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金砖”在故宫被无故销毁,泥土的身价为何比黄金还高?

瓷器也是泥土做的,但是经过诸多加工之后早已脱胎换骨,超过了其本来状态价值不计其数倍,故宫里的金砖也是一样的道理。刚开始去故宫的时候,以为大殿地面上铺贴的是大理石,结果没想到,居然是用泥烧出来的砖头。

曾经有一对明朝永乐年间烧造的金砖,最终成交价超过80万元,2012年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拍卖,89块金砖拍出了950万元,从此有了“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故宫里的金砖虽然不是真的黄金制成,但其价值与黄金比起来也差不到哪儿去

什么是金砖

金砖,又被称作御窑金砖,是明清时期专门供应皇家宫殿等重要建筑物使用的一种极其高质量的方砖,主要用来铺地。关于金砖名称起源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这种砖质地坚硬,敲击的话有金属般的声音,所以叫做金砖;一种是说因为金砖产于江南,后送入京城,本来叫“京砖”,但南方人京金不分,所以成了金砖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夺位之后迁都北京,在京城大兴土木,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建立北京紫禁城,经过当时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苏州陆慕砖窑被明朝的工部看中,开始专门烧制宫廷御用的铺地砖。由于其质量非常好,受到了明成祖的赞赏,苏州陆慕砖窑也因此被赐名为“御窑”,成为了金砖的诞生之地

金砖为何如此珍贵

虽然只是砖头,虽然是供应皇家使用的话也只是砖头,但金砖并不仅仅是块砖头,其制作工艺使其具备了寻常砖头远远无法相比的价值。

金砖,通常都是规格为二尺二、一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的大方砖,每一尺相当于现代的32公分,明清故宫之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还有明十三陵之中的定陵,地面上铺设的就是金砖。

金砖之所以如此珍贵,质量如此之高,与其繁复非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关系,从选土开始就非常严格,必须要土质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土,选好之后要露天堆放一整年,去掉土性,再用水浸泡,放牛去踩踏,去掉泥土中的气泡,反复摔打后还有放入模具之中,继续不断踩踏,直到踩实为止,借着要阴干砖坯,至少7个月,这才算做好准备工作。

金砖的所有制作,从取土到最终制成,诸多的大工序之下还分成很多的小工序,从一堆泥土到最终的金砖,不算堆放泥土散土性的那一年,至少也还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可以,最后成品的金砖,需要泡在桐油里,使其光泽鲜亮,并且延长使用寿命

金砖的损耗难以想象

毕竟金砖是当年皇家使用的东西,所以对质量的把控,也是严格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在金砖出窑的时候,进行筛查,合格的金砖,要做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样才有资格被贴在皇家宫殿的地面上,不然就是不合格。而一批金砖之中,只要有6块达不到标准,那么整批的金砖就要全部作废销毁,不能再用。

而每一块的砖身之上,都印了产地、监制人、烧造人的信息,一旦日后在使用过程中,金砖出现了问题,那么相关人员就要受到惩处。

如此贵重的金砖,自然只有皇家才能够使用,而且也不是所有宫殿都能够使用金砖,明清两朝,民间若有人敢私自使用金砖,乃是死罪,单单是从这种角度来说的话,金砖在明清时代,乃是皇权的象征

金砖的实用价值

虽然叫金砖,但是金砖并非是金色,而是墨黑色,如同墨玉一般,由于金砖的质地特殊,而且比寻常的地砖更厚,其吸收性也非常好,走在上面不会滑也不会涩。

最重要的是,在那个没有空调的时代,这种特殊工艺烧制出来的金砖,有置地冰凉,夏天能散热,冬天能保温的效果。

据说,当年明成祖下令建造北京紫禁城的时候,使用了超过8000万块砖,而民间传闻这8000万块砖全都是金砖。实际上,故宫之中,其实也只有三大殿,还有少数殿阁才有资格铺设金砖,其他大多数的殿宇都是没有布设金砖的。目前,北京故宫之中,铺设的金砖是4718块,历经数百年不知多少次的踩踏,依旧光亮,罕有磨损。

而原本烧造金砖的苏州御窑,最后一次烧造金砖是在清光绪34年,此后长期处于消失状态,至少上世纪80年代才成功复原,在1990年故宫大修的时候,用上了新烧制的金砖

大量“金砖”在故宫被无故销毁,泥土的身价为何比黄金还高?

实际上,故宫的金砖并不是用金子制成的。但是堪比金子,在几年前,一对永乐的御窑金砖的价格竟然达到了八十多万

金砖的制造工艺非常讲究,从选土、炼泥、烧制、打磨,足足要花费近两年的时间。

金砖用的是江南的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经过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然后露天放置整整一年,以便去掉土性。

水用的是姑苏的水,经过澄清、沉淀、过滤、晒干、踏踩、摔打六道工序,江南的土就被炼成了稠密的泥。

接下来是烧制,先把泥放入模具,踩实,用木棍磨平整,再放置在阴凉处,阴干八个月。

然后经过糠草烧一个月,去除水分;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总共历时130天烧制完成。

经过四五天的冷却后,这些半成品还要进行复杂的砍磨,浸桐油,据说,熟练的工匠每人每天最多只能砍磨三块砖。

烧制完成的砖经由运河北上,到达北京通州,再经过官府逐一严格检查,方可进入紫禁城。最为严苛的是,工匠每使用一块砖,必须有至少三块砖作为备选,对老百姓而言,这些能够进入紫禁城的砖绝对块块都是精品,可实际上,除了工匠选用的那块,其他备选的砖即便无可挑剔,也会被销毁。

“金砖”虽不是黄金制成,但由于无数工匠复杂而漫长的劳作,使得那些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具备了黄金的身价,毕竟,不是每块砖都有机会经历近两年的时间去打磨,只为追求一个极致。

大量“金砖”在故宫被无故销毁,泥土的身价为何比黄金还高?

2012年,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拍卖会上,89块金砖,最后以950万元的高价成交,算下来这些金砖的价格堪比黄金,可是只要我们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的人都明白,这里拍卖的金砖,实际上并不是黄金制成的,而是由泥土烧制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砖。

为何这种泥土制作出来的金砖,却能够拥有堪比黄金的价格呢?实际上这主要归功于御窑金砖的烧制难度以及其在历史上代表的特殊意义。

御窑金砖的烧制难度

说到金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朱棣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在建造紫禁城的时候,考虑到地板砖的材料,于是在苏州香山帮工匠的介绍下,选用了苏州陆慕砖窑烧制的地板砖作为紫禁城地板砖使用。

由于这里烧制的地板砖质量相当好,所以朱棣就直接赐名“御窑”,从此以后,御窑金砖成为皇家专用地板砖,比如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地板砖所使用的材料就是御窑金砖。

最开始阶段,其实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御窑金砖的价值所在,只是觉得其质量好、产量低,属于比较稀少的砖,可是了解了这些金砖的烧制过程,人们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为何这么说呢?

御窑金砖的烧制过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首先从选材来说,就相当讲究,必须选用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土,这种土本身就比较稀少,所以单纯从原材料的选择来看,就已经注定了御窑金砖的稀缺性。

其次再从选土之后的制作工艺来看,就更加能够凸显御窑金砖的与众不同了,选好的土需要露天堆放整整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这些土将会经过放牛踩踏去气泡、水泡去土性的复杂过程,等到时间差不多之后,又会对泥土反复摔打,最终才装入模具之中,再次反复踩踏,促使泥土变得更加结实,不允许有任何气泡残留。

放入模具并且踩踏严实之后,御窑金砖制作的第一步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对砖坯进行阴干,你可不要小看阴干这个简单的步骤,那也是需要5到8个月的,这个过程需要将砖坯放入专业的房间内,这个房间需要保证避风避日方可。

在阴干的过程中,需要有技艺娴熟的工匠负责不间断地观察,以确定什么时候开窗、什么时候关门,总而言之,就算是单纯的阴干,也是充满技巧性的,一般人根本无法胜任。

阴干之后,才进入到第三个步骤,也就是将砖坯装窑进行烧制,在装窑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金砖砖坯四周放上普通砖坯堆叠,以保证金砖砖坯处于中间位置方可。等到装窑结束后,需要使用草糠、片柴、颗柴以及枝柴各烧一个月,在烧制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住火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不然金砖就容易炸裂或者是火候不到。

经过四个月的烧制之后,金砖算是烧制成功了,在出窑之后,还需要用桐油浸泡,以保证金砖的光泽以及质量,在这些步骤都结束后,金砖才算是彻底出窑,我们算一下时间,前前后后已经两年多时间了,这就是烧制一批金砖所需的时间,可谓是工匠精神满满啊。

你以为金砖出窑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么?很明显没有那么简单,在金砖出窑之后,皇室还会专门安排一个质检员对金砖质量进行检验,合格的金砖需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方可,一旦发现一批金砖中有一块不合格,这批金砖就全部要被销毁,无法使用。

如此严格的质检,促使金砖的质量更加有保证,不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人作假,不过也正是因为金砖的烧制过程过于复杂,烧制时间还太长,所以负责烧制御窑金砖的人越来越少,技术也逐渐失传,光绪三十年出窑了一批金砖之后,这项技术就凭空消失了,一直到1980年才再次恢复,1990年故宫大修的时候,用的就是恢复之后的御窑金砖。

御窑金砖代表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

每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其实除了本身的工艺以外,更加有价值的还是背后的历史意义以及诸多精彩故事,御窑金砖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它就是因为烧制工艺过于复杂,所以才会堪比黄金价格,可是我们只要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御窑金砖背后的价值,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特有的历史意义。

这种历史意义不仅代表着御窑金砖与皇室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有其见证了历史兴衰以及御窑金砖工艺的兴衰。最开始我就说了,御窑金砖是在朱棣时期开始使用的,从朱棣到光绪年间,御窑金砖陪伴明清皇室走了几百年,就是这几百年历史中,御窑金砖的地位也跟随着明清皇室的兴衰而变化,这种历史意义是无比重要的。

就算历史不断改变,可是御窑金砖依旧安然无恙地躺在紫禁城中,当我们看到御窑金砖之际,也就会想到其背后的历史兴衰,甚至还会想到御窑金砖的烧制过程以及那种工匠精神,这些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只有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敬畏的东西,人们才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工匠修养,现在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才,也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御窑金砖的存在,无不在鞭策着人们持续努力,想必这种历史意义以及价值,是金钱很难买到的,所以御窑金砖能够卖出接近黄金的价格,大抵就是因为这些因素。

结语

御窑金砖虽然并不是黄金所制,可是其价格却堪比黄金,当我们了解它的原材料之后,想必会恍然大悟,其实这个世间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来自于最简单的原材料,之所以它们会变得矜贵,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经历了诸多后天打磨,有时候想想,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下有趣的思想。

大量“金砖”在故宫被无故销毁,泥土的身价为何比黄金还高?

我是东哥,曾经与苏州御窑金砖传承人当面请教过关于金砖的问题。

如果你想看看故宫金砖的真面目,可以去苏州市相城区的御窑金砖博物馆参观,那里的金砖数量大,质量高,制作年代跨越明清两个朝代,是了解金砖的好地方。

明代建造紫禁城的时候,使用的铺地的大砖一般来自苏州,扬州和临清等五府,选择这些地方是经过精心考察的。因为这些地区都是靠近大运河边,土质细腻,泥土里面胶质含量高,容易澄浆,做出的砖质地紧密结实。第二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都靠近大运河,方便水路运输到北京。要知道,从古到今,大运河都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航道。

泥土做的金砖,为什么价格比黄金还高呢?

主要是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关于金砖的制作工艺,明朝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面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一块金砖最终成品,需要二十多道工序。首先选择的泥土就要“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苏州当地专家告诉我,他们一般选择的就是阳澄湖里的湖泥。阳澄湖大闸蟹是闻名天下的美味,一个秘密就是阳澄湖的湖底泥土坚硬结实,大闸蟹在湖底爬行的时候对螃蟹的爪子的力量要求很高,所以这里的螃蟹肉质紧实是一大特点。

和泥的时候,传统上需要人牵着几头牛在泥土上反复踩踏,变成粘稠的泥巴,这叫做练泥。泥巴练好之后,放到方框模具里面,盖上木板,再找两个人站在上面来回踩压。等到砖坯做好之后不可以放在阳光下面暴晒,而是要阴干。

入窑烧制的时候更加麻烦,而且时间漫长。第一个月要用糠草薰;第二个月要烧片柴;第三个月要烧棵柴;然后用松枝柴烧四十天。

一块金砖,要在窑子里面修炼130天才能出来。

这还不算完。

出了砖窑,还要把砖头放进桐油里面浸泡100天!

最后才算大功告成。

这时候的大砖才能叫金砖。

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来锻造一块铺地的大砖。

你说这个代价有多大!

等到金砖送到工地上,为了严丝合缝的铺设好地砖,两个壮劳力配合一个熟练的瓦工,一天只能铺好五块金砖!

你说这个代价有多大!

说这样的铺地大砖叫做金砖,没毛病。

关于金砖的另外两种说法,一起放到这里,供各位看官老爷知晓。一个说法,说这个砖头烧制出来之后,敲击起来有金石之声,特别的脆。所以叫做金砖。

金砖我敲过,声音确实特别的脆。

另外一种说法,说这些大砖运送到了北京之后要首先储存在北京的京仓,皇宫专用,所以叫京砖,京金谐音,后来就叫金砖了。

不管怎样,相比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手工艺,故宫里面金砖铺地的风景还在,制作金砖的手艺还在,这都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我是东哥,希望这个回答能够让你有收获。

大量“金砖”在故宫被无故销毁,泥土的身价为何比黄金还高?

大量金砖在故宫被销毁,而金砖又那样值钱,其实金砖是用杭嘉湖地区农村黄泥,当地农民叫作青泥,稍许有点黄,从明初开始为贡品,每年有一定烧造量,运送首都,建造宫殿埔地之用,嘉善陶庄是金砖首选地,那边泥黏性大,制作金砖好材料,通过选土,练泥,制坯,风干,烧制,降温,洒水,出窑,打磨,等多道工序,才制成一块60x60x12公分金砖,成品率不高,所以昂贵,其实故宫销毁那么多金砖,是人们误会了,它是不完整,或者有缺陷,有损美观而销毁的。

大量“金砖”在故宫被无故销毁,泥土的身价为何比黄金还高?

我收藏了一个卵石,里面不是猴子就是哪吒,五百年后必然出生,现在疫情防控,没钱了便宜卖, 五十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