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前,为什么也杀死光绪皇帝呢?还指派个小孩儿做皇帝,什么用心?

咸丰帝奕詝是清朝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皇帝,而在其驾崩之后,晚清虽然还有皇帝,但真正的皇权都集中到了慈禧太后身上,尤其在同治与光绪两朝,载淳与载湉形同摆设一般。慈禧太后临终之前,册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并且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在慈禧太后薨逝之前,光绪帝也意外突然驾崩。

为何正值壮年的光绪帝会突然崩逝在慈禧太后之前?为何慈禧太后要册立溥仪这么个小儿为新君?这些都是比较令人疑惑的。当然,光绪帝虽然确实是因砒霜中毒而崩,但并没有证据证明这是慈禧太后动的手,而立溥仪为新君,其实也是慈禧太后深思熟虑之后的考量。

作为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的载湉,按照血缘来说他既是慈禧太后的夫家侄子,也是其亲外甥,载湉应该叫慈禧太后姨妈或者婶婶。然而自从被抱入宫廷之后,载湉就变成了慈禧太后掌中之物,虽然载湉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大事小情全都由慈禧太后说了算。

公元1908年11月14日,载湉驾崩,如果仅仅是载湉驾崩其实也没什么,但巧合的是第二天慈禧太后也薨逝了,而且按照后来的检测,光绪帝的头发里含有砒霜,也就是说光绪帝突然在慈禧太后死前一天崩逝并非巧合,而是人为。而到底是谁害了光绪帝,实际上有慈禧太后、李莲英与袁世凯三种说法,并不能说就是慈禧太后所为。

关于光绪帝死因,在正史之中没有只字片语的记载,而还有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光绪帝在驾崩前已经缠绵病榻许久。载湉自幼入宫战战兢兢,平时本来就身子骨非常差,尤其是在被幽禁瀛台之后,其健康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在其驾崩前一年,光绪帝就在不断服用中药治疗,而这就不可避免会导致光绪帝会慢性砷中毒。

所以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种设想,那就是光绪帝载湉的崩逝,其实就是因为常年生病与服药过度导致的慢中毒,在慈禧太后薨逝前一天驾崩,其实也就是个巧合。虽然这是个小概率事件,而且充满了谜团,但也不能排除的确有这种可能。

而册立溥仪为皇帝,慈禧太后也有自己的考量。慈禧病重之时曾召见张之洞告知打算册立溥仪,而张之洞认为“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而慈禧的回答是“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同治帝驾崩后按理该立嗣继位,但最终却立了与其同辈的载湉,如今载湉又绝嗣,要是再立载沣实在愧对同治帝载淳。

实际上,慈禧太后健朗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觉得光绪帝不听话,打算废黜光绪帝而改立大阿哥溥儁为新帝,溥儁是端郡王载漪的次子,其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原本都准备在庚子年举行光绪帝让位仪式了,结果遭到各国反对而停止,溥儁也最终潦倒。

而溥仪则是慈禧太后的另一个备选,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慈禧太后心腹荣禄的女儿,从小就在慈禧太后的身边长大,所以关系亲密得很。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病重之后,慈禧太后就下令将溥仪抱入宫中抚养,与当年抱养光绪帝的流程如出一辙。

慈禧太后册立溥仪,一来能够让其继承皇统并兼祧同治帝、光绪帝两房,同时其亲侄女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处境也不至于当年孝哲毅皇后那么尴尬。而且当时慈禧太后也没以为自己会那么快离世,册立溥仪,让载沣称摄政王,同时由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垂帘,大权还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慈禧死前,为什么也杀死光绪皇帝呢?还指派个小孩儿做皇帝,什么用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俗话不俗。

慈禧太后非常典型的家族性管理方式,所有重要的职位基本都和她有关系,绝大部分有血缘关系。也有不少权臣和慈禧也是干亲戚,总之一句话,没有亲戚关系进入不到大清朝中央的核心决策层。

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溥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嫡福晋是权臣荣禄的女儿,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光绪皇帝也是溥仪的伯父;戊戌变法后企图替代光绪的溥儁则是慈禧太后二哥叶赫那拉.桂祥女儿的儿子。和慈禧没有点亲戚关系是做不了大清皇帝的。

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就已经下决心换掉光绪了。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后训政,她和荣禄秘密协商将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儿子溥儁立为太子,继而接替光绪的帝位。溥儁成为同治皇帝的继子,获得合法的继承人身份。(爱新觉罗.溥儁照,差一点代替光绪皇帝)

端郡王载漪的妻子是慈禧的侄女,又准备立儿子溥儁做皇帝。父子二人立马炙手可热,大批的朝臣都涌向端郡王府。慈禧打算在1900年的元旦让光绪皇帝“禅让”,没想到列强都不同意,只好作罢。

慈禧太后恼恨外国干涉大清的内政,于是鼓动义和团打击外国传教士势力。义和团失败之后,载漪被指为“祸首”,载漪和儿子溥儁被流放新疆伊犁。一场轰轰烈烈的废立皇帝之事落幕了。端郡王的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这使得慈禧重新寻找光绪的接班人。

假如慈禧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执政,对慈禧一派的一大批人肯定被报复,这是毋庸置疑的。估计慈禧死无葬生之地,那还来什么风光大葬。(光绪帝墓葬内图,经过科学检验,确实是被砒霜毒死的)

慈禧太后临终之际,命令手下人用砒霜毒死了光绪皇帝,而且比光绪皇帝晚死了22个小时。毒死光绪一事已经被考古研究证实,下手的肯定是慈禧。(苏完瓜尔佳.幼兰照,荣禄的女儿,慈禧的干女儿,醇亲王载沣的嫡福晋,溥仪的生母)

慈禧太后替代光绪的政治谋划。

慈禧太后身边有一大群亲信,选择谁作为光绪的继承人关系到自己这一帮人的将来,即便慈禧不下手毒死光绪,那帮亲信也不放心。

慈禧太后选择光绪的继承人,一定要放心,而且是幼帝,便于操控。荣禄在1903年去世,他的女儿瓜尔佳.幼兰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经常出入宫廷,伺候慈禧,非常满意。慈禧太后也有意在满清权贵中寻找一位合适的夫君。

1902年,慈禧相中了19岁的醇亲王载沣,18岁的瓜尔佳.幼兰于这一年嫁给了载沣。当时的婚礼非常隆重,慈禧太后有意提高两个人成婚的规格,高于亲王的待遇,低于皇子。载沣也在朝政之中混的风生水起。

1906年2月7日,溥仪出生,他给自己的父亲好像带来了好运。这一年,载沣担任了京城健锐营的军务,负责相当一部分京城的安全。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满八旗中正红旗的都统,荣禄的很多职权都授予了他,但是他还没有进入军机处。(醇亲王载沣和溥仪、溥杰照片,稍大的幼童是溥仪)

1907年5月,载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开始在军机处锻炼,他已经进入了大清的核心管理层。爱新觉罗.溥仪的诞生,让慈禧太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自己去世之后的皇帝就是年幼的溥仪了。1908年的正月,刚刚锻炼了几个月的载沣正式成为军机大臣。

慈禧知道,假如自己病危的情况下,先下手毒死或者其他方式弄死光绪,然后她再主导新皇帝即位的大事。人选已经有了,是溥仪,不过慈禧太后也不太放心载沣,载沣当时也就25岁。

慈禧太后病重的时候,载沣、张之洞等大臣在旁。慈禧的具体安排是,让溥仪同时入嗣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溥仪过继给这两个没有后代的皇帝,专业一点就是“兼祧”。

当初让光绪皇帝即位,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不小纷争,御史吴可读自杀劝谏慈禧,慈禧太后承诺:

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

光绪皇帝有了儿子之后,要把儿子过继给同治皇帝,这样光绪的儿子才能继承帝位。光绪皇帝没有后代,溥仪过继给光绪皇帝,也就同时过继给了同治皇帝,基于这方面的考量,溥仪是“兼祧”,接续的是前两任皇帝的香火。

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任监国摄政王,而光绪皇帝的皇后升级为隆裕太后,是溥仪的嫡母,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二哥桂祥的女儿。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牵制载沣,不能让他一头做大。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让幼童即位,了却了自己的身后之事,自己的亲信都有所依靠,可以安心离去了。

慈禧死前,为什么也杀死光绪皇帝呢?还指派个小孩儿做皇帝,什么用心?

慈禧在清末史上,曾经是被很多人唾骂的历史人物,但是这十余年中,又有很多写清史的人为她唱赞歌——但是,即便是这些唱赞歌的人,其实心里也明白:自己这么写无非就是为了有新意,能赚钱出名而已。如果真把自己写的谎话当了真,那他一定是痴呆了,搞不懂真话和假话的区别了。

但如果能说真话,总归还是有一些人愿意说的。司马就是其中一个,所以你可以在文末留言骂我,无论你骂与不骂,司马总是要说真话的。

想当年,慈禧从诸多候选人中选中光绪做皇帝之际,她显然是喜欢这个小孩子的。而稍后,她对这个男孩子的培养,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心,事实上光绪帝真的得感激她,可以说她和他之间,确实有一种类似母子之间的情感。

但是,慈禧除了是一个女人之外,还是一个真正的权谋家(当下这类玩权谋的人大受吹捧,慈禧之外还有司马懿、芈月等等,越是心狠手辣越是受大众的欢迎,这背后的心态,其实就是羔羊崇拜恶狼的心态,但实际上,你崇拜恶狼,难道恶狼就会放过你了吗?)。

对于慈禧而言,权力显然比亲情更重要,当年她能干掉丈夫指定的辅政大臣,能整小六、暗算慈安,难道说她就跟那些辅政大臣,跟六王爷,跟慈安有不共戴天之仇吗?

同样的道理,慈禧最后整死光绪帝,也未必就是她有多恨光绪,只不过一切的一切,全在于利害二字。

而反过来看光绪,他就没有老佛爷那种深入骨髓的阴狠毒辣(不要以为找个外貌慈祥的老太太来演慈禧,慈禧就不毒辣了),实际上他打小就生活在这个老婆子的阴影笼罩之下,慢慢养成的懦弱个性,真的是很难改变的。

所以,虽然他做了皇帝,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翻盘清算——倘若他读史记,就该明白当年嬴政是如何对付他娘的,嬴政他娘只是淫而已,而老佛爷却是要把他当作手掌里的面人——实际上,光绪要明白:他如果想安安稳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就一定要以残酷无情的手段,将慈禧的势力完全清除才行。

但是,光绪犹豫不决,他既想当一个真正的皇帝,又不敢清除慈禧的势力,甚至不敢或是不懂如何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慢慢地把实权拿到手里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而在实权到手,朝廷上的太后派陆续靠边站,忠诚于皇帝的大臣成为主流之后,你光绪愿意变法就变法,愿意守旧你就守旧,那都是你的事。

但是,在实权没到手之前,你说要变法,那简直就是白扯?因为大臣都听太后的,而太后很自然地会认为,儿皇帝居然要变法了,变什么法,不就是要把老佛爷的法变成你的法么?

也就是这一刻起,光绪的命运完全改变了。

事实上,如果光绪真的要变,更应该依靠的是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些人,他们是实干家。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光绪拉拢他们,他们是愿意忠于皇帝的。因为光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年轻。别的不用说,你就耐心足一点,慢慢地把慈禧熬死,剩下的不就是你光绪说了算么?

然而,光绪冲动了,着急了,而且一着急就选了顶没谱的康有为,

所以,慈禧摆摆手,便把光绪给拱倒了,这时候你说她没有杀掉光绪的心,只能说你太天真。不杀,只是因为不能杀。外国人瞧着呢?大清国的子民都瞧着呢!

但到了最后一刻,慈禧再不杀光绪,那就忒不合理了——因为如果不杀,光绪迟早能做真正的皇帝,那时候,就算光绪不清算慈禧,手底下一帮大臣也会很积极地起哄。

而杀了光绪,又该立谁为君呢?立个成年人好不好,慈禧说不好,还得小孩子,为啥呢——因为如果是成年人,他必然知晓光绪为啥死,也必然会站在同样的立场之上,同情光绪,唾骂老佛爷。

所以,千算万算,慈禧唯有一招,那就是再立个小孩子皇帝,等他长大之际,都猴年马月了,谁还会矫情当年那些后宫恩怨呢!

人心,是多么恶!从来不曾改变过。

慈禧死前,为什么也杀死光绪皇帝呢?还指派个小孩儿做皇帝,什么用心?

1908年73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此时的光绪帝只有37岁。慈禧太后知道正值壮年的光绪帝在自己死后一定会反攻清算的,因此只有毒死光绪帝才能确保自己死后还能享受皇太后的荣耀。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与慈禧太后关系恶化

光绪帝一直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压制,从登基开始就没有实权,慈禧太后也不甘心把权利交给光绪帝,因此两人的关系本身就很微妙。

戊戌变法中光绪帝夺权的行为彻底惹怒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轻松兵变把光绪帝囚禁起来,失去了自由的光绪帝自然对慈禧太后满心的怨恨。

带走光绪帝也是为了自己的荣耀

1908年慈禧太后病重,但光绪帝还年轻,她知道自己死后,光绪帝必然亲政,而对自己的清算也会随之而来。

光绪帝恨透了慈禧太后,而老佛爷也不愿意自己孤独离去,因此老太后决心毒死光绪帝这样就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只可惜光绪帝死后,年幼的溥仪继位,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日薄西山,仅仅过了两年国家就灭亡了。

总结

权利之争让如此母子二人反目,慈禧太后对权利的热衷超过了她对子女的爱,更何况光绪帝不是亲儿子只是亲外甥,所以为了专权为了荣耀,慈禧太后可谓是不顾一切了。

慈禧死前,为什么也杀死光绪皇帝呢?还指派个小孩儿做皇帝,什么用心?

后世的崇陵发掘鉴定了光绪的死因是砷急性中毒,他的死亡应该是口服大量砒霜类毒物造成的。慈禧死前曾赐光绪一杯酸奶,此后便传出光绪驾崩的消息。

慈禧杀死光绪非常符合两人的关系脉络以及慈禧的性格特征。

首先,两人积怨甚深。光绪继位后,慈禧一直垂帘听政,到光绪十八岁,慈禧表面上归政,实际仍大权独揽。戊戌变法是光绪走出的一步很重要的试探底线的行为,希望能实质性掌握权力,也很有成为一代圣君的壮志豪情。在一百天的时间里,发出一百多份诏书,几乎一天一道,可见冲劲有余而理性不足。变法受到慈禧掣肘后,未能隐忍,而是秘密召见袁世凯,欲求用激烈手段破局,维新派因此计划软禁甚至杀死慈禧,更导致慈禧怒不可遏。

结果当然是彻底失败,变法被全面颠覆,光绪本人也被囚禁瀛台,其最宠爱的珍妃也被残杀。十年悠悠岁月,虚度光阴而壮志未酬、故旧不能保全的遗憾深藏心底,这种遗憾必然转化为对敌人的滔天恨意。即使其本人没有这么想,他的敌人也一定这么怀疑。

其次,慈禧强烈的权力欲使其谋求自己死后的定位。慈禧一生三次政变,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干冒奇险,这种人绝不允许光绪利用年龄优势,取得最终的胜利,哪怕是自己死后也不行。

另外,慈禧掌权四十多年,亲信无数,如果光绪在她死后亲政,必然彻底清算,不但自己的政策被颠覆,这些亲信故旧也必然被杀被贬,这也是慈禧绝不能容忍的,因为这必然影响到自己死后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这也可以解释她临死前为什么指派小孩儿做皇帝,除了血缘,最重要的是年幼的皇帝不能做出决定,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去培养自己的亲信,一切都还得听慈禧培植起来的势力,只要自己的势力仍然掌权,慈禧自然身后无忧。

慈禧死前,为什么也杀死光绪皇帝呢?还指派个小孩儿做皇帝,什么用心?

有这么一个词儿,叫做--秋后算账,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之间,不是那种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俩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有仇”。

仇从何起
  • 来龙去脉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之间的“仇”,要从光绪帝的继位说起。同治帝驾崩之后,没有子嗣继位,于是,就有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以及一大波当时清朝的权贵人物扎堆开会,商量皇帝的人选,最后定了载湉继位,也就是光绪帝。

人选是慈禧太后力荐的,选择光绪帝继位,主要是因为他和同治帝是一个辈分,光绪继位,慈禧太后依然是太后,而且光绪帝继位时,年纪尚幼,慈禧太后可以名正言顺的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把控朝局。

由此,光绪帝就成了一个坐在龙椅上的名义上的皇帝,没什么实权,处处受慈禧太后制约,就连长大之后亲政,朝政上的事儿都要先和慈禧太后打招呼,得到准许之后才可实施,这就让光绪帝过的无比憋屈。

一个年轻的皇帝和掌握实权的太后,就这样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过着,光绪帝想反击,想要拿回属于皇帝的权力,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啊,光绪帝斗不过慈禧太后,他连自己的班底都没有。好不容易想要通过“维新变法”操作一下,结果在慈禧太后干涉后,发生了“戊戌政变”,结果就是光绪帝被囚禁。

  • 因:
光绪帝遭受了上述事件之后,就处于一种低落状态了,也没办法再去对抗慈禧太后了,除非慈禧太后过世,然后他再重新翻盘,要是按照年龄来算,光绪帝确实有优势,若是他熬过慈禧太后,那翻盘不是没可能。
  • 果:
现实是残酷的,光绪帝在慈禧太后之前就驾崩了,而且,

据考证,光绪帝死于中毒,是被人谋害的。有能力、有动机谋害光绪帝的人不多,慈禧太后恰好就属于这一类,毕竟光绪帝没实权不假,可是他毕竟是皇帝,不是谁想下毒就下毒的,可是慈禧太后有这个能力,而且她也有这个动机,毕竟她和光绪帝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了。慈禧太后也担心光绪帝重新掌权之后,来一场“秋后算账”,到那个时候,慈禧太后的安排就只能任由光绪帝操作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原因也不难理解。

首先,光绪帝没有儿子,这是原因之一。

慈禧太后比较喜欢一小姑娘,还收养在宫中过,这位被慈禧太后偏爱的小姑娘就是苏完瓜尔佳氏,也就是溥仪的生母,当初苏完瓜尔佳氏和载沣(溥仪生父)的婚约,都是慈禧太后指定的;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溥仪的当时的年龄也不大,和当初光绪帝继位时差不多,而且溥仪还是光绪帝的侄子,辈分上也符合规矩。这样的条件下,慈禧太后选定了溥仪继承皇位,并过继给同治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