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皇子众多,晚年为什么没有出现皇子夺嫡的情况?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作为切身经历者的雍正帝,在登基后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有效抑制了皇子们对储君之位的觊觎。更何况说实话,弘历的子嗣算不上昌盛,尤其是跟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烨相比。乾隆皇帝一生十七个儿子,但过半数不是幼年夭折就是英年早逝,晚年实在没什么选择的余地了,只好矮子里头挑高个儿,选中了颙琰。
“九王夺嫡”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因为康熙诸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引发了朝局动荡社稷不宁,手足相残的状况相当惨烈。也因此,在九王夺嫡中胜出的雍正帝胤禛,深刻吸取了教训,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
历代因为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斗争比比皆是,秘密立储制度虽然说不能完全解决,抑制作用却是相当明显的。康熙朝尚属清初,仍旧受中原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夺嫡的发生。
然而康熙朝后,嫡长子继承制在皇位继承中被摒弃,诸皇子无论嫡庶都由有了更加平等的机会,“立贤而非立嫡长”成为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殊之处。
更重要的是,历经雍正朝的改革,储君之位不再公开册立,避免储君成为众矢之的。同时,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君权发展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皇帝乾纲独断的同时,严禁皇子私自结交大臣,而朝臣不明将来储君之位是谁也不敢轻易押宝,从而避免了类似于九王夺嫡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就是康熙帝与乾隆帝的子嗣数量,康熙帝是清朝后妃子嗣最多的皇帝,有35个儿子,虽然其中15人没成年就夭折了,还有5人年纪很小直到玄烨驾崩都没成年,仍旧有15位皇子参与了储君之位的争夺。
然而乾隆帝弘历就差的远了。弘历的后妃为其生育了17位皇子,却有9人幼年夭折或者英年早逝,还有2人被过继旁支。更要命的是,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可他的儿子们几乎都活不过他。到他晚年退位的时候,能选的儿子就剩下了四个——淑嘉皇贵妃生育的永璇、永瑆,以及孝仪纯皇后所生的永琰、永璘。
不知道该说乾隆幸运还是不幸,没有发生皇子争储也与皇子们性格有关。乾隆晚年剩下这四个人,也都不咋滴——永璇腿瘸而且沉迷酒色,永瑆性格软弱,永璘年幼而且贪财没志气,也就永琰稍微凑合。乾隆皇帝能够活下来的皇子们本来就不多更何况与康熙朝不同,皇子们想要在朝中培植势力争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九王夺嫡”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乾隆帝皇子众多,晚年为什么没有出现皇子夺嫡的情况?
雍正帝起不在立太子,设立秘密立储制度
在雍正成为皇帝之前,清朝立储制度是公开的,而且康熙也早早就册立了太子,即康熙的二儿子胤礽。太子作为储君,自然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各个皇子的首要攻击对象。然而太子能力不足,在两次废太子之后,太子彻底失去了争夺地位的能力,康熙也并没有尽快册立太子,这自然会让其他有能力的皇子认为自己有成为太子的可能,纷纷私下筹谋,拉帮结派,尽全力争夺。
雍正设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即由雍正秘密册立太子,除皇帝外无人知道太子是谁,这也是对储君的最好保护了,这样皇子之间没有攻击的目标,自然减少了起纷争的可能。
乾隆皇子能力不足康熙励精图治,平常也非常注重对皇子的培养,康熙帝政务繁多,为锻炼皇子,康熙会经常让皇子们参与到政务当中,所以皇子与朝堂之间是有联系的,皇子是有机会结识朝臣的。另外,由于康熙对其皇子的严格教育培养,使他们大多都很有能力,有能力必然会造就野心,至高无上的宝座,如果有机会,谁不想要呢,这也促使了九龙夺嫡。
乾隆与他的祖父康熙完全不同,皇子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政务的机会,而且皇子在皇宫中娇生惯养,能力平庸。皇子之间没有互相争夺的能力,也获得不了部分朝臣的强力支持,没有能力去争夺,他们自然无心皇位,也就早早放弃了,所以说乾隆在选择太子时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因为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少了。
乾隆晚年时皇子人数不足乾隆帝虽然也有很多皇子,但大多夭折,能活到有资格争夺皇位的只有6位,而且乾隆活了88岁,在位63年,所以在挑选储君时,可供乾隆挑选的皇子就更少了,稍有能力的五阿哥也不在了,所以说乾隆挑选十五子(后来的嘉庆皇帝)成为储君,可能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乾隆帝皇子众多,晚年为什么没有出现皇子夺嫡的情况?
乾隆有17个皇子,但大多数都是天不假年,有6个更是夭折在4岁以前。到了乾隆晚年,身边事实上只有5个儿子,即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九龙夺嫡”原因在于皇子之间年龄相仿,势力均衡,谁都不服气别人坐上皇位。而乾隆比康熙更为长寿,到晚年时,要么皇子未成年、体弱多病,要么已过世,势力、年龄相差大,构不成夺嫡局面。既成年又身体康健的,只有十五子永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