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
一品诰命夫人,听上去很厉害,但并无任何实质上的权利。
诰,从先秦时代就作为王命文书而存在,在当时是周天子用于告诫臣子的文书,而后形成所谓的“诰命”,也就是君王任命官吏的时候,授予其家眷的荣誉文书,不过在唐朝之前并不常用,而到了宋朝时期,但凡是臣工的迁改、追赠、贬谪之类,封赠其祖父妻室,都使用诰命,而后的明朝也基本承袭了宋朝的规制,封赠一品到五品的官吏都授予诰命。
诰命夫人,也叫作命妇,指的是唐宋明清等朝代对大吏之母或者妻子的加封荣誉头衔,这种制度在很多朝代都有,不过直到明朝时期才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
通常只有一到五品官吏的家眷才能授之诰命,六到九品只能是敕命,跟随男子的品阶,所以也就有了诰命夫人的说法,不过诰命夫人只有俸禄与荣誉,没有实权。
在古代,即便都是没有实权的诰命夫人,也是分品级的,宋朝基本沿袭了唐朝的规制,命妇由低到高分成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郡夫人和国夫人,其中最高等级的一等国夫人,乃是宰相、三公、三师等大吏的妻子或者母亲。
明朝时期也基本沿用,但是又有所改变,比如一品二品大员的正妻称作“夫人”,嫡母为“太夫人”,三品为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和其他称作孺人。
在古人,女子 通常不能入朝为官,不过对于有些女子却能够凭借夫家或者儿子的地位而获得封誉,当然也有凭借女儿等其他关系的,不过非常少,比如武则天封后的时候,其母亲杨氏得封荣国夫人,其姐姐封为韩国夫人,而之后唐高宗又封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为魏国夫人,唐玄宗时期,杨贵妃的姐妹也被封为虢国夫人。
明清时期的一品诰命夫人,与唐宋时期的“国夫人”类似,只是称呼不同,听上去就相当气派。虽然一品诰命夫人在朝政事务上说不上话,但是好处还是很多的。
首先,诰命夫人有固定的俸禄。
古代的女子讲究顺从妇德,而且贵族与官宦家的女子,并不能像其他普通人家的女子那样抛头露面工作,所以基本没有自己的收入,一般就是靠娘家或者丈夫给钱,处处受制于人。
然而如果成为诰命夫人,就可以获得固定的俸禄,虽说没有一品大员那么多,但是也不少,对于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她们来说,添补妆奁,供应日常花销还是绰绰有余的。
其次,荣耀非凡
成为一品诰命夫人之后,就可以带着孩子进出宫廷,参加由皇后或者其他妃嫔主持的宫廷宴会,甚至还可以使用凤凰的图案。
明朝的命妇服装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织造,清朝则由江宁织造局织造,在古代除了皇后与太后等,其他人不能轻易使用凤凰的图案,而成为一品诰命夫人之后,就可以在衣服上小面积使用这种象征着无上荣誉的图案了。
再者,对子女前途有好处
女子辛劳多半也是为了儿女,为子女的前途打算,现代人也是辛苦得很,而古代能够为子女博个好前程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父母的位阶。
成为一品诰命之后,对于其子将来入朝入仕是有莫大好处的,在选择儿媳妇的时候也是个很大的加分项,即便是女儿也是如此,一品诰命夫人的女儿,自然更容易觅得金龟婿,所以一品诰命夫人这个头衔,真是荣誉自身,沾誉全家。
所以说,虽然诰命夫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但是好处实在是不少,而且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对于古代非皇亲国戚的女子来说,一品诰命算得上是最高荣耀了。
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
每当那些影视剧上出现某位“一品诰命夫人”的时候,总是能给人一种这个女性很“威武”的感觉,让他人不由得畏惧三分。其实,所谓“诰命夫人”,就是旧时对一些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之后的称呼,也是唐、宋、明、清各朝等官方称呼的“命妇”。
古代男人的世界有三六九等,而女人也因为身边的男人分出了三六九等,妻以夫贵,母以子贵。诰命夫人,是历史上皇室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在汉朝时,王公大臣的妻子母亲一律统称为夫人,而“诰命夫人”则是从唐朝才开始加封的,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结束。
其实,为官员的妻、母授予封号,是在唐代以后才形成的制度。像《国语·鲁语》中说:“命妇,成祭服。”韦昭注:“命妇,大夫之妻也。”宫廷中嫔妃称“内命妇”,外廷官员的妻、母称“外命妇”。其实,“诰命夫人”的等级与待遇,跟其丈夫的官职级别高低有关。并且,她们虽然享有一定的“俸禄”,却没实权,也就是不能像丈夫那们以自己的官级与处理或管控一些事情。
诰命夫人之称始于唐朝,是泛指受有朝廷封号的贵妇人。其不一定是妻子,也可以是母亲。大凡对朝廷有贡献的官员,其妻子,嫡母都有机会获得册封,其中一品至五品官员的册封一般以皇帝名义封赠,谓之诰命。(六至九品称为敕命夫人)。
诰命夫人主要是在唐、宋、明、清有册封,一般都是从夫(子)的官位品级。其有俸禄,没有实权,实质是一种荣誉象征。而各朝的制例亦稍有不同。
但是“诰命夫人”只能授予一、二品官员的祖母、母亲和妻子,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因此,“一品诰命夫人”、“二品诰命夫人”是对的,“三品诰命夫人”就是错的了,应该是“三品诰命淑人”。
在诰封制度之下,人们对女性的称谓也产生了等级之分。如明代,对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就称为“夫人”,嫡母称为“太夫人”;同理依次递减,三品的是淑人,四品的是恭人,五品的是宜人,六品的是安人,七品以下的是孺人。而那些无封无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才称为娘子。
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印刷的有一副《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个虢国夫人就是唐玄宗时期的一品诰命夫人,她是什么身份呢?杨玉环的三姐!图中另外两位一品诰命夫人分别是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也都是杨玉环的姐姐。由此可见,唐朝的一品诰命夫人多少都有皇亲国戚的影子。那么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怎么分封的?到底拥有多少特权呢?
其实这个诰命夫人就是“命妇”的延伸,所谓的命妇,最早是指皇帝的后妃,皇后与皇帝一样无品阶,而妃嫔则与臣下一样分为不同品级,册封时就相当于诰命。皇后之下是四妃,起初四妃只是象征皇帝后宫的人数规制,并不称为妃。比如汉朝的时候,皇后之下是四夫人,夫人之下是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这些称呼对应的不同品阶,比如四夫人分为昭仪、婕妤、娙娥、容华,其中昭仪的爵位最高,堪比诸侯王,视为丞相。所以在内宫之中,四妃之首相当于一品诰命,只不过皇帝的女人,不能这么称呼而已!
唐朝的四妃分别是贵、淑、德、贤,所以唐代的贵妃,就是皇后之下的第一人。往往皇帝迎娶的皇后都是出于政治门阀的考虑,但贵妃就很可能是“真爱”,依靠皇帝获得的特权就不言而喻了。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虽然杨贵妃明面上没有授予调动驿站的权力,但人家吃颗荔枝却可以动用专线的驿站,说不定还是军报专用的八百里加急!
前面说过,皇帝的后妃不能称为诰命,它是以册封的形式来确立品级、俸禄等。而与后妃对应的就是大臣母、妻的册封,但皇帝的家人可以用“册”,外臣则只能用“诰”,这是授予某称谓的专用文书,也就是我们说的“诰书”。所以与内命妇相对应的就是外命妇,由于古代封建等级制度严森,一至五品授予文书称诰书,六至九品称“赦书”,所以不是什么人都能在称呼前加诰命的。
(乾隆封四川知县李成桂父母的敕命)
起初诰书是给官员加官进爵用的,唐朝开始用以诰封官员的妻子和母亲,这种诰封往往以该官员的官爵品级为依据,比如该官员的职事官或者寄禄官、爵位已经是一品,那么诰封其母亲、妻子就是一品。诰命夫人只是外命妇的统一俗称,一品诰命夫人就是突出品级之高,而实际上各个朝代对外命妇都有固定称谓。比如宋朝的“九等外命妇”: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这九等之中,国夫人就是一品诰命夫人。
到了明朝,外命妇的称呼有所变化,如一品二品皆称夫人,七品以下又都称孺人。所以为了区分,才有了一品诰命夫人的旁称,二品诰命则省去品级,称为诰命夫人,也是为了称呼上好听一些,就像今天我们称呼副职的时候,尽量省略“副”字。在了解诰命夫人是何意思后就不禁会问,什么情况下才会诰封呢?
外命妇的诰封原则“庚子两宫西狩,值大荒,命念昔赴行在,捐十万金助赈,奉旨赏给一品夫人。念昔亦由郎中赏道员并戴花翎,秩二品。”——《重修泾阳县志》
一般来说,女子获得诰封都得益于丈夫或者儿子的功勋,但历史上也有例外,女子凭借自己的本事获得诰封的例子还挺多。远的不说,清朝晚期,慈禧太后钦封了一位一品诰命夫人,此人就是陕西的“女企业家”周莹。周莹早些年嫁到富商吴家,但丈夫、公公纷纷离逝,是她一手将家族企业做大,自己成了陕西首富。庚子年慈禧西狩时,一路上没少吃苦,到达陕西后,周莹让养子周念昔给慈禧太后送去了十万金的资助,这种雪中送炭的举动,让老佛爷无比激动,于是就封周莹为一品诰命夫人,她的养子也给了个道员的二品官阶。
再比如南宋时期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虽然丈夫是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但她被封为安国夫人一事,并不是因为丈夫的功勋,而是自己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的英勇表现,宋高宗评价梁红玉为“智略之优,无愧前史。”在韩世忠犯下错误的时候,梁红玉主动上书弹劾丈夫,并亲自带兵挽回韩世忠的错误指挥,最终又被加封为杨国夫人,后又累封至秦国夫人。这种情况还发生在宋末,当时有个许夫人,在南方散尽家财,招募军队,帮助宋军与元军作战,丈夫去世后依然亲自带兵打仗,他也成为南宋最后一位一品诰命夫人。但他的诰封不是南宋时期封的,而是清朝嘉庆皇帝听闻其事迹后,追赠为一品夫人,是以旌其忠贞气节。
除了这些凭本事获封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凭色相“上位”的,比如唐朝的韩国夫人武顺。她本是豫州参军贺兰安石的妻子,其母亲又是武则天的姐姐,当武则天在宫中树立地位后,这个武顺就带着自己的女儿贺兰氏,经常出入内宫之中,所以母女俩都得到了唐高宗的宠幸。武顺生前被唐高宗封为韩国夫人,去世后又被追封成了郑国夫人,她的女儿贺兰氏则被封为魏国夫人。这母女俩都是一品诰命,而贺兰安石本来品阶并不高,生前最高也就混了个开国男爵,死后才受妻女的“恩荫”,逐步追封成了韩国公。
以上就是一些特例,诰命夫人的封号都是凭借自身努力换来的,而在大多情况下,女子的诰封都来自丈夫的功勋。比如著名的杨家将佘老太君,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人物原型的,也就是杨业的妻子,根据后世的碑文发现,杨业的妻子其实姓“折”,由于读音相似,后来才传成了“佘”。
杨业在归顺大宋后,以自己出色的边防经验,为宋朝抵御契丹人立下汗马功劳,杨业殉国之后,被追封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这个太尉在宋初就是个荣誉称号,但品阶已经为正二品。所以杨业去世后,朝廷为了表示安抚,诰封其妻子折氏为二品夫人。但由于杨业已经去世,杨家的儿子开始挑大梁,所以又不能称其为夫人,因此最终给了个郑国君太君夫人,我们说的佘太君就是打这里来的。
同样的案例还有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他一生为赵匡胤的宏图大业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去世之后,被追赠为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为武慧。郡王爵在北宋属于正一品爵,一个外臣能得此爵已经算是“破格”了,因为外臣一品爵往往是封“国公”,由此可见北宋朝廷对他的重视程度。这种恩赠已经算是顶格了,如果再想加恩怎么办呢?那就封儿子、封妻子,所以追赠他的妻子高氏为一品韩国夫人,与曹彬的正一品相对应。
如果说上边那些都是因丈夫获得的诰命,那么曹寅之母则是因儿子得了诰命,历史上曹寅之父名叫曹玺,他的妻子孙氏乃是康熙的乳母,康熙打小就是寄养在曹家,天花病也是在曹家治好的。这层关系让曹家在康熙继承大统后受到重用,但是曹玺过早去世,他的儿子曹寅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成了康熙的亲信。曹寅在江宁织造的任上帮助康熙帝搜罗江南士子的动态,帮他的內帑敛财,所以恩宠越来越盛。
起初曹寅之母孙氏还只是“皇保母”,后来就是因为曹寅办事得体,康熙为了避嫌,只是给予曹寅两淮盐政的油水,而把名号都给了她的母亲孙氏,即“一品夫人”。所以《红楼梦》里的贾母被写成一品诰命夫人,这是有依据的,也成为红学者研究曹雪芹家族的一个“证据”。所以诰命夫人的封赏上有个潜规则,也就是男人不能再给予恩赐的时候,这个恩赐都会给他的家人,儿子优先、母亲、妻子随后。这个不能给予恩赐也有诸多原因,比如顶格了;或者恩宠太过集中于一身,为了避嫌。
而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诰命夫人”与上述原则都没有关系,这是为何呢?这个女人名叫乌云陶德,又名王月英。她的丈夫是草原上的“末代王爷”,也是成吉思汗第三十二代嫡孙——奇渥温·孛儿只斤·雍仁诺日布,又叫奇世英。这两人是在1946年夏天成婚,蒋介石就按照袁世凯曾经颁发的《蒙古待遇条例》,给这个乌云陶德上了“诰命夫人”的封号,并拨款二十万元作为国民政府的贺仪。当时外蒙古已经通过“公投”宣布彻底独立,所以蒋介石的这次诰封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乌云陶德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诰命夫人。
诰命夫人的特权接着最后一位诰命夫人来讲,她丈夫在1970年被以“小王爷”的身份批斗,进了监狱,9年之后才重获自由,然而仅仅过了四年,这个蒙古王爷就撒手人寰。王月英后来被恢复了国家干部的身份,成功领导了第一批国家干部退休金,这就是最后一位“诰命夫人”的特权。由此看来诰命夫人也没什么特权,但这是因为步入了新社会,在封建社会中,诰命夫人的特权还是很大的。
从诰命夫人的等级划分也不难看出,她们的品阶对应的是不同的俸禄,在唐宋时期,品俸是相当高的,对于一个官员的家庭来说,诰命夫人带来的可以真金白银的收入。另外,宋朝以后的社会福利中,年过百岁的女子,可向政府申请授予外命妇的封号,同样对应了俸禄,虽然是“百岁始得初品官封”,但对于寻常百姓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个不菲的收入。
朝廷正式诰封的夫人,是有权力参与宫廷内部活动的,一般品阶的诰封、赦封女子,基本上都能参与皇家举办的祭祀、庆典活动。一品诰命夫人这类的则更有机会受到邀请,参与宫廷内部的宴席,有机会与后妃一起交谈,甚至是推荐自己的族女入宫做女官。换句话说,诰命夫人更有机会参与“太太外交”,融入上层核心圈的机会多。所以唐朝的韩国夫人武顺,才能将女儿带进唐高宗的视野。
既然有了诰命,这就是身份的象征,封建社会流行的“刑不上士大夫”就是身份带来的特权。诰命夫人也是一样,在牵扯到司法程序时,首先需要皇帝收回诰命,才能进入传、审。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如同清朝的报案程序,官员有官职在身的,首先是按流程降职、革职,然后才能查办,比如年羹尧,降职到杭州将军,再革职待审,这一套完整的流程实际上也给予了官员“活动”的时间。诰命就是司法程序的第一层保护伞,明朝西南地区的杨应龙,就曾经因擅自处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受到责骂,因为他的妻子是万历皇帝钦封的一品诰命夫人。
综上所述,一品诰命夫人是指外命妇制度里的首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一般来说这种诰封都受到丈夫或者儿子的影响。他们的特权是比较大的,每一个品阶的诰封、赦封都是如此,但宋朝以后也出现了混乱,比如“妻享俸禄,妾受封号”、还有“安人四千、孺人二千”的明码标价。所以并不是每一个获封的女子都能完全享有特权,在朝廷正规诰赦的体制里,点明“依礼支破”的才可视为正途。
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
在电视剧中,每当一品诰命夫人出场时,总是那么的霸气,威风凛凛的盛气凌人,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感觉她们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
诰命夫人是皇帝御赐的一种荣誉称号,那为什么是叫诰命夫人,而不是其他什么名称呢?
“诰命”又称“诰书”,是古时候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诰”就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从叫“诰”,古代皇帝封一至五品的官员时用“诰”,封六品以下的官员用“敕”,而“夫人”的称谓来自于汉朝,当然不是所有人的妻子都能叫夫人,只有王公大臣的妻子才能称夫人,平民老百姓是不够资格的,这就是“诰命夫人”的来源。
诰命夫人的等级和特权在古代朝廷任职的官员都是有等级之分的,大致分为九等,也就是从一品到九品,其中每一品都设置了正、从两个档次,所以,算下来古代官职总共有18个级别。
后宫的妃嫔也同样如此,虽然这些女子不是朝廷命官,但也是等级分明,除开皇太后,就是皇后了,其次就是贵、淑、德、贤这四妃子,然后剩下的就是才人、贵人、小主之类的。
在朝为官的男子,他们如果功绩很突出,自己的妻子或母亲通过朝廷的诰封也会被加封为诰命夫人,诰命夫人之间其实也是有等级区分的,一般来说,妻子或母亲的封号也是与丈夫或儿子的品级相匹配的,一般一品二品为夫人,三品四品为淑人和恭人,五品六品为宜人和安人,七品以下为孺人,剩下的就是“娘子”了。
诰命夫人和普通夫人是不一样的,因为诰命这一头衔是皇帝诰封的一种荣誉称号,诰命夫人没有实权,却有很多特权,比如诰命夫人犯了罪,地方官员是无权审判的,需经朝廷剥夺诰命夫人的称号之后,才能审判定罪。
如果是一品诰命夫人,还会和官员一样有自己专属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官服和头饰,可以在重大的节庆日子里,到后宫参加由皇后主持的宴会,可以说荣耀至极。
除此之外,诰命夫人还有俸禄和赏赐,可以不干活白拿钱,家里成了双职工,领两份工资,真是羡煞旁人了。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诰命夫人呢?首先,你得生对朝代,诰命夫人从隋唐才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清末,如果你生在隋唐以前或是元朝什么的,那就想都别想了,压根儿就没有这个头衔。
其次,你得有慧眼识人的本事,这里的“识人”是指能找到一个以后能当大官的人,然后赶紧嫁给他,那要多大的官呢?至少也得五品。
如果没有这种本事,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看呢?其实也不是,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自己生个以后能当大官的儿子,有了当大官的丈夫或者儿子还不够,还差最后一步,你的丈夫或者儿子再做官期间,你得劝导他好好做官,得有政绩,对国家对朝廷得有贡献,而且还得是功绩超群。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就坐等皇帝加封,皇帝哪天一高兴,就会加封你为诰命夫人,母凭子贵,妻凭夫贵,你的丈夫或儿子是几品的官,那你就是几品的诰命夫人,是一品诰命夫人的话,甚至可以和后宫的四妃平起平坐,地位极高,可以说达到了女人的巅峰时刻。
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
“诰命夫人”,是明、清两朝对受到皇帝诰封的二品以上官员的妻子或母亲的特有称呼。
对官员的妻子或母亲进行封赠,始于宋代。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徽宗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曰国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硕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
- 使相、三公、三师、王、侍中、中书令等任宰相之职之母或妻可封一等“国夫人”。
- 枢密使、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节度使等未就任宰相职的二品官员以上之母或妻可封二等“郡夫人”。
- 权六曹尚书、御史中丞等未就任宰相职的三品以上官员之母可封三等“淑人”或四等“硕人”。
- 太中大夫、中大夫、将作监等未就任宰相职的四品以上官员之母或妻可封五等“令人”。
- 中散大夫、团练使、马军都指挥使等五品以上官员之母或妻可封六等“恭人”。
- 朝奉大夫、奉直大夫、国子司业等六品以上官员之母或妻可封七等“宜人”。
- 朝奉郎、符宝郎、殿中侍御史等七品以上官员之母或妻可封八等“安人”。
- 通直郎、宣议郎、太常博士等八品以上官员之母或妻可封九等“孺人”。
明代建立后,延续宋对外臣妻或母的封赠制度,并将其加以完善。自明代开始,几品官员的妻或母能获封几品的命妇称号被明确规定,《明史•职官志》言:“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即一品妻或母可封“一品夫人”,二品妻或母可封“夫人”、三品妻或母可封“淑人”、四品妻或母可封“恭人”、五品妻或母可封“宜人”、六品妻或母可封“安人”、七品妻或母可封“孺人”。此外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八品妻或母可封“八品孺人”、九品妻或母可封“九品孺人”。
同时,明代还规定对一至五品官员的妻或母行封赠,用“诰命”;六至九品官员的妻或母,用“敕命”。比如朝廷要对一品官员的妻进行封赠,那就是以诰命的形式,诰封其为“一品夫人”,而这就是“诰命夫人”一说的由来。
除此,明代除规定了几品官员妻或母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封号,及以什么样的旨意去册封外,还对封赠的次数、对象、品级、条件等一些事情进行更加细致化的规定:
- “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若一位三品官的母亲获得朝廷的封赠,若她的丈夫在,则封号为“夫人”,反正若不在,则封号为“太夫人”。
- “凡封赠之次,七品至六品一次,五品一次,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即规定了官员可以荫庇母或妻的次数,明代的官员,至升到一品时,他最多只能让妻或母获得5次封赠的机会。比如一个官员他在七品时立下大功,而后被皇帝下旨封赠其妻或母为孺人,那么在升到五品前,他的妻子或母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再得到封赠的机会,直到他升到五品,然后再立下大功,他的妻或母方有机会再次得到封赠。
- “三母不并封,两封从优品”。首先,嫡母、继母、生母不能同时得到封赠,嫡母亡,继母在,则册封继母;继母、生母同时在,则只有一人可获得封号。其次,若一位母亲的两个儿子同时立下大功,则在册封时以品级高的为主,比如长子是四品官,次子是二品官,册封时则封赠其母为二品夫人。
- “父职高于子,则进一阶”。如若一位女子因其儿子得到封赠的机会,同时她的丈夫也是有品级之人,且品级比儿子还高,那么这位女子的封号就可以自动进一级。比如她的儿子是五品,丈夫是三品,则她的封号就由本来的五品“宜人”升为四品“恭人”。
- “父应停给及子为人后者,皆得移封”。就是若命妇的封号不得世袭,命妇死后,封号自动消除。同时,如若命妇再嫁,或是让她得到这个封号的儿子被过继给他人为子,那么封号也会被取消。
- “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嫡母在,则生母不得封;生母未得封,则妻子不能封。
- “妻之封,止于一嫡一继”。如果要册封他的妻子的,就只能是嫡妻和继妻。
由以上这些规定可知,明代对官员的妻子或母亲的封赠是很严格的。首先,官员要想让妻子或母亲获得封赠的机会,就必须有立功的表现,或考评得优等,或治理地方有功,或领兵作战有功等等,只有这样皇帝或者朝廷才会考虑给予其妻或母封号。其次,一般情况下,除非皇帝特恩,不然官员终其一生,哪怕是升到最顶级的一品高官,他最多也就只能让其妻或母获得五次封赠的机会,且还必须是有五次立功的表现。
再是,封赠谁不是由官员自己说了算,而是有着严格的制度决定着谁能得到封赠。如若官员的父亲的嫡妻还在,则生母不得封,必须是嫡母先封,之后再有获封的机会,才能轮到生母。再如官员的妻子只有嫡妻和继妻有获封赠的资格,其他妾室一概没有资格,若她们想要得到封赠的机会,只能是借助她们的儿子。
综上所述,“诰命夫人”,简单的说就是一位官员在升到升到二品以上,立下大功后,皇帝诰封其妻子或母亲的封号,其品级与丈夫的品级一致,丈夫若是二品,则为二品诰命夫人;一品,则为一品诰命夫人。
明、清两代,对于封赠官员家属一事是十分谨慎的,可以说是非功绩超群者,非皇恩浩荡者,非劳苦功高者不得封,尤其是诰命夫人,更是非皇帝宠臣不得封。
诰命夫人到底有什么特权呢?
首先,作为二品以上的“诰命夫人”,她最为显赫的权力,就是可以在重大节庆日子前往后宫,参加由皇后亲自主持的宴会 。想想看,可以被一国之母的皇后宴请,且还能与她面对面的进行座谈,这就跟臣子被皇帝宴请一样荣耀啊!可谓是无上的荣光啊!
其次,诰命夫人可以得到与丈夫一样的由朝廷发放的俸禄,且在天子纳皇后、立太子、天子上尊号等重大活动时,她可跟随丈夫前往参加,并进表笺。可以这么说,只要有诰命夫人这个封号,朝廷所举行的一切重大活动,她都有权参加,且排位比低于自己品级的官员要高,并可与其他诰命夫人一起,向皇帝上贺表。
最后,诰命夫人犯罪,地方官员无权处置,只有上奏皇帝、皇后,由他们发落。而即使皇帝、皇后决定要处置她,要先剥夺其封号,然后地方官才有权惩办她。
当然,诰命夫人虽有特权,但却并无权力,身为女子的她,是既不能干政,也不能出来从政,只能是在家老老实实的相夫教子,虽有些特权,但碰到硬骨气的官员,即使是七品芝麻官,也丝毫不怂她。
不过呢!诰命夫人毕竟是皇帝亲自册封的,是朝廷名正言顺册封的二品以上的品级,象征的是皇帝的恩宠,朝廷的重视,因此明、清两代官员都希望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妻子被册封为诰命夫人,以此光耀门楣。比如康熙朝盛京提督周培公,他在替康熙招降王辅臣后,康熙问他要什么奖赏,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能诰封自己的母亲,最后他的母亲就被诰封为贞烈恭人。
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封号有多大权力?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诰命夫人”就是诰封的命妇,就是皇帝下旨册封,朝廷认可的“外命妇”。一般都是朝廷重要大员们的嫡妻或者母亲。也就是说能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的一般都是自己的儿子或者男人牛逼,自己才赢得如此荣誉。
因此“诰命夫人”是没有任何实质性权利的,只是一种荣誉和福利的象征。
在朝廷效益好,“诰命夫人”的丈夫或者儿子仍然有实权得宠的时候,每年俸禄和过节福利都不会少,这些都是由朝廷买单。关键是碰上重要节庆,还有机会跟着老公或者儿子进宫参加活动,连吃带拿。
而且在宗族里,“诰命夫人”有权力把画像挂在宗祠里,接受后人香火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国是一体的,历史很多朝代都是以“孝”治国。因此传统社会其实非常讲阴阳平衡。
虽然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对女人要求“三从四德”,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在家里,由于“母以子贵”,却是典型的母权社会,由于古代女性生命要长于男性,一般情况下都是家有老母。而老母亲在家里,那就是天。所以无论是《杨家将》里的佘太君;《红楼梦》里的老祖宗史太君,都是家中的灵魂,和绝对权威。
所以一个女人要是被封为诰命,基本上不是因为自己有权力或者有能力,而是因为“母以子贵”、“妻以夫贵”。
《雍正王朝》里,苏舜卿原本一个青楼头牌,乐籍身份,正是因为新科探花刘墨林因为救弘历,无辜牺牲,朝廷出于补偿与愧疚,最终被册封为诰命夫人。
在诰封制度下,“诰命夫人”也是等级分明的。这些夫人们死后,诰命封刻在墓碑上,历经成千上百年,都让人感受其生前的荣耀。
如被册封,一、二品官员的正妻为“夫人”,其嫡母为“太夫人”;三品官员的正妻为“淑人”;四品官员的正妻为“恭人”,五品官员的正气为“宜人”,六品官员的正妻为“安人”,七品及以下官员的正妻为“孺人”。
所以看以前的墓碑,很多普通老百姓家的女性长辈的墓碑都是某老孺人,其实根本没有诰封,说白了就是一个面子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