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您怎么看?
对于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藩王制度这件事,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或者说朱元璋不该狠心的时候太狠心,该狠心的时候却又在自欺欺人。明朝的藩王制度,在明朝初期引发了靖难之变,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南明时期,又引发诸王内讧,无力团结抵御满清;纵观整个明朝,藩王制度的延续,给明朝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与负担。
第一,朱元璋的知错不改,盲目自信分封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在历史上,分封制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汉朝初期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等,归根究底其祸端的源头都来自于分封制的缺陷——藩王力量做大,最终势必尾大不掉威胁到皇权,最终的结局就是,轻微点就是宗室相残,严重点就是天下大乱到灭亡。
朱元璋不知道这回事么?当然知道,就算朱元璋没啥文化,可他手下有的是饱读诗书的能人,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分封制会带来哪些祸端。当年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的时候,叶伯巨就曾经直言上疏陈述分封制的各种弊端,结果朱元璋非但没听进去,还给叶伯巨给弄死了。
对于汉朝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这样血淋淋的教训,朱元璋是怎么看待的呢?朱元璋认为当年七国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打死吴王世子,不顾亲情在前,所以导致吴王后来作乱;八王之乱是因为晋朝的继承制度过于混乱,而且有妖后贾南风外戚干政,最终把晋朝弄得一塌糊涂。在朱元璋眼里,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祸根不在分封诸王,而在其他。
那么,朱元璋又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确立的藩王分封制度的主要规则就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也就是诸侯王虽有名义上的封地,却并没有实际的领土与人口,所有诸侯爵位都跟皇位继承一样,严格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诸子降爵分封,诸侯的供养俸禄都由朝廷供应。朱元璋想尽办法来弥补他所认为的藩王制度的各种缺陷,想要借此消弭分封制可能带来的危害。
第二,朱元璋一手改造出来的藩王制度到底带来了啥虽然朱元璋认为汉朝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都是可以提前规避的祸端,很可惜,他想多了。太祖在世的时候明朝藩王的确没出什么乱子,可其刚驾崩没多久,明朝就发生了能够与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一起列入分封制带来的灾难事件的“靖难之变”。
明朝诸侯国虽说没有国家这样的实体,可为了防御北方的边患,明朝不少藩王都手握重兵,后来发动靖难之变的燕王朱棣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藩王手握兵权,朱元璋自然还不觉得有啥,可能还洋洋得意,认为都是自家人,可建文帝朱允炆可就不这么想了。自始至终,朱允炆都认为藩王手里的权势太过,对皇权实在是个莫大的威胁,所以一上任就着手削藩。
所谓覆水难收,当年交到诸侯手里的权势,再想收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面对皇帝执意削藩,诸王当然不会乖乖听话,燕王干脆就直接反了,赶走了侄子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不仅仅是江山最终易主,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被赶走,靖难之变间接带来的影响更多,比如为了夺位,朱棣大量抽调北方精锐,诸多边防的卫所空虚难守,最终导致北方边线被迫后撤,为了稳住江山,朱棣迁都北京亲自戍守,最终粉饰粉饰说好听点,变成了“天子守国门”。现在有人一说起明朝就是什么天子守国门,可明朝北京当年又是怎么变成国门的,有人却只字不提。
朱元璋也是穷苦出身,无论是想将兵权啥的掌握在自家人手里也好,是想让自家子孙世代享受富贵也好,这都是朱元璋执意重新恢复分封制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尚在人间的时候,这些目的都确实实现了,可其一死,明朝藩王制度的大量弊端,就像是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下子就关不上了,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
第三,藩王制度带来的危害总结一下,当年朱元璋一意孤行建立的明朝藩王制度的危害,首先就是对于财政的巨大消耗。明朝藩王尤其在靖难之变后,开始变得有名无实。藩王们在各地的封地,不能参与政事,也不能参加科举,士农工商一律不准,更不能轻易踏出封地,最终,藩王们最重要也为数不多的消遣娱乐活动,就只剩下了繁衍后代跟寻欢作乐。
宋朝的宗室地位其实很低,但可以经商、参加科举等等,非常自由,而明朝就完全相反,说难听些就是完完全全光吃饭不干活,而且这样的群体还在不断扩大。清朝除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寻常宗室诸王都是降等承爵,亲王位传一代就成了郡王,而明朝是亲王传给嫡长子还是亲王,其他嫡子是一群郡王。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明朝宗室吃空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明朝两百多年里,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到底繁衍到了个什么样的规模,实在是不敢相信。明朝本来就比较穷,其赋税算得上历朝历代中相当低的,而且其金融系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崇祯帝手里有很多的白银,可依旧拿不出钱来补充军饷。明朝宗室这么大一群吃白饭的蛀虫,对于明王朝来说,实在是个非常巨大冗沉的负担。
藩王制度的最后一个祸害,就是明朝正朔灭亡之后,南方残存下来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当时的南明仍旧拥有相当完整的国家机器,情况比当年的南宋不知道好多少,可问题是崇祯帝自尽也没说让谁继位啊。这下子好了,南明诸王纷纷自立,北边的李自成和满洲还没来,南明内部宗室诸王自己先干起来了,最终,本来可能还能救一下的明王朝,彻底没救了。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您怎么看?
我们常会说以史为鉴,但是真要做到以史为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历史上很多政策的推出,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或是出于统治者的需求,而在很多时候这些政策也是有利有弊的,难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再次恢复了分封制度,就属于出于统治需求而推行的政策,和明朝情况类似的是汉朝,刘邦才建立汉朝时,手下聚集着大批的骄兵悍将,朱元璋也是经过元末农民起义的选拔后,手下聚集了众多能人异士。
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为了获得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分封异姓王,对这些人的管束能力是有限的,而朱元璋则是统领手下的部将们打下了天下,他对这些人是有较强控制能力的,只是在大明建立后,高官厚禄,手握重权让其中部分大臣日渐骄纵。
开国皇帝有一个很尴尬的地方,那就是政权建立不久,统治并不稳固,朱元璋也面对着这种局面,大明建国之初,北元的残余势力,一直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朱元璋作为皇帝肯定不能继续到处南征北战,所以他不得不依赖这些大臣们。
但是这些大臣们手握重兵,朱元璋也不放心他们,功高盖主一直是皇帝们最忌讳的一件事,那么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刘邦和赵匡胤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选择,刘邦最初迫不得已分封了异姓诸侯,西汉建立后,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制衡异姓诸侯王,后来借吕后之手,或是亲自上阵铲除了这些异姓诸侯国,赵匡胤则是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完成了集权的目标。就效果而言,当然是赵匡胤的做法更好,但是效果好不代表对所有人适用。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主要是把石守信这些禁军将领的兵权给收回来,但朱元璋面对的情况是徐达,冯胜,蓝玉这些戍边将领们手握重兵,他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收回他们手中的兵权,更何况收回了他们的兵权,北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又该怎么办呢?所以朱元璋只能采取杀鸡儆猴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才有了胡惟庸案。
朱元璋也知道,杀功臣这种事情不是长久之计,并且容易受人诟病,把胡惟庸,李善长弄死后,对其他的大臣们也是一种警示,但这并不能让朱元璋彻底的放心,这就让朱元璋产生了分封皇子们的想法,外人靠不住,自己的儿子们总信得过吧。
不过搞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会导致七国之乱这样的恶果,朱元璋不会不明白,但当时的情况是,太子朱标在诸位皇子中颇有威信,完全可以掌控住局面,而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就有理由将这些将领手中的兵权逐渐收回来,交给皇子们来掌控,也可以制衡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大臣们。
明初藩王封地
至于分封制存在的弊端,后世的皇帝们,完全可以效仿汉武帝,实施推恩令,逐渐集中皇权,虽然要耗费不少的时间,但是也可以实现和平过渡。所以朱元璋恢复推恩令,是符合他当时的统治需求的,只可惜朱标的突然离世,再次打乱了朱元璋的布局。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您怎么看?
藩王制度的出现,明显是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草根帝王不自信的表现。同样缺乏自信的还有晋武帝司马炎,自己得国不正,生怕篡位的事情继续发生。
而实行藩王制度,不光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这三个王朝,无一例外,都付出了惨痛代价,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朝有靖难之役。
在这三位帝王实行藩王政策时,不知道有没有想到后代感受。汉朝藩王问题连续困扰好几代;晋朝八王之乱直接耗尽国力,导致西晋迅速灭亡;时隔千年,朱元璋却没有吸取教训,靖难之役更是无异于改朝换代,要不是朱棣迅速解决战斗,成功后精心治国,恐怕朱元璋真的要留下千古骂名了。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您怎么看?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分封制度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动摇中央的统治。朱元璋的历史课学得还是不错的,可是他依然实施分封制度,大封藩王,这难道是历史的后退吗?
朱元璋分封的原因明初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度,大封诸王,主要目的有几个:首先,出于防御蒙古军队的考虑,当时蒙古在北方对明朝的依然虎视眈眈,对明朝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第二,出于对大将的防范,需要将军权从宿将的手中转移到自己信任的儿子身上。第三,加强中央集权,配合宰相制度的废除,将权臣的大权牢牢握在手中,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总而言之,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藩屏帝室”。朱元璋不知道分封的危害吗?并非如此,他曾经和太子朱标讨论过七国之乱,朱元璋问太子,七国之乱谁的错?朱标说:“是七国的过失。”而朱元璋却认为是君主的过失,因为天子太过薄情寡恩,不知道敦睦九族,轻易削减诸侯的土地,酿成了无法弥补的事故。
朱元璋分封的具体情况朱元璋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他一共进行了三次分封,第一次在洪武三年,其后是洪武十一年和二十四年。总共分封了24个儿子和1个侄孙。其中,以北方九王最为重要,也就是在北边,令诸王坐镇军事要地,“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秦王驻西安、晋王驻太原、燕王驻北平、代王驻大同、肃王驻甘肃、辽王驻广宁、庆王驻宁夏、宁王驻大宁、谷王驻宣德,九王形成了一条严防北方蒙古入侵的有力屏障,军事意图明显。
藩王的实际权力由于藩王有拱卫王朝的功能和义务,他们的实际去权力就不可能小。军事权力上,亲王可以拥有护卫,且护卫的人数比较多,每府护卫大约有3千左右。亲王可以带兵打仗,成为军事统帅。秦王、晋王、燕王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同时,诸王还可以管理地方的事务,调遣封地的布政司官员。经济上,诸王也享受着较好的待遇,他们拥有诸多的田产。
朱元璋对诸王的防范朱元璋对分封的危害是清楚的,所以朱元璋在设计制度的时候,也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防范诸王。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皇明祖训》的修订上,祖训的首章要求诸王遵守藩辅之礼,告诫诸王不得觊觎皇位,对于皇命中“不合理”的要求可以拒不执行,这实际上赋予了诸王一定自主权,为后来埋下祸端。《皇明祖训》的“礼仪”篇共16条,其中有13条就涉及了诸王;“法律”“职制”篇都有15条,全部是关于诸王的权力和义务的。祖训先后修订了58次,反映了朱元璋在对待诸王问题上的反复考量。为了防范诸王,朱元璋在礼仪上增加了保护朱允炆的内容,限制诸王的人事和司法权,诸王之间不能见面,行动也遭到限制,但是为了补偿,强化了诸王的利益。
然而,朱元璋千算万算,他制定的防范措施在靖难之役上显得不堪一击。历史证明,只要诸王的军事实力还在,威胁就不可能解除,礼法制定得再严密,也是墙上的风景。总而言之,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弊大于利!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您怎么看?
朱元璋太痛爱他的孩子们了。把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全都封王。亲王的俸禄是每年1万石,而一品官的俸禄一年才1000石,亲王的俸禄是一品官员的10倍!而县令的俸禄一年才区区90石。
亲王们享有各种特权。朱元璋也会时不时教育他们要勤俭节约、爱惜人民,但真的犯了错误,并不会像对待大臣一样刑罚伺候。最关键的是,亲王们还掌握兵权,负责守卫战略要地。
可见朱元璋从制度设计上就对武将不太信任,只有把朱家的血脉子孙都派到全国各地去镇守,把军队都掌握在亲儿子们手里,他朱元璋才感到放心。
洪武朝是明代最廉洁的朝代。但是唯独他的儿子们的贪腐特权无人敢言。洪武九年的时候,负责观测星象的官员禀报,星象有变,不利于国家。
朱元璋就下诏请求大家上书提意见。说实话在古代这就是一个“仪式”,过程往往流于形式主义,五花八门什么意见都有,朱元璋随便翻了翻也没觉得有多大事儿。
只有一个叫叶巨伯的大臣上书提了一条有份量的意见,他说:“分封太侈,用刑太繁”。说诸王的分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而且很有预见性地说:“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这就触动了朱元璋的龙鳞了!涉及到了敏感的诸王的问题,朱元璋看完勃然大怒,说:“这个家伙竟然敢离间我父子亲情,我要亲手用弓箭射死他!”
后来叶巨伯被关进诏狱,活活饿死,分封问题也就成了洪武年间最大的政治禁忌。触碰一点儿那是要小命的。
个人觉得,估计是朱元璋小时候吃苦吃的实在太多,目睹兄弟姐妹饿死,对贫穷有深刻的体会,所以特别心疼自己的子女,生怕他们再受苦。
其实话回来,中国历朝历代哪个皇帝哪有不痛儿子?只不过因为朱元璋来自民间,对文人士大夫的腐败深有体会,深恶痛绝,杀得官员也特别多,大大超过了历朝历代的标准,而对亲王却未加限制。这才显得他对儿子们额外厚待,没有一碗水端平。
至于兵权的问题,按照朱元璋的设计:亲王只掌握出征的兵权,而没有调兵和练兵之权,军队调令必须由中央兵部发出,同时,军队的日常训练由地方指挥使负责,指挥使由中央任命。只有朝廷下令出征打仗的时候,亲王才能接管军队。而且,亲王所在的城市的守卫工作由中央统一管理,亲王要离开驻地城市必须中央批准。此外,亲王也没有征收钱粮、管理地方的权力,这些权力由布政使行使。
也就是说,朱元璋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军事指挥规则:军队的训练、出征、钱粮后勤和治安守卫工作分别属于不同的机构,亲王只掌握其中一部分权力。这样既可以防止武将专权,也能够防止亲王造反。皇室宗亲与武将相互制衡,只有中央枢机才能统一安排调度。
而汉朝“七国之乱”前的制度是封王掌握其封国内的一切军政权力,朱元璋的分封与汉朝的分封有着本质差异。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不仅不信任功臣武将,对自己的亲儿子们,也还是在制度上有所防范的。
这一套制度看起来那是设计的相当不错,大臣们恭维说几乎什么都想到了,朱元璋自己也很是洋洋得意,他老人家专门颁布法令,千叮万嘱让后世子孙千万不要更改他的制度。自称只要他们严格遵守这一套制度,就能保证大明王朝江山永固、世代相传。
不过,现实很快狠狠打了老朱的脸。
朱元璋刚一去世,他的这个制度设计,他的孙子就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准备彻底把它废掉!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元璋去世,皇孙朱允炆即位,新皇即位后本来有很多事要处理,要给太祖服丧、大赦天下、遴选官员等等。可是刚到了八月,朱允炆就开始辣手削藩,距离自己登基只有两三个月。
史料记载:
“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
也就是说新皇帝上台3个月,周王朱橚就被废为老百姓,发配当时偏僻的云南。
接着有人说湘王朱柏要谋反,朱允炆立马派使臣去抓捕朱柏,朱柏将妻子孩子都聚集在一起,紧闭宫门,全家自焚而死,惨烈至极!
湘王死的时候,年仅29岁。
作为守成之君,难免会碰到藩王拥兵自重等问题,这类事情解决肯定得有一个过程,朱允炆听信了身边一帮书生的意见,哪里有刚上台两三个月,就急吼吼削藩的? ———而且被削的藩王往往不得善终!
这不是硬催着燕王朱棣造反吗?他就是不想造反,他全家人还有活路吗??
这一次与汉朝的“七国之乱”不同,朱棣造反成功,赶走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
然后,他上台还是削藩、削藩、削藩,诸王的兵权全都取消了。
朱元璋自以为设计制度精密、考虑细致——“能保证大明王朝江山永固、世代相传”的藩王制度,就这样在他死后不到4年,就名存实亡了。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您怎么看?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皇子们为亲王,且往封地就藩,而且藩王们各个手握重兵,节制地方军政之权,也就是太祖皇帝将大明王朝定制为“封藩制”。要知道历史上凡事搞“封藩制”的王朝,藩王无不作乱,更何况大明王朝的藩王们又有如此之大的军事特权,这岂不是眼睁睁地埋下“作乱犯上”隐患的种子?老朱皇帝为何要倒行逆施?
想要弄清楚这个事儿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朱元璋之出身。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帝王了,说他传奇,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出身。论出身,朱元璋绝对是最卑微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农民出身的帝王。与另一位出身卑微的皇帝——汉高祖刘邦相比,朱元璋之出身同样无法匹及。刘邦好歹还干过保长,而朱元璋在入伍搞事情之前,最“优越”之身份是和尚,而且是专门司职打扫卫生的小和尚。而癖性行为与刘邦相比,年轻时期的朱皇帝就更是忠厚老实之人了,基本上属于逆来顺受,有口饭吃就行一般的顺民。
但是,身处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之际的朱元璋,硬是被生活锤炼得从一位老实巴交之人,变身成为一代枭雄,当然这一切功绩也离不开朱元璋与生俱来的超强大脑和强悍体魄。最终,朱元璋终于成为元末群雄逐鹿的最后胜利者。踏着失败者的尸骨头颅,登上了令无数英雄为之折腰的皇帝宝座。朱元璋得以御宇天下,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王朝。
登上皇帝宝座,坐拥天下,按理说此时朱元璋应该志得意满,剩下的事情就是放手治理国家即可。然而,心思缜密,深谋远虑的朱元璋并没有满足,他那颗“悬着的心”一直也没有“放在肚子里”,甚至此时此刻他更加惶恐不安了。
新晋皇帝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反常?
原因就是这些当年和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哥们儿,老功臣们,着实难让朱元璋心烦不已。
一方面,这些人对朱元璋太了解了,他们不少人和朱元璋一起光着屁股长大,一起砍柴放牛,所以对于朱元璋神话自己的那些鬼话,他们大都嗤之以鼻。再加之,这些人大多农民出身没有文化,更没有朱元璋那种学习提高之劲头,开国之后,这些人虽然公侯将相,但是行为粗鄙豪放,甚至有违君臣之礼,这些都让朱元璋十分反感。
而另一方面,这些功臣们又是朱元璋离不开的,因为开国之初,各地并非立马化零为整,死心塌地地接受朱元璋统治,各地规模型起义不在少数,同时北方蒙古政权(北元)也是极大威胁,朱元璋需要这些独当一面的老臣们为自己平定叛乱,镇守边疆。
前文说过朱元璋这个人看的很远,什么事儿都想着未雨绸缪,这也是朱元璋取得载入史册之功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感情,也许有些读者会不以为然,这样一位诛杀功臣的皇帝居然会重感情?诛杀功臣是后来的事儿,当然也事出有因,后文再表。
就开国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一口气封了六公二十六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他的老乡,更不乏发小玩伴。而且拜公入侯朱皇帝还觉得“不过瘾”,竟然给这些人颁发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这个只在评书小说中广为流传的传说,在大明王朝之初,成为现实。据说,在颁发铁券之时,这些功臣们无不感激涕零,声泪俱下。这一时期,所有人都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位带头大哥绝对够意思!
注重乡土之情是农民出身朱元璋与生俱来的淳朴情感之一。然而,我国百姓最注重的情感是什么?绝对是血缘至上,而以父(母)子之情最为重要。所以,无论朱元璋如何奖赏功臣老乡,如何与这些人称兄道弟,最终还是比不上朱家血脉至亲的子孙们。
因此,在朱元璋内心之中,唯一真正信得过之人,只有他的儿子们。基于这种最淳朴的父子之情,朱元璋需要逐步完成大明王朝由依靠功臣而转型为老朱家自我保卫江山之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第一步计划就是分封诸位皇子为亲王,且有封地、有兵权,成年之后就要离开京城往封地就藩。
要知道,在明初,这些藩王各个盘踞一方,拥兵自重。尤其是位居北方的这几位藩王,因为需要他们抵御北元之侵袭,所以各个更是手握大明王朝之精锐之师。例如,皇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造反成功的明成祖,镇守北京佣兵过万。而皇十二子,宁王朱权,因封地处于关口喜峰口外,最为突前,所以竟然佣兵八万有余,而他麾下的朵颜三卫,那更是骁勇善战之铁骑。朱棣之所以能够掀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正是因为施计策得到了宁王这朵颜三卫之雄兵。而其他诸皇子也是要么把守关隘,要么身居江南富庶之地,为朱元璋看住老朱家的“钱袋子”。
朱元璋如此对自己的儿子们委以重任,稍有历史常识之人都会意识到它的弊端,西汉和西晋时期藩王乱政的例子并不少,而大明王朝这一倒行逆施的政策自然也很难逃脱历史悲剧之重演。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从不缺乏忠诚者,即使在朱元璋对文臣极其藐视的明初朝代,也有敢于冒死直谏之人。这不,有一位名叫叶伯巨的大臣就指出“封藩之优渥太奢侈”,向朱皇帝陈述了这一大弊端之巨大隐患。应该说叶伯巨此举完全出于一片忠心,更是为了老朱家江山稳固着想,而且言辞凿凿,有理有据。然而,叶大臣却被朱元璋定义为离间他们父子骨肉亲情之人,决意要亲自将叶伯巨射杀以泄愤。最后还是在诸位大臣劝谏之下,朱皇帝网开一面,将叶伯巨下了大狱,最后将其活活饿死在狱中。类似这种惨无人道的残杀文臣之事,太祖皇帝不知道干了多少。
叶伯巨的下场是令人生畏的,如此再不见哪个“不开眼”的在冒头。然而叶伯巨所预测之事也是一点不差的如期而至。就在朱元璋死后三年,燕王朱棣到底还是反了,而且成功夺位。而被叔叔夺了皇位的太祖皇帝皇太孙朱允炆,生死未卜,下落不明。这恐怕是朱元璋生前所未预料到的吧。另外更让老朱皇帝“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封地就藩制度成了明朝中后期国家巨大的负担,就藩的王爷们,由于体制的限制,整天无所事事,混吃等死。不但侵占国家大片良田,吸吮民脂民膏,而且还强抢民女,无恶不作,最终成了大明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最后这些作恶多端的朱元璋后人们,虽然遍布全国,但是能得个好下场者寥寥无几。
言归正传,随着分封在外的亲王们长大成人且经过实战检验能够独当一面之时,朱元璋知道是到了清理一批功臣以及其子弟的时候了,因为这些人已经对于自己的统治已经不在那么必要了。洪武三十二年,首当其冲的就是七十多岁的宣国公李善长,由头竟然是十年之前的胡惟庸案,罪名是李善长造反,这纯粹就是莫须有,进而“顺藤摸瓜”又牵连了一批公侯。处理结果就是,这些人都株连三族,几万人死于非命。紧接着,太子朱标病死之后,朱元璋愈发觉得功高震主之武将不安全,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又制造了“蓝玉案”,这次朱元璋又成功清洗了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又一批功臣及其三族家属,诛杀人数一二万之多。
经过老朱皇帝处心积虑地两次“大清洗”,大明王朝仅存的几位功臣一个个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只能苟活于世罢了。这时候的朱元璋总算是放心了。一生兢兢业业,自以为给子孙后代就下了一个铁打的万年江山的太祖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终于结束了他这“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的一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