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制造真的能取代中国制造吗?

不可能,想都不要想,至少目前看来越南制造想要取代“made in China”几无可能。虽然近年来随着中国等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向越南转移,越南制造在世界上名声也是越来越响亮,但依旧处于全球制造业薄弱环节,根本没有可比性。

目前越南制造的纺织品、服装、电子电器、鞋帽等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越来越高,可越南制造几乎都是代加工,或者只是个组装集散地。对于国际市场而言,越南制造更多意义上只不过是中国制造的一个补充,而并非是挑战者。在绝大多数制造业领域,越南的制造业都无法与中国制造相比,就更别说能够取代了。越南算得上是东南亚乃至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了,越南资源丰富,总人口将近一亿,在东盟仅次于印尼与菲律宾。上世纪效仿中国进行革新以后,越南经济迅猛增长,近二十年来平均增速在7.5%以上,在整个亚洲仅次于中国。而越南多年来经济的强劲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其制造业的发展。

上世纪后期,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越南开始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亚洲四小龙等后起工业化经济体一样,越南主要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国际上看中越南的主要优势就是其用人成本低。2000年前后,越南的女工薪资仅为广东的1/6,在世界上极具优势。所以越南制造业主要也都是纺织、服装之类,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种类,越南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进行加工的集散地而已,处于产业链下游。由于中国等地人工成本相对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海外工厂移到越南。从三星、小米之类的电子厂,再到阿迪达斯、耐克这样的服装鞋帽企业,表面上越南承接的产业专业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多样,可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问题。这些企业转移到越南的工厂,科技含量大多都很低,对于越南制造业真正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好处。

当然,国际产业转移几乎都是如此,凡事都要靠自己。然而越南多年来,其制造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技术水平却几乎是原地踏步。不同于中国拥有非常齐全的工业部门,各项工业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都很方便,而越南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以越南电子装配产业为例,如今越南电子装配业规模巨大,三星、英特尔等都在越南设厂,但零部件等几乎都从国外进口,越南只是个加工中转地。越南制造业偏向于轻工业与简单粗加工,没有自己的深加工能力与完整产业链基础。越南制造的确也拥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越南与美国、欧盟等之间签订了相关协议,能够以更加优惠的关税进行国际贸易。此次中美之争,越南就企图趁机在国际上树立越南制造的形象,西方也是急切想要从越南找到替代,只可惜水中月镜中花而已。由于越南的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条件等仍旧不理想,使得能够让越南代劳的产业非常有限,同时近年来越南经济高速增长,其用工、土地等成本也在迅速上升,优势也在不断消失。

直到今天,越南的制造业仍旧处于极低的水平,而中国已经在大规模升级。更何况全球只有中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与工业供应链,其他国家哪怕再发达也没有中国制造的品种如此齐全。实际上越南每年出口额中外企投资出口占比高达71%,再去掉越南出口商品中大量农林牧副渔产品等,越南本土的制造业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了。所以一直都叫嚣尘上的越南制造想要取代made in China,这就是个假命题,根本就难以实现也无法实现。

目前来说,越南想要成为广东、江苏这样的国内制造业强省都很困难,就更遑论其他了。

越南制造真的能取代中国制造吗?

取代是不可能取代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取代的。

不过进行产业互补这个是可能的。

相对比其他东南亚国家以及南亚国家,越南确实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越南教育程度比较高

根据PISA,也就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在2015年的测试表明

大家可以看到越南有多强,越南超过俄罗斯,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一大票发达国家,更是远远的把一帮东南亚国家甩在后面,实际上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排名都非常高,新加坡,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国大陆,韩国,是长期盘踞在顶部的,越南虽然地处东南亚,但是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排名也非常不错。

PISA对于基础项目的测试,对整个国家的劳动力有指标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刚刚起来的国家来说,工业化对于整个国家的初级教育有一定的要求,这一点越南完全达标了,因此越南具备了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能力。

积极学习中国经验,并且结合越南国情。

越共执政期间常年学习中国的政策,中国几乎任何政策,越共都拿去照抄,中国搞改革开放,越南叫“革新开放”,越南长期研究中国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出台的文件和中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可以说连“车轱辘话”都和中国比较相似。

我们来举个例子: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范文德写过一篇文章,我给大家贴一贴:

我就问一句:像不像中国?

继续看

这什么“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主张”,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耳熟?

是不是各位在高中和大学学过的毛概,邓论之类的?

什么“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什么“把它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我只能说,你把中国的那些主流媒体的报道拿出来,替换个别主语,那就是越南的主流媒体了。

这是越南最大的法宝,中国改革开放去趟水,试验深浅,越南跟在中国后面趟水,中国遇到过的坑,越南就可以不用再走了,而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则越南完全可以吸收利用。越南毫无政策成本的就能跟着中国屁股后面跑

岂不美哉?

再看看越南的那帮东南亚兄弟,什么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差距较大,对于吸收和利用中国经验方面远不如越南,至于印尼之流,宗教势力过大,不可能和越南竞争。

当然,越南比较小,整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完全取代中国是肯定不可能的,越南还想指望承接从中国流出去的低端产业,实实在在的建立坚实的工业基础,未来中越之间的经济互动可能更加频繁,越南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一个经济配套生产地,以后中国内需继续扩大,不排除越南产品返销到中国的可能。

我看好越南经济,但是不代表越南能取代中国。

越南制造真的能取代中国制造吗?

越南制造,可以吗?先看看什么是某国制造?真正意义上的某国制造,只能属于具有全方位世界意义的制造大国。如中国制造,美国制造。现在国际上流行“某国制造”的意涵决定了,只能是大国,并且还得是经济强国的游戏。那些小国,弱国,单纯的经济强国都不带玩的。是的,经济强国日本,德国制造的实力可以接近,甚至某方面媲美制造大国。又比如俄国,世界最大国家,印度,巴西也都是大国,但它们弱呀。自然也就跻身不了中美制造大国的俱乐部。那么,我们再看越南制造,行吗?理论上是行的。但现实上,由于它的小国属性,决定了它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中美制造大国的俱乐部。日本与德国且不说了,典型的象新加坡,小国,弱国,它没有也绝不走制造业道路。但它立足自身特性,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设定与坚持与自身相符的目标,从服务世界经济的航运与金融方面积极追求,成为了世界上响当当的经济强国。这就是因为新加坡小国地位决定了它放弃制造业。如果当初它也追求制造业,现在的新加坡,极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国家。毕竟它太小了。是的,小国完全可以在制造业的某一,某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如日本,德国,韩国。而弱国的大国,俄国,印度,巴西等等,也能实现俄国制造,印度制造,巴西制造,获得世界制造大国俱乐部成员的资格。但在之前,它们还得花些时日和努力,走完并且走好一段艰辛万分的路。这是一条有如万里长征,充满风雨的道路。想中国,当年顶着西方国家的重重压力,吃尽千辛万苦,仍锲而不舍,默默奋斗几十年,才铸就一块毅立世界的“中国制造”的金牌。没有这段拼搏,哪有今天!扯远了。回过头来看越南制造。现实造就它非不可,不能也的事实。它可以成为像日本德国韩国一样的制造强国,但它永远也拿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的身份证!说了这么多,问一个为什么?如果说,假设,那个国家可以拿到制造大国必须的资源与条件,但有一条它永远都拿不到,那就是国之体量与体质!国家体量体质,是制造大国必须的基本要素。制造大国必须要具备完整的经济结构,全面的产业体系,通达的流通链路,强大的服务渠道等要素。而这些,仅仅是完整的经济结构和全面的产业体系要素,就能压扁任何小国。假设,勉为其难,一定要有,结果是,严重者,祸国也。何以?越南这样的小国,哪怕实现几项要素,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都必然被主要要素吸纳一空,最终结果必然是,民生结构失调,资源恶化,维持脆弱。就像当年苏联的主要资源被军事要素吸纳大半,民生要素必定严重限缩,结果苏联不见了。若拿出大量资源保障民生,则挤占其他要素所需资源。如果依靠外来资源保证民生,仅成本就能被压垮。而制造大国的体量,体质,就能避免,化解以上压力。所以国家了体量体质是制造业的生存,发展必要条件。体量是制造业的战略纵深,保障了制造业运行与发展的空间,和规避,化解危机,减少风险的必要条件。体质,优质的经济结构,全面的产业体系,先进的生产机制,合适的劳动力保障,使制造业的品质,能力得到有力的保障。没有国家的体量与体质,是做不到的。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越南要做制造大国,做梦可以,真做就愚蠢了!越南取代中国成为制造大国,还是一句话,非不行,不能也!

越南制造真的能取代中国制造吗?

这里要注意两点。

第一,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完善的产业链,中国制造业规模之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替代,这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但是,如果东南亚国家联合起来,就有可能取代中国中低端制造业,比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印度等。

要非常注意一个趋势,中美贸易战打得越凶,中国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速度越快。今年头四个月越南对美国贸易增长超过40%,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中国制造业在在中国担负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其中超过一半的GDP由制造业贡献,制造业更是承担70%就业人员,国家税收有超过60%由制造业提供,更不用说创新技术90%都是制造业贡献。

这说明了制造业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依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在不断强调产业升级,产业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不能否认大部分中小企业依然离不开制造业。

因此,这一波制造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越南制造真的能取代中国制造吗?

取代中国加工,中国制造与小日本,德国齐名,这两个能造的我们能造,这两个不能造的我们照样造,有一些外资撤资搬到越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南取代不了中国制造,美国大飞机不能,瑞士手表也不能,中国经济看出口,看消费,看投资。

越南制造真的能取代中国制造吗?

能,具体来说就是能个锤子。

作为我国曾经的小兄弟,越南在经历了抗日、抗法、抗美以及中越战争的频繁洗礼后,终于在1986年全面效仿北方大国实行“革新开放”,经济在终于有了起色,并创造了相对瞩目的经济奇迹。

根据调整后的GDP算法,2018年越南的经济总量达到3071亿美元,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保持了年均增长6%的速度。

由于越南高度山寨我国,加上两国人口都相当稠密的特点,今天的越南也成为资本的主要落脚地,“越南制造”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以后的又一个亮眼名片。

那么“越南制造”会最终取代“中国制造”吗?静夜史认为这当然不可能,因为取代“中国制造”,对越南而言从来都是困难远比方法多。而这些困难具体表现在:

1、体量太小

虽说“船小好掉头”,但对于越南而言,体量太小这是名副其实的灾难。

1978年以来,“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扬名世界,靠的不仅仅是巨大的人口红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自1949年开始就进行了长达30年的工业体系建设,在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后,我国成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所以我国才能在1978年开始厚积薄发。

而这种雄厚的积累,是越南根本不具备的。

小小的国土面积不仅注定了可开发利用空间的捉襟见肘,更意味着资源的极端匮乏。而这样的国土面积也注定无法养育更多人口,所谓的人口红利也就无从谈起。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南想要建立强大而完备的工业体系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虽然表面上都是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但因为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做支撑,我国可以“学以致用”提升自主竞争力,但越南就只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狭小的国土面积也注定了越南不可能形成体量巨大的国内市场,所以只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这意味着越南在遭遇经济危机时几乎毫无抵抗能力。

虽然越南与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但深受西方殖民者影响的越南早已没有了东方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种慵懒的风气也注定了越南不可能复制我国崛起的奇迹。

2、机遇已逝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如果没有合适的机遇,再努力的咸鱼也终归还是咸鱼。可惜,越南已经机智地错过了所有机遇。

二战结束以来一直到1976年越南统一,这个多灾多大的国家一直在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下,而彼时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等到越南终于统一,又很快和北方大国大打出手,再度被打回解放前。

而此时的北方大国,一方面通过轮战方式牵制越南,另一方面实施改革开放,成为亚洲经济的龙头。

纵观二战以来亚洲国家的崛起,本质上都是得益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这些产业在劳动力密集的亚洲地区焕发了勃勃生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而自从我国拥抱世界,越南基本已经没有了希望。加上我国齐全的工业门类,越南更是连汤都喝不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南经济之所以相对活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基本完成产业升级的我国也开始了产业外移,越南这才搭上了快车。

不过,我国吃剩的东西,能带给越南多少营养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可以说,世上本来有路,中国来了,大家都无路可走,错过机遇的越南毫无疑问也是“受害者”。

所以,想要取代“中国制造”,“越南制造”也就是想想。

而相比于韩国这样小而富的国家,越南最大的特点在于历史上与北方大国的纠缠太多了。

从937年脱离中原王朝到1979年中越战争,1000多年的对抗不仅没有消磨仇恨,反而使两国不共戴天。

而今天的发展已经一再证明:得罪卧榻之侧的中国,后果将相当严重。

但越南似乎早已习惯了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为了遏制北方大国,保住其非法侵占的29个岛礁,越南不惜拉下老脸和昔日对手美国暗送秋波。

而美国的国力不代表支援的能力,一如1978年的苏联一样,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我国面前,想要为越南两肋插刀的美国根本不存在。

所以,在边境尤其是岛礁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越南是不可能全身心发展经济的,而即便解决了领土问题,摆在越南面前的还有“南北方对立”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注定了越南不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越南制造”也不可能取代“中国制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