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通常,古代皇帝都是与皇后合葬,而其他妃嫔也会附葬于其旁边,如果新皇帝乃是妃嫔所生,那么作为新帝生母的妃嫔,也是有资格与先帝合葬的,但汉文帝的生母薄姬,最终却拒绝与先帝刘邦合葬,而是葬在了自己儿子文帝刘恒的陵墓旁边。
对于薄姬来说,自己与刘邦之间本就没什么感情,能够生下刘恒,成为王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意外而已,相比之下,薄姬与自己亲生的儿子刘恒之间,才是感情深厚。
本是魏王豹之妾,术士称其当生天子汉朝初期有很多皇家后妃的出身,不仅不是贵族,还都奇奇怪怪的,薄姬也不例外。原本薄姬的祖上也是贵族,只不过后来没落,楚汉争霸之际,薄姬成为当时魏王豹的妾室。由于著名的术士许负为其相面,称薄姬将来能够生下天子,一听这话的魏王豹,对薄姬愈发宠爱。魏王豹以为,将来薄姬会生下天子,那不就是说将来得天下的就是自己嘛。
结果很遗憾的是,楚汉争霸魏王豹兵败,其家眷全都成了刘邦的战利品,其中也包括薄姬。最初薄姬被送进了长乐宫的织室之中劳作,而同样被送进去的还有其他几个女子。薄姬与众人约定“苟富贵勿相忘”,可没想到后来其他人都得了宠,唯独薄姬还在织布,而那些当初言之凿凿的女人,也开始对薄姬冷嘲热讽。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薄姬有一回在被嘲笑的时候,被偶然经过的刘邦看在了眼里,或许只是出于怜悯,刘邦当夜就召幸了薄姬。话说回来,刘邦也是个神枪手,就是这一夕之幸,使得薄姬豆蔻含胎,最终生下了刘邦第四个儿子刘恒。
而在那之后,薄姬就被刘邦抛诸脑后,再没得到过临幸,成为宫中一个不起眼的存在。
老实本分之人,得吕后善待刘邦驾崩之后,当年受刘邦冷落多年的吕雉执掌大权,而对于那些曾经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的狐媚子,吕雉自然是一个都不放过,以戚夫人为代表。而对于有些妃嫔,吕雉不仅放过了,而且还加以厚待,以薄姬为典型。
薄姬在宫中多年却没有宠爱,孤寡清冷地生活了多年,在她的身上,吕后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按理来说,薄姬毕竟生下了皇子,若是想要在后宫折腾折腾也不是不可能,但她却没有,多年里一直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恪守着作为妾室妃嫔的礼仪。
吕后实在没有任何理由,也不忍心去苛待这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女人,直接让薄姬与自己的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国安度余生,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到恩宠的薄姬,在刘邦死后,却成了大汉朝一等一的贵妇人,成为了代国的王太后。
而在代国多年的岁月里,吕雉也从未为难过薄姬母子,而薄姬母子也在代国踏踏实实做着藩王与 王太后,更幸运的是,薄姬的儿子媳妇都非常孝顺,还给其生育了诸多孙辈,使其能够安享天伦,从这方面来说,薄姬要比吕后幸运得多。
从妾室,成为皇太后与太皇太后诸吕之乱被平息之后,代王刘恒被长安的臣子们迎至未央宫,成为了新一代的大汉朝皇帝,从未做过皇后的薄姬,直接成为了大汉朝的皇太后,也成为历史上首位没做过皇后,而以皇帝生母身份成为皇太后的女人。
纵观薄姬的人生,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她的幸福,都来自于她的儿子,而名义上作为她的丈夫的刘邦,只不过是给了她一夕之幸,薄姬也从来不将自己作为刘邦的伴侣看待。
从做代国王太后的岁月开始,薄姬的生活之中,就被儿子、媳妇还有孙辈们填满了,这也是她最幸福是时光,只不过可惜的是,文帝刘恒死在了薄太后的前面,让薄姬晚年尝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对刘邦没什么感情,对吕后非常感激薄姬只是刘邦名份上的妾室,而实际上,两人之间并没什么感情,即便是当年的露水情缘,也只不过是刘邦对她的怜悯而已,薄姬心里对这些也清楚得很,所以,她对于和刘邦合葬这件事,也并没有什么兴趣。
而相对于刘邦,薄姬心里对吕后,或许还是另一番感觉,在旁人眼中,吕雉可能就是个恶人,是个狠辣凌厉之人,但是对于薄姬来说,自己能够得到如此的幸运,多多少少还是拜吕后所赐,换句话来说,吕后也算得上是薄姬的恩人。
按照汉朝的礼制,薄姬原本只是刘邦的妾室,所以无法追尊为皇后,所以在《汉书》中称其为“薄姬”或“文帝太后”,薄姬与刘邦之间本就没什么感情,让她葬于刘邦吕后的身边,实在是不合适。也曾有臣子建议让薄姬以新帝生母身份取代吕后的位置,却被薄姬所拒绝,她认为不能因为吕后子孙的过错,而改变吕后原本的刘邦正妻身份。
相对有名无实的丈夫,还是儿子儿媳更贴心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孝子,也是《二十四孝》之中唯一的皇帝,薄姬在汉宫与代国的岁月之中,只是与儿子相依为命,所以母子亲情甚深。
薄姬对刘邦的感情,和对孩子的感情,根本无法相比,后元七年文帝驾崩,薄太后悲伤不已,在孙子汉景帝登基两年之后,已成为太皇太后的薄姬也撒手人寰,不忍爱子在皇陵凄清的薄姬,特意留下遗命,要求将自己葬在霸陵的不远处。
除了儿子,文帝的皇后窦氏对薄太后也是非常孝顺,孤女出身的窦氏,在代国时只不过是个妾室,却很受薄太后的疼爱,窦氏本不识字,也是薄姬亲自教导,婆媳关系相当融洽。按照礼法,将来窦氏是要与文帝合葬之人,所以薄太后也只是葬在了文帝陵墓不远处,远远望着儿子,并无意将来在地下打扰儿子儿媳。
与其破坏吕后的地位,硬贴上去与刘邦合葬,倒不如和儿子儿媳在一起。
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简单的来说,刘邦当年一夜风流之后,就再也没搭理过薄姬,薄姬只是刘邦后宫一个妾室,因为命好躲过了吕后的残杀,终于笑到了最后。
吕后是刘邦的正房,与刘邦合葬不合陵名正言顺。而且吕后去世的早,早就占好了位子,薄姬又是一个不慕虚名的人,绝不会与吕后争得合葬的荣誉。
薄姬可以说是最有戏剧性的女人,她最初嫁给了魏王赵豹,赵豹听闻相士说薄姬定生天子,认为自己是有天命所归,于是背叛了刘邦自立为王。却没成想,韩信一举灭掉赵国,自命不凡的赵豹成了阶下囚,薄姬也被当做战利品充当后宫的女工。
薄姬一生第一个戏剧性的一幕,就是作为一个女工,却受到了刘邦的宠幸。刘邦无意之中来到了后宫的织房,看到专心致志织布的薄姬居然暗生情愫,于是一夜之后薄姬被纳入后宫之中。也正因为这一次,薄姬就怀上了汉文帝刘恒,也正验证了薄姬定生天子的预言。此后,刘邦几乎忘了这个命途多舛的女人,直到有一天他的爱妃提到了薄姬。他的两个妃子是薄姬的好友,在刘邦面前美言了几句,于是刘邦暗生恻隐之心,薄姬被从此有了名份。
薄姬虽然有了刘恒,但根本在后宫排不上名号,刘邦也几乎没有再见过薄姬,薄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薄姬逃过了吕后的清算,为汉文帝刘恒登上帝位创造了条件。
刘邦去世后,吕后为了给年幼软弱的汉惠帝扫清障碍,对刘邦的妃嫔和皇子进行了血腥的清洗。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戚夫人的儿子也惨遭毒手。但是因为刘邦对薄姬的不闻不问,吕后认为薄姬和刘恒对自己毫无威胁,于是薄姬和刘恒躲过了一劫。
薄姬一生第二个戏剧性,就是刘恒登上帝位。由于吕后残杀刘氏一族,使得刘邦后来损失殆尽,以至于吕后去世后,汉帝国的继承权让汉朝长老们犯了难。于是,汉帝国的继承权就落到了刘恒身上,这可以说是汉朝版的猪吃老虎的故事。
薄姬作为太后期间,实行仁政,以黄老之术治天下,主张与民修养,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薄姬晚年为自己选下了白鹿原作为自己的墓址,极目远眺可以看见刘邦和刘恒的陵墓。薄姬之所以不选择和刘邦合葬原因有三;其一,薄姬并非刘邦的皇后,而吕后却是刘邦的正室,薄姬与刘邦合葬不仅是僭越之举,而且有名无实。其二,吕后早已占据了合葬的宝地,薄姬合葬实属无地可容,古代最讲究堪舆之术,对陵墓地形的选址非常重视,认为这会影响到后代的兴衰。其三,薄姬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她不懈与吕后争得合葬的荣誉。
我是【历史方位】,喜欢的朋友+关注哦!欢迎大家的点赞、留言、转发哦!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在古代通常都会将皇帝喜爱的嫔妃或者皇后和皇帝合葬在一起,但后来贵为太皇太后的薄姬却没能和刘邦合葬,独自葬在了“南陵”。薄姬为何会和儿子葬在一起呢?
薄姬并没有和儿子汉文帝合葬,而是选择葬在距离汉文帝的霸陵不远的南陵,属于同地不同陵。《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
根据上面的史料,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几位关键人物的入葬顺序。刘邦驾崩后葬于长陵,长陵是从刘邦登基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的大型帝陵,规模和构造都是当时最好的。吕后死后与刘邦合葬在长陵,两人合葬不和陵,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同时,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这些功臣和一些贵戚也都陪葬在这个长陵中。
汉文帝刘恒四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了,葬在霸陵,汉文帝的陵墓为了防盗没有在地面起坟。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尊薄姬为太皇太后,可以说从刘恒继位开始,薄姬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自己的亲孙子刘启即位后薄姬的地位依然很高。汉景帝即位两年后,薄姬去世。汉文帝虽然是著名的孝子,但由于比薄姬去世的早,他也无法决定薄姬葬在何处。
吕后和汉高祖是一代人,而刘邦的长陵已经有吕后与其合葬了,薄姬身份又十分尊贵,葬在何处合适呢?薄姬,也就是薄太后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要葬在白鹿原上,在长陵和霸陵之间,以图左望刘邦的长陵,右望儿子刘恒的霸陵。
薄太后陵因在刘恒的霸陵的南侧,又被称为南陵。薄姬此人一生不争名利,由于出身地位不被重视,也没被吕后刁难,顺利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做了代国太后。吕后去世以后,大臣在商议重新选皇帝的时候,对这些皇子生母的背景非常重视,以防出现第二个吕后。刘恒被选为皇位接班人的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薄氏仁厚”,可以说薄姬的仁厚为她和儿子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机会。由于薄姬没有吕后的心机,没有野心和争权夺势的抱负,薄姬没能进入长陵。当然也是因为薄姬不是正嫡,不能与刘邦合葬。
薄太后和汉文帝刘恒的感情十分深厚,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有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在薄太后生病卧床的三年中,刘恒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薄太后所服用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才让薄太后服用。
我们看薄姬晚年的地位,自己葬在何处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正是因为薄太后仁厚的性格和与汉文帝刘恒的感情,薄太后才在去世前决定要单独葬在南陵。南陵的规模并不大,长宽不过百余米,远不及拥有五万多陵邑户口的长陵。
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简单来说,是因为薄姬不能跟刘邦合葬。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她出身不算高贵,也不受刘邦宠爱,只得宠幸一次,之后剩下儿子,就很难再见到刘邦了。
也是因为薄姬不得宠且低调,所以刘邦去世后,薄姬母子躲过了吕后的清算,眼看着刘邦生前的宠妃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薄姬心中焉能没有庆幸?
而在薄姬的影响下,刘恒也很低调,即便不受宠,他也是刘邦八个儿子中的一个,也可能成为吕后为儿子扫除障碍的目标。
事实上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的死因都跟吕后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长子刘肥认妹妹为母才得以活命,最后郁郁而终;次子刘盈也就是吕后的亲子,据说他是看到戚夫人惨死受到了惊吓;三子刘如意直接被毒死;五子刘恢和六子刘友皆因吕后而死;七子刘建死于意外,独子被吕后所杀,绝后。
安然无恙的只有吕吕后养子刘长和刘恒,而刘恒的封地在兄弟之中算是最差的一列,濒临边境,要抵御外患,同时还要防范朝中的威胁,这可是块锻炼能力的封地。
吕后去世后,周勃等人诛杀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作为外地封王入京,刘恒在京城毫无根基,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手腕,迅速让自己从代国带来的亲信掌握了中央许多权力,并且轻松将周勃等功臣解除了权力,进而开始了他文景之治的治理大业。
刘恒是明君,也是孝子,他称帝后,薄姬由王太后改称皇太后,而太后生病之事,刘恒每天都会去看望母亲,薄姬喝的汤药,他都要先尝过后再喂母亲喝下,这就是亲尝汤药。
薄姬信奉道家思想,一生都很低调,一般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寿命都比较长,薄姬也是这样,他一直活到孙子汉景帝在位时期,也就是说,刘恒先于她去世,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
汉景帝尊祖母为太皇太后,他继位两年后,薄姬去世,葬于南陵。
南陵既不是刘邦的陵墓,也不是刘恒的陵墓,即薄姬既没有跟丈夫合葬,也没有跟儿子合葬,原因很简单,因为礼制。
汉初的礼制跟后来有些不一样,之后因为追封皇后的存在,一个皇帝可以与多位皇后合葬,但在汉初,皇帝只与一位皇后合葬,妃嫔侍妾无法跟皇帝合葬。刘邦有皇后,那就是吕后,她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跟刘邦合葬在长陵。
薄姬只是刘邦的侍妾,汉初礼制又不允许追封其为皇后,只得称其为文帝太后,独自起一陵墓,即南陵,考虑到母子情深,南陵靠近刘恒的霸陵,但并不是母子合葬,这更不合礼制。
到了东汉建立,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但学者们公认的刘邦皇后还是吕后,东汉成书的《汉书》中仍称薄太后为薄姬,而不是高皇后。
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公元前155年低调精明、与世无争的薄太后在儿子去世两年后也追随儿子西去。薄太后死后由她的孙子汉景帝处理后事,当时的刘邦已经和吕后合葬于长陵,薄太后作为刘邦的妾室死后是要葬入妃陵的,当时的高景帝刘启知道祖母不喜欢与人争风吃醋,但又怕委屈祖母,就为薄太后在自己儿子刘恒的灞陵旁边重新选了墓地,从此母子相随。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妾室,可有可无的一种。没有戚夫人的恩宠,没有吕雉的权利,但她却有个九五至尊的儿子,并得已善终。
用命中注定来形容薄太后的一生最合适不过。
薄太后是以私生女的身份出生的,薄太后的父亲原是一介文化人,在秦朝时与魏王宗室的一个女子相好,并生下了薄姬姐弟,只不过薄姬的父亲在讨生活的时候,死于乱世之中,留下薄姬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
幼年的薄姬母女三人活得非常辛苦,生活全靠母亲为别人做工为持生计,就这样一直养活姐弟两个成人。
秦朝末年,魏国旧族魏豹自立为王,由于薄姬的母亲也是魏室族人,就想着把女人送给魏豹,以改变贫苦的命运,为了让女儿得到魏王的重视,薄太后的母亲就对其说,全城最有名的相士许负说过薄太后有母仪天下的命,魏豹听后激动不已,对当时的薄姬是宠爱有加。
魏豹仗着有相士的话,不把当时的刘邦、项羽放在眼中,在也不帮昔日的主子刘邦做事,自立为王。
结果却是不久刘邦就把项羽收拾了,接着又灭了魏王豹,而魏王的后宫自然也给充公了,刘邦把魏豹的姬妾全部编制到自己的宫中,漂亮的留下来自己享用,薄姬就是其中之一,丑的就做宫人。
薄姬自从被刘邦收纳入够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刘邦更不要说宠爱,但薄姬却有两个儿时的好闺蜜也在宫中,三人曾经有过:苟富贵、莫相忘的约定,所以在两人得到刘邦的宠爱后,在刘邦面前推荐了薄姬,刘邦被三人的感情所感动,并宠幸了薄姬,也就是这次宠幸薄姬有了刘恒,不得不说薄姬的运气好。
生下刘恒后的薄姬基本上就再也没有见过刘邦,而薄姬深知后宫生存之道,所以就在宫中一直保持着低调、谦让的性格,和儿子在宫中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而正是因为薄姬与世无争低调的性格,在刘邦死后成功的躲过吕雉的毒手,母子得以外代国封地平安的生活下来。
而吕后在刘邦死后权利集中在吕氏家族手中,正是因为外戚干政导致了汉江山几乎不保,经过一系列的纷争吕雉死后,朝中大臣选择了刘恒继位,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看上薄姬母子谦和,低调的品格。
公元前(180)年在重臣的拥戴下汉文帝刘恒继位,并册立母亲薄姬为薄太后,而在薄太后低调勤俭节约的影响下,刘恒继位后体谅民间百姓疾苦,大减赋税徭役,大汉朝也迎来新的高峰“文景之治”。
而薄太后本人也在安稳的生活状态下终其一生,其死后依然保存了生前的处事风格,选择了陪在儿子的身边。
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汉文帝刘恒与母亲薄太后虽然合葬,但是不合陵,汉文帝葬在霸陵(灞陵),母亲薄太后藏在南陵。按照礼制,薄太后应该与自己的丈夫汉高祖刘邦合葬,但是薄太后只是刘邦的妃子,只有吕后才有资格与刘邦合葬。
因此,薄太后去世之后只能与儿子汉文帝刘恒合葬。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旁边有两位合葬墓,一位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另一位是文帝的皇后窦漪房。
薄太后不是汉高祖刘邦的正妻,没有资格与刘邦合葬,只能与儿子刘恒合葬薄太后年轻的时候是刘邦从魏王豹那里夺来的美人,也称为薄姬。魏豹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国王后代,因为背叛刘邦而被消灭,他的薄姬也变成了刘邦的妃子。可是,薄姬既不如吕后地位尊贵,也不如戚夫人(戚姬)受刘邦的宠爱,因此一直是刘邦后宫里的边缘化人物。
也正是因为薄姬不显山不露水,所以没有遭到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渡过了大半辈子。
由于薄姬并不受刘邦宠爱,所以她生的儿子刘恒最初只是被封为代王。相比之下,刘邦与宠妃戚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被封在赵国,而刘邦与情妇曹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肥也被封在富裕的齐国。
代国是汉朝与匈奴交界的地方,路途遥远、苦寒贫瘠,这些都说明了刘邦似乎不太喜欢薄姬、刘恒母子。当然也不排除,刘邦是想保护薄姬母子的说法。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因病去世。按照朝廷立下的规矩,薄姬与先帝其他的妃子一样,要到儿子刘恒的封国代国去养老,不能留在汉朝的首都长安。
如果历史正常发展下去,那么薄太后也就像刘邦其他妃子一样默默无闻了。但非常巧合的是,公元前180年作威作福的吕太后去世后,汉朝大臣们诛灭了专权的吕氏家族,拥立远在代国的代王刘恒继位皇帝,是为汉文帝。
正所谓母凭子贵,薄姬也因为儿子刘恒当了皇帝被尊为薄太后。
可是,薄太后的地位并不是汉高祖刘邦册封的,她只是刘邦的侧妃,是没有资格与汉高祖合葬在一起,所以后来只能与儿子文帝合葬。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葬于霸陵。两年之后,母亲薄太后也因病去世,与儿子文帝合葬。母子合葬但不合陵,所以薄太后葬于南陵。
而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孝子,可能是母子从小就相依为命的缘故,刘恒一直对母亲非常孝顺,曾亲口为生病卧床的母亲尝试汤药,因此被记录进《二十四孝》。
吕太后所生的惠帝刘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而后面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是薄太后与刘邦的后代。相当于是说,薄太后与刘邦的后代缔造了强汉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