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先生儿子,然后成皇后,儿子算嫡子吗?
如果妃嫔先生子,再封后,那么她的儿子自然也就成为了嫡子。周朝以前宗法制尚在形成时期,如果是其母以姬妾之身所生,即便日后扶正,也还是庶出。但宗法制正式确立后,子嗣的身份嫡庶,主要就看母亲的地位了。
当然,这也分几种情况:
- 第一,帝王之前未曾立后,妃嫔母凭子贵而封后,子嗣自动获得嫡出身份;
- 第二,帝王先前已经立后,皇后崩逝,继后子嗣虽也是嫡出,但仍排在元后子嗣之后;
- 第三,如果元后被废黜,其子嗣丧失嫡出身份,那么继后子嗣就是唯一嫡系。
其实按照古代的相关记载,皇帝先不册立皇后,而是让妃嫔生子者封后的并不多见。不过按照宗法制的传统,皇后是正妻,正妻所生的子嗣自然就是嫡出,无论这个意子嗣是封后之前所生还是之后所生。
周朝确立宗法制之前,商朝宗法制萌芽时代,出现过相反的案例,那就是商纣王帝辛。帝辛之母本是姬妾,先生下了微子启,而成为王后之后生下了帝辛。后来商王选择继承人时,以微子启是王后为庶时所生,而帝辛是王后册封后所生,所以年纪小的帝辛得到了王位。一般来说,妃嫔生子之后才被晋封皇后,都是先皇后崩逝或者被废黜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皇帝的第一位皇后称作元后,如果元后因故不在了,继任者称作继后。继后的子女虽然也能获得嫡出身份,但也有一定区别。
如果元后是因病离世之类,其皇后身份并没有被废去,那么元后生育的皇子依旧是嫡出。即便将来的继后子嗣也有了嫡出的名分,可在继承顺序上,元后的子嗣仍旧要优先于继后所生的子嗣。另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元后因某种原因被皇帝废黜,削去了皇后的尊位,那么她的子嗣们就丧失了嫡出的名分,其地位还不如庶出的皇嗣们。而继后的血脉,也就成为了皇帝唯一的嫡系子嗣。
古代还有很多子女成为皇帝以后将生母追封为皇后的,但即便如此皇帝仍旧是庶出,并不代表其母追封了皇后他就能变成嫡出。古时候的宗法森严,嫡庶尊卑有别,尤其在清朝以前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妃嫔都想做皇后,无非也是想给子嗣争取到嫡出身份,拥有优先的继承资格,所以有了那么多宫闱倾轧。
妃子先生儿子,然后成皇后,儿子算嫡子吗?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来继承,自从夏禹之子破坏禅让制,实行传子制度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所以这些王朝都是世袭清朝,各个朝代的世袭制均以父死子继位其特点,一般都是传与嫡长子。
古代的嫡长制其实就是名分的体现,长幼有序、嫡庶有别。
皇帝的第一个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年龄最大的就是嫡长子,其次是滴次子,妃子所生的儿子称为庶子,这个正妻不管是去世或者被废,她都是原配,之后皇帝再立的皇后也是正妻,但还是算作续弦或填房。
新皇后所生的儿子是嫡子,她以前所生的儿子子凭母贵,由庶子摇身一变成为嫡子。
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系的子孙是皇家的正宗,其他的都叫别枝,嫡长子往往享有优先继承皇位和财产的权利,这与其他儿子的权力与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皇位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原配所生的儿子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儿子,上一任皇后所生的儿子优先于下一任皇后所生的儿子。
其他妃子所生的庶子也是有机会继承皇位,不过古代所有的帝王选继承人时都是优先考虑嫡长子,一是认为嫡长子与自己血缘最近,二是为了避免其他皇子争夺皇位而引发内讧,三是封建时代的人认为立长不立贤,长幼有序。
所以皇位继承人第一考虑嫡长子,嫡长子不能继承的(有的甚至考虑嫡长孙,如朱元璋就是选的嫡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再考虑其他嫡子,,再不行才会选择庶子。
不管是嫡子或庶子都要尊皇后为母,庶子尊皇后为嫡母,自己的母亲为生母,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的位份要高于生母皇太后,如果是从旁支过继来的,生母的地位就不变,要尊嫡母(也就是皇后)为皇太后。如果妃子生了儿子,如何被扶正成为了皇后,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皇后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之前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儿子的地位,完全由他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如商纣王帝辛,他排行老三,他母亲生他两个哥哥的时候,还只是个妃子,在她成为王后才生了帝辛,所以帝辛就成为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古代立新皇后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新皇后不能有比嫡长子年龄大的儿子,这样能避免出现争位的情况,从而导致朝政动荡。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嫡长子做皇帝的以西汉与唐朝最多,而清朝只有一个嫡长子做皇帝,他就是道光皇帝,其他的都是以帝王的个人爱好来选择继任者。
妃子先生儿子,然后成皇后,儿子算嫡子吗?
严格算起来,不是嫡子,可很多时候都不严格。
一般认为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但这项制度不是突然出现的,在商朝后期,商初的兄终弟及制度已经被废弃,转而变为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应运而生。
嫡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嫡子加长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正妻以外姬妾所生的,均为庶子。这里的正妻,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身份。如题主所说,妃子在成皇后之前,其身份为妾,已经生子;成皇后之后,身份变为正妻,之后再出生的儿子必定是嫡子,可之前出生的呢?
严格的礼法其实不允许扶正的存在,在礼法中,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妻去世后可以续弦再娶,但不能把妾扶正。在这种要求下,不会出现妃子为后的情况,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要求如同废纸,历史上经常出现妃子为后的情形,甚至还有废后立妃子的,这是更加不为礼法所容的,我们也只能说皇帝特殊,礼法也要从权吧。
把妾扶正为妻倒不是皇帝的发明,早在商朝就有了,那时候皇帝还没影子呢。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即商纣王)就是这种严格与不严格的受益者。
帝辛的母亲曾是帝乙的妾,先后诞下微子启和中衍二子,被帝乙立为王后,之后又诞下第三子,即帝辛。帝乙曾想立微子启为继承人,但遭遇激烈反对,太史认为:“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帝乙只得立帝辛为继承人。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吕氏春秋·当务》从这一条看,尽管在商朝就放开了统治者扶正的约束,但嫡庶先后的约束还在,帝辛因而受益。到了汉朝,这两种约束都已不在了,甚至出现皇帝故意立爱子之母为皇后的情况。
比如说汉景帝,其母窦氏原本是汉文帝的妃子,因汉文帝原配及所生四子均夭折,嫡子没了,景帝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窦氏母以子贵,因而被立为皇后。
再比如说汉武帝,景帝第一任皇后薄氏无子,景帝原本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后废黜,立爱子刘彻为太子,在此之前,他废黜薄皇后,把刘彻之母王氏立为皇后,算是给儿子铺路。
总的来说,在帝制时代,礼法已经松动,扶正后的皇后也是皇后,她当妃子时所生子地位也变为嫡子,但普通家族一般不会出现扶正,就算出现,当妾时所生子地位仍是庶子。再说废后,名义上仍是嫡子,但废后之子基本不可能继位,皇帝都能废后了,废后之子自然也别想得宠,嫡子身份该有的待遇几乎都不会有,嫡子与庶子也没有太大区别了。
妃子先生儿子,然后成皇后,儿子算嫡子吗?
不会!仍然是庶子。在皇宫里面,皇后生的儿子才叫嫡子。世家主母的儿子才叫嫡子。其他的都是庶子。
孩子生下来是入宗谱的。跟现在的身份证号一样,生下来身份就定下来了。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能做主母、做皇后的。肯定有强大的娘家背景。嫡子的嫡子才叫嫡子,能嫁给嫡子做主母的。世家肯定迎娶世家的嫡女。皇帝的皇后,娘家不是开国功勋就是朝廷重臣。
能为了一个曾经的庶子,得罪一个庞大的势力么。
就算后面生的孩子算嫡子,也不太可能继位。毕竟长幼有序。几千年的伦理纲常在哪里摆着。刘邦要废掉刘盈,立刘如意!还是下不了决心。曹操喜欢曹植,刘表喜欢刘琮,袁绍喜欢袁熙。同样没有立幼子继位。
一个庶子要变成嫡子怎么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