五天,就有一天假日,专门用来沐浴更衣与家人团聚。
古人沐浴的三种方式按照洗浴部位的不同,古人将洗浴分成三种。
- 第一种就是“盥洗”,也就是洗脸、洗手和洗脚,其实这在古代也是沐浴的一种,而沐浴在古代与洗澡并不是一回事,
- 第二种是“沐”,也就是洗头,《说文解字》中对于“沐”的解释是“濯发也”,也就是洗头发,古代的男子与女子一样,都需要留长发,所以洗头是非常必要的。
- 第三种是“浴”,也就是洗身体,《说文解字》对于“浴”的解释是“洒身也”,即用水冲洗身体。
秦汉时期已经有了浴室,当时称作“湢”,而按照具体功能,也分成三种。
- 第一种浴室,主要有浴池和排水系统构成,只不过比较简单,只有洗澡的浴池,还有就是非常简单的沟渠用来排水,而这种浴池只是用来盛水,不是用来泡澡的。
- 第二种浴室,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对于周围墙壁进行了装饰与保护处理,浴池比较深,可以防止水溅出造成墙壁的侵蚀,也有美观的效果,同时,这种浴池才是用来泡澡的。
- 第三种浴室,并没有浴池,而是陈列诸多沐浴相关的工具,内置澡盆等器皿用于沐浴。
除了各种盛水的器皿用具之外,古人洗浴要用到的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可以说相当复杂,比如“浴床”,在古籍当中也被称作“柖”,沐浴的时候浴床上铺设有透水的竹帘,沐浴之后的废水可以渗透,落入床下的浴盆。
还有“搓石”,是一种用火山石或者陶土制成的器具,用来清洁身上的污垢,作用类似现在的搓澡巾或者浴球,只不过看上去好像有点疼。
古代没有洗发精沐浴露,当时用于情理污垢的,是一种叫做“澡豆”的东西,就好像现在的肥皂,通常是用猪的胰脏捣碎碾成糊状,混入香料、豆粉与各种药材粉末制成。不仅能够去污,而且有保持皮肤湿润与美容的功能。
真实的古代,远没有古装剧中所呈现出的那么美好,洗澡在当时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贵族的普通人,是一件算是比较奢侈的事情,而即便是贵族,虽然对于沐浴那么郑重其事,但事实上也无法做到经常洗澡,古代的贵族身上长虱子,出现怪异的味道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才有了佩戴香囊的习惯。
在生活设施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洗不洗澡?他们是怎么洗澡的?
对于古代,我们有些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古人都是老古董,生活拮据,衣衫不整。其实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虽然古代不及我们现在的生活,但也不是那么不堪。我们的唐代宋代在当时的世界格局里,犹如现在的美国,国民经济收入领先于全世界,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所以才有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我们不论从小说还是电视剧里,也能领略到唐宋的生活气息,从穿戴服饰,家居摆设。唐宋的诗词自不必说,看看台架上陈列的古董,如果不是经济富裕,哪里还有闲心去欣赏古玩?
古代的人怎样洗澡?电视剧《水浒》里不就有一个情节嘛!潘金莲蒸完馒头之后,在屋里洗澡,用的就是一个大木盆。武大郎可谓是最底层的社会人士,闲暇之余烧点热水洗洗澡,轻松舒服,很自然的事,跟我们现在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男人们夏天就到河里去游泳,扑腾扑腾,悠哉悠哉。
我们现在家里都有太阳能,电热水器,洗澡当然方便。不过这也没有多少年时间,六、七十年代,那时多数人身上还兆过虱子,除了当时生活困难,身上没点油水,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不洗澡也是生虱子的主要原因😊
在生活设施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洗不洗澡?他们是怎么洗澡的?
我倒,还有这样的问题,话说我们家也一直生活设施不发达,几年前还没有浴室,没有浴霸,甚至连室内卫生间都没有,这个条件基本上和古代中国没什么两样吧。我回忆了一下,好像我们也是天天洗澡,没有说不洗澡的吧。
不知道题目问的生活设施具体指什么?是公共澡堂?独立的浴盆?有热水的浴霸?大泡澡桶?还是啥?然后,问的地区具体指哪里?南方?北方?藏族?满族?回族?汉族?贵族?身份是啥?皇帝?贵妃?大官富商?平民百姓?城市居民?山野农民?
我想说的是,尽管的确有些民族的传统是一生就洗那么几次澡,但是这不是普遍情况。事实上,洗澡是动物的本能,你没看见大猩猩还天天理毛发么?水牛还天天泡淤泥里,狗狗还喜欢在游泳,鸟儿也喜欢水里理羽毛么?人类怎么可能不洗澡?
作为一个平民,夏天随便都可以从井里河里江里打出水来往自己身上一冲,住在河边的干脆跳进河流普通一下,这个可没有什么设施要求,是个动物都可以试试。到了秋冬季节,不能下河游泳,家里做个木桶,竹桶,或者随便整个大盆,烧开水和凉水混合下总是会吧,那也是完美的泡澡啊。
要是作为一个贵族,我相信洗澡的方式就更多样了,酒池肉林里的酒池应该就具备泡澡的功能吧?杨贵妃的华清池不是洗澡的难道是用来放茶水的?丘处机向成吉思汗提的建议难道不是要洗澡防止士兵因为不讲卫生得病?
沧浪之水难道只是濯足?不会顺带洗澡?渔民难道都是旱鸭子?道家《三皇经》里的“香汤沐浴”,求神拜佛前的“沐浴更衣”,这些不是洗澡是洗啥?是只洗手么?说起来真是让人哈哈大笑了。
醒醒吧,古人虽然没有浴霸,也没有你的金碧辉煌的浴室,他们还是正常的,会洗澡哈,而且可能不比你少。
在生活设施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洗不洗澡?他们是怎么洗澡的?
洗澡?在中世纪,自以为高贵的欧洲人对个人卫生从来就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洗澡是骄奢甚至可怕的行为。身体越脏———要是身上再密密麻麻爬满跳蚤和虱子的话,道德就越高尚,有些常年不洗澡的人,甚至会被教廷封为“圣人”。
比如圣亚伯拉罕坚持50年不洗澡,最终成功被封为圣人;圣西蒙任凭蠕虫在他溃烂肮脏的伤口上蠕动啮咬,造成非常严重的感染,也不肯对伤口进行哪怕一次清洗,最终他痛苦哀嚎着死去,他也被天主教廷封圣;法兰西的国王亨利四世的母亲,坚持一辈子不洗澡,被教廷册封为圣女阿涅丝………
另外,施虐欧洲的黑死病也加重了欧洲人不洗澡的“情结”,当时的医生认为,黑死病是通过皮肤上的毛孔传染的,应对之道是用干掉的汗水污垢堵住毛孔!结果就是,大家害怕洗澡把“毛孔打开”,纷纷选择长年累月的不洗澡。人们普遍认为,勤换衣物远比洗澡更安全、有效。
这样一来,在中世纪的欧洲,带着酸爽味道的人不止穷人,贵族也一样,那时的国王和王后都浑身散发着恶臭,因为他们一生只洗两次澡,出生时一次,结婚一次。
不可否认,欧洲的科学家们在天文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的确取得了许多超过其他文明的成就,但却唯独对自己身上那脏兮兮的、让人恶心的污垢,视而不见。
————然而,同时期在大西洋的另一边,被欧洲人视为野蛮人的美洲原住民都非常爱干净、爱洗澡。
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领蒙特祖马一世(Moctezuma I)每天要洗好几次澡,还会用碾碎的植物根制成的“肥皂”擦洗身体。不仅如此,蒙特祖马洗澡的时候还要让侍从帮忙搓洗。阿兹特克人通过沟渠把山泉水引到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供城内所有居民饮用和洗澡。
欧洲人来到墨西哥后,他们认为这里的原住民的洗浴风俗既新奇又危险。在一份写于1567年的历史文献里,一位名叫布拉泽·杜兰(Brother Duran)的欧洲人记述了一种能容纳10个人的汗蒸房。他写道,这种小屋靠室内的炉子加热,直至室温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在大汗淋漓后,人们到室外仔细冲洗身体,他们认为这样热气就不会留在身体里。
美洲原住民还发明了与桑拿房类似的汗蒸房。汗蒸房有大有小,有些是永久建筑,有些是临时建筑,加热手段包括点燃室内的火炉、放置滚烫的石头,或者直接使用明火。极高的室温会使身处其中的人汗如雨下,美洲原住民认为,这样可以达到清洁身体、放松肌肉的目的。热石法是加热汗蒸房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要不了多久,所有人就会汗流不止。随后,人们会泡进河流或者池塘里,因而那时的汗蒸房往往挨着湖泊或河流。
美洲原住民早就知道,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可以让人忘记人间所有的烦恼。
—————而中国早在2400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欧洲人还在日耳曼森林光屁股追猎野兽时,洗澡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礼记·内则》则记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
翻译成白话就是居家过日子,男女早起后要洗澡更衣方才吃早饭。
作为夫妇之礼,妻子不能和丈夫共在一个浴室,晚辈还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
对自己的小孩也是这样。
————
由古代欧洲人、美洲人、中国人三者比较可见:中国人和美洲人比欧洲人爱干净多了————也更爱洗澡澡。😊
在生活设施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洗不洗澡?他们是怎么洗澡的?
生活设施不发达这事,一般来说是在唐代以外,唐代以前中国没有营业性的公共澡堂,所以古人洗澡基本就遵循出生一次,结婚一次,死亡一次了。当然要注意,这是普通的平民白姓。而在宋代之后,商业性公共浴室开始发展,到了明朝,就算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花个小钱泡个澡,于是泡澡风气就起来了。
不过谈到古人洗澡这事,还是有几点特例要说的,咱要看情况来。
首先你自己想想,特别是夏秋之季的时候,古人干的基本都是农活,出了一身汗,只要他不傻,肯定是要洗澡的。并且夏秋季节是可以承受凉水冲澡的,特别是南方人,自己打一盆水洗个澡并不是什么难事,北方人频次略少。游牧民族就如同前面说的一样“一生三次”了。
但是到了冬天就不一样了,你可别以为古代树木多,柴火丰富,那柴火是地主家的,可不是你私人的。既然柴火短缺,普通百姓也没那个能力洗热水澡了。这个时候,洗澡就成为了王公贵族的专项。
不仅如此,在贵族当中,洗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礼仪,正所谓沐浴更衣,通俗的讲就是:
有钱人洗个澡都比你穷人精致,有文化一百倍。
在生活设施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洗不洗澡?他们是怎么洗澡的?
别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卫浴也没有多长时间啊。
我还记得小时候没啥公共浴室,就只能用洗澡盆,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热水器,就只能先烧几暖瓶水,然后加到澡盆里来洗。冬天实在不行才会到公共澡堂去洗。
古代都是大木桶伺候,今天在广西某些偏远的十万大山区域还保持着这样的传统,一个大木桶水,先是客人洗,然后后是男主人洗,然后才是女人和孩子洗。
再说我去很多山里,那就直接去河里洗好了。在很多天气暖和的南方地区都是这样的。但是我去洗了一次就中招,水不干净,股癣了。治了好久才好(推荐使用土槿皮酊,很疼,但是有效)。
当然,还有一些幸福的地方是有温泉的,那就太开心了,洗澡就成了一个社交活动,在云南的泸水傈僳族同胞还保持着澡堂会的传统。不要想歪了,其实都是男女分开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