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有“影子内阁”?英国的“影子内阁”是负责什么事务的?

影子都有什么特点呢:如影随形,与本体相伴相生,永远无声的跟随着本体。

英国的影子内阁虽然叫“影子”,也的确像影子一般对内阁如影随形,不过影子内阁绝非影子一样默默跟随寂静无声,反而是专跟内阁唱反调的群体。

  • 第一,英国的影子内阁就是专为在野党所设立,是其准备上台的预备内阁;
  • 第二,影子内阁参与议会辩论,问责议案,也可在在野党成为多数党后迅速组建正式内阁。

最早使用“影子内阁”这一名词的就是当年绥靖之策的主要倡导者,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1907年,作为在野党魁的张伯伦正式组建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届影子内阁。

光荣革命以后,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英国,其议会包括了上议院与下议院。上议院成员不需要选举,也没有实际权利,自然也只是个摆设;而成员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是英国的核心所在,多数党党魁就是英国首相,首相挑人组建内阁做事。而反对派一方也就是所谓的在野党,专门给内阁挑刺。

被在野党质询、问责、刁难是英国的传统,影子内阁的出现其实也并没有改变什么,只不过是将这一传统更加制度化、体系化,让在野党跟内阁唱反调的模式有了更加明了的显示。

用比较简单明了的话来比喻一下就是,内阁就是表演者,在野党就是挑毛病的观众,观众挑表演者的毛病很正常,而后来专门设立了个“挑刺群”给观众们用,让双方的对立摆到了台面上。

自然,反对派做的事情影子内阁都做,而影子内阁的阁臣们也都有正式的工作,领有对应的薪水,接受英国官方的补助,“影子内阁某某部大臣”,也就是在野党负责该领域事务的成员。

在议会制的国度里,在野党的直接目标自然就是对台上者取而代之,所以影子内阁对于内阁非但不会像影子那样跟随符合,反而处处作对处处唱反调。遇到议会的辩论,影子内阁专门挑内阁的缺失进行攻击。如果最终影子内阁成功了,那么就可以迅速组建自己的内阁直接完成交替——由替补预备迅速转正。

影子内阁制度自英国诞生以后,也被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各国所广泛接受,影响相当深远。影子内阁,是作为监督者、质询者以及替补者的角色而存在的。

为什么英国有“影子内阁”?英国的“影子内阁”是负责什么事务的?

英国的政治体制是议会内阁制,英国每年大选的时候并不是直接选出首相,而是选出议会的议员,哪个党派在议会占领了多数席位,那个党派就是执政党,那个党派的老大就是首相。首相会从自己党派里挑选一些任命为部长,然后再找人组成内阁政府来执政。现在英国的执政党是保守党,保守党的首相是特雷莎梅,梅姨手下的部长们都是来自保守党的成员,他们共同组成了内阁政府执政。英国最大的反对党或者在野党是工党,既然做不了执政党那么就没有执政的权力,共党就只能监督台上的保守党并不断给他们找麻烦,削弱他们的支持率,期待着在下一次大选的时候能顺利占领议会多数席位变成执政党。在野党在还没有执政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会按照执政的配置选出自己的首相,各部门的部长,组成一个虚拟的政府,平时没事的时候进行各种锻炼,让他们提前掌握执政的流程,这个就叫做影子政府,也叫影子内阁。因为没有执政的权力,所以影子内阁并不负责政府的具体事务,他们负责的就是他们党内的的事务。比如共党要跟执政党保守党讨论或者制定什么协议的话,影子内阁的相关部门就要负责对相应的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建议。只有当下次大选来临,在野党成功上台变成执政党的时候,影子内阁才会转正,变成真正的内阁政府,在此之前它们只是作为一个虚拟的政府存在,发挥一些间接的作用。

为什么英国有“影子内阁”?英国的“影子内阁”是负责什么事务的?

所谓影子内阁,就是虚拟存在的内阁政府,与议会选出的内阁政府完全不同,影子内阁是不行使国家最高行政大权的,但他往往又给人一种一个国家存在两个内阁政府的假象,影子内阁政治制度的安排一般仅存在于英国及部分英联邦国家。

我们就以英国为例。我们知道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全国最大的权力不在英国女王手里,而在于英国议会手中。

目前,英国的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的议员是由王室、贵族、神职主教等人员组成,一般经过皇家委员会推荐,而不是由英国普通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因此上议院几乎没有政府的行政大权。

英国的下议院就不同了,英国的下议院的议员是由选民选举产生,并且下议院又有多个政党共同参与议会活动,选举下议院议员时各个政党共同竞选议员。目前,英国下议院席位占据多数的主要有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

在议会中,无论哪个政党在选举中胜选的议员席位最多,谁就是议会的最大政党,并由最大政党的领袖担任政府首脑,也就是英国首相。然后再由首相挑选本党的优秀党员提名为内阁各部的部长大臣,这些大臣和首相就共同组建了英国的内阁政府,从而运作施行英国的最高行政权。

胜选议员席位较少的政党,自然就成了在野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反对党,专门跟执政党作对,挑执政党的毛病。为了能有效地以在野党的身份和执政党拼个高低,往往最大的在野党就会参照现有内阁政府的模式组建一个影子内阁。

在野党组建的这个影子内阁里,同样会挑选一些本党优秀党员充当内阁大臣,比如:影子内阁外交大臣、影子内阁教育大臣等等。比如2010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作为保守党的领袖,还未正式成为首相时,他就是影子内阁的首相,后来成为首相的特蕾莎·梅当时就是在卡梅伦影子内阁里担任过文化大臣等职务。

影子内阁虽说在英国中央行政管理政体系中是虚拟的,不能插手,但在议会中反而又像是真实存在运作一般。

看过英国议会下议院辩论的朋友都知道,英国议会大厅的布局是长方形设计,左右两边分别为执政党议员和在野党议员,中间就是主持议会工作的议长。通常坐在第一排的都是执政党内阁或在野党影子内阁的主要部长,后面才是一些各党资深议员。

当执政党内阁有大政方针需要议会辩论时,在野党的影子内阁就会出来挑刺,影子内阁大臣基本上都会踊跃发言,就执政党的政策措施进行抨击,鸡蛋里挑骨头,有时会争得脸红,甚至攻击对骂。

现在英国的执政党是保守党,保守党领袖就是约翰逊,同时担任首相,而在野党是工党,工党领袖是科尔宾,近段时间可以经常看到约翰逊和科尔宾两派经常在议会就脱欧事务争来争去,互不相让。保守党提出多种版本的脱欧协议都被在野党的工党给否了,就是不想让保守党政府干成大事。

工党及其影子内阁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搞臭执政的保守党,给内阁政府施加压力,加快内阁政府的垮台,好让自己的在野党上位成为执政党。

影子内阁之所以成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以后自己所在的党派一旦选举成为议会多数党时,影子内阁自然会升级成为真正掌权的中央内阁政府,那些影子大臣也会顺位成为掌握实权的部长。

从这种角度来看,影子内阁就像一个“预备内阁”,终极目的就是要上位,一旦成功上位,内阁政府就会立刻形成,不至于还要临时挑选内阁大臣,这样也是避免了外部因素对英国新生政权的冲击。

为什么英国有“影子内阁”?英国的“影子内阁”是负责什么事务的?

感谢邀请。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政治制度在西方国家中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都知道很多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国家中,议会就是国家实际上的权力中枢,在议会下院中占大多数席位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由执政党领袖负责组织内阁,行使国家的各项权力,但在英国除了内阁也就是执政党的政府外,还有另外一个内阁,被称作是“影子内阁”,它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谓“影子内阁”是指在野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它往往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一般来说,“影子内阁”接受政府补助,成员都是有薪水的。遇到议会辩论时,各“影子大臣” 就会踊跃发言,在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专挑当任内阁的毛病和缺点进行攻击,其建议是建设性的。 说白了,影子内阁就是在野党建立的一套与执政党内阁向对应的行政系统,就好比球场上的替补队员,时刻做好准备在内阁出现问题上上台顶替内阁执政。这实际上是英国的政治安排中,把在野党的作用发挥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这对执政党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压力,也是一种鞭策。所以,“影子内阁”虽名为 “影子”,但无论它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作用,还是它的前途和归宿 ,都远非 “影子”可比。 “影子内阁”不但不附和当任内阁,反而以同它斗争为 己任。“影子内阁”负责领导下院中本党成员的一切活动 ,议会在进行政策辩论时 ,各 “影子大臣”(ShadowMinisters)就会踊跃发言,在就各自相关的部门事宜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 ,专挑当任内阁的毛病和缺点进行批评。

英国的影子内阁的出现和发展史英国政党制度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为的是让在野党,特别是最大的在野党也能够在议会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和执政党内阁的对话和辩论中,让问题被看得更加清晰和全面,这对最终的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英国民主制度的优点之一。这大概也是历经几百年,英国的政治比较稳定,纵使有再多的政党参与到政治中来,也不会对政治的稳定产生大的影响。

为什么英国有“影子内阁”?英国的“影子内阁”是负责什么事务的?

英国是现代宪政制度的发源国: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明确了未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的原则,以此作为对王权的限制。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等不同阶层参加的会议,这被视为是英国议会制度起源的标志。1689年10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正式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作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英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国王(包括女王),然而国家实际的政务运作却并不由国王处置,而是由经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负责处理。具体的选举方式是:先选出议会的议员,哪个党派在议会占领了多数席位则该党就成为执政党,由执政党组织的内阁实际操持国家政务,而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就成为内阁的首脑人物(称为首相)。

长期以来英国政坛实际上形成了两党争雄的竞争格局:17世纪英国的政党制度萌芽之时英国议会就出现了两大政党争锋的格局——其中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另一个是代表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利益的托利党,两党交替执政并逐渐形成英国政坛的惯例。1832年议会改革后辉格党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托利党则倾向于保守主义。1833年托利党改称保守党,1839年辉格党改名为自由党,于是辉格党与托利党的争锋一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角逐。1886年自由党因爱尔兰自治问题发生内部分裂,此后自由党在英国政坛日渐式微。1924年1月工党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由此在英国又形成了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纵观英国自17世纪以来的政局一直呈现出两党交替执政的局面:先是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执政,后是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1924年后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每次大选后执政党上台组织内阁,那么竞选失利的一方呢?竞选失利的一方就成为最大的在野党,由于在政治理念上多与执政党处于对立状态,因此也称反对党。反对党会时刻监督这执政党的一举一动并试图从中找出错漏之处,以争取在下次大选时给予反戈一击。反对党也会模仿政府的配置选出自己的首相以及各部门的部长,从而组成一个虚拟的政府,平时没事的时候进行各种锻炼,为将来上台执政做准备。由于没取得执政权,所以这个由反对党组织的虚拟政府实际上并不能处理国家政务,只能处理本党内部事务。这个虚拟政府就被称为影子政府或影子内阁。

目前英国的执政党是保守党,其党首特雷莎·梅就是英国的现任首相,而工党则作为与之对立的反对党处于在野状态。如果工党需要跟作为执政党的保守党讨论或制定什么协议的话,那么影子内阁的相关部门就要负责对相应的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建议。一般来说影子内阁同现任内阁一般处于对立状态,因此在议会辩论时影子内阁的成员除了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外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攻击现任内阁成员的观点。“影子内阁”往往会给现任内阁施加种种压力,以促使其倒台并最终取而代之。如果在野党在下次大选中得以成功上台执政,那么由其组织的内阁往往就是在野时的影子内阁的翻版——有时全套班子照搬,有时略作调整,但施政方略基本上不会有根本性变化。

为什么英国有“影子内阁”?英国的“影子内阁”是负责什么事务的?

并非只有英国有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事实上只要是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意大利,都有近乎程式化的影子内阁模式存在。

所谓“影子内阁”,就是内阁制或者说议会制模式下,官方反对党(对议席仅次于执政党的反对党或反对党联盟的特定称呼)会在选举前组成一个类似于内阁的班子,比如内阁有国防部长、文化部长、外交部长、经贸部长,影子内阁也会有影子国防部长、影子文化部长、影子外交部长、影子经贸部长。当然,如果反对党或反对党联盟对内阁部位的设置有不同意见,也会通过影子内阁的部长设置来表现,如希望凸显妇女、环保重要性的,可能设置影子妇女部长、影子环保部长,希望强调多头治理的,会增设影子副总理、影子不管部长。有时候这种不同意见也会体现在对部委的合并和拆分上,比如有的影子内阁会把原内阁的青年部和体育部,合并为一个影子青年与体育部长,也有的会把原内阁的能源部,分拆成影子能源部长和影子石油部长两个。

照惯例影子内阁不会特别提及“影子总理”,因为内阁制的总理就是议会议席最多的执政党或执政联盟党领。

设置影子内阁的目的,是为一旦胜选后执政做准备,因为内阁制的交接通常安排比较紧凑,所有内阁成员都是议会议员,新议会开幕新内阁就必须上班,提前搞一个班子可以未雨绸缪。通常选择的影子内阁成员,都是以前曾经担任过这方面职务的人。

影子内阁成员最重要的工作是挑刺,一般都“专业对口”,比如石油政策出了问题,就会由影子石油部长出来挑刺。

如果这个官方反对党在选举中成为执政党,影子内阁会否原封不动成为“真内阁”?不会。

议会制的国家所有阁员都必须是当选议员,但反对党获胜不代表反对党每个议员候选人都获胜,一旦影子内阁成员没当选议员,自然就没办法当部长。此外,一旦执政方方面面都需要关照到位,影子内阁成员都是“战斗力强”的辩论好手,却未必是治国和关系协调能手,因此也需要做许多调整,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比如特蕾莎.梅,保守党在野时干了很多年影子教育大臣,执政后也做了很多年真教育大臣。

总统制的国家,比如美国,一般是没有影子内阁的,因为总统本身是直选的,不对议会负责,所有的内阁成员都是总统自行挑选的,总统、部长都不是议会议员,反对党也是如此,因此不存在内阁和影子内阁在议会层面上的博弈。大选时双方的团队激烈博弈,需要的是辩论和逻辑人才,而执政后则需要专业团队,因此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在当选后多半会成为白宫顾问(西翼),很少会被挑选为内阁成员,相反,一个共和党总统任命民主党籍的国防部长、贸易部长是司空见惯的事。在这种模式下当然也就无需什么影子内阁了。简单说,影子内阁是和内阁制即总理制相对应的,是纯议会体制的产物,只有那种总理负责实际政务、总理和部长都必须是当选议员的体制,才会有影子内阁这样的事物。

也正因如此,很少有什么“影子总统”,因为如果是内阁制,总统只是个偶像,很多内阁制国家的总统必须是无党派人士,如果是总统制,就只有胜选和败选的总统候选人,当然也无需什么“影子总统”。

那么,议会中议席第三、第四……多的政党可不可以组织影子内阁?可以,这本来就是个不成文的习惯。但您连亚军都不是,整天琢磨冠军庆典上的姿势,不觉得有些尴尬么?一些次级选举中,会有小候选人团队搞这一套自娱自乐,但国家级别就很少有政党这么自讨没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