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为什么没有魏延姜维出名?

王平没有魏延和姜维出名,原因是姜维做了三件事,对了两件,错了一件,而魏延做了两件事,却错了一件,那么王平呢?我们一起看看。

一、姜维做了哪三件事呢?

姜维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中有两件事是对的,一件事是错的,那么哪两件事是对的呢?

姜维做对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屡伐曹魏。

如果单看小说,姜维有九次侵犯曹魏。从历史的事迹来看,足足十一次之多,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公元238年至公元262年,跨越时间长达26年之久。在这么多年中发动了十一次对曹魏的大小战役,相当于两年一次。

当然,有的年份可能没有出兵,有的年份有两次或者三次不等。

姜维伐魏的战绩不是那么显赫,但依然有一些成效,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对峙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蜀汉是小国,曹魏是大国,总体人口是蜀汉的七倍以上。如果说在战场上蜀汉士卒战死一个,曹魏士卒至少要战死七个才能扯平,否则对蜀汉来说就是失败的战役。

可是综合来看,姜维发动这些战役,即使大胜不过两次,其程度只是大量地杀伤了对手。

依照古代那种面对面对砍的打仗模式来看,一般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算下来,蜀汉依然还是输了,毕竟国小民少,耗不起。

对于那些大败或者小败的战役来说,更是不划算的买卖,可见,姜维发动的这些战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失败的,空耗了国力,疲敝了国民

如果这样,那姜维发动的北伐战役是不是就没有意义?是错误的战争呢?反过来说,是不是不打仗,只是一味地困守蜀地,蜀汉是不是可以坚守更长时间?会不会最后消灭曹魏?

答案是否定的。

在蜀地有许多人建立过国家,如西晋末年李特在蜀地建立了成汉,存在了41年;五代十国的前蜀,建立者为王建,其国家只是存在了18年;再如孟知祥建立了后蜀,也只是存在了32年。

最长的如李特建立的成汉,长达41年之久,其他的年限都很短,反观一直不停伐魏的蜀汉却矗立了43年,是这些国家中最长的,可见是否频繁北伐并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频繁伐魏确实会导致国家疲敝,民生凋敝,可是即使不伐魏,依然会导致国家疲敝,民生凋敝,原因是蜀汉政权自身昏暗堕落导致的国力下降给予敌人可乘之机。

蜀汉政权真正衰败的根源是以刘禅为首的政权出现了系统性的昏暗,这才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相反,姜维不停的北伐极大地牵制了曹魏的力量,维护了蜀汉的安定,促使曹魏不敢小觑蜀汉。

《三国志·钟会传》: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当司马昭打算征讨蜀汉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钟会附和司马昭的倡议,即使常常和姜维鏖战的邓艾也反对司马昭的计划,可见姜维北伐对曹魏造成的威慑还是非常大的

正是姜维长期伐魏对曹魏形成了威慑,因此延续了蜀汉的生命力

可见姜维伐魏是他做对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绝地反击。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击败了诸葛瞻,逼降了刘禅。在刘禅的命令之下,拥有五万之众的姜维不得不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

在姜维的鼓动和谋划之下,钟会兼并了邓艾,拥有兵力高达二十三万之众。野心极度膨胀,钟会企图自立,而此时的姜维也打算借钟会之手将曹魏在蜀中的各个将校一举消灭干净,以此企图复国。

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中可以看出,姜维身处危难之际依然想着如何复国,铁血丹心只为蜀汉。只是可惜,钟会顾虑重重,错过了时机导致功败垂成,姜维战死,复国成了泡影。

姜维做的这件事虽然没有成功,但其对蜀汉的忠心日月可鉴,足以彪炳青史。

姜维做错了一件事

公元258年,也就是屡次伐魏失败后,姜维更改了汉中的防御战略,由以前的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改为诸围皆敛兵聚谷。将汉中外围的防守撤掉,放敌人进入汉中,主要坚守乐城和汉城以及关城,等到敌人疲敝回撤的时候,再发动对其攻击,从而赢得胜利。

以前的战役只能获得小胜,如果按照诸围皆敛兵聚谷的战法,诱敌深入然后聚歼,可以获得大胜。

这个战略构想看起来很好,可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后期,蜀汉军权权力分散,遇到紧急情况,无法聚集全力对付侵犯之敌,而且蜀汉政权已经非常昏暗,人心散了,面对强敌已经没有齐心协力对敌的心态和意志。

因此姜维修改汉中防御体系后,直接导致汉中失守,蜀汉亡国,这就是姜维做错的一件事。

二、魏延做了哪两件事?

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的将领,为蜀汉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公元219年,刘备任命名声不显的魏延为汉中太守,让他在汉中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汉中防御体系,从而确保了汉中四十多年没有被曹魏攻破,保证了蜀汉的安危,可谓居功甚伟,这就是魏延做对的最大的事情。

对蜀汉做了许多的事情,可是在他的人生最后时刻,因为性格问题做了一件错事,从而导致他留下了恶名。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按照遗嘱,姜维和魏延应该留下断后,然后其他军队应该由长史杨仪带着退回汉中回到成都,可是魏延出于和杨仪的个人恩怨,不顾大局,带着军队冲到前面烧断阁道,企图斩杀杨仪,夺取军权,此举激起了整个大军的愤怒,即使是其麾下的将士也不再依附而纷纷离开,最后导致魏延被马岱斩杀,其三族也被杨仪所灭

虽然魏延本人并没有谋反的意图,可是这种只顾私利而不顾大局的极端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蜀汉的利益,因此被所有人唾弃

魏延做的这件错事虽然最后平息了,可是导致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极大削弱了蜀汉的力量。

这就是魏延,一个毁誉参半的大将。

三、王平做了哪两件事呢?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曹操失败,为魏将的王平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任命王平作为马谡的副手,可马谡不听规劝以至街亭大败。此战失败后,马谡,李盛以及张休等人被斩杀,唯独王平确保部队不失,因此被任命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此后又位列讨寇将军,被敕封为亭侯。

此后的几年中,王平多次立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驻守汉中。

公元244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十年后,曹爽率领十万之众进攻汉中。王平审时度势,率领汉中不足三万之众利用汉中有利的地形和防守体系在兴势山上将曹爽的大军抵御在外,曹爽不敌而撤退。

此战,王平取得了兴势之战的胜利,为蜀汉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248年,兴势之战后四年,王平去世。

兴势之战是王平生平之中取得的最大胜利,此战奠定了王平在蜀汉军中的地位。

四、总结。

相对于姜维和魏延来说,王平一生虽然取得许多功绩,可是真正拿得出手的只有兴势之战。此战王平虽然击退了曹真大军,可是并未取得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绝对胜利,因此虽是胜利,并不能算是大胜。

魏延在名声上胜过王平,主要表现在他建立了蜀汉的防御体系,确保汉中此后数十年牢不可破,此后其他人只需要延续他的防御体系就可以确保汉中不失,除此外,魏延做错的那件事的影响却很大,虽然名声并不好,臭名声也是名声吧。

姜维更不同,他主动率军屡次出击曹魏,虽然战绩不佳,可是在蜀汉弱小的情况依然鞠躬尽瘁,继承刘备以及诸葛亮的遗志,屡败屡战,其精神炳耀千古。

可见,总体来说,姜维表现最佳,其次是魏延表现毁誉参半,而王平则末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