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公元222年的时候,蜀汉大军被东吴所击败,陆逊以火攻之,刘备带着残兵败将回到了白帝城之后没多久就一病不起,之后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然后就成了先帝。不过有个传说是,刘备在临终之前,曾经感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这件事只是个传闻,因为在正史之中并没有相关记载,不过若此事是真的,刘备这么说就真的有道理么?
夷陵之战前,张飞已近浑噩虽然世人都知道“桃园三结义”,但这件事在正史之中同样也是没有记载的,不过张飞跟着关羽、刘备多年,四处征战,彼此之间的情谊早就超过了兄弟。然而在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的部将所杀,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的张飞开始意志消沉,整日喝酒,经常都处于酩酊大醉的状态,而张飞每每喝醉,就会发脾气鞭笞部下。
因为张飞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下属,所以刘备也不止一次提醒他:“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事后又让他们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啊。”
果不其然,就在张飞准备发动征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之前,张飞被自己的部将张达、范强所杀,二人还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了东吴。
在《三国志》之中,有这样的记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账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飞在关羽死后,整天酗酒也就算了,还苛待自己的部下士卒,使得将帅与士兵之间离心离德,在这种状况之下,即便张飞曾经再有本事,若是真在夷陵战场之上,也未必能发挥出来,张飞当时已经让一大批人心中生恨,实在是很危险。
关羽都铩羽,张飞又怎么飞张飞的生年不详,但是按照历史记载,他比关羽要小几岁,不过当时的张飞若是还活着,也是个至少五十多岁的人,张飞的确是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然而即便是骁勇若关羽,在樊城被困住之后还是大败。毕竟当时的关羽已经年近很大了,面对徐晃和吕蒙这两个人的夹击,关羽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是仅次于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著名大战,这场战役打得的确惨烈。张飞年轻的时候确实勇猛,在沙场之上可谓所向披靡,但是到了夷陵之战的时候,若是他还活着,战斗力已早不如从前。
说得稍微夸张些,张飞若是还在,被刘备带到了夷陵,其实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一个战斗力再如何强悍的人,恐怕也无法扭转当时的战斗局面,何况是个垂垂老矣之人。
陆逊用的火攻,张飞没法破战场之上,勇猛过人的武力值自然非常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还是靠头脑与计谋,尤其是武力值不如对方的时候,然而张飞,并没有这样的头脑与计谋。
刘备与陆逊之间僵持了长达七个多月,而最终陆逊想到了火攻的办法,当时的南方正是夏天,非常炎热,而蜀汉的军营营寨全都是木材与布料所建,周围也全都是树林柴草,一旦起火就无法扑灭,而陆逊也是用这个办法最终击溃了蜀汉大军。
水火无情,别说面对陆逊的火攻,当年的曹操那般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熊熊烈火也是毫无办法,赤壁之战中被烧得惨兮兮,张飞向来以武服人,在计划筹谋方面,张飞并不擅长,就算他还在,面对陆逊放的火,他也无能为力,帮不上什么忙。
夷陵想要反败为胜,也并非全无可能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刘备当年在夷陵之战中的行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疏漏,甚至刘备的计策一度让东吴的将领们全都上了当,只不过陆逊更胜一筹,毫厘之间胜过了刘备,找到了蜀汉军队的纰漏,得以用火攻取胜。
而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蜀汉想要扭转夷陵之战的最终惨败,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孤注一掷拼尽全力,然而刘备却没有当年其先祖刘邦那样的雄心壮志。刘备所占据的巴蜀之地虽然易守难攻而且物产丰饶,却并非谋夺天下的地方,刘邦最初也占的是巴蜀,但那时的刘邦从来都不会再巴蜀老实待着,而是一边积蓄力量,一边强势对外开拓。
相对于刘邦,刘备就保守得多了,刘备对于夷陵之战的准备布置非常保守,因为刘备主要还是求稳,他并不敢放手一搏,拼尽全力。若当时的刘备能够再动员出数万兵力,对陆逊等人形成优势对峙,最终的结果必然不会如此。
而其二,就是打蛇打七寸,先想办法用离间计除掉陆逊这个大敌。在《吴书》之中,记载有“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这是刘邦派出吴班诱敌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东吴诸将请战,结果被陆逊拒绝,而这件事也看得出陆逊在军中的威信不足。
陆逊的从祖父陆康,当年因与袁术不合,被袁术派遣孙策攻之,在两年的抵抗战争之中,整个陆氏死掉了一半的人,陆逊的家族与孙氏本来就有血海深仇,要说陆逊与孙权之间信赖无间,说出去也没谁会信啊。
吕蒙曾经高度赞赏陆逊的才能,然而其临终的时候,推荐取代自己的,却是孙权的挚友朱然。夷陵之战,双方长期僵持,而打破僵局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除掉对方的主将,若是刘备当年真能用相关的计策使得陆逊被取代,或者直接被杀,那么夷陵之战,蜀汉也不会败。
但,这些都是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的办法,刘备自己陷入局中,自然也很难想到,而张飞到底在不在,对于夷陵之战最终的胜负,并没什么实质影响。
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豹眼很能理解刘备迷们的心情,就是想找出一些借口,为刘备的夷陵之败擦脂抹粉。
史料中找不到刘备临死前,说“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记载。
其实,张飞没那么大本事,刘备也不会认为离了张飞就不行,更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诸葛亮倒是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法正不死,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但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能够劝阻刘备,不去讨伐东吴。不讨伐东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但诸葛亮并不是说,有了法正,刘备就不会在夷陵之战中失利。
夷陵之战的失败,究其原因,无非几个方面:
第一,不顾军事势力不足的客观情况,一意孤行。
刘备的蜀汉势力最为弱小,不必说与曹魏相比,就是与孙吴相比也处于弱势,根本没有战胜孙吴的军事势力。孙吴二十多万的兵力,也是经过战争考验的,具备很强的战斗力。进攻能力不太敢恭维,但孙吴防御能力,却是很有一套的,赤壁之战就是佐证。
第二,缺乏民意支持,除了刘备、张飞等少数几个人外,恐怕没有几个人主张伐吴。
刘备入川带去的荆州子弟兵,包括后期张飞、赵云入川时带入的人马,经过十多年在蜀地的南征北战,基本已经在益州安居扎根,对于荆州的情感已经很淡漠,并没有誓死夺回荆州的强烈愿望。
第三,得不到核心层的认同。
诸葛亮、赵云等人都反对刘备伐吴,诸葛亮是坚定的孙刘联盟的拥趸,赵云是积极主张伐魏讨贼的。荆州派系仅仅是权力分割的标识,并没有实质的利益在荆州。对他们而言,伐吴存在巨大风险,没有直接的利益,却间接地损害在益州的既得利益。
除此之外,东州派系与蜀土派系,就更没有现实的、直接的利益,自然也不会全力支持伐吴。
第四,战术不得当。
这个层面的问题,只能解决大败还是小败的问题,不能解决能不能打败东吴的问题。
如果刘备不犯战术性的错误,采用水陆并进、稳扎稳打的策略,很可能就不会全军覆没。但结果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很可能与东吴形成对峙的消耗战。
这正是曹魏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两虎相斗,一死一伤,曹丕趁机渔利。
总之,刘备伐吴不具备一切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不具备任何一点,岂能不败?
曹魏最强,孙吴次之,刘备最弱,不具备天时;蜀汉出境作战,后勤补给困难,地理不熟悉,不具备地利;得不到朝野军民的支持,不具备人和。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张飞不死,刘备依然不会有作为。一个张飞到不了拯救蜀汉命运的地步,长坂坡一声断喝,吓退曹操百万大军,那是演义为了小说的效果虚构的内容,张飞嗓门再大,也没有能力在夷陵一声断喝,阻断滚滚长江东逝水。
从张飞被害,同时也看出伐吴不得军心。如果同仇敌忾的话,还能出现大将临阵前被部属斩杀的情形吗?
演义描写的是,刘备、张飞得知关羽被害悲痛欲绝,一心要报仇。而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飞天天喝酒,然后是鞭打部属。如果真想报仇,正是需要将士们出力的时候,如此寡恩少义,谁还会替你去卖命?这点道理都不懂,也就只能哈哈啦。
刘备得知张飞被杀,就一句“噫,飞死矣”完结了。
或许真实的情况,没有那么悲催,但也绝不是演义描写的那么美好。
败了就是败了,愿赌服输,没有必要再去过于粉饰,否则有损刘备一代枭雄的形象。
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刘备出兵讨伐东吴,随军的都是吴班、冯习、张南等将领。冯习、张南这些人历史上记载相对较少,应该就是级别较低的一类将领。吴班虽然和刘备挂点儿亲戚,但也算不上是高级将领。
黄忠只是在《三国演义》里参战了,历史上的黄忠没有参加夷陵之战。赵云虽然参战,也只是做为后援而已。
从这点儿来看,刘备讨伐东吴时,居然没有一个高级将领。如果张飞没有死的话,那么刘备讨伐东吴的大军,就有了一个高级将领。
张飞对自己的部下和士兵不太好,经常鞭挞自己身边的士卒。刘备为此经常地跟张飞唠叨此事,张飞也从不把刘备的话当回事儿。结果最终一代名将居然落得了这么一个下场。
还没有和东吴开战,张飞就被自己的部下杀害。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高级将领,同时也使自己的士气大受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使刘备在盛怒之下,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冷静。
刘备遭受了夷陵惨败,退回到了白帝城。
诸葛亮只能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这段话换成现在流行的语式,就是“若法正不死,夷陵不败!”
遭受了如此沉重打击的刘备,此时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关羽和张飞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和刘备是结义的兄弟。但是刘备和关羽、张飞,却是从一开始就在一起打天下。
他们之间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的将领所能比拟的。
在弥留之际会的刘备,或许想起了曾经和关羽、张飞一起战斗的日子。
也许在刘备在弥留之际,真得说过“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也未可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张飞不死,夷陵不败”,暂且不说这句话是否是刘备的临终长叹,但确实非常的有道理。
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操发动襄樊之战的契机,采取偷袭之策,夺回直接威胁吴国腹地的荆州战略要地,并活捉关羽后斩杀。
刘备既失战略要地,又失臂膀爱将,盛怒之下,力排赵云、诸葛亮的劝谏,一意孤行,御驾亲征,结果惨败夷陵之战。
因此,说刘备感情用事者有之、头脑发热者有之、刚愎自用者有之、战略眼光有问题者有之、军事能力太差者有之、就连曹丕也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等。
一时间,对于刘备的贬损之词纷至踏来,络绎不绝。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对陆逊和孙权的褒奖之言,尘嚣直上,“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张飞没有被部下将张达和范强(演义中为“范疆”)所杀,还会有刘备的夷陵之败吗?如果,没有刘备的夷陵之败,还会有陆逊击败刘备的丰功伟绩吗?
对此,多数人认为,就算张飞参与“夷陵之战”,也不会改变刘备夷陵之战的败局。那么,如果大家清楚了夷陵之战前刘备的战略布局,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219年12月,关羽遇害,但是直到221年初,刘备称帝成都后,才决定发兵东吴,为关羽报仇。如果,刘备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为何要等到成都一切都稳定后,才决定讨伐东吴。显然,当时的刘备非常的冷静,而且对当时的各方局势看得非常清楚。
毕竟,乱世时的优劣局势都会在算计与实力的图谋下瞬间发生转换。虽说,孙权靠“诈谋”成功夺取荆州,但荆州毕竟是刘备起家的根据地,而且孙权对其管理时间也并不长,必然存在许多心向刘备的不稳定因素。
这便是刘备的机会,也是孙权的危机。
所以,刘备命张飞独领一军赶到江州,与自己会师。
其实,刘备在做出这一决策前,心中已有了讨伐东吴的全盘计划,那就是“复制”此前夺取益州的成功方案。
即:刘备亲率一路主力大军,由陆路出兵东吴的峡口,过巫地(今湖北巴东),破秭归,占夷道,兵锋直指吴国治所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另一路,由张飞率水军出江州,顺流而下,直接威胁或攻占孙权新取的荆州之地。最后,两路大军会师吴国治所武昌城下,以期重现当初刘璋投降一幕。
那么,刘备为何坚信他的这盘棋局会成功呢?
一是刘备坚信孙权这边的将领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根据夷陵之战的最初表现来看,孙权还真不是刘备的对手。先后丢掉峡口、巫地、秭归、夷陵道等战略要塞,惊得孙权一边向刘备求和,一边急调陆逊部支援,一边修书向曹丕称臣。
二是刘备坚信张飞能够夺取荆州。当时,为孙权夺取荆州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已亡,由“春秋方壮,威名未著”的陆逊接任镇守。
同时,张飞曾有过从荆州出兵江州的经验,若回荆州,算得上熟门熟路,加之荆州心向刘备的不稳定因素,以及说动五溪蛮夹击,刘备坚信陆逊不是张飞的对手,张飞夺取荆州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三是刘备坚信出兵突然性的成功机会很高。关羽死后,刘备集团的高层基本上都不赞同出兵伐东,只有刘备一人一意孤行,坚持伐吴策略。也就是说,最初孙权也不相信蜀中新定、刚刚称帝的刘备,会出兵东吴。
但是,因张飞的突然遇害,凶手张达和范强还提着张飞的首级投降孙权,自然也就泄漏了刘备的突然出兵意图,这才让孙权有了充足的应战准备。否则,说不定还真能起到出兵的突然性。
四是刘备坚信只要有一路成功则破吴不难如果,张飞不死,有张飞牵制荆州的陆逊部,就算张飞不敌陆逊,只要给刘备争取到一定的时间,便不会发生后来的 “夷陵之战”。因为,张飞曾有过独领一军义释严颜的壮举,又是戎马一生,算得上是一员难得的良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击溃的。
结果,刘备在东征孙权时,却出现了未能料到的两大异数,即:张飞的突然身亡;善谋略的陆逊。从而,遭到了人生最大的“滑铁卢”。
所以,就算心有不甘的刘备临终前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据《三国志》、《华阳志》和《三国演义》记载,刘备并没有如此长叹过。
因为,刘备临终前只说过两句话,而且都是说给诸葛亮的,即:“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那么,刘备临终前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提主在为刘备的夷陵之败而欷歔感叹。
图片来源网络
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刘备是病入膏肓,开始胡言乱语了!战局不是一个或几个猛将所能决定和左右的?当初吕蒙用计智取荆州,俘虏了关羽,关羽是誓死不投降,最后被东吴所杀。
刘备得知关羽被东吴所杀后,没有听从诸葛亮和赵云等一些有远见的大臣们的劝谏,是调集十多万大军(演义里说是75万)讨伐东吴。就在刘备刚要起兵之时,张飞被部将张达、范疆所杀,然后提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刘备是旧仇未报又舔新恨,为给关羽、张飞报仇心切的他命令蜀军马上起兵,蜀军的先锋部队在年轻的将领吴班、冯刁的率领下,是势入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巫县(今重庆巫山)、姊归(今湖北姊归)。
孙权听到前线传来的坏消息后,是非常的后悔杀了关羽,于是派出使者向刘备求和,还打算把杀害张飞的张达和范疆交给刘备——甚至还允诺荆州归属的事可以商量!可是刘备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把握好火候,执意要灭掉东吴。孙权无奈,只得调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率领大军对抗蜀军的大军。最后的结局是:陆逊率领东吴的军队和刘备率领大军对峙近半年后,陆逊趁蜀军放松了警惕,在一个风大夜黑的夜里,派出敢死队到蜀军的大营里顺风放火,来个火烧连营。刘备在众多将领的保护下,在夜里杀出东吴军队的包围,率领残兵败将逃到白帝城。
如果张飞还活着,真像刘备所说的那样能扭转乾坤吗?我看是痴人说梦,张飞当时镇守阆中,听说关羽被东吴所害后,是天天喝闷酒然后是鞭打手下的士兵,拿自己的士兵出气。就是部将张达和范疆不杀张飞,张飞天天喝得醉熏熏的,精神恍惚的状态,恐怕在战场上也得被东吴的将领斩杀。
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公元222年,刘备蜀军被东吴陆逊火烧,惨败而归,回到白帝城,就病倒了。一年后,刘备日益加重,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相传,刘备在临终前,曾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这是真的吗?
个人认为即使张飞活着,也无济于事,影响不了夷陵之战战局,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下张飞在刘备伐吴前的状态。正史上,虽然没有刘关张桃园结义,张飞和关羽早年跟随刘备征战多年,感情已超过结拜、亲兄弟了。在几十年征战中,关羽和张飞并肩作战,互相扶持,才走到了今天,创下了荆州、益州、汉中这一片基业。现在关羽是荆州守将,张飞是阆中都督,都是一方大员,到了把酒言欢,快意人生的时候,没想到关羽却殒命,张飞一时难以接受。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关羽却倒在了战场上,张飞对关羽的死,感到背痛,怎么好哥们离自己而去。
因此,张飞在关羽死后两年内,一直闷闷不乐,经常喝闷酒,而且每次都大醉。张飞这是麻痹自己,想让自己暂时忘却好哥们关羽的死。他在喝醉后,经常鞭打自己的手下,看谁不顺眼,就打谁,一点情面都不讲。这次,张飞在刘备出征前夕,又照常喝了酒,鞭打了自己的手下将领张达﹑范强。
没想到这两人在半夜,突然暗杀了张飞,并拿着张飞的首级,连夜渡江,投降了蜀汉的敌人东吴了。其实早年,刘备就看出了张飞的毛病,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并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这次应验了。《三国志》: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你想,张飞这样的状态,能够打战吗?他天天醉酒,还经常鞭打自己的手下,和自己的手下将领离心离德,还能打胜战吗?我对此是表示深深怀疑的。因此,即使张飞出战,能够发挥出的实力也是很有限的。其次,即使张飞活着,也是一个残烛老人了。
张飞年龄和刘备、关羽相近,也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像关羽那么厉害的人,为何在包围樊城后,久久未取得胜利,还被曹军与东吴军队夹击,最后失败。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关羽年迈,在战场上精力不足,才被徐晃和吕蒙夹击,遭到惨败。如果关羽年轻二十岁,即使遭到徐晃和吕蒙的夹击,也不至于一败涂地,即使作战失利,也会想办法突围成功,而不是被擒杀。
夷陵之战,是仅次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三大战之一,规模宏大,战场厮杀惨烈。而张飞虽然早年是“万人敌”,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可是现在他已经老了,顶多也就是一员普通战将。他很难再现长坂坡二十余骑吓退曹军、大胜张郃等经典了。当年,张飞是一员猛将,提起燕人张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没有张飞,也就没有刘备的这些基业。可是,那是过去式了,现在张飞已经再也“杀不动”了,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其三,夷陵之战面对陆逊的火攻,张飞没有办法破解。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难以影响整体大局。即使夷陵之战多一个张飞,也只是在局部战斗中多杀几个敌将。他在面对陆逊的大火时,也会束手无策。水火无情,在大火面前,曹操也不得退却,何况张飞呢。
除非有人能够提前预测到陆逊会使用火攻,提前从大山之中将军队撤出,避免在森林中安营扎寨。张飞属于猛将,多半想不到这一点。在大火点燃时,张飞的作用,也就是能够保护刘备撤退,想要挽救败局,那就不用痴心妄想了。
总结:因此,即使张飞活着,也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将了,无论是精力,还是战力,都衰退了。刘备想要靠张飞一人之力,挽回夷陵之战的惨败,多半是不能的。刘备在临终前,多半也不会发出“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感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